赭硯的前世今生
作者:魯之揅
修水赭硯是江西省修水縣的傳統(tǒng)手工藝品。因石質以赭色為主而得名。清代道光皇帝侍讀、修水籍萬承鳳曾將該硯呈道光皇帝,帝欣喜,視為珍品。后被列為貢品,所以又稱"貢硯"。
早在唐宋時期,修水就有手工作坊生產?!读x寧州志》載:"紫石出武鄉(xiāng)譚家埠紫石潭(今修水征村鄉(xiāng)),石出水中者,良而堅,發(fā)墨,琢為硯,類端溪新巖石"。北宋杜館《云林石譜》載:"洪州分寧(今修水)深土中產石,五色斑斕,全若玳瑁,石理細潤,亦堪作硯"。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號山谷,修水人),曾以此硯作禮品,廣贈于蘇東坡等諸友,令此硯名傳于世。清道光年間,道光之師萬承風(修水人)以此硯敬獻皇上,道光帝愛不釋手。視其色賜名"赭硯",列為清宮貢品,故又稱"貢硯" 。
修水赭硯以赭色為主體,翠綠為鑲嵌,并不少量的雞血紋理。而且發(fā)墨易液,貯水不涸,歷寒不冰,墨書解久,不損筆毫。珍品中兼有金星、金暈、雞血藤、魚子、水波紋等花紋,勝似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凝視怡人,賞心悅目。且石質堅而不疏,觸筆細而不滑,發(fā)墨速而不粗,貯水久而不涸。色澤和質地都形成別具一格的特點。加之制作時選料精良,高檔貢硯構圖特別強調意境、悟性,須細觀石質紋理,令人神思飛揚,因色因紋而象形,使人工天然,巧為一體,盡得其妙。一方精硯的制作,須費百日之工,故歷代丹青翰墨者視為珍品。
當代著名書畫家對修水貢硯皆情有獨鐘。趙仆初曾題辭:"墨舊款新山谷詩書曾得助,云興波涌神州文筆看騰輝。"歐陽中石贊:"細潤若凝脂,天然造化奇,驚濤生硯底,玉版泛新詞"。范曾謂:"硯出修水、字重蘇黃"。柳倩稱:"書盡蘇黃通翰墨,硯從修水出文章"。啟功、劉炳森、王遐舉、愛新覺羅·溥杰、李鐸、周慧珺等幾十位書法大家都曾潑墨揮毫,盛贊貢硯。
“赭硯”,因石質以赭色為主而得名。清代道光皇帝侍讀、修水籍萬承鳳曾將該硯呈道光皇帝,帝欣喜,視為珍品。后被列為貢品,所以又稱“貢硯”。 修水赭硯以赭色為主體,翠綠為鑲嵌,并不少量的雞血紋理。而且發(fā)墨易液,貯水不涸,歷寒不冰,墨書解久,不損筆毫。甚為書畫家所贊賞的赭硯,分素硯、雕硯兩大類。素硯有二十多個品種規(guī)格,雕硯有高、中、低三個檔次,三百余個圖案品種。1984年,赭硯參加全國文房四寶展覽會,博得專家好評,外商爭相訂購。1985年,“立體壽龜硯”獲九江市新產品證書。1987年,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黃倚教授為修水赭硯題詞為“觸筆細而不滑,發(fā)墨速而不粗”。
北宋大書法家、大詩詞家黃庭堅曾以硯饋贈蘇東坡等;清代修水人萬承風(道光帝之師),持硯獻帝,道光帝悅而賜名“赭硯”,列為貢品,故又稱“中國貢硯”。 中國貢硯以赭色為主,嵌以翠綠;蘊金星“硯出修水、字重蘇黃”―――范曾中國貢硯,又名赭硯,產于江西省修水縣。緊鄰我縣。據(jù)考證,、金暈、雞血藤、魚子、水波紋等天然紋理,宛如山水畫,怡然悅目;硯質不堅不燥、溫潤細膩、滑而不澀;發(fā)墨速而細稠、貯水久而不涸。 “硯之家作坊”秉承古韻,精選石料,依色據(jù)紋而象形,熔書法、雕刻、繪畫于一爐;刀法自然,精工雕琢,每方硯既是精品,亦為孤品?!皶M蘇黃通翰墨,硯從修水出文章”(柳倩);“墨舊款新山谷詩書曾得助,云興波涌神州文筆看騰輝”“細潤若凝脂,天然造化奇,驚濤生硯底,玉版泛新詞”(歐陽中石);“觸筆細而不滑,發(fā)墨速而不粗”(黃琦)……啟功、劉炳森、王遐舉、愛新覺羅·溥杰、李鐸、周慧珺等當代書法大家均對“硯之家作坊”生產的中國貢硯潑墨揮毫予以盛贊。
獨具特色的修水赭硯。
在江西四大名硯——婺源龍尾硯、星子金星硯、玉山羅紋硯和修水赭硯(又稱貢硯)中,以婺源龍尾硯名氣最大,星子金星硯次之,玉山羅紋硯也小有名氣,而修水赭硯卻鮮為人知。赭硯曾經(jīng)貴為清朝貢硯,歷史上曾有過輝煌,但時至今日,為什么聲名遠不如前三者呢?近日,記者來到修水縣,探尋赭硯的前世今生和重振之道。
前世今生——曾經(jīng)輝煌
談起赭硯的歷史,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修水貢硯制作技藝傳承人、原修水縣工藝美術廠廠長萬根平如數(shù)家珍。據(jù)萬根平介紹,赭硯是修水傳統(tǒng)手工藝品,因石質以赭色為主而得名?!棒鞒幍闹谱魇加跐h,興于宋,盛于清,綿延千余年而得以傳承,這說明它本身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nbsp;
