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28 22:09:16)
轉(zhuǎn)載▼標簽:
中職語文教案雜談分類:
高教版語文下冊教案荷塘月色
教學目標
1.欣賞作者所描繪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領(lǐng)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2.結(jié)合語境,揣摩詞語、句子的含義;品味精煉準確、清新雋永、優(yōu)美動人的語言,學習運用比喻、通感、擬人和疊字表情達意的技巧。
3.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diào)、理清文章的脈絡(luò),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彷徨苦悶的心境和潔身自好和文章的主旨,學會關(guān)注社會、追求理想。
教學重點
1.在特定語境中揣摩詞句的含義。
2.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練、優(yōu)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理解課文情景交融、“景語”“情語”渾然一體的寫作手法。
2.借助關(guān)鍵語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誦讀法、鑒賞法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一位哲學家說過:“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種心情?!蔽覈性S多的詩人、作家都喜歡借這些風景來表達自己的感情,那么同學們你們能說說古今中外的借景抒情的名句或名詩、名篇嗎?
今天我們將要共同學習的我國著名的散文 家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讓我們一塊兒去看看它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美麗的自然風景?借此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呢?下面讓我們一同走進這充滿詩情畫意的《荷塘月色》。
二、作者簡介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生于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逝于1948年8月12日,現(xiàn)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zhàn)士。原籍浙江紹興。
他在揚州生活了13年,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童年時期和少年時期。對古城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復雜的。大概是生活過于單調(diào),所以他后來曾說,兒時的記憶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驚程度!”但是,在漫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兒時畢竟是首發(fā)的“驛站”。 1948年,朱自清因為反對美國政府的扶日政策,參加了拒絕接受美國救濟糧的運動,本已身患肺病的他更是虛弱不堪,終于在貧病之中逝世,年僅50歲。
朱自清有著作27種,共約190萬言,包括詩歌、散文、文藝批評、學術(shù)研究等,大多收入1953年開明書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敘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其作品的題材可分為三個系列:一是以寫社會生活抨擊黑暗現(xiàn)實為主要內(nèi)容的一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價格──七毛錢》、《白種人──上帝的驕子》和《執(zhí)政府大屠殺記》。二是以《背影》、《兒女》、《悼亡婦》為代表的一組散文,主要描寫個人和家庭生活,表現(xiàn)父子、夫妻、朋友間的人倫之情,具有濃厚的人情味。第三,以寫自然景物為主的一組借景抒情的小品,《綠》、《春》、《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后兩類散文,是朱自清寫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其散文素樸縝密、清雋沉郁,以語言洗煉,文筆清麗著稱,極富有真情實感。
三、寫作背景簡介
寫于1927年7月,那時作者在清華大學教書,住清華園西院。文章里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這一年中國接連發(fā)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殺,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朱自清處于苦悶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暫時逃避的一法”(《憶佩弦》)。但是他畢竟是一個愛國的民主主義者,面對黑暗現(xiàn)實,又不能安心于這種“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說:“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象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象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有明白?!薄逗商猎律肪驼亲髡咦约合搿俺弧倍窒搿皰暝钡男嫩E的真實描摹和生動寫照。
四、課文賞析
(一)請學生聽課文配樂朗誦,讓學生入情。
(二)讓學生自由誦讀課文,談?wù)勛约旱恼w感受。然后分組朗讀課文在老師的引導下理清課文的脈絡(luò)和作者的感情線索。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月夜漫步荷塘的理由(想起荷塘)。(點明題旨)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夜游荷塘及荷塘月色的恬靜迷人。(主體)
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動鄉(xiāng)思及荷塘歸來。(偏重抒情)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覺是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三)誦讀、鑒賞第4自然段,回答問題
1.這一段寫什么景,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的?
