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仙—李白(下)
一千三百多年前,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在綿陽的江油誕生了,故鄉(xiāng)的水水水水孕育了他的蓋世才情,他以自然天成,飄逸豪邁,雄渾壯麗的詩篇,登上了浪漫主義詩壇無人企及的頂峰。這些詩篇如長江大河,激蕩著炎黃后裔的靈魂,成為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蜀國曾聞子規(guī)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在李白漂泊的一生中,故鄉(xiāng)的一草一木,都成為他魂牽夢繞的記憶。
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一九六二年,李白故里的人們開始籌建李白紀念館。一九八二年,這所融觀光旅游、學術研究、陳列收藏、旅游服務為一體的名人博物館正式開館。
該館位于風景秀麗的江油市昌明河畔,包括李白紀念館、太白公園、太白詩書畫院。占地四萬余平方米,建筑面積一萬四千多平方米。這里有宏偉的建筑群落,優(yōu)美的園林風光,豐富的陳列收藏和濃厚的文化氛圍。
江油李白紀念館內,除了宋代在李白故居遺址修建的隴西院、太白祠之外,后人又建有李白衣冠墓、粉竹樓、李白胞妹李月圓墓。至今,江油市內有青蓮故居、讀書臺、匡山書院、洗墨池、磨針溪等等三十多處李白遺跡,足可令人大發(fā)“思古之幽情”。
李白的出生地在江油市的青蓮鎮(zhèn),青蓮鎮(zhèn)在唐代為“清廉鄉(xiāng)”。據傳李白自稱“青蓮居士”,即含有與家鄉(xiāng)諧音的意思。到了宋代家鄉(xiāng)人為了紀念李白,就把清廉鄉(xiāng),改為了“青蓮鄉(xiāng)”也就是現在的青蓮鎮(zhèn)。青蓮鎮(zhèn)有一處名為“漫坡渡”的景觀,這里水清見底,相傳是李白的母親經常洗衣服之處。史料記載,李母洗衣時,有魚躍入藍內,烹食之,覺有孕,于是生下了李白。這則由來已久的民間傳說,也使“漫坡渡”成為了青蓮鎮(zhèn)的代稱。
隴西院是李白青少年時居住的地方,雖多次遭到戰(zhàn)火的毀壞,但是歷代都在重建。我們現在看到的隴西院大門,是清朝乾隆年間修建的。門口有一幅對聯是“弟妹墓猶存,莫謂仙人空浪跡。藝文志可考,由來此地是故居”。
“粉竹樓”據傳是李白為其妹李月圓修造的閨樓。傳說李月圓常將脂粉水潑向樓下竹叢,年深日久,翠竹為白粉所飾,故有“粉竹樓”之稱。
粉竹樓后面約500米,有一個直徑約1米,水呈墨綠色的水池,人們認為這里就是李白和他的妹妹洗涮筆硯之處,所以就有了“洗墨池”這個名字。
隴西院的后面有李月圓墓。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是許多人都知道的關于少年李白和一位老婆婆之間的故事。相傳這個故事發(fā)生的地點,就在隴西院前的小溪,人們稱之為“磨針溪”,在溪邊還建一個磨針亭。
隔溪不遠是太白祠,祠內有陳列室和明碑。陳列室收藏有敦煌石窟中發(fā)現的唐代手抄本李白詩詞,明清版本李白詩詞注疏,以及李白遺墨、遺跡的照片和拓片。
李白一生都愛皎潔的明月,并留下了許多關于明月的詩篇,如《月下獨酌》吟道: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span>
這首詩重現了詩人當年把酒邀月,懷古思友的意蘊。
在距李白故居不遠,有幾處遺跡,如邀月亭、月愛寺、指月庵等,都是傳說中李白賞月讀書之處。
李白宛如一顆閃耀的巨星,他的光輝照耀了整個盛唐,照耀了中國一千多年的歷史。
不論是在李白的故鄉(xiāng),還是在全國各地,詩仙李白都將被一代又一代的人所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