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68:【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優(yōu)先看】
有些朋友看了P168這個茅臺的數(shù)據(jù)推算,直接套到別的公司來測算,結果對不上了,請看下面的問題:
請教,正在學習手財,按手財168頁的算法,洋河2020年報的數(shù)據(jù)怎么對不上呀,望指教,凈利74.84,分紅45.02,資產增(538.66-534.55)=4.11 負債(153.96-169.63)=-15.67,74.84-4.11-15.67-45.02=10.04 還有很多年報都有出入,是我哪搞錯了嗎?
分析:實際上這個問題是困惑“74.84-45.02”與“4.11-(-15.67)”為何不相等?
這樣計算對不上是很正常的,因為《新手財》P168的內容是針對茅臺2013年財報進行的毛估估的推算,并不是標準的、全面的推算方法。所以并不適用于一般上市公司的推算(因為茅臺2013年報,導致所有者權益變動的原因很少,所以這樣算誤差很?。?br>除凈利潤、利潤分配會影響凈資產變化之外,還有其他很多原因會導致凈資產的變化,比如發(fā)行股份、股份回購、發(fā)行可轉債、少數(shù)股東增資、收購少數(shù)股權引起的資本公積調整、股權激勵等待期內將員工的勞動價值計入資本公積、同一控制下企業(yè)合并可能進行的資本公積調整、粽子公允價值變動(其他綜合收益)等等,我無法全部窮盡這些原因(還有很多很多)。但是針對一家具體的上市公司,你如果想了解所有者權益變動的詳細金額,那么有一張表格為你提供了很詳細的信息——合并所有者權益變動表(洋河2020年報P102)。
洋河2020年報中,資產增加4.11億元,負債減少15.67億元,所有者權益總額從364.91億元變?yōu)?84.69億元,增加了19.78億元,這19.78億元的構成可以看年報的P102分析:
凈利潤:+74.82億元
股份回購產生的庫存股:-10億元
向上市公司股東分配股利:-45億元
以上3項相加:74.82-10-45=19.82億元
19.82億元與19.78億元的微小誤差,一方面是忽略了金額很小的其他綜合收益(虧損約160萬元)和微小的少數(shù)股東權益變動(約235萬元),以及計算的四舍五入引起。
P172:【結構分析:輕資產公司優(yōu)于重資產公司】
重資產公司如果資產經常需要進行升級更換的話,抵御通脹的能力是很差的,資產在使用期內通過折舊收回的現(xiàn)金,是不夠用來購買新資產的,這就會產生“吃老本”的現(xiàn)象。
P173第三段:最常見的手段,就是以可變成本為底線展開價格戰(zhàn),力求將固定成本救回一點算一點。屆時股東才發(fā)現(xiàn),企業(yè)的現(xiàn)金會像流進沙漠的水一樣,被資產折舊迅速吸干。
以可變成本為底線展開價格戰(zhàn),我的理解是,假設產品成本為100元,固定成本60元,可變成本40元,那么只要產品售價高于40元,多少都能收回一些固定成本,總比停產或者滯銷要好。如果停產會咋樣?停產后,可變成本是沒有了,但固定成本(折舊和攤銷)一分錢都收不回來,就算不生產,折舊和攤銷也一樣要計提的,而且部分員工工資也要繼續(xù)發(fā)放,所以停工肯定不行。
“企業(yè)的現(xiàn)金會像流進沙漠的水一樣,被資產折舊迅速吸干”。這句話啥意思呢?我的理解是:除非企業(yè)關門歇業(yè)(關門了員工咋辦?),否則還得繼續(xù)生產,固定資產還得繼續(xù)投入。但是由于競爭激烈,企業(yè)以可變成本為底線展開價格戰(zhàn),導致企業(yè)的固定成本不能完全收回,而當固定資產使用期限滿后,重新購買的投入?yún)s是一分都不能少,在“收回<投入”的情況下,就會使用得企業(yè)的現(xiàn)金越來越少。
