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帕格尼尼《b小調第二小提琴協(xié)奏曲》
小提琴:特迪·帕帕費拉米 (Tedi Papavrami)
指揮: 德密崔·利斯(Dmitri Liss)
樂團:烏拉爾愛樂管弦樂團(Ural Philarmonic)
帕格尼尼(Paganini)《b小調第二小提琴協(xié)奏曲》,作于1826年,其中第三樂章《鐘》極為著名,李斯特的鋼琴曲《鐘》就根據(jù)此樂章主題作成。目前演奏的版本多半也是維爾赫密的改編版。共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莊重的快板I. Allegro maestoso,B小調,古典的協(xié)奏曲形式。
由樂隊的長大前奏始,第一主題出現(xiàn)后,無發(fā)展部,由樂隊間奏代替,相當于第二主題的大調主題再現(xiàn)。前奏由B小調的前半部與D大調第二主題及回復為小調的結尾部構成,主奏小提琴加入,在附有半斷奏及下行半音階等交織奏出旋律后,使用優(yōu)美的分散和弦與三度疊音奏法。D大調旋律(據(jù)說來自《塞爾維亞理發(fā)師》主題)由主奏小提琴呈示后,以六度、十度、八度復弦技巧表現(xiàn)。樂隊全合奏間奏曲,轉入E小調,主奏小提琴加入新旋律,再加入技巧表達部分。
第二樂章:柔板II. Adagio,D大調。在樂隊前奏之后,由小提琴奏抒情歌調,開頭旋律重現(xiàn),最后結束于雙重泛音的意境。
第三樂章:回旋曲III. Rondo a la clochette,“Lacampanella”,“鐘”,中庸的小快板.B小調。
采用三段式的寫法,反復運用了變奏手法,兩個主題交替變奏,各段落的多次變化反復,使其具有變奏曲和回旋曲的特點。聲音明亮而有色彩,音色圓潤,冰晶般的閃爍效果將鐘聲的美感發(fā)揮地淋漓盡致。
先由主奏小提琴呈示主題,樂隊反復,D大調動機由小提琴表現(xiàn),成為中段,中段末尾出現(xiàn)小提琴泛音與鐘很有效果的應答,以暗示“鐘”的標題。結束主題部后,進入B大調全合奏,第一副主題極長,如數(shù)個副主題集中在一起。主題再現(xiàn),與鐘展示應合,然后G大調第二副主題部三度重疊音奏法的動機與快速分散和弦對話交替呈現(xiàn),繼續(xù)左手撥奏、八度半音階、疊音等技巧。尤其最后,雙重注音與左手撥奏交替,將表現(xiàn)能力發(fā)揮到出神入化地步。最后以后奏風格的短結尾結束。
特迪·帕帕費拉米 (Tedi Papavrami) 阿爾巴尼亞著名的年輕小提琴家,1985年利皮察國際小提琴比賽及1993年薩拉沙蒂國際小提琴比賽冠軍得主。他演奏的帕格尼尼《b小調第二小提琴協(xié)奏曲》充分地展示了他那爐火純青的小提琴演奏技巧,他的演奏極具強大的音樂感及閃耀著獨特的個人風格。運弓凌厲,樂曲起伏大,聽起來讓人覺得酣暢淋漓,過癮解渴。
帕帕費拉米多才多藝。他除了經常穿梭於各國著名音樂廳及藝術節(jié)演出外,他具有極高的文學修養(yǎng),是阿爾巴尼亞作家達里的出版商的指定翻譯。去年,他于嘉芙蓮·丹露及娜塔莎·金斯基等影星合作,在法國電視電影《孽戀焚情》中飾演但斯尼一角色。
從五歲開始,泰迪就在父親的指導下練琴。他的父親是一位出色的音樂老師,尤其擅長指導幼童。泰迪進步得很快,三年不到,他就已經和地拉那愛樂樂團一同演奏薩拉薩蒂(Sarasate)的《波西米亞人的詠嘆調》(Airs Bohémiens)。十一歲,他已經嘗試演奏帕格尼尼(Paganini)的第一小提琴協(xié)奏曲,華彩段是埃米爾·索雷的懾人演奏。
那時正是1982年,阿爾巴尼亞與外面的世界完全隔絕。一次偶然的機會,法國長笛大師亞倫·馬利翁(Alain Marion)到地拉那演出,聽到了這位天才神童的演奏,隨后安排他得到法國政府的資助,到巴黎學習。泰迪在巴黎國家音樂學院學習,師從皮耶爾·阿莫亞爾(Pierre Amoyal)。那時的他,已經出演過電視節(jié)目,也舉辦過多場音樂會。
早年來到法國的時候,對這個國家的語言和文化一無所知。為了融入這個國家,掌握這個國家的語言,因為天生的好奇心,也因為孤獨,他將自己拋入文學大師的懷抱,司湯達(Stendhal)、普魯斯特(Proust)、福樓拜(Flaubert)、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evsky)、契訶夫(Chekhov)、卡夫卡(Kafka)……但所有的作品,他都用法文閱讀.
