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開
劉鳳誥(1761—1830)字丞牧,號金門,江西萍鄉(xiāng)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舉人。后曾出游浙江、江蘇、安徽等地。乾隆五十四年(1789)進士,授編修。超擢侍讀學士,提督廣西學政。官至吏部右侍郎,有‘江西大器’文譽之名。嘉慶十三年(1808年)秋,浙江鄉(xiāng)試時,由于替代巡撫阮元監(jiān)臨考場,并對考生徐某有“徇情”事,違背刑律,十月遣戍黑龍江齊齊哈爾。嘉慶十八年五月被赦歸,再度被授編修。道光元年,因病回籍。道光十年,病逝于揚州。鳳誥工古文,著有《存悔齋集》傳于世?!肚迨妨袀鳌分杏小秳ⅧP誥傳》。
清末民初,浙江杭縣(今杭州)人徐珂編撰《清稗類鈔》一書,其中一條為《劉鳳誥殿試給燭》:“少保劉鳳誥為乾隆己酉探花,殿試日,天已昏,文尚未成,監(jiān)試大臣欲逐之出,常宗伯青曰:‘此生書法極秀勁,可給燭,使終篇?!癜l(fā),擢高第,遂于常終身執(zhí)弟子禮。性豪宕,少假館蔣司馬元益宅,蔣喜其俊雅,欲納為婿。久之,使酒詈仆夫,蔣曰:‘非大器也。’善遣之,洊至吏部侍郎。與修《高宗實錄》,告成,加太子少保。嘗督學浙江,以嚴酷馭士子,為言官所劾,謫戍黑龍江。適將軍有賀表,命代撰,表至,仁宗謂近臣曰:‘此劉鳳誥筆也。其文愈佳于昔,可謂窮始工也?!淳?,放歸田里?!盵1]
蔣元益,字希元,一字漢卿,號時庵,江蘇長洲(今蘇州)人。乾隆二年十二月由內(nèi)閣中書入直,復中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歷官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官至兵部侍郎。
《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清代卷)》于1996年出版,劉鳳誥入編其中。此書由當代著名學者錢仲聯(lián)先生主編。對于我們故鄉(xiāng)的這位文學家,萍鄉(xiāng)人幾乎無人不知,但是文學界對于劉鳳誥文學創(chuàng)作的研究論著,卻少之又少。我曾多次遍搜百度網(wǎng)上劉鳳誥的名字,發(fā)現(xiàn)各種正規(guī)學術(shù)刊物上與其詩歌創(chuàng)作相關(guān)的論文幾乎為零。這種情況顯然與劉鳳誥在文學方面的貢獻不相稱。究其原因,我覺得一是目前與劉鳳誥有關(guān)的歷史資料披露太少,還有待深入挖掘。比如,保存在北京歷史檔案館中與劉鳳誥有關(guān)的詔書、批示,可能就沒有人去查閱過。一些與劉鳳誥有關(guān)的學人筆記、詩話,很少有人能閱讀到。這種研究工作如果僅僅依靠民間人士業(yè)余去做,存在很多困難,如學力、時間和精力、財力的局限等等。二是學界尤其是學院派中的文學研究工作者,還沒有更多的人真正認識到劉鳳誥傳統(tǒng)詩歌的美學價值所在。在我們萍鄉(xiāng)籍大學學子中,學中文專業(yè)、歷史專業(yè)的人肯定有不少,但是似乎無人對劉鳳誥感興趣。我記得十年前,學術(shù)界對文廷式的研究也存在類似情況,有關(guān)文廷式研究的論著一樣稀缺,到網(wǎng)上去查尋,除了市高專曾文斌老師的一兩篇論文外,也是一片荒蕪。但經(jīng)過十年的努力,文廷式研究工作已開辟出了一片新天地,碩果累累。
楊希閔(1808—1882)在其所著《鄉(xiāng)詩摭譚正集》中評價劉鳳誥的詩“取法子美,氣骨堅厚”[2]。子美是詩圣杜甫的字。楊為清代理學家和詩人、詩評家,《鄉(xiāng)詩摭譚正集》凡20卷,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由新建夏敬莊刊行。他還著有《江西詩軌》、《江西詩話》若干卷,惜未刊行。劉鳳誥著有《杜詩話》五卷,他的《存悔齋集》中有集杜詩三卷,由此可見出劉鳳誥對杜詩的喜好與研究的深入。
