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
阿里山紀行
教
學
目
標
1、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方法;
2、總體把握課文,準確指認課文中描寫阿里山美麗風光的語句;
3、訓練學生用簡要語言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
4、對學生進行一次愛國主義教育,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樹立為祖國和平統(tǒng)一為大業(yè)做貢獻的遠大理想;
5、樹立保護環(huán)境的環(huán)保意識。
教學
重點
難點
1、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和閱讀鑒賞能力;
3、對學生進行一次愛國主義教育,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樹立為祖國和平統(tǒng)一為大業(yè)做貢獻的遠大理想;
教具
準備
多媒體課件
板書
設計
阿里山紀行
情美
景美 人美
作業(yè)
布置
學習了這篇散文,你一定對阿里山有所了解??墒俏覀冎車€有許多人沒有領略過阿里山的美麗風光,請你以導游的身份介紹一下你最喜歡的地方。
教學
后記
教 學 過 程
教法提要
學法指導
關鍵點撥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為了喚醒學生的自主意識,新課開始播放學生喜愛的《阿里山的姑娘》歌曲,學生情不自禁地跟著唱起來,營造出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感受了阿里山的美景,引起對阿里山的向往,教師自然導入新課。
“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這首臺灣少數(shù)民族歌謠《高山青》可以說是在大陸傳唱最廣的臺灣歌曲。對于企盼祖國統(tǒng)一的中國人來說,阿里山悄然矗立在我們的心湖之畔,令人心向往之,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走進阿里山,領略那里的山山水水。
板書課題:阿里山紀行
二、欣賞圖片、領略美景
1、欣賞阿里山風光片,老師作景物介紹,渲染氣氛。
學生閱讀了課文,概括出阿里山有清澈的水潭,靜謐的林區(qū),厚密的青苔,無際的森林,神奇的神木等景點,但缺乏直觀的感受,這時我打開課前我就設計了課件,讓學生欣賞了一個個景點,個個聚精會神,贊不絕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進入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環(huán)節(jié))
學生暢談觀后感,得出結論。
各小組合作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小組展示)
3、學生用兩字概括觀后感受
板書:景美
三、感知課文,成果展示
1、解決生字詞
(小組展示:學生交流預習情況(積累的字詞),并到黑板上書寫自己覺得重點的字詞,易錯字作結構分解)
2、呈現(xiàn)文本(整體感知課文,師生互動,與作者同游阿里山)。
如果你是導游,請根據(jù)文章寫一個150字左右的解說詞,要求交代清楚游覽的行蹤并注意禮儀常規(guī)。
步驟:1、個人大聲讀課文,劃出游覽行蹤的句子,找出主要景點
2、小組合作交流
3、師生合作討論
明確知識點:移步換景
3、文章寫了哪些阿里山美景,學生準確指認
(小組展示:清澈的水潭,靜謐的林區(qū),厚密的青苔,無際的森林,
教 學 過 程
教法提要
學法指導
關鍵點撥
神奇的神木)
學生閱讀了課文,概括出阿里山有清澈的水潭,靜謐的林區(qū),厚密的青苔,無際的森林,神奇的神木等景點但缺乏直觀的感受,這時我打開課前我就設計了課件,讓學生欣賞了一個個景點,個個聚精會神,贊不絕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書:
景 清澈的水潭
景 靜謐的森林
美 厚密的青苔
畫 無邊的林海
神奇的神木
三、小組合作,交流美景,體味語言
1、概括景物特征(出示六幅圖片)
(小組展示:水清、林靜、苔厚、樹廣、路曲、木神)
2、語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個教學難點,我的設想用個性閱讀的方法讓學生放手去體味,“與其告訴學生這句話是什么意思,不如讓學生飽含感情地讀兩次”(魏書生語)
(教師引導學習小組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愛的朗讀方式品讀課文,同時教師運用多媒體,再現(xiàn)阿里山如詩如畫的風光)
師生互動:感受語言的音樂美和情韻美。
4、 你最喜歡阿里山哪一處的景色?請自選一處品讀,談談你的感受,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表現(xiàn)在課文的語言上,富有音樂美和情韻美。試于文中找出兩三處來,并作簡要分析。
指導:從多個角度去賞析 從各個角度進行賞析。
(小組展示:品讀美景,暢談感受)
四、欣賞人美
1、導語:阿里山的景美,阿里山的人美不美呢?
(小組展示:外在美 → “美如畫” )
內在美 → 熱情好客 善待環(huán)境
板書:人美
教 學 過 程
教法提要
學法指導
關鍵點撥
五、欣賞情美
1、有不少景色,我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可就是說不出來,然“情”在不言中。這份“情”寓于文中,
(小組展示:愛國之情)
2、視頻展示《大海啊!故鄉(xiāng)》并共同齊唱,激發(fā)學生愛國之情
六、課堂小結(落實本節(jié)重點內容)
溫馨提示:
在分析本文結構及所記內容中,領會移步換景的寫法。
移步換景,就是不固定立足點和觀察點。一邊走一邊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寫下來,游記一般都采用這種寫法。
教師歸納:
1、作者把行蹤線索交代得很清楚;
2、作者能抓住景物的特征進行描寫;
3、作者注意從不同立足點看到的局部景物應各具特點,各局部景物合起來又能反映描寫對象的總面貌、總特征。
現(xiàn)在,我們由吳功正引領,領略了“案頭阿里山的山水”。我相信,我們終有一日能夠親臨阿里山,去讀一讀那地上的美文。
(與導語部分呼應)
七、拓展延伸(寫——技能訓練)
溫馨提示:視時間多少,可安排在下一節(jié)課進行
運用移步換景的方法帶領同學們游覽我們美麗的校園,要求:理清游覽線路,說出每個景點的特征。
(同學們獨立思考或小組共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