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歸玩,鬧歸鬧,別拿高宗開玩笑,李治,一個歷史上被認(rèn)為是“妻管嚴(yán)”的懦弱皇帝,可實際上,后世“三品才是宰相”的政治傳統(tǒng),就是李治奠定的,光這一點而言,李治就能比肩楊堅和李世民的文治。
事實上,李治算是一個悲情人物,自登基后,一直都在“權(quán)力”的漩渦里。
咱們知道,李世民眾多兒子,李治并不是最出色那個,李世民嫡長子李承乾,年少聰慧,精通他人心理,自李世民登基后就是太子。而就算不說李承乾,還有貞觀朝著名的地理學(xué)家,李世民四子李泰讓李世民多次贊賞,就連身為庶子的李恪,李世民都想過讓他成為儲君,而這些人里,李治年齡小,其次性格有些“儒弱”,要是接手李世民的大唐,不能勝任的可能性極高。
但后來的事實卻不是這樣。
貞觀十七年,李承乾造反案事發(fā),李承乾太子被廢,成為庶人,而后李泰又因為心性太過狠辣,讓李世民排除掉了太子之位,經(jīng)過和長孫無忌的溝通,李世民決定讓李治成為太子,長孫無忌乃是李治的舅舅,如此一來,李治未來登基也可以獲得最大的助力。
貞觀十九年,李世民親征高句麗,太子監(jiān)國,這個時候,李治的監(jiān)國成績平平,還偶爾因為李世民外出而哭泣,像一個長不大的孩子。
不過李世民沒有再換太子,直到貞觀二十三年,他在長安駕崩,李治年僅22歲,便登基為帝。
和當(dāng)年二十二歲的李世民不同,李治沒有親征過戰(zhàn)場,更沒有下放到地方歷練政治,他的班底是舅舅長孫無忌與諸遂良,還有李勣組成,這些大臣個個都是貞觀朝名臣名將,李治有些被壓得出不了頭。
可唐高宗的名號,就是在對抗并戰(zhàn)勝這些朝堂勢力中鑄就的。
李世民駕崩,李治很傷心,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乖寶寶”李治,在第二年將李世民曾經(jīng)的后宮,五品才人武媚娘從道觀里領(lǐng)了出來,并且收入自己的后宮。正所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李治的“不倫”行為,讓朝堂嗅到了不一樣的味道。
事實也是如此,因為李治登基后,他立馬就想做兩件事:
一、去除長孫無忌和諸遂良等人的專政
二、廢掉原配王皇后。
可以說,在表面上,李治的表現(xiàn)完全看不出來他要對長孫無忌下手,在關(guān)于唐高宗的起居注中,李治對長孫無忌表現(xiàn)得十分尊重,經(jīng)常稱呼舅舅。
但李治也是一個“人畜無害”的“帝王心術(shù)”者,因為正是這個表面簡單的他,準(zhǔn)備通過將武媚娘納入后宮一事,完成廢掉王皇后以及清除顧命大臣勢力這兩件事,也就是“一箭雙雕”。
武媚娘,正是后來的武則天。
因為王皇后無法生育,李治厭惡王皇后,隨著武媚娘進宮一段時間后,李治開始有著廢掉王皇后,立武媚娘為皇后的意圖,直到李弘降生,李治這個念頭基本確定。
于是李治開始發(fā)出試探,史稱“廢王立武”。
廢掉王皇后,立武媚娘,其實也是新勢力對舊勢力的一種沖擊的表現(xiàn)。
王皇后屬于被政治安排給李治的聯(lián)姻對象,她的娘家勢力不小,經(jīng)常讓她在李治面前趾高氣昂,而武媚娘是沒落的武家的人,可以被李治高度掌控,李治想在后宮中,率先拿到自己的權(quán)力。
李治提出廢王立武,朝堂中對此一片嘩然,支持李治的不多,而諸遂良和長孫無忌極力反對,正是長孫無忌的反對,讓李治深感不安。
此前,李治為了分化長孫無忌的權(quán)力,先后設(shè)立了九個“宰相”,這九個人都是不同職位,有的人僅是五品官,而長孫無忌卻是超級一品大員,為了保證二人的政治話語權(quán)相同,李治設(shè)置出了“同中書門下三品”。
