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習型組織的出現(xiàn)是知識經濟發(fā)展的必然結果,有效的運用知識管理策略利于學習組織知識的積累、共享、交流和創(chuàng)新。教師學習型組織的知識管理是多元化、多層次的,本文從組織、個人及技術工具三個層面分析、論述教師學習型組織的知識管理的機制與策略。
[關鍵詞] 教師學習型組織 知識管理 管理機制 管理策略 管理工具
學習型組織的出現(xiàn)是知識經濟發(fā)展向組織管理提出的必然要求,在教師學習型組織中,成員彼此之間進行和諧、融洽的學習、詢問、質疑,分享組織中的共同知識和成員彼此之間的個體知識。教師學習型組織的知識管理是指在學習型組織理論背景下教師在教學實踐和日常生活中,對知識的獲取、積累、共享、創(chuàng)新、評價等過程進行的管理。實施科學的知識管理策略,使組織成員能夠迅速、準確、有效地實現(xiàn)知識和信息的積累、共享和交流并取得績效。教師學習型組織知識管理的機制與策略應該是多元化、多層面的,本文從組織、個人及技術工具三個層面探討教師學習型組織的知識管理機制與策略。
一、 組織層面的管理機制
(一)組織學習機制
教師組織的全體成員在擁有共同的目標、價值觀和使命感的前提下,構建組織學習機制。基本的組織學習機制有以下三種方式:
信息交流——教師組織的學習要在交流信息的基礎上進行。信息在知識流中處于承上啟下的關鍵位置, 只有在信息的獲得、交流與共享的礎上才能更進一步形成知識、原理和智慧。[2]信息交流可通過定期與不定期的網絡郵件、信函、往來交談等形式來實現(xiàn)。教師組織成員間的的信息交流可以增進每位教師的信息量和豐富感性認識, 為深入學習作好基本準備。
深度會談——深度會談是組織成員對某一議題無拘束地提出各自的看法與見解。深度會談是一個開放的發(fā)散過程, 每位教師都把內心深藏的看法自由地表達出來, 同時把支持自己意見的前提假設和條件擺在眾人面前, 以便接受大家的提問或向別人提問。深度會談要求教師間有非常真誠、和諧的人際關系,大家彼此信任, 互相視為伙伴, 只有這樣自由的交換各自的觀點, 產生思維互動。
問題討論——問題討論是指教師間對某一專題的觀點相互撞擊、充分磨擦以達到較為一致的認識, 它是以形成共識為主的集中過程。討論的目的是找出真相, 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為自己的意見辯護, 同時也不斷地思考和質疑他人的意見。大家互相豐富著彼此的思想, 不斷地提高自己和整個組織對問題的認識, 知識也因此而不斷地變更和擴展。在有效的討論中每位教師都能獲得單獨學習所得不到的東西, 作為教師組織的整體, 開始有了共同的意義和思維。
信息交流是教師組織學習的前提條件,深度會談與討論是教師組織學習思維發(fā)散與收斂的互補。構建組織學習機制是教師學習型組織的知識管理的基本保障。
(二)知識共享機制
建立教師組織的知識共享機制,提高教師組織的知識利用率,是教師組織實施知識管理的核心問題。實現(xiàn)教師組織的知識共享主要從繪制教師組織的知識地圖和建立教師組織的知識庫兩個方面操作。[1]
繪制教師組織的知識地圖。知識地圖是關于知識的信息, 并不是知識本身。它是根據知識的分類, 將組織中擁有有價值知識的人的地址和電話號碼標在知識地圖上, 這樣可以使每個人清晰地了解組織內知識分布的大致情況。它形象、清晰, 為尋找組織中的知識資源提供線索。教師組織中繪制的知識地圖, 應包括每位教師的專長、以往的和正在進行的研究課題以及教學工作等知識的信息。知識地圖可以使每位教師都知道組織中有哪些知識、知識如何分布及組織內正在進行哪些工作、需要什么知識等等。
建立教師組織的知識庫。教師學習型組織要像管理有形資產那樣有意識地管理組織知識,把組織中的知識“存放”在容易被組織成員獲取的地方。如果教育信息能夠在一個平臺上共享,那將更有價值,構建這樣一種平臺的有效方法就是依靠信息技術建立知識庫。[2]從現(xiàn)狀看,教師組織的知識多而無序,大都處在自然的、未經整理的狀態(tài)。建立知識庫的根本意圖是使教師組織的知識有序地存儲,使每一位教師都能方便、快捷地得到需要的知識。知識庫的建立需要信息技術人員、教育專業(yè)人員及管理人員共同努力和協(xié)調,其中知識庫內容體系的建構是重點。教師學習組織要制定總體規(guī)劃和開發(fā)策略,使知識庫的建立自始至終有一個總的指導性綱領,并根據教師學習組織自身的實際來劃分類別與內容。
(三)激勵機制
