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執(zhí)業(yè)考試復(fù)習(xí)資料集合---下
7
西診的:
• 傷寒可見面容為:無欲貌
• 核黃素缺乏可見:地圖舌
• 頸靜脈搏動見于:二尖瓣關(guān)閉不全
• 可引起頸靜脈怒張的疾?。河倚墓δ懿蝗?,縮窄性心包炎,上腔靜脈梗阻;心包積液。
• 肺實變最早出現(xiàn)的體征:支氣管語音
• 主動脈瓣第二聽診區(qū)適合聽診:舒張期雜音
• 胸骨左緣第1、2肋間及其附近區(qū)聽到連續(xù)性雜音見于:支脈導(dǎo)管未閉。
• 心臟的絕對濁音界是:右心室
• 第二心音產(chǎn)生的機理主要是:兩個半月瓣關(guān)閉時的震動。
• 可使二尖瓣狹窄的雜音更為清晰體位:左側(cè)臥位
• 中樞性癱瘓可出現(xiàn):病理反射消失
• 主動脈瓣狹窄時雜音形成的機理:血流加速
• 肺動脈高壓:第二心音分裂多見
• 左心功能不全:舒張期奔馬律多見
• 洋地黃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頻發(fā)或多源性室早
• 洋地黃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纖顫快速心室率
• 二、三尖瓣關(guān)閉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
• 主、肺動脈瓣關(guān)閉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
• 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現(xiàn):點頭運動
• 風(fēng)心病二尖瓣狹窄可出現(xiàn):二尖瓣開放拍擊
•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誘發(fā)因素中, 最為常見的是感染;
• 高血壓引起左室壓力負荷過重;
• 肺動脈高壓右室壓力負荷過重;
• 貧血和甲亢對心臟產(chǎn)生的影響使左、右室容量負荷加重;
• 判定心力衰竭代償期的主要指標(biāo)是心排血量增加甚至接近正常;
• 左心衰竭最早出現(xiàn)的癥狀是勞力性呼吸困難;
• 左心衰竭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是由于肺淤血、肺水腫所致;
• 左心衰竭時肺部啰音的特點是濕啰音常見于兩肺底,并隨體位變化而改變;
• 右心衰竭時較早出現(xiàn)的臨床表現(xiàn)是頸靜脈充盈和怒張;
• 重度二尖瓣狹窄竇性心律急性左心衰竭禁用洋地黃類藥物;
• 血管擴張劑治療心力衰竭的主要作用機制是降低心臟前、后負荷;
• 長時間較大劑量靜脈滴注硝普鈉可產(chǎn)生的副作用主要是氰化物中毒;
• 診斷急性肺水腫最具有特征意義的依據(jù)是嚴重呼吸困難伴咯粉紅色泡沫樣痰;
• 左心衰竭與支氣管哮喘的主要鑒別點為坐起時能夠緩解呼吸困難;
• 心力衰竭時減輕減輕心臟負荷的治療措施有:根據(jù)病情適當(dāng)安排生活,勞動和休息;控制鈉鹽攝入;合理應(yīng)用利尿劑;合理應(yīng)用血管擴張劑;
• 老年人伴有心力衰竭的治療洋地黃類藥物的劑量應(yīng)減少;
• 急性左心衰竭,高度呼吸困難,煩躁不安時立即給予嗎啡皮下注射;
• 治療洋地黃中毒所致的室性心動過速,宜首選利多卡因;
• 治療洋地黃中毒所致的陣發(fā)性室性心動過速,最有效的是苯妥英鈉和鉀鹽;
• 心力衰竭并發(fā)心房撲動時首選快速洋地黃制劑;
• 診斷右心衰竭時,最可靠的體征是肝頸靜脈回流征陽性
• 治療洋地黃中毒伴緩慢性心律失常時宜選用 阿托品
• 痰液
• 紅色或紅棕色――肺結(jié)核,支氯管擴張,肺癌
• 粉紅色泡沫痰――急性肺水腫
• 鐵銹色痰――肺炎鏈球菌肺炎,肺梗死
• 棕褐色痰――肺阿米巴膿腫
• 黃色膿性痰――呼吸系統(tǒng)有化膿性感染
• 稽留熱:體溫持續(xù)于39-40以上,24小時波動范圍<1見于肺炎鏈球菌性肺炎,傷寒,斑疹傷寒
• 弛張熱:體溫在39以上,24小時溫差>2度,見于敗血癥,風(fēng)濕熱,重癥肺結(jié)核,化膿性炎癥
• 間歇熱:高熱期與無熱期交替出現(xiàn)。見于瘧疾,急性腎盂腎炎
• 回歸熱:體溫驟然升至39以上,后又驟然下降至正常,見于回歸熱,霍奇金病,周期熱
• 波狀熱:體溫逐漸升高達39,后逐漸下降至正常,見于布魯菌病