這個職位非常有意思,大概的意思可以理解為,是一個“權(quán)力”的平衡器,長孫無忌本來就是老臣,地位很高,自然在在朝堂一呼百應(yīng),而例如柳奭,他的知名度不高,而且地位不高,僅是河?xùn)|柳家之人,不過他有才能,李治很聰明,強行讓他搶奪長孫無忌的權(quán)力,這便是“同中書門下三品”,解讀下來就是,大家都是三品官,而且都和中書門下的宰執(zhí)相同。
所以李治的政治智慧不低,甚至很高,同中書門下三品,對后世的政治制度影響至深,一直到清朝,都有這個制度的邏輯痕跡。
但長孫無忌很強大,李治設(shè)立這么多宰相,竟然都被長孫無忌同化成為了對手,就說柳奭,久而久之他都成為了支持王皇后之人,李治等于自己給自己找了一個大麻煩。
朝堂行不通,李治利用武媚娘進行操作。
武媚娘確實受寵,但前提是,李治一直能夠利用她。
武媚娘在幾年的時間里,為李治生孩子,又帶著李治的意思,和朝堂的官員交好,這便是李治曲線斗爭的方式,其中爭取到的最大的成果,就是李勣,這個貞觀時代留下來的軍神,李勣也被李治高度尊重,對于廢王立武一事上,李勣最終表示支持李治。
后宮戰(zhàn)術(shù)正式生效,李勣的站隊,讓長孫無忌和諸遂良等人失去了斗爭的實力,李治趁機廢王立武,王皇后被廢,緊跟著的是諸遂良和長孫無忌被排除出政治中心,最后更是身死他鄉(xiāng),李治拿到了自己的權(quán)力,而這個以往看似人畜無害的皇帝,在廢王立武的事情,造成了許多人的“身死”,他的舅舅長孫無忌,凌煙閣第一功臣,就是死在這場爭斗中。
唐高宗雖然在爭奪權(quán)力,可內(nèi)部的政治卻從來不曾放松,在貞觀朝之后,讓局勢繼續(xù)穩(wěn)定,開創(chuàng)永徽之治,由此可見,李治還是聽了李世民的訓(xùn)導(dǎo),深諳民本的思想,即便在內(nèi)部奪權(quán),但原則都是不損害百姓的利益,對此我們可以說,李治是歷來政治斗爭奪權(quán),對天下傷害幾乎于無的皇帝。
在唐高宗后期,唐高宗開始出現(xiàn)了疾病,為了保證權(quán)力的掌控,李治繼續(xù)培養(yǎng)自己的政治伙伴:“武皇后”。
在與長孫無忌等人的斗爭中,武皇后的能力和政治眼光被發(fā)掘,因此被李治看好,為了繼續(xù)掌控朝堂,李治讓武皇后代為執(zhí)政,武皇后成為了李治的“政治木偶人”。
不過李治的皇帝生涯必然是有瑕疵的,他雖然是厲害,沒有野史形象里被渲染得那么懦弱無能,但是后期的疾病,還有武皇后的迅速進步,讓他對局勢失去了控制,說白一點,那就是武皇后有二心,但是唐高宗已經(jīng)被綁架得無法脫身了。
后來上官儀提出廢掉信巫蠱之術(shù)的武皇后,李治也欣然應(yīng)允,卻被武皇后知曉,質(zhì)問李治,李治連連否認(rèn),把責(zé)任推卸給了上官儀,導(dǎo)致上官儀一家子都被打入塵埃,自幼在掖庭里長大的上官婉兒,正是上官儀的孫女。
再后來,武皇后被立為與李治平等的“二圣”,這是在模仿隋朝楊堅和獨孤伽羅的夫妻政治,但是武皇后和李治不同,他倆之中,武皇后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李治因為身體原因,基本告別了執(zhí)政,這也讓武皇后積累了龐大的政治力量,最終成為了武則天。
從正史里看,李治這個人就像一個矛盾體,也像一個絕處逢生的生存家,他有著他獨特的隱忍和脾性,看似懦弱,但又狠心無比,看似被壓迫,卻在位數(shù)十年,因此李治本身就是皇帝群體中另類的一個,有著難以述說的,獨特的帝王之術(shù),他也是李世民貞觀理念的最好繼承者,這位“懦弱的皇帝”,把唐初的良好局面,貫徹了下去。
所以,李治可是一點都不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