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路來森
讀書人讀書,各有所取,也各有藏否。這是一種讀書的方法,更是一種讀書的態(tài)度。生活中,文人相聚,常常談得到所讀之書,“某人的書不行”“某人的書,這里不好,那兒不怎么樣”,這樣的評價語言,充耳皆是。似乎,找不出別人書中的短處、缺點,就不能彰顯自己學(xué)問的深厚、閱讀的高明。
前些年,也曾經(jīng)有人在閱讀余秋雨的文章后,專門挑剔出了大量“錯誤之處”,并結(jié)集成書出版。不知出于什么動機,是為了給余秋雨糾錯,還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學(xué)識比余秋雨更淵博?
鳳凰衛(wèi)視電視人王魯湘曾回憶他學(xué)生時代,閱讀朱光潛先生翻譯的《美學(xué)》,他說:“那時我把美學(xué)讀得非常仔細(xì),自以為是地在正文和注釋中挑出了四十多處在翻譯上和表述上值得商榷的地方,還整理出來,給商務(wù)印書館寄出了一封信,托他們交給譯者朱光潛先生。”這是王先生思想成熟后的回憶文字,文字中特別加了一個“自以為是”,帶點自我嘲諷的意味,可見,他對自己學(xué)生時代的“挑剔性閱讀”,是基本否定的。
那時先生尚年輕,實在也是情有可原。
這種“挑剔性閱讀”,是專門尋找別人書中的短處,也可算是一種讀書的方法,但至少不是一種上好的讀書方法。從態(tài)度上來看,確是有失文人的厚道。
一部《金瓶梅》,有的人讀出的是色情,有的人讀出的是故事,有的人讀出的是民俗,對于揚之水來說,她讀出的是“名物”。揚之水曾列出對她影響最大的三本書:《管錐集》、《知堂書話》、《金瓶梅》。她說:“《金瓶梅詞話》是日常生活史的細(xì)節(jié)、索引——它帶我走進名物研究,直到今天。”揚之水,沒有把閱讀《金瓶梅》的著眼點放在“色情”上,而是放在了“名物”上;色情,是《金瓶梅》的短處,揚之水,舍其短,取其長。
再來讓我們看看大師們的讀書吧。
金克木先生給學(xué)生講自己讀書秘訣,說:“讀書,可以把書當(dāng)做老師,只要取其所長,不要責(zé)其所短?!焙閭b在評價金克木先生的這句話時說:“這是老輩學(xué)人以寬厚之心讀前人之書的一番‘平常心’,如今的‘酷評家’很難理解了。”
文化名人熊十力先生曾教他的弟子徐復(fù)觀,閱讀王夫之的《讀通鑒論》。某日,先生問徐復(fù)觀讀了之后有何心得,徐復(fù)觀回答說他讀出了許多不能同意的地方。“你這個東西,怎么會讀得進書!”熊先生還沒聽徐復(fù)觀說完就火了,怒聲斥罵道:“任何書的內(nèi)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壞的地方。你為什么不先看出好的地方,卻專門去挑壞的?這樣讀書,就是讀了百部千部,你會受到書的什么益處?讀書,是要先看出他的好處,再批評他的壞處……你這樣讀書,真太沒出息了?!?/p>
“讀書,是要先看出他的好處”,擲地有聲,說得多好啊。
其實,讀書,就如品人。既然“人無完人”,也就“書無完書”了。我們看一個人,是應(yīng)該先看、多看他的優(yōu)點、長處的,若然只去關(guān)注、挑剔人的短處,那么,這個世界就一無好人了。如果多看了一個人的好處,久而久之,這個人的壞處,也就變得讓人可以諒解了。讀書,亦是如此。讀出書的好處,你才能學(xué)到真正的知識,才能得到高尚的修養(yǎng)。
所以說,“讀書,是要先看出他的好處”,不僅是一個讀書的方法問題,也是關(guān)乎一個人的修養(yǎng)問題。
——閱讀于青年文摘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