• 不規(guī)則熱:見于結(jié)核病,風(fēng)濕熱,支氣管肺炎,滲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內(nèi)膜炎
• 心臟:
• 周圍血管征――頭部隨脈搏呈節(jié)律性點頭運動、頸動脈搏動明顯、毛細血管搏動征、水沖脈、槍擊音與杜氏雙重雜音。――常見于主動脈瓣關(guān)閉不全、發(fā)熱、貧血及甲亢等
• 二尖瓣狹窄:
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動向左移,心尖部觸及舒張期震顫;心濁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擴大,心腰膨出,呈梨形;心尖部S1亢進,舒張期隆隆樣雜音,可伴開瓣音,P2亢進;
• 二尖瓣關(guān)閉不全:
心尖搏動向左下移位,常呈抬舉性;心尖部S1減弱,心尖部有3/6級或以上較粗糙的吹風(fēng)樣全收縮期雜音,范圍廣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傳導(dǎo)。
• 主動脈瓣狹窄:
心尖搏動向左下移位,呈抬舉性,主動脈瓣區(qū)收縮期震顫;心尖部S1減弱,A2減弱或消失,可聽到高調(diào)、粗糙的遞增-遞減型收縮期雜音,向頸部傳導(dǎo)。
• 主動脈瓣關(guān)閉不全:
顏面較蒼白,頸動脈搏動明顯,心尖搏動向左下移位且范圍較廣,呈抬舉性,可見點頭運動及毛細血管搏動征;有水沖脈;心腰明顯呈靴形;心尖部S1減弱,A2減弱或消失,主動脈瓣第二聽診區(qū)嘆氣樣遞減型舒張期雜音,可向心尖部傳導(dǎo)。
--------------------------------------------------------------------------------------------------------
• 病名 發(fā)病年齡 發(fā)病季節(jié) 主要病位
• 麻疹 6個月~5歲 冬春 肺脾
• 風(fēng)疹 5歲以下 冬春 肺
• 猩紅熱 2~8歲 冬春 肺胃
• 水痘 1~4歲 冬春 肺脾
• 流行性乙腦 2~6歲 7~9月盛夏
• 流行性腮腺炎 3~12歲 冬春 侵犯膽經(jīng)
-----------------------------------------------------------------------------------------------------------
• 凍瘡Ⅰ度:紅斑性;Ⅱ度:水皰性;Ⅲ度:壞死
• 破傷風(fēng)發(fā)作時呈現(xiàn)全身或局部肌肉的強直性痙攣和陣發(fā)性抽搐為主要特征,潛伏期10~14日
• 一只手掌的面積占體表面積的1﹪
• 成人頭、面、頸部為9﹪;雙上肢為2×9﹪;軀干前后包括外陰部為3×9﹪;雙下肢包括臀部為5×9﹪+1﹪=46﹪;
• 兒童燒傷面積頭頸面部:9+(12-年齡)=?﹪
雙下肢: 46-(12-年齡)=?﹪
• 燒傷深度Ⅰ度(紅斑)
Ⅱ度(水皰);淺Ⅱ:基底部呈均勻紅色
深Ⅱ:基底蒼白
Ⅲ度(焦痂)
• 燒傷程度
輕度 <Ⅱ度and面積在10﹪(小兒在5﹪)。
中度 Ⅱ度and面積在11﹪~30﹪(小兒6﹪~15﹪);
<Ⅲ度面積在10﹪(小兒5﹪)。
重度 休克、嚴重呼吸道燒傷或合并其他嚴重創(chuàng)傷或化學(xué)中毒者
總面積在31﹪~50﹪;小兒總面積在15﹪~25﹪
Ⅲ度燒傷在11﹪~20﹪;小兒Ⅲ度在5﹪~10﹪。
特重 總面積在50﹪以上;小兒總面積25﹪以上
Ⅲ度燒傷20﹪以上,小兒Ⅲ度燒傷在10﹪以上。
• 內(nèi)痔好發(fā)于肛門齒線以上3、7、11點處;
贅皮外痔多發(fā)生于6、12點處;
血栓外痔好發(fā)于肛緣3、9點處;
肛裂好發(fā)于6、12點處。
• 肛隱窩炎常并發(fā)肛乳頭炎、肛乳頭肥大。特點是肛門部不適和肛門潮濕有分泌物。肛周化膿性疾病的重要誘因
• 鎖肛痔是肛管直腸的惡性腫瘤,其早期特點是便血、大便習(xí)慣改變
• 熱瘡特點是:皮損為水皰;蛇串瘡特點是:排列成帶狀的紅斑、水皰或丘皰疹;疣是皮膚淺表的良性贅生物;疥瘡特點是:隧道;濕瘡特點是:對稱分布,多形損害;癮疹特點是:瘙癢性風(fēng)團,驟起驟退,退后不留痕跡。牛皮癬特點是搔抓后皮損肥厚,皮溝加深,皮嵴隆起,極易形成苔蘚化;白疕特點是銀白色鱗屑
• 砒石:0.002-0.004雄黃:0.05-0.1巴豆:0.1-0.3甘遂:0.5-1鴉膽子:0.5-2川烏:1.5-3雷公藤:10-25(煎)雷丸:6-15牛黃 入丸散 0.2—0.5克麝香 入丸散 0.06—0.1克 不宜入煎劑朱砂 入丸散或研末沖服 0.3—1克 忌火煅羚羊角 磨汁或研粉服 0.3—0.6克,煎服 1—3克巴豆內(nèi)服劑量0.1-0.3g;甘遂入丸散劑0.5-1g