劉鳳誥雖然是萍鄉(xiāng)的一大才子,但他的詩作在后世流傳并不廣泛,在民間流傳的,主要是他應對對聯(lián)的一些故事。歷史上這類民間故事中所流傳的對聯(lián),真真假假、張冠李戴的情況都有可能。在迄今為止的傳統(tǒng)詩詞選本中,我們很難見到劉鳳誥詩作的蹤影。舉例來說:
清代王昶(1724~1806)編有一部清詩總集《湖海詩傳》。這部詩集在當時影響很大。王昶字德甫,號述庵,又號蘭泉。青浦(今屬上海市)人。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官至刑部右侍郎。王昶弱冠后,出游登朝,廣交海內(nèi)詩人,披讀大量投贈篇章及詩集,選錄以存。他80歲后,加以整理,編成此書,共46卷,保存600 多位詩人的作品。起自康熙五十一年(1712),終于嘉慶八年(1803)。其中少部分詩人,曾被選入沈德潛《清詩別裁集》中,大部分詩人,則為《清詩別裁集》所未錄,所以大體上可以承接沈書。書中只選交游所及詩人的作品,不選其他詩人的作品,自稱:“蓋非欲以此盡海內(nèi)之詩也,然百余年中,士大夫之風流儒雅,與一國詩教之盛,亦可以想見其崖略(筆者注:崖略,即大概、梗概)?!盵3]總的來看,它選錄了清中葉的著名詩人的一些代表作;并保存下來一部分不易見到的詩作,可算是清代一部有價值的詩歌總集。這部《湖海詩傳》書成之年,劉鳳誥已經(jīng)有43歲,官也做得不小了,其時他正在山東學政任上。以當時劉鳳誥的文名與其在政界地位,似乎王昶沒有理由不選他的詩作入書,可是在此書中所收的600多位詩人中,并沒有劉鳳誥的名字。這或許可以證明,劉鳳誥與王昶并無私交。
當然,沈德潛編選的《清詩別裁集》中就更不可能有劉鳳誥的作品了,因劉與沈并非同一時代人,沈德潛去世時,劉鳳誥才九歲,而沈為九十歲。
在當代出版的傳統(tǒng)詩歌圖書中,我也沒有看到過劉鳳誥的詩作。如由朱仲玉主編的《歷代江西詩人作品選》(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出版)一書中,便無劉鳳誥的詩作。又如,1998年3月出版、由江西省社會科學院編選的《江西古文精華叢書(詩詞卷)》一書中,也沒有選入劉鳳誥的詩作。再如張秉戍與蕭哲庵主編的《清詩鑒賞辭典》(重慶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元明清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等兩種大型辭書中,均沒有收入劉鳳誥的詩作,但這兩部辭典都收入了劉鳳誥的好友阮元的詩。如前者收入了阮元的七絕《吳興雜詩》,后者收入了阮元的七絕《蘇堤春曉》和五律《甬江夜泊》。
至于劉鳳誥的事跡傳聞,也是多在民間故事中有所記載,但是在國內(nèi)的歷史類圖書中,目前極少見到與他有關(guān)的事跡記載。如2005年6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李春光纂編的一套六卷本大型歷史圖書《清代名人軼事輯覽》,其中也未收入有關(guān)劉鳳誥的軼事。
民國初,由徐世昌領(lǐng)銜,由其門人廣搜有清一代6100余位詩家的詩作,編為凡二百卷的大型清詩總集《晚晴簃詩匯》,1929年由徐氏退耕堂木刻刷印,線裝本每套計80冊。在該書的第106卷中,錄有劉鳳誥詩作6首:七律《歸途》、《渡鄱陽湖》、《冬初望湖上》等三首;五律《登黃鶴樓》二首;五言古風《雪后蔣伯生諸君子邀往湖上看月》。
1990年前后,由于選題“撞車”,國內(nèi)相繼有三家出版機構(gòu)出版了《晚晴簃詩匯》的影印本,但它們的印刷數(shù)量很有限,主要是供給國內(nèi)各大圖書館和大學的文學研究所收藏或研究使用,流入一般讀者手中的可說是微乎其微。1989年10月,中國書店出版了《晚晴簃詩匯》的影印本,為32開四卷精裝本,印數(shù)為1000冊。同年年底,上海三聯(lián)書店也出版了該書的16開三卷精裝縮影本。接著,1990年10月中華書局又出版了一套該書的32開十卷精裝本,印數(shù)僅800冊。