學習激勵機制的創(chuàng)建要從教師專業(yè)的特性出發(fā), 在學習組織內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知識、觀念開放、鼓勵知識交流、共享、創(chuàng)新的學習激勵機制。規(guī)劃組織團隊學習, 精心設計交流、分享知識的學習場所, 如研討型、沙龍型、展示型學習場所等, 讓教師充分施展個人才能。在這樣一種積極的組織學習氛圍中, 教師個人知識的獨創(chuàng)性、專有性能得到同伴和組織的認可和贊同, 就能獲得精神上的極大滿足。在激勵方式上, 要做到報酬激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 尤其要重視精神激勵, 如充分發(fā)揮環(huán)境的激勵作用, 積極創(chuàng)造各種各樣的條件, 滿足其學術專業(yè)成就需要與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在績效考核或職稱評定時, 不只注重個人創(chuàng)造有形成果的多少, 更注重考核其在知識交換、傳播、分享等方面做出的貢獻, 充分發(fā)掘個人的潛力, 使得個體能量能夠充分釋放出來, 使其成為教師學習型組織煥發(fā)生機的動力。
(四)約束機制
教師學習型組織不是一個結構松散的學習組織, 應該是一個交互緊密的結構化聚集處, 具有一定的社會化力量。[ 3]教師選擇參加一個教師學習型組織, 接受并逐漸適應它, 是受自己的實用主義目的所支配的, 所以學習者在參與教師組織學習時須做出必要的承諾,在參與的過程中經得住考驗,相互之間取得信任才能獲得別人的支持。教師學習型組織內部的緊密關系不是基于個人主張組織在一起的, 教師之間是一個非常現(xiàn)實的契約關系, 成員都必須為共同的學習目標和任務投入一定的時間和精力, 為學習組織提供技術支持與智慧支持。學習組織內堅定的參與者,自覺遵守承諾、克服學習障礙,才能取得最大的學習收獲。
二、 個人層面的管理策略
教師個人學習是組織學習的基礎,提升組織內每一位成員的個體學習能力是提升教師學習型組織成員整體學習能力的前提,整體學習能力的提升最終促進個體學習能力的進一步升華。要實現(xiàn)教師個人學習能力的提升,應運用以下個人知識管理策略。
(一)建立個人知識管理系統(tǒng),注意顯性知識的積累
建立起個人知識管理系統(tǒng)架構,通過對所需管理的顯性知識進行分類,選擇合適的知識管理工具,建立個人知識庫,有效地應用已有的顯性知識等。教師的教學工作是有意識地將零散和不連貫的顯性知識積累、組合成新的知識,并在此基礎上運用明示的方法進行知識傳播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經常地對個人積累的知識進行系統(tǒng)化的整理,并采用數據庫等知識管理手段對知識進行清點、評估、規(guī)劃、整合和創(chuàng)新,以便在使用時及時搜尋、提取想要的知識,提升顯性知識的價值。
(二)撰寫反思性教學札記,將隱性知識顯性化
反思性教學札記是指教師及時記錄對自身教學行為的反思,為個人隱性知識的顯性化留下素材。反思性教學札記通常包括:教學中自我監(jiān)控和自我評價;對教學資源利用的反思;對教學個性習慣的反思;對教學過程的反思等內容。教師要根據反思性教學札記不斷地進行批判性的思考,把自身的個性化知識和實踐性技能深刻地概括并清晰地顯現(xiàn)出來,從而使個性化知識的傳播成為可能,反思性教學札記有利于經驗系統(tǒng)化并可隨時調出供人分享。教師個人通過撰寫反思性教學札記不斷的反思了解自己的特點、傾向、優(yōu)勢和弱勢,把握自己的專業(yè)成長與發(fā)展脈絡,同時,教師個人的反思可使內隱知識逐漸顯性化,有利于個體的知識、信息與他人分享與交流。
(三)開展個人行動研究,將顯性知識內化提升
教師要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就必須將群體所共享的顯性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智慧,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對自身知識系統(tǒng)的拓展、延伸和重構。開展行動研究,能使教師省察自己學習的教育理論與自己日復一日的教育實踐之間的聯(lián)系,能不斷地修正與更新知識,促進知識的活化。[4]
三、 技術層面的管理工具
信息技術是學習型組織知識管理的有效手段和工具,無論是以校為本的學習型組織知識還是校際間學習型組織,無論是在知識管理的組織層面還是個人層面都離不開技術管理工具的支持。
(一)構建知識共享的信息網絡平臺。
構建教師學習組織所在區(qū)域內的知識共享信息網絡,包括外聯(lián)網和內聯(lián)網,通過知識庫系統(tǒng)、內、外聯(lián)網和信息檢索等技術手段,有效地進行知識的編碼和傳遞,教師從網絡中快速地獲取所需要的知識,并在教師學習型組織成員內進行廣泛交流;[ 5]利用VPN網絡技術為教師學習組織創(chuàng)造了一個專屬的交流、共享空間,在校內、校際間充分合理地利用,建立基于外聯(lián)網和內聯(lián)網的QQ、BBS、Blog等,為知識的需要方和所有方之間的鏈接創(chuàng)造機會,從而可以比較容易地找到掌握知識的人;采用多媒體技術和知識挖掘技術,將教師的隱性知識盡可能挖掘出來,并清楚地將其表述出來,從而開發(fā)出盡可能多的知識以便使用對知識進行分類整理,使之標準化和特征化,形成教師學習組織網絡信息知識庫,為教師組織快捷、方便的實現(xiàn)信息交流與知識共享提供可靠、安全的技術支持。
