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西尼(G.Rossini)
羅西尼,英文名:G.Rossini,生于1792年,于1868年逝世,意大利歌劇
作曲家。一生作有大、小歌劇三十八部。其中《塞爾維亞的理發(fā)師》是十九世紀意大利喜劇的代表作。根據德國
席勒的同名詩劇寫成的歌劇《威廉·退爾》也是浪漫派歌劇名作,此劇的
序曲(共四樂章)是音樂會上經常被獨立演出的器樂名曲。
《威廉·退爾》是德國偉大的詩人和戲劇作家席勒的最后一部重要劇作,這部作品以十三世紀瑞士農民團結起來反抗奧地利暴政的故事為題材,歌頌了瑞士人民反抗異族壓迫、爭取民族獨立的英勇斗爭精神。羅西尼的歌劇《威廉·退爾》即是根據這部作品而寫,為羅西尼的代表作,體現了其藝術的最高峰。劇序曲比歌劇本身更為有名,是音樂會上經常演出的節(jié)目之一。
序曲由四段構成,如同組曲。全曲描繪阿爾卑斯山下瑞士的自然環(huán)境,和瑞士革命志士慷慨激昂視死如歸的進軍。曲中旋律優(yōu)美、節(jié)奏活潑宛如一首交響詩。
第一段(00:00)、黎明,行板,E小調,3/4拍子。由大提琴寧靜優(yōu)美的獨奏開始,隨后以大提琴五重奏為主題,描寫了瑞士山間平靜的黎明。管弦樂伴奏部分,定音鼓以外的打擊樂器都沉默不動。富有詩意,出色地描繪了深居的寧靜和大自然的美景
第二段(02:50)、暴風雨,快板,2/2拍子。先由第一和第二小提琴預告從遠方逼近的疾風密云,隨著樂器的增加,音樂似大海的狂嘯恕吼,又似天上的狂風暴雨一般。不久,雨過大晴只留下遠處的雷聲與閃電。這段猛烈的音樂象征著革命志士的自由呼聲。暴風雨場面的描寫,天空烏云密布,雷鳴電閃,體現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斗爭
第三段(05:20)、幽靜,行板,G大調,3/8拍子。狂風暴雨平靜后,唱出和平的牧歌。牧人傳遍田野的牧笛旋律是由英國管吹出的,長笛也悠閑地應和著,吹出裝飾性的助奏。這是風暴過后,一片和平寧靜的田園景色。阿爾卑斯山在暴風雨后又恢復了原來的恬靜,英國管奏出的是一個美妙非凡的牧歌風旋律。
第四段(07:50)、終曲,快板,E大調,2/4拍子。此處描寫爭取自由的瑞士革命軍英勇快速的進攻,以及民眾因革命軍的勝利而高聲歡呼的情景。這段終曲是由小號獨奏引導,銅管奏完序奏后,在刻畫華麗節(jié)奏上,開始了大家熟悉的進行曲。中段主要由木管歌唱出來,再回到進行曲后躍入全曲的最高潮,最后在興奮與快樂之情的尾奏上結束。這是革命成功后,慶祝勝利的歡呼。音樂充滿了罕有的熱情和英勇剛毅的精神。
羅西尼:“威廉·泰爾”序曲,
指揮:阿圖羅·托斯卡尼尼,
演奏:NBC(國家廣播公司)交響樂團,
1952年3月15日于紐約卡內基音樂廳。
阿圖羅·托斯卡尼尼
阿圖羅·托斯卡尼尼(ArturoToscanini),1867年生于帕爾馬,1957年卒于紐約。意大利指揮家、大提琴家。
托斯卡尼尼是本世紀最有才華和要求最嚴格的音樂指揮之一,他永遠是完全憑記憶來指揮。雖然這位本世紀最受稱贊的指揮身材瘦小,但他的堅強不屈的高尚純潔的品質使他成為一個舉世矚目的不可估量的人物。在20世紀現代指揮藝術當中,如果說一定要推舉出一位首領式的人物的話,那么這位首領恐怕是非托斯卡尼尼而莫屬了,在現代指揮藝術蓬勃發(fā)展的近一百多年里,這個非凡人物所具有的特殊意義,是任何其他人都取代不了的,有人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托斯卡尼尼是我們這個時代中最具有傳奇色彩的偉大人物之一,他可以當之無愧地被譽為“20世紀現代指揮藝術的鼻祖”。這樣的評價在今天看來也是毫不過分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