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冠亞講書”第1期:《巴菲特之道》讀書心得

王冠亞/

2021年2月

序章 股神

《巴菲特之道》是將巴菲特思想引進中國的第一本書,也是天南老師翻譯的第一本書。初讀《巴菲特之道》時,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天南老師譯者序里對這本書的介紹
 
這種股市中渾渾噩噩的摸索直到1995年,一本有關(guān)巴菲特投資思想的書首次出現(xiàn)在我的生命中,如同黑屋中忽然射進一道燦爛日光,又如茫茫暗夜中的航船發(fā)現(xiàn)了指路明燈,令我懂得了投資的真正意義。
 
若干年后,當我讀到天南老師的這段文字時,一如當年天南老師讀到這本書的感受,內(nèi)心充滿了拍案叫絕的震撼感。這正是文字的力量——穿越時光,跨過山海,讓志同道合者最終心神相交。
 
宋代大儒朱熹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可以說,如果沒有《巴菲特之道》這本書,包括我在內(nèi)的很多人都會在投資的暗夜里摸索更久。巴菲特的投資思想,讓我立即對技術(shù)分析棄如敝屣;巴菲特的人格魅力,讓我迅速對價值投資奉若神明。
 
天南老師常常講,“讓那些曾經(jīng)照亮我們的,去照亮更多的人”。天南老師之所以翻譯這本書,正是基于這樣無私的初衷。我讀《巴菲特之道》最大的感觸就是——價值投資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第一章 緣起
 
天賢一人,以誨眾人之愚,而世反逞所長,以形人之短;天富一人,以濟眾人之困,而世反挾所有,以凌人之貧,真天之戮民哉!
——《菜根譚》
 
在投資界,巴菲特創(chuàng)造了多項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記錄:
 
第一,投資周期最長。

1941年,巴菲特花費114.75美元購買了三股城市服務(wù)公司的優(yōu)先股,這是他進入股市的最早記錄。時至今日,巴菲特仍然活躍在投資的第一線,職業(yè)生涯的時間跨度長達80年。與巴菲特同時代的很多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早已在歷史的長河里湮沒無聞。能穿越無數(shù)個投資周期、渡過無數(shù)次金融危機、在股市屹立不倒八十載的,唯有巴菲特一人。
 
第二,長期業(yè)績最佳。

1956-1969年,巴菲特經(jīng)營合伙企業(yè)期間,年均復合回報率達到29.5%,比同期道瓊斯指數(shù)高出22個百分點,且沒有一年跑輸指數(shù),沒有一年錄得虧損。1965-2019年,巴菲特經(jīng)營伯克希爾期間,年均復合回報率達到20.3%,比同期標普500指數(shù)高出10.3個百分點每股市值累計增長2.74萬倍。放眼全球投資界,無有能出其右者。
 
第三,積累財富最多。

以職業(yè)和階層劃分,企業(yè)家群體無疑是社會財富的集中擁有者,比如亞馬遜的杰夫·貝佐斯、微軟的比爾·蓋茨,等等。在全球排名前10的超級富豪當中,巴菲特是唯一的一名投資家。早在1993年《福布斯》排行榜上,巴菲特就已經(jīng)登頂全球首富。在此后二十多年的時間里,巴菲特常年躋身全球富豪榜前列。根據(jù)《福布斯》最新實時排名,巴菲特的身家高達881億美元。
 
第四,社會影響最廣。

1956年開始,巴菲特每年都會寫至少一封致合伙人/股東的信,開誠布公地談及自己的投資理念、當年的經(jīng)營狀況、當前的市場環(huán)境等內(nèi)容。時至今日,《巴菲特致股東的信》早已被眾多的投資者和企業(yè)家奉為指導投資與經(jīng)營的金科玉律,其閱讀的受眾范圍也早就遠遠超出股東群體。與之相映成趣的是,參加伯克希爾股東大會“朝圣”的投資者也越來越多。
 
2006626,巴菲特在這么多記錄上又加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慈善捐贈最大。這一天,巴菲特在世人面前莊嚴承諾,將其擁有的價值逾300億美元的財富捐給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機構(gòu)——比爾&梅琳達·蓋茨基金。比爾·蓋茨認為,巴菲特稱得上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美德投資家。誠如言,美德是巴菲特最為迷人的人格魅力之一。我想《菜根譚》里的一段話:
 
天賢一人,以誨眾人之愚,而世反逞所長,以形人之短;天富一人,以濟眾人之困,而世反挾所有,以凌人之貧,真天之戮民哉!
 
