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國歷史上來看,就是從秦始皇開始,講究進(jìn)行“避諱”。因始皇的名字為“嬴政”,就講究避諱與“政”同音的“正”字。故秦代時就出現(xiàn)了將“正月”改為“端月”的現(xiàn)象。
傳說,有一年,不知哪位皇帝出入京城南面的正門“正陽門”(俗稱前門)時,發(fā)現(xiàn)城樓門匾上的“門”字有鉤,他眉頭一皺,心里覺得不吉利,回宮后,就下諭旨,命人重寫了“正陽門”的門匾,把“門”字的鉤砍掉,以示尊崇皇帝“避諱”,出入“正陽門”順利吉祥。這樣,京城的“正陽門”懸掛的門匾,其“門”字是沒有鉤的,并且一直流傳至今。
有一天,筆者到中國民間工藝美術(shù)大師曹儀簡家串門,說起“正陽門”的門匾,其“門’字沒有鉤的這件事情,亦引起了大師曹儀簡的興趣,他立刻將藏書圖文并茂的故宮博物院大型匯刊拿了出來,我們仔細(xì)查看,又發(fā)現(xiàn):紫禁城內(nèi),懸掛的許多門匾,其“門”字,都是沒有鉤的。而我國漢字,其“門”字是有鉤的,那么明清兩代,究竟始于何時,始于哪位皇帝講究避諱,將“門”字上的鉤砍掉,目前無材料可查。
作者:施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