------------------------------------------------------------------------------------------------------
血清 尿液 糞便
總膽紅素 非結(jié)合膽紅素 結(jié)合膽紅素 尿膽原 尿膽紅素 顏色 糞膽原
溶血性黃疸 ↑↑ ↑↑ 輕度↑或正常 強+ - 加深 增加
阻塞性黃疸 ↑↑ 輕度↑或正常 ↑↑ - + 變淺或灰白色 ↓或消失
肝細胞性黃疸 ↑↑ ↑ ↑ +或- + 變淺或正常 ↓或正常
------------------------------------------------------------------------------------------------------------
• 尿液檢查
• 顏色和透明度
血尿――泌尿系炎癥、結(jié)核、結(jié)石、腫瘤及出血性疾病
血紅蛋白尿(醬油色)――蠶豆病、陣皮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血型不合的輸血反應(yīng)及惡性瘧疾
深黃色(膽紅素尿)――肝細胞性黃疸及阻塞性黃疸
乳糜尿(乳白色)――絲蟲病
膿尿和菌尿――泌尿系感染(腎盂腎炎、膀胱炎)
• 鹽類結(jié)晶尿
比重――取決于腎小管的濃縮稀釋功能
增高――急性腎小球腎炎,糖尿病,蛋白尿,失水
減低――尿崩癥,慢性腎小球腎炎,急性腎衰,腎小管間質(zhì)病
固定(等張尿)-腎實質(zhì)嚴重損害
• 蛋白尿
腎臟疾病,繼發(fā)性腎損害(糖尿病腎病,狼瘡腎);腎外疾病(發(fā)熱、高血壓、妊娠、中毒、心功能不全)
• 管型
透明管型――腎實質(zhì)病
細胞管型
紅細胞管型――腎小球疾病
白細胞管型――腎實質(zhì)有活動性感染(腎盂腎炎、間質(zhì)性腎炎)
腎小管上皮細胞管型――腎小管有病變。
顆粒管型――慢性腎小球腎炎晚期,腎盂腎炎,腎小管損傷
脂肪管型――腎病綜合征,慢性腎小球腎炎急性發(fā)作,中毒性腎病
蠟樣管型――慢性腎小球腎炎晚期,慢性腎衰,腎淀粉樣變
• 絲狀疣: 發(fā)于頸周圍及眼瞼部位,呈細軟絲狀突起者,中年婦女較多見,皮損為單個細軟的絲狀突起,呈褐色,或淡紅色,可自行脫落,不久又可長出新的皮損,一般無自覺癥狀。
• 扁平疣: 為皮膚淺表的良性敖生物,多發(fā)于青年男女,故又稱青年扁平疣,可自身傳染。
• 傳染性軟疣: 鼠疣,特點是皮損初起半球形丘疹,豌豆大,中央有臍凹,表面有蠟樣光澤,挑破頂端可擠壓出白色乳酪樣物質(zhì),多見于兒童,有傳染性,愈后不留疤痕,可自行消失。好發(fā)于軀干和面部。針挑法:用消毒針頭挑破患處,擠盡白色乳酪樣物,再用碘酒或濃石碳酸溶液點患處。
• 尋常疣: 狀如花蕊,表面蓬松,搔破后易出血。 推疣法:在疣的根部棉花棒與皮膚平行或呈30°向前推進,用力不宜猛。
• 掌跖疣: 發(fā)生于手掌,足底或指間,常在外傷部位。
• 胃潰瘍四大并發(fā)癥是梗阻、穿孔、出血、癌變。
• 膏藥: 一切外科病各階段均可應(yīng)用;
太乙膏:性涼,具有消腫、清火、解毒、生肌功能,適用于陽證癰瘍;
陽和解凝膏:性溫,具有溫經(jīng)和陽,祛風(fēng)散寒,調(diào)氣活血,化痰通絡(luò)功能,適用于陰證未潰者。
• 油膏:腫瘍、潰瘍、皮膚病的糜爛結(jié)痂滲液不多者及肛門病等均可應(yīng)用;
金黃油膏:適用于陽證腫瘍;
沖和油膏適用于半陰半陽證;
回陽玉龍膏適用于陰證;
生肌玉紅膏功能活血祛腐,解毒止痛,生肌收口,用于潰瘍或燒傷,腐肉未脫,新肉未生之時,或日久不能收口。
• 箍圍藥:外瘍不論初起、成膿及潰后,腫勢散漫不聚、無集中之硬塊者,均可使用。
金黃散:性寒,具有清熱消腫、散瘀化痰功效,用于紅腫熱痛的一切陽證;
回陽玉龍膏:性溫,具有溫經(jīng)活血,散寒化痰功效,用于不紅不腫,一切陰證;
沖和膏:性較平和,具有行氣疏風(fēng)、活血定痛、散瘀消腫功效,用于半陰半陽證。
• 注意點 ①外瘍初起,腫塊局限,用消散膏藥;②陽證不用熱性藥,防助火毒;反之亦同,以免寒濕痰瘀凝滯;③藥敷后干燥時,常以液體潮潤,防藥物剝落及干板不舒。
• 一,燒傷分三度:一紅二皰三焦(基底紅色為淺二,基底蒼白為深二)
• 二,2,4,6,8,10,12,18,24(月)------抬,撐,坐,爬,扶,走,退跑,跳
• 三,新生兒用藥:新嬰幼學(xué),1/6,1/3,1/2,2/3
• 心電圖速記
一.竇性心動過速:1.P波:AVR倒置,L1L2V4-V6直立
2.心率大于100次/分.
二.竇性心動過緩:1.同上1.
