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趣味語文丨從殷商到唐宋,古人的學校長什么樣?

 編輯說

在冰雪消融、春江水暖之際,全國多地的中小學生迎來了新的學期,校園里又傳來了孩子們的瑯瑯讀書聲。 

我國自古以來十分重視教育,很早就開始由官方興辦學校,從殷商到唐宋,不同朝代的學校都有什么特色?學生們在里面學的都是什么?今天,讓我們跟隨山東濟南李學樸詳細了解一下。一起來看——

相傳夏代開始有學校,但因為缺少史實資料,現(xiàn)已不可考。據(jù)甲骨文和古書記載,殷商時代已出現(xiàn)了正式的學校,設立在都城內,并有大學、小學之分。其中,小學設在國都內王宮南面的左首,“小學在公宮南之左”(《禮記·王制》),因此又稱“左學”;殷人崇右、尚西,把大學設在都城的西郊以示尊崇,因而又稱“右學”。

到了西周,周天子設立的大學叫“辟雍”,又稱“射廬、大池”,也設在都城的西郊,因而又稱“西雍”。古代政教不分,國家的祈年、獻俘、教胄(向后學講解經(jīng)義)等大典常在辟雍內舉行,禮畢,款待群臣,并舉行規(guī)模盛大的射箭活動,稱為“宮射”。教師和學生都參加宮射,因此這也是一種教育活動。

泮宮,是周朝各諸侯國設立的大學,《禮記·王制》記載“諸侯曰泮宮”。《詩經(jīng)·泮水》便是贊美諸侯國大學的詩篇。此外,設在王城和諸侯國內的學校,不論小學或大學,統(tǒng)稱為國學。國學是對鄉(xiāng)學而言的。
周朝設立在地方的學校(鄉(xiāng)學)包括庠、序、校、塾等。《周禮》:“鄉(xiāng)有庠,州有序,黨(有五百家的地區(qū))有校,閭(有二十五家的地區(qū))有塾?!笨梢娺@些學校的區(qū)別主要在于所輻射的范圍。最初,它們的職能和教育作用不同,如“庠”和“序”有分工,一主養(yǎng)老一主習射,后來這種分工逐漸消失,只在名稱上有所差別。
庠、序、校、塾都是貴族學校,即教養(yǎng)貴胄子弟的場所,是為統(tǒng)治階級培養(yǎng)人才的。殷商時期的學校,以祭祀、軍事、樂舞和文字相關知識與技能作為主要教學內容。周朝學校的教學內容區(qū)分更加詳細,包括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個方面,即“六藝”。
當時的貴族子弟一般到8歲入小學,學習成果需經(jīng)考核,合格者才可進入大學。當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一個國家最大的事,莫過于祭祀和戰(zhàn)爭),因而各級學校都把禮、射、御作為最重要的教學內容。
學生懂得了“禮”,并能掌握“射”和“御”的本領,就能熟練地駕駛兵車、披堅執(zhí)銳,以管理百姓、參與爭霸,這一切都是為了維護統(tǒng)治階級(在周朝是奴隸主)的利益。至于書、數(shù)的教育,則被放在次要的地位。
周朝設有專職的教育官——師氏,分大師、小師等級別。教師的職責是教授音樂、禮儀、射箭、駕車等各門課程。
太學、郡國之學是漢代兩種官學。太學是中央的主要官學,郡國之學則是地方官學。
“太學”一詞在西周就已出現(xiàn),“帝入太學,承師問道”(《大戴記》)。太學是中國古代的國立最高學府,前文中的“右學、庠”就是太學的不同形制,但太學真正以傳授知識、研究專門學問為主要內容,是從漢武帝時期創(chuàng)辦的太學開始的。
漢初,朝廷曾聘請在經(jīng)學方面有專長的人做博士官,如魯人申培、齊人轅固生、燕人韓嬰等;諸子百家也都設博士官,分別授徒講學。但這種培養(yǎng)人才的方式遠遠滿足不了漢朝鞏固和發(fā)展封建政權的需要,因此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于元朔五年(前124)在京師創(chuàng)辦了太學。

