原創(chuàng) 張善存
語言文字報 2021-01-08 16:08 發(fā)表于北京
收錄于合集#走近名家39個
2010年最后一天的凌晨3時,59歲的你因腦溢血在北京宣武醫(yī)院去世。人世無常,歲月無情,轉(zhuǎn)眼間十年已過,唯有你的文字穿越歲月的指縫,影響著一屆屆追風趕月的學子,啟發(fā)著一批批讀者的思考。
現(xiàn)在高中語文教材里仍選有你的《我與地壇》(節(jié)選)、《想念地壇》,堪稱姊妹篇,文質(zhì)兼美,情思并茂。比如這樣一段文字——
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jīng)順便保證了它的結(jié)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它適合朗讀,適合一個人邊讀邊思。對于生與死的徹悟令人茅塞頓開,不管在什么情況下,都能啟迪心智。
你21歲雙腿癱瘓,“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不難想象那是一場怎樣撕肝裂肺的劫難。好在你抓住了地壇這棵“救命稻草”,其間的宿命意味使你徹底想明白了生與死的問題,多少人活一輩子都想不明白。
30歲那年,你又患上了嚴重的腎病,從1998年開始做腎透析,每周必須做3次,一做就長達8年。若非徹悟生死問題,單此一項折磨就足以要命。
你不僅頑強地戰(zhàn)勝了殘疾和病痛,而且用很有分量的文字無可置辯地將自己的名字刻在了文學史上:“讓歷史鐵一樣地生著,以便不斷地去看它。不是不斷地去看這些文字,而是借助這些蹣跚的腳印不斷看那一向都在寫作著的心魂,看這些心魄的可能與去向?!?div style="height:15px;">
1983年,你加入中國作協(xié),其后筆耕不輟,先后以《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獲1983年、1984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散文《我與地壇》名列中國當代文學史;《自言自語》《命若琴弦》《活著的事》等一系列作品,更是感動和鼓舞了無數(shù)讀者。
從《我與地壇》《病隙碎筆》《靈魂的事》到《務虛筆記》《我的丁一之旅》,你由短篇起家,到散文開花,至長篇煞尾,間以隨筆、雜感、訪談、詩歌等文學樣式,或以禪意縈繞,或如平原流溪。你拖著病軀一路走來,卻一路香飄花開。
“史鐵生居住在自己的內(nèi)心,苦苦追索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堅定地向存在的荒涼地帶進發(fā),堅定地與未明事物作斗爭,這種勇氣和執(zhí)著,深深地喚起了我們對自身境遇的警醒和關(guān)懷。”這是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杰出成就獎給你的授獎詞。
這也正是所有偉大作家的共性:發(fā)憤著書,點燃光明,一肩擔起命運的苦難,一面引領(lǐng)精神綻放笑顏。司馬遷、曹雪芹、海明威、塞萬提斯……他們承受的是苦難和不幸,給人的是力量和光明。
你的小說屬于米蘭·昆德拉所謂“思索的小說”?!八妓骰钪?,“活著思索”,“這可能就是我的寫作動機。就是說,要為活著找到充分的理由”。你生前如是說,也如是寫。今天我們再讀你的作品,想到最多的還是“生”的問題。
馬爾克斯將馬孔多村介紹給了整個世界,??思{將約克納帕塔法縣定格在了文學史上,莫言將山東高密東北鄉(xiāng)變成了中國的縮影,你則將地壇升華為一曲生命的絕唱。這首絕唱召喚著多少人追隨你去尋找地壇,尋找安靜、清純、悠遠、渾厚、恒久、皈依……盡管你說:“我已不在地壇,地壇在我?!?div style="height:15px;">
(改編自《語言文字報》2021年1月13日文章《想念“地壇”想念你——寫在史鐵生逝世十周年之際》;作者:山東省滕州市第二中學教師/張善存;圖片來自網(wǎng)絡)(文字編輯:王晶;微信編輯:茍瑩瑩;校對:郭雯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