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鳳、龜、麒麟、貔貅 |
1,關(guān)于龍的傳說有很多,龍的出處也有很多的說法,有的說是由印度傳入的、有的說是中國星宿變成。印度本身是在龍神的說法的,但龍在印度的地位是不高的,也是有實物的——蟒蛇。而在中國,龍是神物、是至高無上的,也是皇帝的象征,也是東方的代表。星宿的是用廿八星宿中,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古人把它們想象成為龍的形象,因位于東方,按陰陽五行給五方配色之說,東方色青,故名“青龍”。
中國最早的龍形象是在河南省濮陽市西水坡遺址考古發(fā)掘出土的。
1987年5月至1988年9月,文物部門在濮陽縣城西南隅西水坡,發(fā)掘出仰韶文化時期三組蚌砌龍虎圖案。第一組45號墓穴中有一男性骨架,身長1.84米 ,仰臥,頭南足北。其右由蚌殼擺塑一龍,頭北面東,昂首弓背,前爪扒,后腿蹬,尾作擺動狀,似遨游蒼海。其左由蚌殼擺塑一虎,頭北面西,二目圓睜,張口齜牙,如猛虎下山。此圖案與古天文學四象中東宮蒼龍、西宮白虎相符。
2,貔貅(音:Pí xiū):
據(jù)古書記載,貔貅是一種猛獸,為古代五大瑞獸之一(龍、鳳、龜、麒麟),稱為招財神獸。它又名天祿、辟邪,被認為是轉(zhuǎn)禍為祥的吉瑞之獸。作為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它龍頭、馬身、麟腳,形狀似獅,毛色灰白,會飛。有嘴無肛門,能吞萬物而從不瀉,可招財聚寶,只進不出,神通特異。貔貅曾為古代兩種氏族的圖騰,傳說幫助炎黃二帝作戰(zhàn)有功,被賜封?“天祿獸” 即天賜福祿之意。它專為帝王守護財寶,也是皇室象征,稱為“帝寶”。
它分雌性,雄性名“貔”,雌性名為“貅”。民間傳說公的貔貅代表財運,而母的貔貅則代表財庫,有財要有庫才能守得住,因此收藏貔貅大多都一次收藏一對,才能夠真正的招財進寶。但如果要戴在身上,還是一只就好,以免打架在南方,一般人是喜歡稱這種瑞獸為"貔貅",而在北方則依然稱為"辟邪"?!稘h書·西域傳》上有一段記載:“烏戈山離國有桃拔、獅子、尿牛”。孟康注日:“桃拔,一日符拔,似鹿尾長,獨角者稱為天鹿,兩角者稱為辟邪。”于是在古代,一角的稱為“天祿”,兩角的稱為“辟邪”。
【貔貅由來(蠻搞笑的)】
據(jù)說貔貅是龍王的九太子,它的主食竟然是金銀珠寶,自然渾身寶氣,跟其它也是吉祥獸的三腳蟾蜍等比起來稱頭多了,因此深得玉皇大帝與龍王的寵愛。不過,吃多了總會拉肚子,所以有一天可能因為忍不住而隨地便便,惹玉皇大帝生氣了,一巴掌打下去,結(jié)果打到了PP,屁屁眼就被封了起來(有點可憐的說~)。從此,金銀珠寶只能進不能出,這個典故傳開來之后,貔貅就被視為招財進寶的祥獸了。
貔貅的習性懶懶地喜歡睡覺,每天最好拿把他拿起來摸一摸,玩一玩,好象要叫醒他一樣,財運就會跟著來。另一個貔貅的妙用是在案頭擺放貔貅飾物的話,可替你趕走壞男人,避免不必要的騷擾喔(JM們的福音哇)。
佩帶貔貅的人是很多的,但是不是隨便怎么戴都可以的,因此附上注意事項供大家參考,希望大家都財源廣進:
a. 貔貅最好是玉石的,因為玉石天生就有靈性。
b.一定要開光,不然就是瞎眼貔貅,只能當做裝飾品,沒用。
c. 貔貅不可以說買,一定要說請。
d.請貔貅一定要注意左右是否對稱。不對稱不但不會帶來好運還會帶來麻煩,如果不幸各位有這種貔貅的話,就在脖子上系一根紅線,因為紅色是傳統(tǒng)的吉祥色,壓住搗亂的貔貅。
e.不可以摸貔貅的頭、嘴、眼睛,反正是面部,因為你的俗氣會沾到貔貅上,影響貔貅。
f.貔貅是長翅膀的,喜歡打麻將的摸貔貅爪,想要仕途順利的摸它的翅膀,想要發(fā)財?shù)拿钠ü伞?
g. 貔貅正確的摸法是:先按它的耳朵,因為貔貅只忠于自己的主人,按住耳朵代表降伏它,然后順下來是前爪、身體、后爪、屁股,然后從屁股那里虛空抓一把,放到自己口袋里,稱抓財。記得抓財?shù)臅r候把所有的口袋都打開,能拿多少拿多少呀,呵呵。
3,麒麟:
亦作“騏麟”,被古人視為瑞獸、仁獸,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主太平、長壽,少則活一千年,多則達三千歲。它與鳳、龜、龍共稱為“四靈”,并居四靈之首位,被稱為圣獸王,地位僅次于龍:“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由于鳳、龜我們都會在五大瑞獸中介紹,因此就不單獨列出“四靈”了,大家知道就好,古人的稱號是很多很多的……)“麒麟”以“鹿”為偏旁,古人造詞的時候,便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麒麟由鹿演化而來,但又決不是鹿,它麋身,牛尾,馬蹄(史籍中有說為“狼蹄”),魚鱗皮,一角,角端有肉,黃色。麒乃雄,麟為雌。
麒麟含仁懷義,特別喜歡有德行的君王。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帝王興衰與麒麟的傳說很多。據(jù)說孔子曾為一只左腿被打斷的麒麟而流淚。有人問他原由,孔子說:麟是有明王當政時才出來的,這只麟出來的不是時候,因而遭到傷害,我是為此而傷感的。于是,我們在史籍中看到了許多麒麟“有明王則見”的情形,如“黃帝時,麒麟游于郊藪”“唐虞之世,麟鳳游于田”“禹時麒麟步于庭”“成王時麒麟游苑”“章帝時麟五十一見”等等。由此可以看出,麒麟總是寄托著、體現(xiàn)著古人對理想社會、對仁道德政、對賢明君主的向往和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