世人的常態(tài)是拼命秀優(yōu)越感——仗著自己聰明,嘲笑別人愚蠢;仗著自己富有,欺凌別人貧困。而巴菲特卻真正做到了賢而誨眾人之愚,將自己的投資智慧毫無保留地公之于眾;真正做到了富而濟眾人之困,將自己超過99%的財富毫無保留地回饋社會。
 
更難能可貴的是,巴菲特根本就沒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會,他選擇了直接將巨額財富交給蓋茨&梅琳達基金會打理,原因很簡單——自己更擅長賺錢,而蓋茨夫婦更擅長花錢。巴菲特活到了極致,他真正達到了莊子筆下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完美境界。
 
我常常會想,連巴菲特都如此謙遜和質(zhì)樸,我們作為普通人,哪里又有一點點值得驕傲的資本呢?我也常常想到天南老師曾經(jīng)說過的“俠之小者,力所能及”。我們也許沒有巴菲特的影響力,但我們可以選擇做最好的自己。賢而不形人之短,富而不凌人之貧,這也成了我為之奮斗終身的目標。
 
第二章 師友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span>
——《論語》
 
巴菲特19歲時,第一次讀到了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著作《聰明的投資者》,就像看到了一道光。格雷厄姆那些閃耀著智慧和理性光芒的真知灼見,讓年輕的巴菲特眼前為之一亮,耳目為之一新。格雷厄姆對巴菲特的影響幾乎是全面的:
 
投資之道方面,格雷厄姆提出股票是企業(yè)所有權(quán)的一部分,提出關(guān)于市場先生的精彩譬喻,提出投資必須遵循安全邊際。這三項原則,奠定了價值投資的理論基
 
投資之術(shù)方面,格雷厄姆以財務(wù)指標的量化分析為基礎(chǔ),提出以低于公司凈資產(chǎn)2/3的價格買入公司,提出買入低市盈率的股票,形成了撿煙蒂式的鮮明投資風格。
 
運用格雷厄姆的方法,巴菲特賺到了很多錢。但是,巴菲特并沒有就此止步。在隨后漫長的投資生涯中,巴菲特不斷吐故納新,而對他影響最大的兩個人,莫過于菲利普·費雪和查理·芒格。
 
費雪認為,要想獲得超額利潤,有兩條可行路徑:一是投資于那些擁有超出平均水平潛力的公司;二是與能干的管理層合作。而芒格則教會巴菲特,為一家偉大的公司支付公平的價格,勝過為一家平庸的公司支付便宜的價格。巴菲特向費雪和芒格的虛心學習,讓我想到《論語》里的一句話: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span>
 
梅納德·凱恩斯說過,困難不在于如何接受新思想,而在于如何擺脫舊思想??梢姡?/span>擇善而從本就不易,擇不善者而改之就更難了。巴菲特從格雷厄姆逐漸轉(zhuǎn)向費雪和芒格,我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時代的新舊變遷。

格雷厄姆親身經(jīng)歷了1929-1932年的美國大蕭條股市下跌89%大崩盤,所以他對選股特別謹慎,而當時市場上的煙蒂股隨處可見。到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美國經(jīng)濟的繁榮與增長,市值大幅低于凈資產(chǎn)的股票已不多見。而巴菲特的管理規(guī)模與日俱增,必須找到合適的資金安放之處。
 
第二,決策的難易評判。

煙蒂股的買賣并不容易,比如,低估買入通常會遭遇價值陷阱,當時看起來低估,算上資金的時間成本,投資回報可能并不理想;高估賣出則要考慮資金如何處理的問題,需要不斷做出決策。而買入一家優(yōu)秀企業(yè)則容易多了,不必為糟糕的經(jīng)營業(yè)績而寢食難安,也不必為過早的賣出決策而懊悔不已。
 
第三,內(nèi)心的善惡選擇。

巴菲特為人善良,他極其不情愿因為金錢而去破壞周圍的人際關(guān)系。但如果買入一家平庸甚至差勁的企業(yè),為了改善經(jīng)營業(yè)績,就必然會采取減薪、裁員、清算等一系列措施,這一切都是巴菲特所不愿意面對的。他不愿意背負冷血的資本家的惡名,他崇尚的生活方式是與喜歡和欣賞的人一起工作。
 
