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臺灣,王永慶因為家窮讀不起書,十五歲便出去給賣米的糧行當學徒,一年后自己單干。但當時的情形不容樂觀,在這個不大的縣城,有著近30家米店,王永慶的店開得最晚,規(guī)模最小,也沒有知名度。
當時的王永慶很年輕,能吃苦,于是乎起早摸黑,挨家挨戶的推銷賣米,但實際效果卻差強人意,吃力不討好。試問一下,一般人會去買這種小商小販推銷上門賣的米嗎?
于是王永慶改變策略,開始在米的質量上下功夫。那個時候由于技術等客觀因素,大米里面摻雜著很多小石頭、谷粒、碎片等等。雖然司空見慣,但并沒有商家愿意在這上面下功夫,王永慶于是把米中的雜質剔除出去,最后大米的質量開始領先同行。于是一傳十,十傳百,王永慶的生意迅速起飛。
然而王永慶并沒有滿足于此,他發(fā)現有很多老年客戶,一個人背大袋大米非常費勁,于是王永慶又推出送米上門服務。這項服務大受歡迎,畢竟誰也不愿意背著米袋走很長的路。
王永慶并沒有像常見的那樣,僅僅把米送到門口,拍拍屁股,茶也不喝就走了。而是提供“倒米進缸”服務。如果米缸有陳米,將陳米先倒出來,再把新米放進去,然后陳米放在上層,這樣陳米就不至于放久變質。
王永慶在送米過程中,還會統計米缸大小、多少人吃飯、幾個大人、幾個小孩,每人飯量如何,并將此數據記錄下來,預估該戶人家買米的大概時間。不等顧客上門,王永慶就在合適的時候將相應的米送到客戶手中。
1942年,王永慶結束賣米,利用10年的積蓄在新店老家購買50畝土地,成為一位小地主。從此開始了一代巨富的成長之路。
這樣的發(fā)家史,你有什么感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