1996年3月,北京出版社再次出版了16開三卷精裝本的《清詩匯》,仍是影印版,而《清詩匯》是《晚晴簃詩匯》一書的另一書名。這一次的印量多一些,印了2000冊。
該書中錄有關(guān)于劉鳳誥的詩話一條:“金門為南昌彭文勤入室弟子,館課作《哈密瓜賦》,膾炙一時。文勤喜之,畫于端箑(音sa,去聲。扇子),且題詩云:‘句中香透字中寒,三館高才擢露盤。西抹東涂卅年事,老夫當讓一頭看。’”[4]不過,書中這一條中所說的并非是劉的詩,而是說他的賦,因此嚴格說起來它不能算是詩話而只能說是“賦話”。
這條所謂詩話中的彭文勤即彭元瑞(1731—1803),字掌仍,一字輯五,號蕓楣(一作云楣),江西南昌人,清代大臣、學者,也是一位楹聯(lián)名家。乾隆二十二年(1757)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官至工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元瑞博學強記,時有令譽。紀昀為《四庫全書》總纂官時,彭元瑞是十位副總裁之一。與蔣士銓合稱“江右兩名士”。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江南道御史劉大觀彈劾彭元瑞徇私為婿侄營事,遭革職,日后客居懷慶(今河南省沁陽市)。清嘉慶八年卒,贈太子太保,謚號文勤。
徐世昌(1855 —1939),字卜五,號菊人,又號弢齋等,前清進士,1905年曾任清廷軍機大臣。1914年5月,袁世凱任總統(tǒng)時,徐世昌為國務卿。袁世凱死后,黎元洪任總統(tǒng)。黎元洪去職后,1918年10月,徐世昌經(jīng)皖系軍閥操縱的安福國會選舉為總統(tǒng)。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zhàn)爭后徐被迫去職。徐世昌國學功底深厚,不但著書立言,而且研習書法,工于山水松竹。
實際上,由于《晚晴簃詩話》所收詩作者人數(shù)眾多,如果不是專門研究劉鳳誥生平及其詩作的學者或是劉鳳誥家鄉(xiāng)的傳統(tǒng)詩歌愛好者,一般讀者即使翻閱過該書,也極少人會特意去閱讀此書中所錄劉鳳誥的這六首詩作。
劉鳳誥撰著的《存悔齋集》是一部詩文合集,開刻于清道光庚寅年(1830),而劉鳳誥恰恰就是在這一年的正月在揚州病逝的,連他自己都沒有能夠看到此集子的開刻。因為開刻時間是指開始雕板或是開始檢字拼版的時間,這距書的印刷出來還有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差,遠不象我們當代人出書時的電腦打字、制版那么容易與快捷。實際上,《存悔齋集》一書從道光十年開刻到道光十七年編竣,花了整整七年之久 [5]。該書正集28卷,外集4卷,凡32卷。其中,從正集卷十三至卷二十三共11卷是詩作。外集的4卷中,一、二卷是賦,三、四卷是詩。所以一共有詩作13卷,存詩600首左右。其中,外集錄詩計144首。
當代收藏有劉鳳誥撰著的《存悔齋集》一書的單位,除萍鄉(xiāng)市圖書館和國內(nèi)一些藏書豐富的省級圖書館、以及某些老牌大學的圖書館外,在一般的圖書館中已很難見到它的蹤影了。民國時期是否再版過劉鳳誥的《存悔齋集》,目前還不清楚,但新中國建立后是沒有看到再版過這書了。就是在劉鳳誥的故鄉(xiāng)——我們萍鄉(xiāng)市,也只有少數(shù)的幾個人見過此書。我們目前也還沒有看到過單獨出版的《劉鳳誥詩集》或《劉鳳誥詩選》之類的讀物。
