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說,貝多芬是第一個賞識大提琴音色美的。他的第5、69、102號大提琴奏鳴曲,豈止是音色美,它的琴聲,在貝多芬筆下,更具有詩意與哲理。
音樂,不能只用耳朵去聽,而是要以心靈去感悟。當(dāng)鋼琴與大提琴的旋律在映襯與交融時,就像詩人同哲人在暢談、在溝通、在辯論、在沖突。鋼琴猶如情感的速寫,它將感情詩化,將感情引入青春的起伏跌宕,去觸摸人生歷程的鮮花與蒺藜。哲人,總是在你迷茫時,讓你清醒而理智。它,闡述著人生的辯證,生活的哲理,讓那些淺薄擦肩而過,把秘密揭示于你。鋼琴使你升華,大提琴讓你思索。
一位哲人曾經(jīng)說過,每個人在年輕時都是詩人,充滿著睿智與青春活力,熾熱如火的真情,它因純真而暢美,青春映射出生活的斑斕多姿。大提琴如一位長者,穩(wěn)健而有哲理,胸中浸含著厚潤的干練。它,具有著強勁的張力與成功的燦爛。
樂圣的大提琴奏鳴曲,有羅斯卓波維奇與里希特演奏的菲利普版本,有寬尼亞與克爾達演奏的DG版本,有杜普蕾演奏的EMI版本,最近有哈萊里與阿什肯納奇演奏的DECCA版本。無論哪個版本,都是兩位大師,兩位巨人在傾情合作,曲中的鋼琴,清澄透明,充滿和洋溢著豐富的情感與欣悅。鋼琴顆粒感強,猶如大師手捧玉珠,豪情揮灑。大提琴,質(zhì)感迷人,純凈得宛如春水般柔美,閑適如羽,思緒如潮。這些圣潔之音,不敢說我聽懂了多少貝多芬,只覺感悟貝多芬真諦的絲絲點點。只要舒暢,能啟迪,那就是可喜之事。正如貝多芬所說:“誰能參悟我的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尋常人無法自拔的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