萬根平告訴記者,1976年1月,考古人員在渣津鎮(zhèn)清理一漢墓時,出土文物中就有赭硯。中國第一部論石專著——宋代《云林石譜》載:“洪州分寧縣地名修口,深土中產石,五色斑斕,全若玳瑁。石理細潤,或成物象。見風即勁,亦堪做硯。”古籍中的分寧縣,即今修水縣;修口,即今天的西港鎮(zhèn)修口村。1998年《文房四寶》雜志曾載:“北宋時期各大文人中,惟有黃庭堅愛故鄉(xiāng)硯臺?!秉S庭堅不但自己使用家鄉(xiāng)的硯臺,還作為饋贈親友的佳品,送給蘇軾、佛印和尚等。
清代道光皇帝侍讀、修水籍人士萬承鳳曾將該硯呈道光皇帝,后被列為貢品,故赭硯又稱貢硯。
但如此名硯,如今為什么鮮為人知了呢?
據(jù)介紹,清朝末期,民生凋敝,民國時期,戰(zhàn)火紛飛,赭硯的制作規(guī)模不斷縮小。新中國成立后,赭硯一度迎來生產黃金時期。1964年,修水縣工藝美術廠恢復生產赭硯。1974年,赭硯參加秋季廣交會,當時一名日本商人一次性就訂購了1萬方。1984年,赭硯參加全國文房四寶展覽會,受到專家好評,產品遠銷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當年出口量為5088方。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由于工廠改制,很多制硯工藝師下崗,加之傳統(tǒng)書寫工具已滿足不了人們日益快捷的生活和工作需要,赭硯逐漸衰落下來。
那么,同為江西四大名硯之列的婺源龍尾硯、星子金星硯,為何一直聲名不減呢?萬根平說,這是因為龍尾硯和金星硯很早就作為婺源和廬山的旅游特產,在景區(qū)銷售?!奥糜?文化”,使得傳統(tǒng)文化產品煥發(fā)出了強大生命力。
有著1200多年歷史的玉山羅紋硯,也有過和赭硯一樣從輝煌到衰落的歷史。2013年,羅紋硯制作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為當?shù)貜团d羅紋硯品牌與產業(yè)提供了契機。當?shù)卣ξ谕夤ぷ鞯某幍駧熁剜l(xiāng)創(chuàng)業(yè)。2014年,玉山縣雕刻藝術家協(xié)會成立;2016年10月,玉山七里街文化旅游綜合體開街,聚集了10多家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制作機構的“羅紋硯一條街”成為一大亮點;2018年,玉山被命名為“中國羅紋硯之鄉(xiāng)”。如今,玉山羅紋硯已形成集研究、開發(fā)、設計、加工、銷售等為一體的文化產業(yè)體系,年產值達3億元,帶動3000余人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
重振之道——創(chuàng)新是關鍵
4月7日,在修水縣特殊教育學校一間赭硯展覽室里,陳列著幾十方做工精美的赭硯。江西赭硯工藝品有限公司總經(jīng)理高小兵告訴記者,他們采取“公司+學?!蹦J?,在學校設立培訓和加工車間,這樣既能讓殘障學生擁有一技之長,解決他們的就業(yè)問題,又能培養(yǎng)更多的赭硯傳承人,為赭硯的長遠發(fā)展儲備人才。
“現(xiàn)在國家越來越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和傳承,中小學都開設了書法課,這對硯臺的發(fā)展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遇。”萬根平說。
赭硯雖曾經(jīng)衰落,但原修水縣工藝美術廠培養(yǎng)出的7名制硯師仍在堅持傳統(tǒng)手工雕刻,并在傳承傳統(tǒng)工藝的基礎上大膽創(chuàng)新,借鑒其他名硯的雕刻技術,集南派的細膩與北派的粗獷于一體,形成了修水赭硯的鮮明特色,近年來在全國性工藝美術創(chuàng)作比賽中多有斬獲。
高小兵說,為更好地發(fā)揮赭硯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作用,2016年,他投資近700萬元,成立江西省赭硯工藝品有限公司,將赭硯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吸納進公司,專門從事研究制作?!俺撕托匏h特殊教育學校合作培養(yǎng)赭硯人才外,我們還和高校達成了赭硯品牌策劃和推廣合作協(xié)議,在產品設計、研發(fā)、生產、銷售、市場運營和宣傳推廣上不斷創(chuàng)新,特別是要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硯"等模式,積極舉辦相關活動,進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我相信,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傳承、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赭硯一定會重現(xiàn)輝煌。”
硯臺的出路在哪里?