巴菲特和格雷厄姆、費雪、芒格始終都保持著亦師亦友的良好關(guān)系。巴菲特也從不吝惜對他們的溢美之詞,他說自己是85%的格雷厄姆+15%的費雪,他說芒格讓他從猩猩進化到了人類。這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誠贊美,也讓巴菲特收獲了人際關(guān)系的良性循環(huán)
 
說到“人際關(guān)系的良性循環(huán)”,這是天南老師在另一本譯著《巴菲特致股東的信》譯者序里提到的觀點。我認為,要達成“人際關(guān)系的良性循環(huán)”,最重要的就是像巴菲特那樣——對幫助過你的人,始終心懷一顆感恩之心。因為天南老師的緣故,我后來又結(jié)識了華章公司的王穎女士、投資界著名的“隱士”唐朝先生等良師益友,真正體會到了這種越來越融洽的人際關(guān)系。
 
第三章 準則
 
目失鏡,則無以正須眉;身失道,則無以知迷惑。——《韓非子》
 
巴菲特給自己的定位,既不是市場分析師,也不是宏觀經(jīng)濟分析師,更不是股票分析師,而是企業(yè)分析師。巴菲特常用的企業(yè)分析準則包括四大方面:
 
企業(yè)準則:

一看業(yè)務(wù),企業(yè)是否簡單易懂?

二看過去,企業(yè)是否有持續(xù)穩(wěn)定的經(jīng)營歷史?

三看未來,企業(yè)是否有良好的長期前景?
 
管理準則:

一看能力,管理層是否理性?

二看態(tài)度,管理層對股東是否坦誠?

三看心智,管理層能否抗拒慣性驅(qū)使?
 
財務(wù)準則:

一看資產(chǎn)質(zhì)量,重視凈資產(chǎn)收益率,而不是每股盈利;

二看利潤質(zhì)量,計算真正的股東盈余;

三看企業(yè)盈利能力,尋找具有高利潤率的企業(yè);

四看資本配置能力,每一美元的留存利潤,至少創(chuàng)造一美元的市值。
 
市場準則:

一看內(nèi)在價值,必須確定企業(yè)的真實價值;

二看市場價格,相對于企業(yè)的市場價值,能否以折扣價格購買到?
 
按照巴菲特列示的投資準則清單,很多公司、很多股票都是可以被快速排除掉的。比如一家企業(yè)的主營業(yè)務(wù)繁蕪,商業(yè)模式復雜,上市未滿5年,市場空間有限,管理層不重視維護股東利益,不注重縮減成本和開支,大肆進行無關(guān)的并購,報喜不報憂,資產(chǎn)和利潤質(zhì)量不佳,股價過高……
 
想到《韓非子》里的一句話:
 
目失鏡,則無以正須眉;身失道,則無以知迷惑。
 
誠哉斯言!沒有鏡子,就無法正衣冠;沒有道義,就無法明事理。市場上很多踩雷,要么是因為沒見過巴菲特的投資準則,是為不知;要么是因為沒有恪守巴菲特的投資準則,是為知而不行。按照上述準則,做到知行合一,足以排除80%以上的上市公司了。避免了虧損,盈利自然也就來了。
 
第四章 躬行
 
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  ——《墨子》
 
天南老師曾說過:知不易,行更難,知行合一難上難。在我看來,知的關(guān)鍵點在于道,解決的是能否賺錢的問題;行的關(guān)鍵點在于術(shù),解決的是賺多少錢的問題。知而不行,無異于紙上談兵;不知而行,無異于緣木求魚。因此,必須將道與術(shù)、知與行結(jié)合起來。正如《墨子》所言:
 
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
 
巴菲特不僅僅是滿腹經(jīng)綸的投資理論家,更是舉世無雙的投資實踐家。《巴菲特之道》選取了9個案例,盡管絕大多數(shù)案例都集中體現(xiàn)了前文所述的12項選股準則,但我認為具體到每個案例,還是各有千秋:
 
(一)華盛頓郵報公司(關(guān)鍵詞:長期主義)
 
1973年是美股熊市,道瓊斯指數(shù)連創(chuàng)歷史新低。而此時華盛頓郵報自身也負面纏身:與白宮的關(guān)系日益惡化,電視臺經(jīng)營許可證申領(lǐng)懸而未決,工會發(fā)起大罷工……在市場和個股都表現(xiàn)慘淡的情況下,巴菲特開始買入華盛頓郵報公司的股票。
 
