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學遺珍
《荀子·性惡論》
題注
儒家傳承,孔子之后,孟荀分流。孟子主張性本善,荀子主張性本惡;孟子較為注重孔子之“德”,荀子較為注重孔子之“學”;孟子繼承孔子“仁”的學說,荀子繼承孔子“禮”的學說;孟子在中國的地位接近柏拉圖在西方的地位,荀子在中國的地位接近亞里士多德在西方的地位;孟子近于詹姆士所說的“軟心派哲學家”,荀子近似于詹姆士所說的“硬心派哲學家”……孟子提倡“仁政”,方法是“推己及人”,即自己本身應當“仁”,由此逆推,必然得出“人性本善”的結論;荀子提倡“禮法”,“禮”的目的是“修飾,掩蓋”,即自身必有需要“修飾,掩蓋”之處,由此逆推,必然得出“人性本惡”的結論。因此,不論是孟子的性善論還是荀子的性惡論,都是先驗的,都是由二人的政治論所決定而為其各自的理論體系服務的。
正文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后出于辭讓,合于文理,而歸于治。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點評:孟子認為人區(qū)別于禽獸之處在于,人有惻隱、羞惡、辭讓和是非這“四心”。這“四心”是仁義禮智的開端,是動物所不具有的“善端”;而荀子認為,人區(qū)別于禽獸之處在于,人有優(yōu)秀的聰明才力,人的本性和動物一樣,甚至比動物還要“惡”,但是因為人的聰明才力,通過后天學習可以成為“彬彬君子”。但是,孟、荀都承認人人皆可為圣賢,這與孔子的主張很不同。
故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后直;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后利;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后正,得禮義然后治,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為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人之化師法,積文學,道禮義者為君子;縱性情,安恣孳,而違禮義者為小人。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點評:荀子的學問有很多來源于老子。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避髯与m然不認為禮是“亂之首”,但是,他認為,禮的本質確實是為了遮蓋人的“忠信之薄”這類的“惡”的。所以他說“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禮就是“偽”的方法。
孟子曰:“今之學者,其性善?!?/p>
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禮義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今人之性,目可以見,耳可以聽;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目明而耳聰,不可學明矣。
點評:荀子認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即不可改變,既然有人變惡,就說明善不是人的本性。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將皆失喪其性故也?!?/p>
曰:若是則過矣。今人之性,生而離其樸,離其資,必失而喪之。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所謂性善者,不離其樸而美之,不離其資而利之也。使夫資樸之于美,心意之于善,若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故曰目明而耳聰也。今人之性,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今人見長而不敢先食者,將有所讓也;勞而不敢求息者,將有所代也。夫子之讓乎父,弟之讓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然而孝子之道,禮義之文理也。故順情性則不辭讓矣,辭讓則悖于情性矣。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點評:孟子說:“今人之性善,將皆失喪其性故也?!避髯訉Υ擞^點進行反駁。他用了類比的方法來證明孟子之說的荒謬。他說,眼睛能看東西,這是本性,眼睛能看東西這一屬性是不會改變的;假如人天生是善的,那么,這種善是不會喪失的。又說“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這是人的本性,它們是不會改變的,現在人們“子之讓乎父,弟之讓乎兄”是人的一種“偽裝”。
問者曰:“人之性惡,則禮義惡生?”
應之曰:凡禮義者,是生于圣人之偽,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陶人埏埴而為器,然則器生于陶人之偽,非故生于人之性也。故工人斲木而成器,然則器生于工人之偽,非故生于人之性也。圣人積思慮,習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生于圣人之偽,非故生于人之性也。若夫目好色,耳好聽,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謂之生于偽。是性偽之所生,其不同之征也。