?。玻穆市∮冢保埃按危?/div>
三.室性早搏:1.QRS提前,其前無P波
?。玻谇暗模眩遥踊?,寬大,多在120MS以上
?。常鷥旈g期完全
四.房顫:1.P波消失,代以F波
?。玻撇l率350-600BPM,大小形態(tài)不同
?。常遥议g期絕對不等
五.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1.P波不易找到
?。玻l率大于150次
?。常遥医^對規(guī)則
六.三度房室傳導(dǎo)阻滯:1.P波與R波無關(guān)
?。玻柯蚀笥谑衣?/div>
?。常铚课辉降托氖衣试铰?,并趨增寬
七.急性心肌缺血:1.典型ST-T改變.缺血區(qū)導(dǎo)聯(lián)ST段壓低,非缺血區(qū)ST段相應(yīng)抬高
?。玻圆上雀叽?,后轉(zhuǎn)為倒置,呈缺血T改變
八.急性心肌梗死:1.異常Q波,寬0.03-0.04S
?。玻樱远喂诚蛏咸Ц?/div>
?。常圆毙云谂c抬高的ST段形成單向曲線,持續(xù)幾小時到幾周,逐步轉(zhuǎn)變成缺血型的T波倒置.
• “金實不鳴”:新病,多屬實證。常因外感風(fēng)寒、風(fēng)熱,或痰濁阻肺而致。
• “金破不鳴”:久病,多屬虛證。陰虛火旺,肺腎精傷。
• 譫語
表現(xiàn):神識不清,語無倫次,聲高有力。
病機:熱擾心神,實證。
• 鄭聲
表現(xiàn):神識不清,語言重復(fù),時斷時續(xù),語聲低弱模糊。
病機:心氣大傷,精神散亂。屬虛證。
• 獨語
表現(xiàn):自言自語,喃喃不休,見人語止,首尾不續(xù)。
病機:心氣不足,心神失養(yǎng);氣郁痰結(jié),阻蔽心竅。
主病:癲證,郁證。
• 錯語
表現(xiàn):語言錯亂,語后自知言錯。
病機:虛證——心氣不足,心神失養(yǎng)。
實證——痰濕、瘀血、氣滯。
• 狂言
表現(xiàn):精神錯亂,語無倫次,狂燥妄言。
病機:氣郁化火,痰火擾心。屬陽證、實證。
主?。嚎癫 钛C。
• 言謇
表現(xiàn):神志清楚,吐字困難,吐字不清。
病機:風(fēng)痰閉竅;風(fēng)痰阻絡(luò)。
• 風(fēng)心病二尖瓣狹窄 可見梨形心
• 風(fēng)心病主動脈瓣關(guān)閉不全 可見靴形心
• 心包積液 可見燒瓶心
• 中藥的性能
• 四氣:寒、熱、溫、涼,是對藥物治療寒熱病癥作用的概括。
• 五味。
辛:發(fā)散、行氣、行血。
甘:補益、緩急止痛、調(diào)和藥性、和中。
酸:收斂固澀、生津止渴。
苦:泄、燥濕、堅陰。
咸:軟堅散結(jié)和瀉下。
• 歸經(jīng)指藥物對臟腑、經(jīng)絡(luò)或部位的選擇性作用,是藥物作用定位的概念。
• 升降浮沉指辛、甘,溫?zé)崴幬锒嗌。?、苦、咸,寒涼藥物多沉降;藥物多酒炒則升,姜汁炒則散,少則收斂,鹽水炒則下行。
8
第二 中藥的應(yīng)用
一、中藥的配伍“七情”配伍。
1.單行:指藥物的單獨應(yīng)用。
2.相須:藥物的性能功效相似,可以增強原有療效的配伍。
3.相使:藥物的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以一藥為主,一藥為輔,以提高主藥療效的配伍。
4.相畏: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的配伍。
5.相殺: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配伍。
6.相惡:兩藥合用,一種藥物能使另一種藥物的原有功效降低或喪失。如人參惡萊菔子,因萊菔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
7.相反:兩藥合用,能產(chǎn)生或增強毒性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藥物
二、用藥禁忌
1.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蘞、白及;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細辛、芍藥。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及攻烏,藻戟遂芫俱戰(zhàn)草,諸參辛芍叛藜蘆。