巴菲特并不具備所謂精準抄底的能力。他一邊買入,股價一邊下跌,整個買入過程持續(xù)了近一年之久。巴菲特完成建倉之后,持倉市值最低縮水至800萬美元左右,浮虧30%。一直到1976年,他在華盛頓郵報上的投入才開始盈利。長期主義的報償就是,巴菲特在華盛頓郵報上的最終投資回報累計超過百倍。
 
(二)蓋可保險公司(關(guān)鍵詞:獨立思考)
 
1951年,巴菲特首次買入蓋可保險時,當時保險業(yè)界專家普遍認為這家公司存在估值過高、市場份額較低、銷售隊伍薄弱等一系列問題。1976-1980年,巴菲特再次介入蓋可保險時,當時公司因為放松承保政策和降低保單價格等原因,已經(jīng)連續(xù)多年經(jīng)營不善,導致股價暴跌,一時人心惶惶。
 
巴菲特兩次入手蓋可保險時,都與當時主流和權(quán)威意見相左。但巴菲特始終堅持獨立思考,始終牢記老師格雷厄姆告訴他的一條原則:你既不會因為大眾同意你而正確,也不會因為大眾反對你而錯誤。一切以事實為依據(jù),而不是大眾的看法。
 
(三)大都會/ABC公司(關(guān)鍵詞:知人善任)
 
1984年,巴菲特以172.5美元/股的價格,買入大都會/ABC公司300萬股,總計投資5.17億美元。相比于其他投資而言,這筆投資的買入價格并不便宜,它最大的安全邊際來源于人的因素——這家公司的CEO湯姆·墨菲。
 
湯姆·墨菲素以高效經(jīng)營的管理風格而聞名,深得巴菲特欣賞和信賴。事實上,巴菲特一直都非??粗毓芾韺?,這是他收購一家企業(yè)的必備條件之一。巴菲特的用人風格就是:讓明星CEO自由發(fā)揮天分,不給他們添亂。
 
(四)可口可樂公司(關(guān)鍵詞:一擊必中)
 
巴菲特曾以棒球運動來比喻投資:等待完美的拋球,等待完美一擊的機會,將意味著步入名人堂的旅途。而不分青紅皂白地揮棒亂擊,將意味著失去成功的入場券。一言以蔽之,在投資目標落入理想價格區(qū)域之前,不輕易揮棒,不降格以求。
 
巴菲特從孩提時代就與可口可樂結(jié)下不解之緣,他喜歡喝可樂,也做過販賣可樂的小生意,可以說對可口可樂非常熟悉。但在巴菲特正式投資之前,他甚至研究了可口可樂100多年以來的經(jīng)營歷史。1988年巴菲特開始買入可口可樂時,他已經(jīng)關(guān)注這家公司超過半個世紀了,才終于找到一擊必中的機會。
 
還有美國運通、富國銀行、IBM、亨氏食品等經(jīng)典投資案例,雖各具特色,但始終貫穿著一個理念:持有企業(yè)好過持有現(xiàn)金。人們常說的“落袋為安”其實是錯誤的,因為這相當于把可以盈利的股權(quán)資產(chǎn)換成了無法生息的現(xiàn)金資產(chǎn)。
 
巴菲特說他“喜歡的持有期限是永遠”,如果優(yōu)秀企業(yè)的盈利能力可以一直保持,且股價沒有極度高估,又有什么理由賣出呢?同樣的道理,我認為一份好的工作,也是無須退休的。喜歡并熱愛著手頭上的事業(yè),并且可以一直做下去,這才是最好的人生狀態(tài)。
 
第五章 專注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己。  ——《莊子》
 
《巴菲特之道》這樣描寫華爾街精英人士殫精竭慮的工作狀態(tài):他們同時接聽兩部電話,瘋狂地記錄著什么,同時盯著多塊電腦屏幕,上面永遠閃爍著不斷跳動的數(shù)字,一旦股票價格下跌,便顯出一臉痛苦的表情。
 
而這一切的喧囂和忙碌,卻與巴菲特毫不相關(guān)。巴菲特對于每分每秒的價格變化毫無興趣,因為他的投資周期,從來都是以為基本單位。巴菲特也無須盯著一大排電腦屏幕,因為他的持倉股票,從來都是集中而有限。這讓我想起《莊子》里的一句話: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己。
 
