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A股市場表現(xiàn)幾乎全球最差,越來越成熟和理智的投資者不再盲目地舒吭一鳴,而是把目光都集中到改革上,期望能夠帶來一股改革新風,解決A股市場諸多痼疾。
2013年開年,一項新政開始實施——《上海證券交易所風險警示股票交易實施細則(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風險警示板”),在經(jīng)過4個月的準備期之后,消息甫一公布時帶來的巨大沖擊已經(jīng)得以充分消化,加之投資者正處于跨年度行情的喜悅中,對風險警示板并未給予特別關注。證監(jiān)會應該感到高興,這樣一條不痛不癢的政策既沒有成為焦點又實現(xiàn)了它的使命,真是天時地利。
歸結起來,風險警示板要實現(xiàn)的目的是:防范風險、保障執(zhí)行、保護利益。所謂防范風險,是指防范上市公司股票的交易風險,禁止風險股票的過度炒作,針對于此,特設立了異常波動盤中停牌和單一賬戶當日累計買入單只風險警示股票不得超過50萬股等制度。必須承認,這些政策從一定程度上確實起到了約束作用,但并未解決根本問題。
保障執(zhí)行,保障的是退市制度的執(zhí)行,這點充分展示了證監(jiān)會的決心,不過證監(jiān)會也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制定嚴格的制度可能會因為封堵利益之門而備受挫折,同時還可能會令投資者率先中槍,而過度溫和的保護起不到警示作用,管理層的信用也將因為名存實亡的政策再度貶值。
至于提到的保護投資者利益,注定將因為上述困難而成為對空喊話。投資者經(jīng)過多年的股市搏殺已經(jīng)變得堅強,絕不會相信這樣一個并無實質(zhì)變化的關切之語。
實際上,作為去年6月推出的《關于完善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以下簡稱“退市制度”)的配套措施,風險警示板所能起到的最大作用就是象征性地防范一下交易風險。但是真正的風險并非來源于交易層面,如果管理層的工作僅僅是圈出一塊地來,豎起一塊“高風險、請小心”的牌子,并且制定出一系列的交易限制的話,投資者一定不會買賬,管理層也不會因此而擺脫罵名。
A股市場表現(xiàn)如斯,投資者不需要一個做秀的監(jiān)管層,一邊不斷重復自己改革之決心,一邊推出一個又一個猶豫不定、態(tài)度曖昧的政策。在風險警示板推出前后,交易所分別完善修訂了“退市制度”和“股票上市規(guī)則(2012年修訂)”,從這一退一進涉及的條款變化可以看出核心領域仍然是管理層不愿或不能碰觸的地方。
比如退市條件中,因凈資產(chǎn)指標被予以退市風險警示或者因凈利潤指標被暫停上市后,其后一年的凈利潤指標以“扣除非經(jīng)常性損益前后的凈利潤孰低者”為評判依據(jù),如果扣除非經(jīng)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負數(shù)的,終止上市。這顯然是向慣于粉飾業(yè)績者開刀,但是在進入退市風險警示,也就是標記上*st的標準中卻刪除了“最近一個會計年度扣除非經(jīng)常性損益后凈利潤為正”這一關鍵條款,這等于給尚未進入風險警示板的上市公司“通風報信”:再給你一次操縱利潤的機會。
如果投資者就此認為目前風險警示板中的43家上市公司因此而遭受了不公平待遇的話,那就錯了,因為管理層在給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早已幫你打開了另一扇窗戶?!豆善鄙鲜幸?guī)則(2012修訂》新規(guī)中,仍然對并購重組開了綠燈,并且沒有規(guī)定暫停上市公司的主業(yè)能否發(fā)生變化,殼資源依然有著其特殊的價值。
不得不佩服監(jiān)管層用心良苦,前后周全。而類似這種總是留有余地的政策,其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并且成為利益集團得以下手的突破點。彼之利益,我之風險,正是因為這屢屢不能彌補的政策漏洞,普通投資者才會處于風險敞口之下,而這些,豈是一個交易規(guī)則的限制就能防范得了的。 馬佳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