點評:荀子認為,禮義是圣人創(chuàng)建出來的對人進行改造的“工具”。就像泥巴很丑,經過陶人的“改造”就變成了精美的器具,木頭很丑,經過工人的“改造”就變成了精美的器具,人的本性也是邪惡的,經過圣人的“改造”就成為了“彬彬君子”。像那些不需要經過學習就能做的事才是本性,凡是需要學習的,都屬于“偽”。
參考譯文
人的本性是邪惡的,(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為的?,F在人的本性,一生下來就有貪圖私利(的心),依順這種本性,所以爭搶掠奪就產生,而推辭謙讓就消失了;(人)一生下來就有嫉妒憎恨(的心),依順這種本性,所以殘殺陷害就產生,而忠誠守信就消失了;(人)一生下來就有耳朵、眼睛的貪欲,有喜好美好的聲音與顏色(的本能),依順這種本性,所以風氣不正、道德敗壞就產生,而禮法制度和道德規(guī)范就喪失了。既然如此,那么放縱人的本性,依順人的情欲,就一定會出現爭搶掠奪,和違反等級名分、擾亂禮儀制度(的行為)合流,從而趨向于(社會的)暴亂。所以—定要有師長和法制的教化,禮義的引導,然后產生推辭謙讓,符合道德規(guī)范,從而趨向于(社會的)安定。由此看來,人的本性是邪惡的(道理)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為的。
所以彎曲的木頭一定要通過工具的熏蒸、矯正然后(才能)挺直;不鋒利的兵器—定要通過打磨然后(才能)鋒利。人的本性邪惡,一定要依靠師長和法制的教化然后(才能)端正,得到禮法道義的引導然后(才能)安定,現在的人們沒有師長和法制,就會偏邪陰險而不端正;沒有禮法道義,就會叛逆作亂而不守秩序,古代圣明的君王認為人的本性是邪惡的,認為人是偏邪陰險而不端正,叛逆作亂而不守秩序的,因此給他們建立了禮法道義、制定了法令制度,用來強制整治人們的情欲和本性而端正他們,用來馴服感化人們的性情而引導他們,使他們都能從遵守秩序出發(fā),符合正義?,F在的人,得到師長和法制的教化,積累文獻經典的知識,遵行禮法道義的就是人格高尚的人;縱情任性,任意胡作非為,而違反禮法道義的就是人格卑鄙的人。由此看來,人的本性是邪惡的(道理)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為的。
孟子說:“現在人之所以學習,是因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p>
(我)說:這(種說法)是不對的。這是(因為)沒有能夠了解人的本性,而且(也)不明白人的本性和人為的區(qū)別。大凡本性,是天然造就的,是不可以學到的,是不可以人為做到的。禮法道義,是圣人創(chuàng)建的,(人們)是通過學習就能得到,經過努力就能做到的。不可能學到的,不可能人為做到的,而在于人自身(先天生成)的,這叫做本性;可以學到的,可以經過人為的努力做到的,這叫做人為。這就是本性與人為的區(qū)別?,F在的人的本性,眼睛可以用來看(東西),耳朵可以用來聽(聲音);那可以用來看得清楚的離不開眼睛,可以用來聽得明白的離不開耳朵,(所以)眼睛清晰和耳朵清楚,是不可以學到的(道理)很清楚了。
孟子說:“現在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們作惡)一定都是喪失了他們的本性的緣故?!?/p>
(我)說:像這樣來解釋就錯了。(如果)現在人的本性,一生下來就脫離他(固有)的素質,脫離他(固有)的資質,一定會喪失本性。由此看來,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惡的(道理)很清楚了。所說的本性善良,是指不離開他的素質而覺得他很美,不離開他的資質而覺得他很好。(那)天生的資質和美的關系,心意和善良的關系,就像(那)可以用來看得清楚的離不開眼睛,可以用來聽得明白的離不開耳朵一樣罷了,所以說眼睛清晰和耳朵清楚?,F在人的本性,餓了想吃飽,冷了想穿暖,累了想休息,這是人的性情;(如果)現在人(餓了)看見長輩卻不敢搶著吃,這是為了要謙讓;累了卻不敢要求先休息,這是為了要代替(長輩)勞作。兒子對父親謙讓,弟弟對哥哥謙讓,兒子代替父親勞作,弟弟代替哥哥勞作,這兩種做法,都是違背了(人的)本性而背離了(人的)情欲的;但是這是孝順的兒子遵循的原則,是禮法道義的道德規(guī)范。所以依順(人的)情欲和本性就不會推辭謙讓了,推辭謙讓就違背(人的)情欲和本性了。由此看來,人的本性是邪惡的(道理)很清楚了,(那些)善良的行為是人為的。
有人問:人的本性邪惡,那么禮法道義從哪里產生呢?
回答說:大凡禮法道義,都是產生于圣人的后天努力,而不是產生于人的本性。所以陶器工人用粘土制成陶器,那么陶器產生于陶器工人的努力,(而)不是因為產生于人的本性。所以木匠加工木材制成木器,那么木器產生于木匠的努力,(而)不是因為產生于人的本性。圣人(不斷)積累思慮,熟悉做各種人為的事,產生禮法道義和建立法令制度,那么禮法道義和法令制度,是圣人后天努力的(結果),并不是因為產生于人的本性。至于眼睛喜好(看)美好的顏色,耳朵喜好(聽)美好的聲音,嘴巴喜好(嘗)美好的味道,內心貪求私利,身體皮膚喜好舒適、安逸,(這些)都是從人的情欲和本性中產生的;是一有感覺就自然生成的,不依靠(人的)后天努力就會產生的(東西)。那些不由感覺自然生成的,必須依靠后天努力然后才能這樣的(東西),這叫做產生于人為。這就是本性和人為所產生的,它們不一樣的特征。
主編:王濤
欄目主編:畢光蔭 / 責編:楊衢
審校:付婷婷 / 美編:楊衢
往期精選
經亦求精
史海探珠
子學遺珍
集英咀華
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編者觀點,并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申請轉載或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系我們。
想要獲取更多高中語文教學資料
參與投稿/提建議/加入全國語文教師群
可掃描上方二維碼添加楊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