明確:月下荷塘美景,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五個方面。
2.作者是怎樣從這五個方面描繪這月下荷塘美景的:請找出這些句子,展開想象,閱讀品味它的妙處。
明確:
荷葉:“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边\用比喻手法寫出荷葉的風姿。寫出其動態(tài)美。
荷花:“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边\用擬人、比喻的手法?!把U娜”寫出荷花的飽滿盛開狀,“羞澀”寫荷花含苞待放。這兩個詞本是用來描寫女子嬌美姿態(tài)、羞澀神情的,現(xiàn)在用來寫荷花,賦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這是擬人寫法。接著連用三個比喻,把荷花比做是“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分別描繪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zhì)。
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庇尚嵊X向聽覺轉(zhuǎn)移。“縷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xù)、若有若無、輕淡飄渺、沁人心脾等,其間感覺的轉(zhuǎn)移伴隨想象的跳躍。
荷波:“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边\用擬人的手法,寫出微風過處葉花顫動的情狀,既有視覺形象,葉子“有一絲的顫動”化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聽覺形象,風吹花葉的顫動聲音。動靜結(jié)合,形象地傳達出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創(chuàng)造出了清幽恬靜的氛圍。
荷韻:“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弊髡甙阉娕c想象結(jié)合,“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情傳意,這里用來寫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葉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卻由葉子的“風韻”想象到那葉子下的水“脈脈”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
3.師生共同小結(jié)本段寫景重點。
4.齊聲朗讀課文第4自然段,品味其寫景特點。
(四)誦讀鑒賞第5自然段
1.提問:本段寫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難寫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寫出荷塘上月色的特點?
明確:葉、花、樹,寫出了月色朦朧飄渺的特點。
2.提問:月色本是難狀之景,作者用了一些傳神的動詞:(如:“瀉”、“浮”、“洗”、“畫”等),描繪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試結(jié)合語境分析這些動詞的特點。
浮——寫深夜水氣由下而上輕輕升騰,慢慢擴散、彌漫,以動景寫靜景,描繪霧的輕飄狀態(tài)。
洗——寫“葉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艷欲滴的狀態(tài)。
畫——有“人為”動作含于其中,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倩影”,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3.師生共同小結(jié):本段雖著意寫月色,但又處處不忘荷塘,用幾個傳神的動詞,從不同角度寫出淡月輝映下荷塘里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糅而形成的朦朧景象,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請同學們進入情景,朗讀課文。
(五)誦讀、鑒賞第6自然段
1.齊聲朗讀。
2.提問:本段寫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與課文第2段照應(yīng),試比較兩段寫景的異同。(閱讀比較后回答)
明確:
相同:都寫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寫了樹、小路。
不同:第2自然段重點寫了小煤屑路的寂靜、陰森,寫得簡略。而本段則以樹為著眼點,由近及遠,寫了樹色、煙霧、遠山、燈光,再由靜到動,寫到蟬聲、蛙聲,顯然,既是對第2自然段的回應(yīng),也是第4、5自然段荷塘月色的繼續(xù)擴展。
3.提問:本段寫月下荷塘的四周景色,作者選用了一些疊字疊詞(如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陰陰、隱隱約約等),試結(jié)合語境,說說這些詞語的妙處。(學生閱讀后回答)
明確:
遠遠近近、高高低低——寫出了樹的錯落有致,既開闊又有立體感,用語平實自然。
重重、陰陰、隱隱約約——傳神地描述出特定環(huán)境中的景物特點,不僅寫出了樹木之多,而且加強了葉色的濃重氣氛。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
二、熟讀,品味4-6自然段(組織學生進入情景朗讀課文)
三、再次組織學生誦讀課文,討論回答:
1.從課文結(jié)構(gòu)看,作者的一切活動都是由“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引起的,這是“文眼”,是理解全文的關(guān)鍵,試聯(lián)系背景討論作者“這幾天心里”為什么“頗不寧靜”?
明確:(1)對現(xiàn)實不滿的憤激;(2)對政局和個人前途的憂慮;(3)表現(xiàn)了一種我行我素的閑適心情;(4)表現(xiàn)了作者對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2.平常我們見到的寫荷花的文章大多是濃艷明麗的,本文描寫的景色卻是素淡的,朦朧的。景語即情語,試結(jié)合課文談?wù)勛约旱目捶ā?div style="height:15px;">
明確:作者夜游荷塘是為了擺脫“心里頗不寧靜”,追求剎那間的安寧。作者筆下的荷塘是一派幽靜安寧的景象,正是作者所追求的,在作者眼中,荷塘景色“恰是到了好處”,不濃不淡,不明不暗,一切都是那樣的調(diào)和適中安逸。追求剎那間的安寧正是為了暫時忘卻,分明曲折地反映了他對當時現(xiàn)實的不滿。荷塘景色越寧靜、安逸,越反襯心里“頗不寧靜”。作者把這種情感很自然地融入這月下荷塘的美景中。
3.荷塘的美景使作者獲得了片刻的寧靜,但蟬聲和蛙聲又打破了他內(nèi)心的寧靜,作者的思緒由理想回到現(xiàn)實,似乎可以收尾,為什么還要寫一段描寫古人采蓮和記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試結(jié)合語境談?wù)勛约旱目捶ā?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