(二)合理選擇、運用網絡知識管理工具
現(xiàn)代網絡技術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知識查找、獲取、整合、交流與分享等工具,可以滿足知識管理的很多需求,不同的知識交流與分享管理工具(如BBS、Blog、Wiki等)適合不同的知識管理需求,可以根據具體的知識管理需求合理選擇、運用知識管理工具。
BBS(Bulletin Boar System的縮寫)意為 “電子論壇”,是進行協(xié)作知識創(chuàng)造和知識共享的最早期的一種技術。BBS采用帖子固頂和根據發(fā)帖時間順序來組織帖子,并采用主題方式對帖子進行分類,但這種分類是有專人負責的。借助BBS,基于某一主題或興趣、活動等,一般由不同類型的人自發(fā)地組成一個自由的、公共的虛擬交流場所。選擇BBS進行學習時,教師學習組織成員間主要是一種討論學習模式。這種學習模式是由專人負責監(jiān)控,學習者可以在自己學習的特定主題區(qū)內發(fā)言,并能對別人的意見做出回復,每個人的發(fā)言和回復都是公開的。
Blog(Weblog的簡稱)是在網絡上的一種流水記錄形式,被稱為網絡日志或博客。Blog是以日志的形式描述那些按照日期順序發(fā)布正在進行事件的個人網站,Blog運用特殊的軟件為終端用戶提供簡便的網站發(fā)布。Blog的歸檔 分類 搜索 動態(tài)更新等特點便于知識管理。Blog是個人學習過程和思考過程按時間順序記錄的工具,展示著個人連續(xù)的、系統(tǒng)的成長過程。通過博客,教師可以對日常事件進行記錄和反思,從積累中逐步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促進學習。同時博客提供了一個深度交流溝通的平臺,教師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博客們,及時地與他們共享學習體驗、教學經驗,還可以得到適時的評價。
Wiki(wee kee wee kee的縮寫)是指一種超文本系統(tǒng),被譯為維客。這種超文本系統(tǒng)支持面向社群的協(xié)作式寫作,同時也包括一組支持這種寫作的輔助工具。我們可以在Web的基礎上對Wik文本進行瀏覽、創(chuàng)建、編輯。Wiki和博客一樣使用方便,都體現(xiàn)的是開放、合作、平等、共享的網絡文化。[ 6]Wiki是一種提供共同創(chuàng)作環(huán)境的網站,每個人都可修改網站上的頁面資料,所有的Wik都有版本控制的概念,它是在相信人性本善的前提下,依靠社群的力量不斷成長的。Wiki可以幫助我們在一個社群內共享某領域的知識。教師學習型組織的知識管理更加注重知識創(chuàng)造和改進、知識管理、多用戶參與,wiki作為一種開放資源技術,將會成為有效的知識管理工具。
可以看出,以上三種網絡知識管理工具在適用情況、信息發(fā)布、分享、反饋與評價等方面各具特點,BBS更適于主題分類的討論交流,Blog更適于展示著個人連續(xù)的、系統(tǒng)的成長過程,Wiki在支持實踐團隊共創(chuàng)內容有更大的優(yōu)勢。恰當的選擇、運用BBS、Blog、Wiki等網絡知識管理工具,有利于教師學習型組織每個成員個人知識的積累、共享、交流、創(chuàng)新,促進教師學習型組織整體學習水平的提升。
知識經濟的迅猛發(fā)展必然伴隨學習型社會的到來,學習型社會的競爭將必然是以知識為基礎,教師的知識與技能扮演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作為教師學習型組織要汲取多方面知識管理信息, 有效地運用知識管理策略,從教師組織、個人及技術管理工具等層面不斷完善知識管理體系,為知識經濟時代的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做好堅實的準備。
【參考文獻】
[1][2] 李天鷹 柏 昕.現(xiàn)代教師組織的知識管理 [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6,(3):65~68
[3] 王廣新,白成杰.網絡虛擬學習共同體的形成與發(fā)展[J].電化教育研究,2005,(1):67~71
[4] 朱桂琴. 教師個人知識管理的問題與策略 [J]. 中小學管理,2006,(5):41~42
[5] 劉成新. 教師知識管理探微 [J]. 當代教育科學,2006,(17):50~51
[6] 李苗在. BBS BLOG WIKI助力教師再學習 [J].教育信息化,2006,(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