2.十九畏:硫磺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郁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參畏五靈脂。
三、用藥劑量
四、用法
A 一般而言,解表藥、芳香藥應(yīng)避免久煎,以免耗散藥物有效成分,降低療效;
B 礦物藥、貝殼類藥、滋補藥大多應(yīng)久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確保療效;
C 有的粉末狀藥物或細小植物種子宜包煎,使在煎藥時不致浮散或糊底(如蛤粉、車前子等);
D 貴重藥宜另煎(如人參等);
E 膠質(zhì)藥宜烊化(如阿膠等);
F 液體藥(如生姜汁、竹瀝等)及某些不宜煎煮的藥物(如芒硝等)宜沖服。
2.服藥時間:一般中藥大多可在飯前或飯后1—2小時服。此外,A滋補藥宜飯前服,B驅(qū)蟲藥、瀉下藥宜空腹服,D健胃藥或?qū)ξ改c有刺激藥宜飯后服,E安眠藥宜睡前服。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音:呼笑歌哭呻;五動:握憂噦咳栗;五體:筋脈肉皮骨;五志:怒喜思悲恐;五液:淚汗涎涕唾;五脈:弦洪緩浮沈
五色主病
※面白:主虛證、寒證、脫血、奪氣?! ?nbsp;
★面色淡白無華--血虛證或失血證。
★面色白光白虛浮--陽虛水泛。
★面色蒼白--陽氣暴脫或陰寒內(nèi)盛。
※面黃:主脾虛、濕證。
★面色萎黃--脾胃氣虛。
★面黃虛浮--脾虛濕蘊。
★面目肌膚一身俱黃者,稱為黃疸。
※面赤:主熱證,亦可見于戴陽證?!?nbsp;
★滿面通紅--屬實熱證。
★午后兩顴潮紅--屬陰虛證。
★久病重病面色蒼白,卻時而顴頰泛紅游移不定--戴陽證。
※面青:主寒證、疼痛、氣滯、血瘀、驚風(fēng)。
★面色淡青或青黑--屬寒盛、痛劇。
★面色、口唇青紫--多屬心氣、心陽虛衰,血行瘀阻。
★面色青黃(即面色青黃相間,又稱蒼黃--屬肝郁脾虛。
★小兒眉間、鼻柱、唇周顯現(xiàn)青色--小兒驚風(fēng)或欲作驚風(fēng)。
※黑色:主腎虛、寒證、水飲、血瘀?! ?nbsp;
★面色黑而暗淡--多屬腎陽虛。
★面色黑而干焦--多屬腎陰虛。
★眼眶周圍見黑色--多屬腎虛水飲內(nèi)停,或寒濕帶下。
★面色黧黑,肌膚甲錯--多由血瘀日久所致。
左寸關(guān)尺分候臟腑: 心肝腎,右寸關(guān)尺分候臟腑寸:肺脾命
• 按照相生關(guān)系治則: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治法:
a 滋水涵木法:滋腎陰以養(yǎng)肝陰,適用于腎陰虧損而肝陰不足、肝陽上亢之證。
b 益火補土法:溫腎陽以補脾陽,適用:腎陽式微而所致之脾陽不足。
c 培土生金法:健脾氣以補益肺氣,適用:肺氣虛弱,脾運不健者。
d 金水相生法:補肺陰以滋腎陰,適用:肺腎陰虛者。
• 按照相克關(guān)系治則:抑強扶弱。
治法:
a 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平肝和胃、調(diào)理肝脾,是疏肝健脾相結(jié)合,以治療肝旺脾虛的方法。
b 陪土制水法:敦土利水法,以健脾利水治療水濕停聚為病的一種方法。
c 佐金平木法:輔佐肺金以制肝木,輔佐肺金,清肝瀉火降氣。
d 瀉南補北法:瀉火補水法、滋陰降火法,是瀉心火與補腎水相結(jié)合的一種方法。
• 腎為水火之宅,腎陰虛亦可致相火偏旺,也稱水不制火,這屬于一臟本身水火陰陽的偏盛偏衰,不能與五行生克中水不克火混為一談。
• 中藥學(xué)橫向總結(jié)
• 性能特點
• 要藥
• 辛溫解表、宣肺利尿之要藥:麻黃
• 鼻淵頭痛之要藥:辛夷
• 治寒飲伏肺之要藥:細辛治項背強痛之要藥:葛根
• 治肝膽疾患及少陽證之要藥:柴胡
• 升陽舉陷的要藥:升麻
• 治氣分實熱和肺胃實火之要藥:石膏
• 治肝陽眩暈,目珠夜痛及瘰疬腫結(jié)之要藥:夏枯草
• 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之要藥:生地黃
• 治療一切癰腫疔瘡陽證之要藥:金銀花
• 治濕熱火郁、濕熱瀉痢之要藥:黃連
• 治肝經(jīng)濕熱,實火之要藥:龍膽草
• 治血熱毒盛所致諸證之要藥:大青葉
• 治肺癰之要藥:魚腥草
• 治療咽喉腫痛的要藥:山豆根
• 治療癰腫疔毒之要藥:蚤休
• 治療梅毒的要藥:土茯苓
• 治療腸癰之要藥:紅藤、敗醬草
• 治療陽明腑實證(熱結(jié)便秘)之要藥:大黃