是?。∪松倌?/span>,也不過是三萬六千日。即便是終其一生,又如何能夠窮盡萬事萬物的真理呢?面面俱到最有可能導致的結(jié)果并不是全面發(fā)展,而是全面平庸。唯有屏蔽外面燈紅酒綠的花花世界,甘愿選擇與單調(diào)和寂寞為伍,才能在自己擅長的領(lǐng)域不斷精進。巴菲特對待投資,始終保持著高度專注的狀態(tài):
 
一)專注于投資事業(yè)
 
巴菲特幾乎不關(guān)注商業(yè)以外的任何事情——藝術(shù)、文學、科技、旅游、建筑,他全都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早在1969,巴菲特在給合伙人的信里,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投資占據(jù)了我成年以后的18個春秋里幾乎全部的時間和精力。因此,除非我現(xiàn)在把自己從投資中抽離出來,否則我想我不能在未來的歲月里追求新的目標。
 
巴菲特解散合伙基金后,并沒有真的選擇退休,而僅僅是稍作休整,便以伯克希爾為投資平臺,重新踏上了投資的漫漫征途。直至今日,雖然精力有所衰減,但已過耄耋之年的巴菲特仍然享受著每天“跳著踢踏舞去上班”的工作樂趣。
 
(二)專注于少數(shù)股票
 
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巴菲特卻認為,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然后小心地看好它。這是關(guān)于分散投資和集中投資非常形象的表述。分散投資推到極致,就是指數(shù)基金——不選股,不擇時,不區(qū)分行業(yè),下注的是經(jīng)濟的整體增長;集中投資推到極致,就是重倉單票——大多數(shù)企業(yè)家都是如此,比如馬化騰的大部分財富都在騰訊,下注的是個股的優(yōu)越表現(xiàn)。
 
巴菲特的策略是集中投資——挑選極少數(shù)能夠長期超越平均水平的股票,重倉買入持有,在市場遭遇短期波動時,堅持忍耐。由于專注于少數(shù)股票,巴菲特的投資組合可能比指數(shù)的波動性更大。但我們知道,真正的投資風險并不是波動性風險,而是本金永久損失的風險。為了獲取更高收益的可能性而選擇承受一定的波動,這是必須要承受的代價。
 
(三)專注于優(yōu)秀企業(yè)
 
集中投資必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投資的都是優(yōu)秀企業(yè)。購買5-10家優(yōu)秀企業(yè)的股票,既可以避免因為過于集中而導致的個股風險,也可以避免因為過于分散而產(chǎn)生的平庸收益。同時,持倉的股票并非平均下注,而是根據(jù)確定性排序,確定性越靠前的股票,所占的倉位比例就應該越重。
 
因為專注于投資少數(shù)優(yōu)秀企業(yè),巴菲特既可以對每家企業(yè)有很深入的了解,形成認知和財富上的雙重復利積累,又不必為企業(yè)糟心的經(jīng)營狀況而憂心忡忡、疲于奔命,更不必卷入裁員、破產(chǎn)、重組、清算等一系列負面事件,從而形成人際關(guān)系和事業(yè)發(fā)展上的雙重良性循環(huán)。
 
我給自己定下的目標就是,專注研究巴菲特,專注價值投資實踐。倘若肯花上2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功夫,大概率也會獲得一個中等以上的結(jié)果。正如天南老師常說的,一事精致,足以動人,在放棄花花世界的精彩、忍受冷冷清清的寂寞之后,專注報償一定會不期而至
 
第六章 不爭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老子》
 
《巴菲特之道》講述的投資心理學,在我看來,集中反映了人性的弱點,概括起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輸在一個字上。
 
(一)與他人爭:過分自信
 
投資者普遍認為自己的投資水平高于他人,認為自己能夠洞察別人的情緒,認為自己有能力將高價買來的籌碼轉(zhuǎn)給接盤俠,認為自己可以搶先一步逃頂......事實證明,這些往往都是自我感覺良好的錯覺。
 
很多時候,你認為你是掌控別人的那只手;但真實情況可能是,你只是別人手里的那張牌。避免過分自信,就是要讓自己的心境平和下來,不和別人去比,不和別人去爭,承認自己沒有別人聰明。相反,我們要在這個充斥著聰明人的世界里,做好笨笨的自己。
 