我因自2007年2月開始,便一直在孔夫子舊書網(wǎng)上購書,所以經(jīng)常到該網(wǎng)站上去搜索清代我們萍鄉(xiāng)鄉(xiāng)賢的著作。大約是在2009年的一天,我在該網(wǎng)站發(fā)現(xiàn)有《存悔齋集》一書的復印本出售,我便告訴了我的幾位喜愛古詩詞的朋友。但我當時并未下訂單購此書,因為當時網(wǎng)上《存悔齋集》一書的復印本售價比較高。后來該書的復印本售價降下來了不少,我才于2010年11月購得。
最近的一次看到在紙媒上發(fā)表的劉鳳誥詩,是刊發(fā)在《萍鄉(xiāng)詩詞》2012年第一輯上的“鄉(xiāng)賢遺韻”欄目中的《劉鳳誥詩箋選擷》,其中選入了《月夜過韓大聽秋話別》、《博平訪王三杜胥明府》等23首詩。這可能是建國以后首次成批量地在紙媒上刊發(fā)的劉鳳誥的詩作。它是由上栗縣李汝啟選發(fā)的。這些詩作中,除《歸途》一首外,其余均未與《晚晴簃詩匯》一書中所錄的另五首詩相同。
由于歷史上沒有出版過《劉鳳誥詩集》或《劉鳳誥詩選注》之類的普通讀物,即使是我們當代萍鄉(xiāng)的傳統(tǒng)詩詞愛好者中,也沒有幾人看到過劉鳳誥的大部分詩作,更無從深入了解他的全部詩作的風貌與特色。有鑒于此,我在2011年2月21日召開的萍鄉(xiāng)市詩詞學會2011年度首次會長辦公會上,曾提出由市詩詞學會編選一冊《劉鳳誥詩集》的建議,但此后市詩詞學會并未將這一建議內(nèi)容列入工作計劃。因此,在普及與傳承劉鳳誥詩詞方面,還有待于我們今后作出更多的努力。
〖參考文獻〗
[1]《清稗類鈔》:徐珂,中華書局,1984年12月出版(系于互聯(lián)網(wǎng)上搜閱,頁碼不詳)。
[2]《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清代卷)》:錢仲聯(lián),中華書局,1996年10月出版 ,第176頁“劉鳳誥”條。
[3]《湖海詩傳》:[清]王昶撰,三泖漁莊藏板,清嘉慶癸亥年刻板,《序》第1頁。
[4]《晚晴簃詩話(上)》:[清]徐世昌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第768頁。
[5]《杜甫詩話六種校注》:張忠綱:《杜甫詩話六種·杜工部詩話·說明》,齊魯書社2002年9月第1版第175頁。
【附】《晚晴簃詩匯》一書中所錄劉鳳誥的六首詩作
歸 途
春到南天雪不飛,關(guān)山落落壯心違。
久無雁過書難得,五見梅開客始歸。
老屋杉篁寒色健,故園菘芥晚煙肥。
還鄉(xiāng)富貴慚何有,且試斑斕萊子衣。
渡鄱陽湖
茫茫左蠡去帆齊,吳楚東南望轉(zhuǎn)迷。
落日一丸平野盡,寒云四面大湖低。
江潮斷絕蛟鼉失,風葉纖疏雁鶩棲。
此地自來[舟冓]*[舟鹿]滿,時清萬古息征鼙。
冬初望湖上
半面林湖瞰我扉,荷枯柳禿送秋歸。
年成大好螺蚶富,月色微明雁鶩稀。
十丈樓高鐘不打,一條城近帶如圍。
商量破卻清齋可,粗喜新寒壯酒威。
登黃鶴樓
一
東下萬里水,此山橫一樓。
岷峨大江塹,漢沔古時州。
仙者已黃鶴,野人空白鷗。
吾將攜鐵笛,吹破四天秋。
二
太白神仙謫,騎龍任去來。
如何鸚鵡句,移到鳳凰臺。
天地豁雙眼,江山歸一才。
時平烽傳絕,楚塞跨雄哉。
雪后蔣伯生諸君子邀往湖上看月
一湖凍玻璃,月奪雪色白。照天八百里,岳氣混溟澤。蛟龍蟄冬窮,那敢吞素壁。眾陰呀然開,冰骨幾欲坼。森森古東州,萬物謝雕畫。木葉風以盡,荒岸送蕭槭。我來始秋[艸靈],荷葦刪所積。顛倒南山影,屈注濟水脈。謂是矜乍見,莫便窮姽婳。茲焉卜三年,臨湖住官宅。半奩青銅鏡,早晚鑒幾席。紅情佇花溪,綠意及柳陌。美景宜可常,歲寒倍相惜。近旬雪彌天,呼月來咫尺??彰骰ゼど?,清濯肝與膈。翻笑湖主人,拉為看湖客。君子有酒漿,并坐樂今夕。齊菘嫩甲翦,汶魚細鱗擘。杯行勿逡巡,一舉轟系百。三更殷鐘鼓,衣袂冷侵迫。策我羸馬歸,回首湖不隔。佳境讬邂逅,古懷話疇昔。明晨約登樓,看此雪中跡。
(此文撰于2013年8月18日下午至次日上午,9月2日晚第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