P173最后一段:稅前利潤/生產資產,這個計算公式,使用“稅前利潤”而不用“凈利潤”是為了剔除所得稅的影響(因為各國的所得稅率不同,我國的不同企業(yè)所得稅率也有可能是不同的,剔除所得稅影響后更加客觀),其次,如果企業(yè)有大額的“一次性收益/損失”的話,也需要剔除,避免數(shù)據(jù)扭曲。
P174第一段:這個比例顯著高于社會資本平均回報率,證明很多利潤是靠生產資產之外的其他資產賺來的。其他資產就應該是巴菲特所說的“經濟商譽”吧。
P180:【市盈率還是每股收益:約翰博格的解讀】
P181這張表格,在《巴芒演義》P319也有,我認為讀懂背后的邏輯是非常重要的。結論很簡單(P182第三段),只需記住即可。我之前對約翰博格是如何推出結論很好奇,于是進行了一翻數(shù)學推導,截圖發(fā)上來,供有興趣的朋友探討:
P183:【合并利潤表:市場真正關心的表】
母公司利潤表僅將子公司宣布的分紅納入“投資收益”,它所反映的股東當期損益事實上是不完整的。
母公司資產負債表僅僅依靠成本法核算的“長期股權投資”來反映對子公司的投資,并不能反映子公司的資產負債狀況;同理母公司的利潤表也僅僅記錄子公司宣告的分紅,而分紅并不能真正代表子公司的經營狀況,分紅額有可能多于賺的利潤,也可能少于賺的利潤(見P187第三段、第四段),如果子公司虧損了,那通過母公司利潤表就更看不出來了。
P184:【其他綜合收益:股東的“備忘錄”】
P185第一段:“其他綜合收益”并不屬于凈利潤的范圍,所以放在凈利潤數(shù)據(jù)后面。它本質上是一個資產負債表科目,只是借用利潤表的位置來展示。
關于其他綜合收益到底是什么性質的會計科目,我曾困惑好長時間,現(xiàn)在基本明白了:其他綜合收益是一個資產負債表科目,而利潤表后面所展示的其他綜合收益指的是其他綜合收益在本期發(fā)生的變化金額,即:資產負債表的其他綜合收益是一張期末定格照片,而利潤表之后的其他綜合收益是反應本期內發(fā)生變動金額的視頻。
P189:【新增“資產處置收益”科目】
2017年新增“資產處置收益”科目,記錄原本記錄于“營業(yè)外收入”科目的資產處置利得或損失。
哦,本書看到此才發(fā)現(xiàn)原來這個科目是2017年才增加的,那么P119倒數(shù)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話,如果按2017年前的準則應該是對的。
由于“資產處置收益”這個科目是在“營業(yè)利潤”之前的,所以增加這個科目后,將本來不屬于營業(yè)利潤的資產處置收益也包含在營業(yè)利潤里面了,當然,這里的資產處置收益并不包括那種報廢處置收益/損失,報廢處置收益/損失扔然放在營業(yè)外收入。
閱讀財報時,我們要關注資產處置收益金額是否過大?是否給營業(yè)利潤帶來重大變化?管理層是否將資產提前進行大幅減值,然后在下期以正常價格賣掉而“創(chuàng)造”一個大大的“資產處置收益”?
P192:【其他綜合收益披露的是稅后凈額】
第一段所舉例子中,最后一句:但這里只記錄“其他權益工具投資公允價值變動150萬元”。這就是“其他綜合收益稅后凈額”所表示的含義。
其他權益工具投資1000萬元這項資產,由于公允價值變動,其賬面價值變成了1200萬元,而在“其他綜合收益稅后凈額”中卻只記錄150萬元,資產負債表不平衡了???除稅到底怎么除?
實際上是這樣處理的(單位:萬元,以下會計分錄不一定對,僅供參考?。?/p>
1、確認公允價值變動:
借:其他權益工具投資 200
貸:其他綜合收益 200
2、除稅:
借:其他綜合收益 50
貸:遞延所得稅負債 50
經過上述處理后,其他權益工具投資賬面價值增加200萬元變成1200萬元,遞延所得稅負債增加50萬元,其他綜合收益一借一貸后,凈額增加150萬元,這150萬元就是其他綜合收益稅后凈額。資產增加200萬元,負債增加50萬元,所有者權益增加150萬元,資產負債表正好平衡!
繼續(xù)上面的例子,如果到第二年末公允價值變成了1100萬元,如何處理呢?
