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巴菲特合伙基金收益484.6萬美元,收益率27.7%(道瓊斯指數漲18.7%),截至年底,合伙基金資金規(guī)模2607.4萬美元,其中巴菲特和他夫人占340.6萬美元。
巴菲特從1956年成立合伙基金,一直都是在家里辦公,直到1962年,才租了一個專門的辦公室。據說巴菲特在家辦公不修邊幅,經常是一條大褲衩,一雙拖鞋,天天貓在家里,所以經常被鄰居誤會,認為他是一個沒有工作,好吃懶做的家伙。這狀態(tài)和我現在差不多,所以我也經常想著去租個辦公室,整天提個公文包,西裝革履的去上班,最好還帶個秘書,哈哈!
之前巴菲特把自己的投資分為三類,低估類,套利類,控制類(低估類是大頭,一般占60%左右),今年巴菲特把低估類細分為兩類,基于產業(yè)資本視角的低估類,和相對低估類。兩者有何區(qū)別呢?巴菲特之前所謂的低估類,基本都是基于產業(yè)資本視角的低估類,就是從實業(yè)的角度來看,這個公司值多少錢,如果把公司清算,這個公司能值多少錢,這些都是站在產業(yè)的角度來評估。
而相對低估類,很容易理解,就是相對于同樣的行業(yè),質地差不多的公司,這個公司被低估了,比如5家鐵路公司,公司質地差不多,有4家市盈率15倍左右,而另一家只有10倍,這就是相對低估。
前面我分析了幾個巴菲特的投資案例,比如登普斯特風車制造公司,是屬于控制類投資,就是持股比例足夠高能控制這個公司,然后安排人過去整頓公司的業(yè)務,把公司賣更高的價格??雌饋砗孟窈軈柡?,也很有賺頭,很多讀者甚至留言說我錢這么少,無法控制一個企業(yè),所以巴菲特的方法不適合我。
但是大家要明白,第一,控制類對巴菲特合伙基金的倉位占比不高,第二,巴菲特控制一個公司,大部分情況都是從低估類發(fā)展成為控制類的。巴菲特一般會買入十幾二十個左右低估的股票,之后有些股票漲了,巴菲特賣掉獲利了結,這是最好的結果。但有些低估類就是不漲,明明清算價值比市值高很多,股價就是不漲,巴菲特沒辦法,只能繼續(xù)不斷買,越買越多,就控制了公司,然后通過自己的干涉,讓市場認識到公司的價值。
但是能發(fā)展為控制類的股票是極少數,大部分買入后不漲的低估類股票,巴菲特也會賣掉重新換股,只有極少數巴菲特把握非常大,又非常有賺頭的案子,他才會不斷買入控制這個公司。因為一個控制類投資需要很多年,比如前面講的登普斯特風車制造公司,巴菲特從1956年就開始買這個公司的股票了,直到1962年初才控制了這個公司。一個控制類的案子,要長時間不斷的買入才能積累到足夠多的股份,還要安排人過去改造公司也需要很長世間,之后還要尋找買主把公司賣出去又需要時間。
而且控制類投資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當你控制了一個公司之后,你想去改變這個公司,想安排人進去,最后還要賣掉公司,你以為公司的原班人馬會老老實實的聽你的安排,任你擺布嗎?不會,他們會給你制造各種阻礙,矛盾,據說登普斯特風車公司曾讓巴菲特急得焦頭爛額,公司高層和幾千員工要和巴菲特拼命,巴菲特費盡心思才擺平此事。
控制類的案子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沒有足夠的賺頭,沒有充分的把握,巴菲特是不會去控制一個公司的。其實控制類更像是低估類的一個保險,買了低估類的股票如果漲了就賣掉,如果不漲,但算起來賺頭又比較大,不忍放棄,不得已才會繼續(xù)買入成為控制類。
所以不要說你沒錢做不了控制類,我才不想去做控制類投資呢!
最后分享信中的一組數據---復利的喜悅
從上圖中就可以發(fā)現賺大錢的方法了,本人也特別推薦第三種,哈哈!
2019.5.19 梁孝永康寫于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