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日期:2013-07-16 作者:聶曉東律師
故意交通肇事罪故意犯罪違法性認識
故意犯罪違法性認識
犯罪故意的成立是否要求行為人具有違法性認識,在刑法理論上存在著心理責任論與規(guī)范責任論之爭。心理責任論認為,只要具有事實性認識即可構成故意,否認違法性認識是犯罪故意的構成要素,將犯罪故意視為一種純正的心理事實。而規(guī)范責任論則認為,犯罪故意的構成不僅要求具有事實性認識,而且要求具備違法性認識。如果缺乏違法性認識,故意即被阻卻。在我國刑法關于犯罪故意的概念中,認識因素包含對自己行為的危害性的認識,這里的危害性并非事實本身,而是對事實的評價。因此,據此可以認為違法性認識是我國刑法中犯罪故意的構成要素。
案例介紹
天津一男子醉酒無證駕車連連肇事獲刑三年半
來源:人民法院報
1977年出生的沈某是一無業(yè)男子曾先后因故意傷害罪、尋釁滋事罪被判刑,2010年9月減刑釋放,2012年5月23日20時許又一次酒后無證駕車,在追尾一轎車后,沖撞隔離帶逃逸。途中,又撞倒一名行人,后再次逃逸,當晚,交警發(fā)現(xiàn)肇事車輛時,該男子竟因醉酒正在車內沉睡。另外,沈某曾因故意犯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刑滿釋放后五年內又再犯罪,系累犯,依法應從重處罰。3月19日,天津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終審判決其有期徒刑三年零六個月。
雖然沈某提出其行為應當認定為交通肇事罪,但交通肇事罪屬于過失犯罪,而沈某無證醉酒駕駛汽車,發(fā)生交通事故后逃逸,又繼續(xù)沖撞他人后逆行逃逸,其主觀上對危害后果的發(fā)生持放任態(tài)度,屬于間接故意;沈某的危險駕駛行為尚未造成他人重傷、死亡或財產重大損失的危害后果。因此,其行為不構成交通肇事罪。但是沈某醉酒后,無證駕駛汽車與他人的機動車發(fā)生追尾事故后逃逸,在逃逸過程中,又將其他被害人撞倒后繼續(xù)逃逸,并在道路狹窄、車輛密集的單行路上逆向行駛、疾駛急停,雖然未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或財產損失,但是已經危害了不特定人的人身與財產安全。沈某主觀上對可能造成公共場所不特定人的生命、健康或財產的危害后果持放任態(tài)度,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間接故意,客觀上造成了車輛被撞壞、人員被撞傷的后果,其行為既符合危險駕駛罪的犯罪特征,同時也具備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構成要件,依法應擇一重罪處斷。
所以說,沈某置公共安全于不顧,無證醉酒駕駛機動車,連續(xù)肇事、連續(xù)逃逸,致他人車輛損壞、身體受傷,其還在道路狹窄、車輛密集的地區(qū)逆向行駛,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其行為已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應依法予以處罰。另外,沈某曾因故意犯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刑滿釋放后五年內又再犯罪,系累犯,依法應從重處罰。由此法院作出終審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