• 治腸胃實熱內(nèi)結(jié)、燥屎堅硬難下之要藥:芒硝
• 治療寒積便秘之要藥:巴豆
• 治風(fēng)寒濕痹肢體拘攣或麻木之要藥:威靈仙
• 久風(fēng)頑痹、筋脈拘急及吐瀉轉(zhuǎn)筋之要藥:木瓜
• 治風(fēng)痹或痹證痛重之要藥:徐長卿
• 治肝腎虧虛胎動不安之要藥:桑寄生
• 治風(fēng)寒濕痹、筋骨軟弱或四肢拘攣之要藥:五加皮
• 芳化濕濁的要藥:藿香
• 治濕阻中焦之要藥:蒼術(shù)
• 行氣消積除脹之要藥:厚樸
• 濕熱淋證之要藥:瞿麥
• 諸淋澀痛之要藥:海金沙
• 治療膏淋之要藥:萆解
• 治砂淋、石淋之要藥:金錢草
• 治濕熱黃疸之要藥:茵陳
• 補火助陽、回陽救逆之要藥:附子
• 溫中散寒之要藥:干姜
• 治下元虛冷、虛陽上浮諸證之要藥:肉桂
• 中寒肝逆或肝寒氣滯諸痛之要藥:吳茱萸
• 胃寒嘔逆之要藥:丁香
•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為治痰的要藥:橘皮
• 治胃腸積滯及痰滯胸痞之要藥:枳實
• 行氣調(diào)中止痛之要藥:木香
• 疏肝理氣、調(diào)經(jīng)止痛之要藥:香附
• 治胸痹之要藥:薤白
• 止呃之要藥:柿蒂
• 治油膩肉積之要藥:山楂
• 消食運脾之要藥:雞內(nèi)金
• 治小兒疳積之要藥:使君子
• 治血熱妄行之要藥:大薊
• 治水火燙傷之要藥:地榆
• 安胎之要藥:苧麻根
• 收斂止血之要藥:白芨
• 溫經(jīng)止血之要藥:炮姜
• 血瘀諸痛之要藥:五靈脂
• 活血行氣涼血之要藥:郁金
• 治燙傷及毒蛇咬傷之要藥:虎杖
• 治婦科經(jīng)產(chǎn)病之要藥:益母草
• 活血調(diào)經(jīng),涼血消癰,安神,為婦科之要藥:丹參
• 活血調(diào)經(jīng),祛風(fēng)止痛,為婦科活血調(diào)經(jīng)之要藥:川芎
• 散瘀止痛,接骨療傷,為傷科接骨續(xù)筋之要藥:自然銅
• 活血行氣止痛,消腫生肌,為外傷科之要藥:乳香
• 治濕痰寒痰之要藥:半夏
• 治肺胃氣逆之要藥:旋復(fù)花
• 治痰熱及胸痹之要藥:瓜蔞
• 治新久咳嗽之要藥:百部
• 治療咳喘之要藥:杏仁
• 治療“皮里膜外之痰” 之要藥:白芥子
• 治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安、驚悸失眠之要藥:朱砂
• 治肝陽上亢及目疾之要藥:石決明
• 治肝陽、肝風(fēng)及肝火所致病證之要藥:羚羊角
• 清熱平肝、息風(fēng)止痙之要藥:鉤藤
• 治肝陽眩暈之要藥:天麻
• 開竅醒神回蘇之要藥:麝香、冰片
• 大補元氣救脫之要藥:人參
• 肺虛咳嗽、腎虛作喘之要藥:蛤蚧
• 溫補腎陽,補督脈、益精血之要藥:鹿茸
• 治腎虛腰膝酸痛或筋骨無力之要藥:杜仲
• 補血活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為補血調(diào)經(jīng)之要藥:當(dāng)歸
• 補血滋陰,益精填髓,為補血之要藥:熟地黃
• 補益肝腎之要藥:山茱萸
• 治脾寒瀉痛或多涎唾之要藥:益智仁
• 眼科外用之要藥:爐甘石
• 拔毒化腐,為外科之要藥:升藥
• 疥瘡之要藥:硫磺
• 良藥
• 治熱毒血痢之良藥:白頭翁
• 治寒濕中阻、脾胃氣滯之良藥:砂仁
• 治濕熱淋痛之良藥:滑石
• 治乳汁不下及熱痹之良藥:木通
• 理氣良藥:沉香
• 出血、瘀血諸證之良藥:三七
• 補肝腎、益精血為滋補良藥:何首烏
• 治崩漏帶下之良藥:烏賊骨
• 佳品
• 疏肝解郁之佳品:香附
• 外用治頭虱、體虱之佳品:百部
• 治心經(jīng)熱盛神昏譫語之佳品:羚羊角
• 活血通經(jīng)、止通之佳品:麝香
• 平補氣陰之佳品:山藥 黃精
• 陰陽并補之佳品:山茱萸 菟絲子
• 肝腎虧虛胎漏或胎動之佳品:杜仲
• 腎陽不足、精血虧虛之佳品:蛤蚧
• 內(nèi)科補血之佳品:當(dāng)歸
• 圣藥
• “嘔家圣藥”: 生姜
• “瘡家圣藥”: 連翹
• 通用藥
• 發(fā)表散風(fēng)通用藥:荊芥
• 治風(fēng)通用藥:防風(fēng)
• 治痹證通用藥:秦艽
• 經(jīng)典用語
• “風(fēng)病、瘡病、血病為要藥”:荊芥
• “夏月麻黃”:香薷
• “斬關(guān)奪門之功”:巴豆
• “將軍”:大黃
• “焦三仙” 焦山楂、焦神曲、焦麥芽
• “氣病之總司,女科之主帥”:香附