二)與市場爭:過度反應&損失厭惡
 
過度反應是說,人們對于壞消息反應過度,對于好消息反應遲鈍。損失厭惡是說,投資者在遭受損失時所承受的痛苦,要兩倍于獲得盈利時所帶來的快樂。反映在投資者情緒上,表現(xiàn)為下跌時事半功倍(感受到的痛苦大于實際痛苦),上漲時事倍功半(感受到的快樂小于實際快樂)。
 
短期的上漲和下跌,其實根本就沒有理由,純粹是市場情緒作祟。和瘋瘋癲癲、情緒失控、喜怒無常的市場先生去爭,最終只會讓自己也變得神經(jīng)質(zhì)。因此,面對無序波動的市場短期漲跌,我們要么無視要么利用,但不要受其影響。
 
(三)與自己爭:心理賬戶
 
心理賬戶是說,我們傾向于在心里將錢放在不同的賬戶里。持有的爛股票,之所以寧愿虧損也不愿意賣出,就是因為在投資者心里,一旦賣出就發(fā)生了實質(zhì)性虧損。而只要一直持有,似乎就只是賬面損失而非實際損失。
 
持有虧損的爛股票而賣出盈利的好股票,被彼得·林奇戲稱為拔除鮮花,澆灌雜草。事實上,股票從買入的那一刻起,所有的投資決策便與買入成本再沒有半毛錢關(guān)系,那只是你自己的心理賬戶。祛除心理賬戶的心魔,就要做到不和自己爭,不和自己的買入成本去爭。投資永遠比較的是股票價格和內(nèi)在價值,而不是股票價格和買入價格。
 
巴菲特幾乎從來不爭。他不跟別人爭,坦承自己看懂的行業(yè)并不多;他也不跟市場爭,很少關(guān)注也從不預測市場漲跌;他更不跟自己爭,每次寫致股東的信,都從不諱言自己的投資失誤。這讓我想到《老子》里的一句: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市場過熱,眾人爭相買股時,賣給他們,是為不爭;
市場遇冷,眾人爭相拋售時,我來接盤,亦是不爭。
 
不爭,才是最大的人生智慧。
 
第七章 耐心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子》
 
巴菲特的耐心,體現(xiàn)在兩方面:
 
首先,巴菲特選擇理智,而不是情緒。


當別人沉溺于技術(shù)分析和股價波動時,巴菲特選擇了基本面分析和內(nèi)在價值評估。巴菲特清楚地知道,所謂的二級市場只不過是一場幻象,只有他專注的基本面研究才是真實的商業(yè)世界。巴菲特每天花在閱讀年報上的時間超過6個小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無間斷,這就是對耐心最好的注解。
 
其次,巴菲特選擇長期,而不是短期。


一方面是經(jīng)營上的長期。比如巴菲特旗下的國民賠償保險公司,在面對市場瘋狂打價格戰(zhàn)的行業(yè)亂象時,始終堅守承保底線。即使出現(xiàn)連續(xù)十多年營收和利潤雙降,也絲毫沒有動搖。另一方面是投資上的長期。巴菲特從來不會采取高頻交易去打斷來之不易的復利積累。巴菲特清楚地明白,只有堅持長期主義,時間才會最終成為優(yōu)秀企業(yè)的朋友。
 
為什么必須要有耐心呢?用《荀子》里的一句話來回答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值得一提的是,金石可鏤正是天南老師金石致遠用典出處之一。天南老師在《耐心的報償》一文中指出,我們有八成的時間是在寂寞、忍耐和等待中度過的。但事情的另一面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資本增值的速度越快。唯有時光,從不撒謊。
 
第八章 得道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孟子》
 
何謂投資家?天南老師給出了非常清晰的定義:一個投資家應該在穿越周期的情況下,跑贏指數(shù),絕對盈利,解決問題,并將投資知識傳播于社會,幫助他人達到財務(wù)自由的境界。毫無疑問,無論是從哪個維度衡量,巴菲特都堪稱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投資家。
 
按照《巴菲特之道》的說法,巴菲特的成功有賴于在三方面積累的優(yōu)勢:

一是行為優(yōu)勢。巴菲特認為,作為一名投資者,最重要的品格不是高智商,而是理性。巴菲特的理性,表現(xiàn)在獨立思考、堅持原則、善于決策等等。

二是分析優(yōu)勢。巴菲特不關(guān)心股市漲跌,也不關(guān)心宏觀預測,始終把分析研究作為投資工作的重心,始終牢牢遵循著價值投資的四項基本原則。

三是組織優(yōu)勢。源源不斷的現(xiàn)金流入,是巴菲特無懼熊市的重要原因;杰出高效的資本配置,讓資金流形成正向的良性循環(huán);刪繁就簡的管理序列讓管理團隊得以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同時巴菲特也可以集中精力做好投資工作。
 
巴菲特的成功,不僅僅體現(xiàn)為日益增長的金錢和財富值,更體現(xiàn)為享譽全球的聲望和影響力。如今每逢伯克希爾股東大會,有數(shù)以萬計來自世界各地的投資者前往奧馬哈朝圣,這就是明證。正如《孟子》所述: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巴菲特的虛心實腹,讓他收獲了本杰明·格雷厄姆、菲利普·費雪、查理·芒格等一眾良師益友;巴菲特的與人為善,讓他攬下了羅斯·布魯姆金、凱瑟琳·格雷厄姆、湯姆·墨菲等眾多明星CEO,巴菲特的無私分享,讓他贏得了全球投資者的廣泛贊譽和萬分景仰。人際關(guān)系的良性循環(huán)又帶來了投資事業(yè)的良性循環(huán),這就是巴菲特得道的真實寫照。
 
尾聲 傳世
 
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左傳》
 
91歲的巴菲特已經(jīng)進入遲暮之年?;赝@一生取得的輝煌成就,巴菲特從未感到自滿。他總是謙遜地說,自己是中了卵巢彩票,自己是搭上了美國國運的順風車,自己是有幸遇上了芒格才從猩猩進化到了人類”……但誰又能不知道,運氣從來都只是強者的謙辭。
 
巴菲特身上閃耀著太多人性的光輝。他是絕無僅有的投資家,也是出類拔萃的企業(yè)家,是名滿天下的教育家,也是廣濟眾生的慈善家。行文至此,我想到《左傳》里的一句話:
 
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論立言,自創(chuàng)業(yè)之初,巴菲特就每年至少給股東寫一封信,數(shù)十年如一日,從無間斷。如今,《巴菲特致股東的信》已經(jīng)成為投資者爭相傳頌的必讀經(jīng)典;

論立功,巴菲特集財富的密度、做人的深度、知識的廣度、生命的長度于一身,早就實現(xiàn)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論立德,巴菲特史無前例的巨額捐贈,以及他對世人的循循善誘和無私布道,讓他成為投資界一座不可逾越的豐碑。
 
雖然巴菲特生于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但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一部《巴菲特之道》的精神內(nèi)核,竟與古老的東方智慧——孔孟之道、老莊之道、士大夫之道暗合。所謂大道至簡,殊途同歸,即是此理。《巴菲特之道》全書的最后一句話是這樣寫的:
 
這世界上沒有什么比得上我在伯克希爾工作更有樂趣,很幸運我在這里。
 
是的巴菲特,很幸運你在這里。光陰百代,茫茫人海,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無數(shù)像我一般因你而改變命運的人,都很幸運你在這里。
 
 
得知天南老師舉辦這次讀書征文活動,我的第一反應是,對天南老師開出的天價獎金感到一絲的訝異,繼而充滿了深深的敬意。天南老師為翻譯投資經(jīng)典、提攜獎掖后進、普及投資知識傾注了大量心血。天南老師之所以選擇舉辦這樣一場活動,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認識并深信——讀書改變生活,寫作改變命運。讀書是為了做一個好人,寫作是為了讓別人知道你是一個好人。而讀書和寫作,恰恰又是提高認知水平、減少摩擦成本最高效的方式。
 
想起2019年秋,我從武漢趕往長沙,參加天南老師的岳麓書院之行。當時,我發(fā)了一條朋友圈:
 
“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span>
 
這就是我眼中的天南老師。

—————————————————————
以下為王冠亞先生最新翻譯作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經(jīng)典再現(xiàn)」《巴菲特之道》讀后感
《巴菲特之道》| 于利強解讀
新股民讀書學習必備
投資書籍推薦六:《怎樣選擇成長股》 - 杰出投資者文摘 - 奧馬哈小鎮(zhèn) - Powered...
不說是一種智慧
企業(yè)的成長預期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