太學生稱博士弟子員,初期有50名,都是年滿18歲的富家子弟。教師稱博士官,其中的領袖叫作仆射,東漢稱祭酒。博士官的選擇采用征拜或薦舉的方式,由西漢的學術名流擔任,其選拔標準是“明于古今,溫故知新,通達國體”。到了東漢,選擇博士官的標準更為具體,除了要有廣博深奧的學問,行為還要合乎四科(淳厚、質樸、謙遜、節(jié)儉),年齡須在50歲以上,可謂德高望重之人。
漢代太學的教學內容以“五經(jīng)”(《詩》《書》《禮》《易》《春秋》)為主,《論語》和《孝經(jīng)》如同現(xiàn)在大學的公共必修科目。其在教學上創(chuàng)造了一些新的方法,如既采取大班上課的形式,同時又組織高年級學生教低年級學生;又如強調課外自修,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此外,太學確立了考試制度,“數(shù)考問以盡其材”,七年考試及格的叫“小成”,九年考試及格的叫“大成”,取得“大成”就算是太學畢業(yè)了。漢代太學沒有規(guī)定肄業(yè)年限,學生只要通過了考試就可以畢業(yè),并按成績高低授以一定官職。在考試中如發(fā)現(xiàn)學生不用功或連一本經(jīng)書都讀不通,可以開除其學籍??梢哉f,西漢的太學在中國教育史乃至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有重要意義。
郡國之學即地方學校。漢代的行政區(qū)劃以郡、國為單位,郡以下還設若干縣、邑、道。設在郡、國的教育機構稱“學”,設在縣以下的教育機構稱“?!薄扳浴薄靶颉保ê蠖哐匾u殷、周時代的舊稱)。“校”即蒙學,相當于今天的小學,以《倉頡》《凡將》《急就》《元尚》等典籍為教學內容,目的是教會學生識字、習字??畬W大概相當于今天的中學,以《論語》《孝經(jīng)》《爾雅》為主要教學內容。
國子監(jiān)創(chuàng)立于隋朝,是設在京師、具有一定綜合性的最高學府。它的名稱由漢的太學、西晉的國子學、北齊的國子寺等逐漸演化而來。
唐朝,國子監(jiān)逐漸發(fā)展、定型。其學生稱國子生,均由尚書省選送。監(jiān)下統(tǒng)領六所學院:一是國子學,學習五經(jīng),學生限定為國公的子孫、三品以上文武官員的子孫及二品以上官員的曾孫;二是太學,分習五經(jīng),學生為郡縣公的子孫,四品、五品官員的子孫及三品官員的曾孫;三是四門學,分經(jīng)之制與太學相同,學生為六品、七品官員之子和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之子,但這些只占少部分,大部分學生是從富人家子弟中選拔的;四是律學,學習法律、條令,學生為八、九品官員的子孫,年齡限定在18歲至25歲;五是書學,以《石經(jīng)》《論文》《字林》為學習內容;六是算學,學習《九章》《海島》《夏侯陽》《周髀》等。當時國子監(jiān)的規(guī)模很大,唐太宗時期,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等鄰國都曾派遣子弟赴國子監(jiān)留學。

宋代,國子監(jiān)下領十院,外增加宗學、武學、畫學、醫(yī)學四院。明、清承襲前制,仍設國子監(jiān)。清順治后,監(jiān)下分設率性、修道、誠心、正義、崇志與廣業(yè)六堂教習;設祭酒,習業(yè)總理監(jiān)務;設博士、師教、學正、學錄,負責教學。
小結
不同時期,我國古代的官學在稱謂、教學內容、管理制度上不同,但其本質都是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基本上只有皇室、貴族或官員子弟才有機會在那里讀書,普通人家的孩子很難獲得良好的受教育機會。教育是立國之本,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一個國家只有人人受教育、從小受教育,才能真正強大與發(fā)展。
改編自2020年12月16日《語言文字報》文章《明古今 通國事——古代官學的發(fā)展與演變》;作者:山東省濟南市退休教師/李學樸;圖片來自網(wǎng)絡)
(微信編輯、頭圖制作:茍瑩瑩;文字編輯、校對:郭雯熙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國子監(jiān)祭酒
社科 | 宋代的國立大學(一)
中國古代學校演變
“定崗定編”的古代教師
古代教育知識
胡瑗的教育思想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