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說:
宋有荊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者斬之;三圍四圍,求高名之麗者斬之;七圍八圍,貴人富商之家求椫傍者斬之。故未終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
宋國有一個荊氏,有一塊很好的土地。土地怎么好?“宜楸柏?!保卑厣涠伎梢苑N。
荊氏種的木材很搶手:
樹長到兩手合起來那么粗,抓猴子的人就砍了去,做猴子陷阱;樹長到三四圍,發(fā)了點(diǎn)財?shù)娜司涂沉巳?,蓋房子;樹長到七八圍,富貴有錢人就砍了去,做棺材。反正是小也砍,大也砍,隨時都可能砍了去。為什么?因?yàn)檫@里的樹長得太好了,品種好、木質(zhì)好,各種好。
莊子評價說,樹的壽命原本是很長的,可是荊氏的樹卻不能“終其天年”,不能活到自然死亡,中途就夭折了,被人砍了,為什么?“此材之患也”,這是作為木材的禍患?。?/p>
木材如此,那么人材呢?
好的木材,不能活到自然終結(jié);好的人材,也很難壽終正寢。兩者的禍患,都在于“有用”。此生此身,對人有用,人們紛紛伸出大拇指贊揚(yáng),這是好事嗎?如果是好事,為什么整日奔波勞碌,夜以繼日,因?yàn)槿思业氖?,耗盡了自己的生命?這是壞事嗎?如果是壞事,為什么一個人孤獨(dú)終老,煢煢孑立,一人向隅,形影相吊,在無人搭理的狀態(tài)下,孤獨(dú)度過慘淡的一生?
前者之所以耗盡生命,是因?yàn)椴恢罒o為才是大作為、無用才是大用的道理。后者之所以孤獨(dú)慘淡,是因?yàn)闆]有站在一定高度,去正視自己生命真正的狀態(tài),不懂得“人生難得是清歡”,人生最珍貴的,莫過于“偷得浮生半日閑”。聰明睿智、人人敬仰好不好?因?yàn)槟懵斆?,所以人人都用得上你,你不得閑;因?yàn)槟懵斆鳎率履愣伎吹猛?、你事事都要發(fā)表一點(diǎn)意見。意見與別人一致,別人越發(fā)離不開你;意見與別人相左,別人愈發(fā)嫉恨你,進(jìn)而污蔑你,攻擊你。
如此一來,你的生命,并非是為你自己而活;你的生命,與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緊密結(jié)合在了一起。紅塵世界,你爭我奪,紛紛擾擾,數(shù)不勝數(shù)。你在紅塵世界的物欲之中沉浮,與別人搏斗著、爭搶著那“譬如朝露”的名聲、功業(yè),卻不顧自己“去日苦多”的生命,早已漸漸枯萎。
人生長壽的秘方在哪里?要想不“中道之夭于斧斤”,要想“終其天年”,就不要隨便去做所謂的“人材”。凡事最怕強(qiáng)出頭。蘇東坡一生顛沛流離,年紀(jì)大了才悟透了這個人世間的道理。他作詩云:
世人生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但愿生兒愚且魯,無災(zāi)無難到公卿。
世人生兒子,都希望孩子聰明一點(diǎn),這樣在人間更容易出人頭地。我呢?卻一生都被聰明所誤。因此,在這里許下心愿:希望自己生兒子愚笨又粗魯,這樣才能無災(zāi)無難做到公卿的高位?。∵@首詩,也暗合莊子“無為”思想,“無為”才能大為,“無智”才是大智,“無才”方成大才啊!有人說蘇東坡這首詩,是在唱反調(diào),是在發(fā)牢騷;其實(shí)在我看來,這何嘗不是蘇軾靈光一閃大徹大悟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