1、確認公允價值變動:
借:其他綜合收益 100
貸:其他權益工具投資 100
2、除稅:
借:遞延所得稅負債 25
貸:其他綜合收益 25
經過上述處理后,其他權益工具投資賬面價值減少100萬元變成1100萬元,遞延所得稅負債減少25萬元,其他綜合收益一借一貸后,凈額減少75萬元,這個“-75萬元”就是其他綜合收益稅后凈額。所以截止第二年末,這項投資浮盈100萬元,考慮所得稅25萬元后,凈賺75萬元(第一年的其他綜合收益稅后凈額150萬元+第二年的其他綜合收益稅后凈額負75萬元=75萬元)。
篇幅有限,后面的賣出我就不寫了,賣出后,處置收益直接轉至留存收益,遞延所得稅負債或遞延所得稅資產(虧損情況下)轉至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科目。
緊接著例子的下面一段:依照所有權歸屬劃分……
這段話的理解思路:期初定格照片+期間視頻=期末定格照片,這一思路同樣適用于資產負債表其他科目的理解,比如現(xiàn)金及現(xiàn)金等價物:期初現(xiàn)金及現(xiàn)金等價物+現(xiàn)金流量表現(xiàn)金及現(xiàn)金等價物凈增加額=期末現(xiàn)金及現(xiàn)金等價物。
能夠重分類進損益與不能重分類進損益的區(qū)別:
能夠重分類進損益的意思,就是未來可以將這部分“其他綜合收益”從所有者權益中拎出來,到利潤表這個“T型臺”上向資本市場投資者展示一下,展示過后再走向幕后——資產負債表的“未分配利潤”;
而不能夠重分類進損益的意思,就是未來不給這部分“其他綜合收益”展示機會,直接從所有者權益的其他綜合收益中拎出來,直奔幕后——資產負債表的“未分配利潤”。
P196:【(三)金融資產重分類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額】
詳見P136表格2-3-3
P198:【外幣財務報表折算差額】
關于匯總損益和外幣報表折算差額,我之前在固定資產的文章中,分析海螺水泥的表格時進行過解析,此處直接復制過來,復習一下:
(1) 匯兌損益是指國內的母公司或子公司與外國的公司做生意,產生以美元或其他貨幣計價的資產或負債,這些資產或負債因匯率變動而產生的收益或損失,叫作“匯總損益”。比如,某公司賣給外國公司一批貨,計價10萬美元,這10萬美沒有馬上收到,而是產生了應收賬款10萬美元,假設交易達成時的匯率是6.9,則這筆應收款相當于RMB69萬元,假設到年底時這筆應收款仍未收到,此時匯率變成6.7,則這筆應收款折算后相當于RMB67萬元,損失的2萬元RMB就是匯總損益。
再比如,A公司擁有10億歐元的存款,B航空公司從外國銀行借款8億美元買飛機。當美元對RMB匯率大幅波動時,B公司會賺“大錢”或虧“大錢”,歐元對RMB大幅波動時,對A公司的影響也一樣。
(2) 外幣報表折算差額:在外國經營的子公司,它們購買原材料、銷售商品、固定資產投入等,都是以當?shù)氐呢泿庞涃~的,當?shù)氐呢泿啪褪窃撟庸镜摹坝涃~本位幣”。因為其母公司在國內,所以每到資產負債表日,這些子公司以當?shù)刎泿庞涃~的個別報表,要折算成RMB數(shù)據(jù)(注意:折算只是生成一個副本,并不是覆蓋原來的報表,原來的以當?shù)刎泿庞媰r的報表絲毫未變。國內的子公司也一樣,無論母公司如何合并報表,對子公司的個別報表沒有任何影響),上交給國內的母公司,母公司接到這份折算后的報表,然后將母公司及國內國外的所有納入合并范圍的子公司報表合并,合并完成后發(fā)布財報,就是我們看到的數(shù)據(jù)。
我國會計準則規(guī)定,對在國外經營的子公司的報表折算,采用現(xiàn)行匯率法,對因外幣報表折算引起的差額,作遞延處理,即不計入利潤表,而是記入所有者權益—外幣報表折算差額。
具體地講,就是國外子公司在進行報表折算時,對于資產負債表中的資產和負債項目,采用資產負債表日的匯率進行折算,所有者權益項目中除未分配利潤外,采用發(fā)生時的匯率(比如使用股東投資那天的匯率來折算股本)折算,而未分配利潤則受到利潤表折算匯率的影響,利潤表各項目是采用交易發(fā)生時的匯率進行折算的,所以未分配利潤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
我們知道,資產負債表始終是平衡的。但國外子公司在折算過程中,因為資產負債表的所有者權益項目所采用的折算匯率與其他項目采用的折算匯率是不同的,這就造成了資產負債表的不平衡。這時,就需要用一個數(shù)據(jù)來抵銷這種“不平衡”,這個用來抵銷的數(shù)據(jù)就是“外幣報表折算差額”,你在所有者權益中或者利潤表后面的其他綜合收益中看的數(shù)據(jù)就是這么來的。
文末提醒:《新手財》是需要逐字逐句認真閱讀的書籍。我僅僅是摘錄了一部分并做一些思考記錄,若引起歧義,以書本內容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