• “血中之氣藥”:川芎“頭痛不離川芎”(風(fēng)寒、風(fēng)熱、風(fēng)濕、血瘀、血虛)
• “能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故專治一身上下諸痛之要藥”:延胡索
• “一味丹參散,功同四物湯”(活血祛瘀、涼血清心)
• “祛瘀生新”:桃仁
• “引血、引火下行”:牛膝
• “風(fēng)藥中之潤劑” 秦艽、荊芥、防風(fēng)、桑寄生
• 病證選藥
• 安胎: 紫蘇(氣滯胎動) 黃芩(胎熱胎動) 砂仁(氣滯胎動) 苧麻根(胎熱、胎漏胎動)竹茹(胎熱胎動) 白術(shù)(脾虛氣弱胎動) 杜仲(肝腎虛虧) 桑寄生(肝腎虛虧)續(xù)斷(肝腎虛虧) 菟絲子(腎虛)
• 魚蟹中毒: 紫蘇,生姜,
• 破傷風(fēng):防風(fēng) 蟬蛻 天南星 白附子 天麻 全蝎 蜈蚣
• 胃寒嘔吐:丁香 生姜 吳茱萸 高良姜 沉香
• 胃熱嘔吐:蘆根 竹茹 枇杷葉胃火牙痛:石膏
• 陰署證: 香薷
• 風(fēng)濕寒痹、肩臂疼痛:羌活
• 項背強痛:葛根
• 風(fēng)濕痹痛、四肢拘攣:桑枝
• 太陽頭痛:羌活
• 陽明頭痛:白芷
• 厥陰頭痛: 藁本(巔頂頭痛)
• 鼻淵頭痛: 辛夷 蒼耳子 細辛
• 引產(chǎn): 天花粉
• 無汗骨蒸:牡丹皮
• 有汗骨蒸:地骨皮
• 梅毒:土茯苓
• 胃癌、食管癌、直腸癌:白花蛇舌草
• 雞眼贅疣:鴉膽子
• 回乳:芒硝(外用) 麥芽
• 諸骨鯁喉:威靈仙
• 吐瀉轉(zhuǎn)筋:木瓜 蠶沙
• 膏淋:萆薢
• 血淋:蒲黃
• 虛寒呃逆:丁香
• 寒疝腹痛:烏藥 荔枝核
• 泌尿系或肝膽結(jié)石癥:雞內(nèi)金 虎杖
• 肺胃出血:白及
• 手足皸裂:白及
• 脫發(fā): 側(cè)柏葉(外用)
• 陰疽流注: 白芥子
• 癆嗽及百日咳:百部
• 噤口?。菏牌?/div>
• 休息?。壶f膽子
• 熱毒血痢、阿米巴?。喊最^翁
• 口中甜膩:佩蘭
• 排石:海金沙 金錢草 雞內(nèi)金 郁金 核桃仁
• 喉痹:絡(luò)石藤 燈心草
• 口瘡:吳茱萸
• 齲齒疼痛:篳撥
• 手足皸裂:白芨
• 失音:訶子 桔梗 胖大海
• 頑固性頭痛及風(fēng)濕頑痹:全蝎 蜈蚣
• 毒蛇咬傷:紫花地丁 蚤休 白花蛇舌草 穿心蓮 金錢草 半夏
• 退虛熱:知母 黃柏 牡丹皮 青蒿 白薇 地骨皮 銀柴胡 胡黃連 秦艽 龜甲 鱉甲
• 利咽:薄荷 牛蒡子 板藍根 射干 山豆根 馬勃 玄參 巴豆 牛黃 胖大海 桔梗
• 透疹:荊芥 薄荷 牛蒡子 蟬蛻 升麻 葛根 浮萍 蘆根 紫草
• 升陽舉陷:升麻 柴胡 葛根 黃芪
• 亡陽證: 附子 干姜
• 引火歸元治命門火衰證:肉桂
• 寒凝肝脈諸痛證:吳茱萸
• 瀉痢里急后重:木香
• 米面薯芋食滯證:麥芽
• 絳蟲證: 鶴草芽 檳榔 南瓜子 雷丸 榧子 蕪荑
• 風(fēng)痰證: 天南星
• 滑脫諸證:龍骨 牡蠣
• 陰虛火旺的喘咳痰血證:西洋參
• 烏須黑發(fā):何首烏 女貞子 黑芝麻
• 腎不納氣之喘:蛤蚧 補骨脂 沉香 磁石 紫河車
• 潤腸通便:火麻仁 郁李仁 柏子仁 核桃仁 桃仁 決明子 榧子 蘇子 冬葵子 栝樓 當(dāng)歸 何首烏 黑芝麻 桑葚 肉蓯蓉 胖大海 知母 生地黃 鎖陽 杏仁
• 燙燒傷:四季青 紫珠 地榆 虎杖 側(cè)柏葉
• 脫發(fā):側(cè)柏葉
• 瘧疾:柴胡 青蒿 草果 鴉膽子 檳榔 何首烏 常山
• 胸痹:薤白
• 通經(jīng)下乳:路路通 關(guān)木通 通草 漏蘆 王不留行 穿山甲 冬葵子
• 梅毒:土茯苓
• 脾胃虛寒吐瀉:砂仁
• 血淋澀痛:石韋 蒲黃
• 乳癰:蒲公英 漏蘆 絲瓜絡(luò) 遠志
• 肺癰:魚腥草 薏苡仁 栝樓
• 腸癰:紅藤 敗醬草 牡丹皮 絡(luò)石藤 薏苡仁 栝樓 大黃
• 梅核氣證:綠萼梅 紫草 半夏 紫蘇
• 暑濕吐瀉:白扁豆高血脂癥:山楂 蒲黃 姜黃 沒藥
• 降血壓:杜仲 夏枯草 決明子 青葙子 車前子 羅布麻 地龍 青木香 大薊 小薊 馬兜鈴 桑白皮 薺菜 臭梧桐 淫羊藿 山茱萸 稀薟草 山楂
• 明目退翳:秦皮 青葙子 密蒙花 谷精草 蟬蛻 熊膽 赤芍 石決明 珍珠母 紫貝齒 枸杞子 木賊
• 擴瞳:青葙子
• 清心利尿: 連翹 關(guān)木通 瞿麥 竹葉 淡竹葉
• 虛火咽痛: 玄參
• 陰虛外感: 玉竹
• 安蛔止痛: 烏梅
• 配伍用藥
• 麻黃配桂枝: 風(fēng)寒表實無汗證.
• 麻黃配杏仁: 風(fēng)寒束肺喘咳氣逆.
• 麻黃配石膏: 肺熱咳喘.