——論硯臺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
作者:魯之揅
硯臺,文房四寶之一。
古硯的收藏價值越來越高,但是新硯的市場卻越來越慘淡。
為什么?因為在以前硯臺是實用品,寫字作畫都得研磨,必須要硯臺輔助。
今天寫字的人少了,即是有練習書法和畫畫的群體,也都是買現(xiàn)成的墨汁,用起來方面,節(jié)約時間。
如此一來,硯臺確實尷尬了。但是我們還有制硯匠人這么一個群體存在,一方面,制硯藝人較以往增多了,另一方面,現(xiàn)代電器工具的應用使得硯臺的產量大增。怎么辦?
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買硯臺的無非兩種人,一種是有特殊癖好的,喜歡自己研磨;另一種就是買了當擺設的,或者當禮品送人的。不是實用,就是收藏。
那么硯臺的發(fā)展方向在哪里?怎樣處理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
傳承是一定要傳承,尤其是文人硯,歷史的文化氣息和文房的那股味兒得保留,也就是說硯要有硯味兒,傳承的就是這個硯味兒。
那么怎么創(chuàng)新?我覺得有兩個方向:
一個是打造精致藝術品。奇石本身就有欣賞價值,觀賞石是人為加工的藝術品,石不能言最可人(或許這就是石可老師的名字的出處吧)。硯臺大多數(shù)是用石頭加工的,這些石材有獨特的審美價值,甚至有的資源面臨枯竭。硯臺制作本身也是一種技藝,有技術和藝術的成分,所以在制作上發(fā)揚匠人精神,專注于藝術品味的提升,打造精致的藝術品,面向收藏市場是值得考慮的。筆者認為,硯臺應該有銘文和款,這樣才能凸顯它的藝術氣息。
另一個,還是要朝實用方向發(fā)展。硯臺用來磨墨不實用了,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誰說硯臺只能用來磨墨呢?我們在市場能看到,很多用硯石做茶盤、茶海的,還有做果盤和煙灰缸的也有,當然這跟文化藝術還有點差距,不過我們可以做鎮(zhèn)紙、臂擱、茶則、壺承、杯托、蓋置、香插、香爐甚至把玩件,這些還是屬于雅器,不是都可以嗎?而且朝這方面轉的難度也不是很大。
下面欣賞一個創(chuàng)新的案例:
《"香插"插香嗅文化》
在中國文人的心目中,焚香是一件雅事一一大詞人李清照在《醉花陰》中言:“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p>
古代文人騷客案頭燃香,在青煙裊裊的升騰里體會到了“云在青天水在瓶”的澹泊之境。
現(xiàn)代人生活在紛繁蕪雜、熙熙攘攘的世俗之中,當置身于清爽芬芳的氛圍中時,它會讓一顆疲憊的心慢慢遠離塵世困擾,這就是——香文化的魅力。
香插作為古代的一種物質與精神文化傳承,數(shù) 千年來一直伴隨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既使在現(xiàn)代社會中,我們依然能在各種不同的場合見到它的身影。
香文化發(fā)展到現(xiàn)今他的含義遠遠超越了香制品本身,而是通過香這個載體達到修養(yǎng)身心,培養(yǎng)高尚情操,追求人性美的文化。香插把山水融于方寸之間,寄情于山水。
香插的材質也極為豐富,有玉、石、銅、木、瓷等。香插的造型設計,除了山水之形,還有人物造型、動物題材,或者是一些生活題材,各具特色,豐富且充滿趣味。
精工巧藝的香插有的古樸雅致,有的清雅曼妙,充滿了藝術品鑒和欣賞的魅力,令人嘆為觀止。
王開泉先生是中國制硯藝術大師,他用硯材制作香插一一用一雙粗糙的手,握一把堅利的刀,神完一件件精致的香插一一呈竹節(jié)狀、荷瓣狀、樹葉狀等,上附蜘蛛、蟬、蓮房等,有動有靜,欣賞文化,把玩藝術!
香插將禪意文化與硯石文化融為一體,把玩之中,化境悟道,心寄其內,生情養(yǎng)性一一
我愿燃一根禪香,收獲一絲寧靜;
我愿燃一根禪香,進入屬于自己的心靈世界,讓煩躁的心靈得到沉淀和凈化;
我愿燃一根禪香,凝望一縷煙,享受世外桃源般的香道之樂!
………………………………………………………………………………………………………
【記得點贊和分享哦】
讀書上進
學習興國
我們致力于
知識的共產、共享、共鳴
并立志做個
有溫度的匠人
有態(tài)度的讀書人
有深度的社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