這位音樂家與眾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對跨界的東西充滿了好奇。他高超的藝術和知識境界讓他跨越了原本橫亙于他母國和新世界之間的巨大鴻溝。因此,翻譯家尤瑟夫·維隆尼(Jusuf Vrioni)于2000年去世后,泰迪·帕帕弗拉米便繼承了他未盡的翻譯事業(yè),繼續(xù)將童年就熟知的阿爾巴尼亞作家伊斯梅爾·卡達萊(Ismail Kadare)的作品從阿爾巴尼亞文翻譯成法文。這項工作,也成了他小提琴事業(yè)之外的專業(yè)道路。
小提琴始終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泰迪在十五歲的時候完成了學業(yè)。此后,他通過自學,繼續(xù)在音樂道路上研習。
2003年,他和讓娜·莫羅(Jeanne Moreau)一同出現(xiàn)在電視節(jié)目中。莫羅的培養(yǎng)很快讓他成為了荷賽·達陽(Josée Dayan)的電視劇《危險的關系》(Dangerous Liaisons)中的第二男主角。(一同出演該劇的還有凱瑟琳·德納芙(Catherine Deneuve),魯伯特·艾弗雷特(Rupert Everett),和娜塔莎·金斯基(Nastasja Kinski)
現(xiàn)在,泰迪住在瑞士的日內瓦。2008年9月,他被日內瓦音樂學院聘為小提琴教授。
泰迪的生活由幾個部分組成:演奏小提琴、室內樂(他是舒曼四重奏的成員之一,四重奏里包括一位鋼琴師),文學翻譯,運動,教授音樂,以及將撥弦古鋼琴和管風琴樂譜移調到小提琴上(他的移調作品由柏林Ries & Erler音樂出版社出版 )。
在2010年的一次專訪中,記者問到他的事業(yè),他如是說:當我年少時,曾是所謂的音樂神童,但音樂世界對我相對冷漠。而我也已經不在是什么神童了。此外,我當時住在法國,一個并非開啟國際事業(yè)的最佳跳板。但這兩點,卻意外地打開了我的視野,促進了我在音樂道路上的發(fā)展,也讓我有機會完善自己的演奏技巧。我有足夠的時間,足夠的孤獨一遍又一遍地練琴,并將自己的性格和靈感融入其中,一步又一步地提升演奏境界。而每一次的提升都是緩慢的,都要經過五到十年的時間。所以,這樣說雖然像個悖論,但在我生命中,我既是一個相當早熟的人,又是一個非常晚成的演奏者。我學習的過程緩慢而痛苦,唯有時間能說明一切。
指揮:德密崔·利斯(Dmitri Liss)1960年出生于俄羅斯,是歐洲最好的指揮家之一。他畢業(yè)于莫斯科音樂學院,1991年,為莫斯科愛樂樂團音樂總監(jiān)。成為俄羅斯最年輕的首席指揮。自1995年以來,他擔任烏拉爾管弦交響樂團的藝術總監(jiān)和首席指揮。他曾出訪過很過國家,如:美國、日本、英國、韓國、臺灣、德國等。他還參加了許多國際藝術節(jié),很受人們的歡迎。 2008年獲俄羅斯國家聯(lián)邦獎“文學藝術”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