• 桂枝配白芍: 風(fēng)寒表虛有汗證
• .柴胡配黃芩: 少陽寒熱往來
• 生葛配黃芩、黃連: 濕熱瀉痢初起
• 石膏配知母: 熱病氣分實熱證和肺胃火熱傷津證
• 知母配黃柏: 陰虛火旺
• 知母配川貝母: 陰虛勞嗽 肺燥咳嗽
• 梔子配茵陳: 濕熱黃疸
• 黃連配吳茱萸: 肝火犯胃、濕熱中阻之嘔吐泛酸
• 黃連配木香: 濕熱瀉痢腹痛、里急后重
• 黃柏配蒼術(shù): 濕熱諸證,尤其下焦?jié)駸?/div>
• 白薇配玉竹: 陰虛外感
• 大黃陪芒硝:實熱積滯、大便燥結(jié)、堅硬難下
• 大黃配巴豆、干姜:寒積便秘
• 獨活配桑寄生:風(fēng)濕痹痛、腰膝酸軟
• 蒼術(shù)配厚樸、陳皮: 濕阻中焦或夾食積
• 滑石配甘草:暑熱煩渴
• 附子配干姜:亡陽欲脫及中虛寒盛
• 附子配麻黃、細辛:陽虛外感
• 丁香配柿蒂: 虛寒嘔逆
• 高良姜配香附:寒凝氣滯、肝氣犯胃之胃脘脹痛
• 橘皮配半夏:痰濕滯中客肺止咳喘
• 枳實配白術(shù):脾虛氣滯夾積夾濕證
• 川楝子配延胡索:血瘀氣滯諸痛
• 薤白配瓜蔞:痰濁痹阻、胸陽不振之胸痹證
• 蒲黃配五靈脂:血瘀胸脅心腹諸痛及血瘀出血
• 郁金配石菖蒲:痰火或濕熱蒙蔽清竅之神昏、癲癇、癲狂
• 旋復(fù)花配代赭石:氣逆嘔惡、喘息
• 朱砂配磁石:煩躁不安、心悸失眠
• 人參配附子:亡陽氣脫人參配蛤蚧:肺腎兩虛、動輒氣喘
• 人參配麥冬、五味子:氣陰兩虛之口渴、多汗及消渴
• 黃芪配柴胡、升麻:中氣下陷諸證
• 甘草配白芍:脘腹或四肢拘急疼痛
• 當(dāng)歸配黃芪:血虛或氣血雙虧
9
• 肛裂:6,12
• 內(nèi)痔:3,7,11
• 贅皮外痔:6,12
• 血栓性外痔:3,9
• 混合痔:3,7,11.其中11最多
• 漏管:4cm以內(nèi),內(nèi)口與外口相對
4cm以外或齒線后 內(nèi)口多在后正中線
• 上肢內(nèi)外側(cè)前中后:肺包心,腸交腸
• 下肢外內(nèi)側(cè)前中后:胃膽旁,脾肝腎
• 至陰 糾正胎位
少澤 治乳少
豐隆 化痰
支溝 通便
行間 目赤腫痛
通里 舌強不語
內(nèi)關(guān) 嘔吐
四逢 小兒疳積,百日咳
• 復(fù)溜穴 盜汗,熱病汗不出
• 動脈波動處是 太淵 又為脈會
• 左鎖骨上淋巴結(jié)腫大 胃,結(jié)腸巖
• 右鎖骨上淋巴結(jié)腫大 肺,食管巖
• 多食易肌 胃強脾弱
• 善肌多食 胃火盛
• 肌不欲食 胃陰虛
• 脾 喜燥惡潤
• 胃 喜潤惡燥
• 桂枝湯 桂枝:芍藥=1:1
• 佐金丸 黃連:吳茱萸=6:1
• 小建中湯 桂枝:芍藥1:2
• 完帶湯 白術(shù):山藥=1:1
• 當(dāng)歸補血湯 黃芪:當(dāng)歸=5:1
• 六一散 滑石:干草=6:1
• 竹葉石膏湯 麥冬:半夏=2:1
• 最早的脈學(xué)專著《脈經(jīng)》,首昌衛(wèi)營氣血辯證的是 葉天士
• 血腑逐淤湯治療心悸出自《醫(yī)林該錯》,“真心痛....夕發(fā)旦死”出于《素問》,降嘔吐分虛實的是 張介濱
• 明確的痢疾可以傳染的是 金代;把痢疾與泄瀉稱為下利的是 張仲景;“調(diào)氣則后重自除,行血則便膿自愈”語出自劉何間
• 外科鼻祖 華佗;蔥管導(dǎo)尿 孫思邈;第一部病因病機專著是《諸病源候論》;陳實功《外科正宗》提出十五戒要“善病洞瀉寒中”指長夏 “善病痹厥”指冬季
• 治瀉九法出自《醫(yī)宗必讀》;子滿——》羊水過多——》千金鯉魚湯;《景岳全書》“無虛不作眩”
• 《丹溪心法》“無痰不作眩”;帛片測定有無黃疸——》《馬王堆醫(yī)書》;針經(jīng)是指《靈樞》
• 補陽還五湯——》王清任——《醫(yī)林該錯》
• “三日瘧”韓善征
10
1.第一站
辨證論治提供一個病例資料,要求考生完成四診摘要、辨證分析(病因、病機、病位、病性)中醫(yī)類證鑒別,提出中醫(yī)、西醫(yī)診斷依據(jù)、中醫(yī)治法、方藥(方名、藥物劑量、煎服法等)、中醫(yī)調(diào)護內(nèi)容或必要的診療計劃內(nèi)容。
2.第二站
基本操作
①體格檢查(內(nèi)科基本體格檢查)
?、谥嗅t(yī)基本操作
?、畚麽t(yī)基本操作
3.第三站
臨床答辯
?、俨∈凡杉?nbsp;
②臨床問答(師承和確有專長考生要結(jié)合其專業(yè)進行)
?、圯o助檢查臨床判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guān)閉此頁面
先別劃走!
送你5元優(yōu)惠券,購買VIP限時立減!
優(yōu)惠券還有10:00過期
馬上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