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類別例舉】 1.送別類:或表達依依不舍之情,或敘寫別后的思念。如我們教材中柳永的《雨霖鈴》抒發(fā)了詞人與情人難分難舍的感情;2001年全國高考所選的韋應物的《賦得暮雨送李胄》就屬于這類詩。 2.懷古類:或表達對古人的緬懷之情,或表達昔盛今衰的感嘆。如我們教材中李白的《越中覽古》表達的是面對越宮遺址的凄涼景象所產(chǎn)生的昔盛今衰的感嘆;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表達的是面對古赤壁戰(zhàn)場所產(chǎn)生的對古代英雄的贊美和自己壯志未酬的感慨。 3.思鄉(xiāng)類:或表達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或表達對親人的牽掛。如2002年全國高考所選的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作者由笛聲勾起了無限的思鄉(xiāng)之情。 4.戰(zhàn)爭類:或表達對戰(zhàn)爭的厭惡,或表達對和平的向往。如我們教材中曹植的《白馬篇》,前半部寫少年英雄颯爽英姿,表現(xiàn)他的“勇”,后半部寫他為國征戰(zhàn),表現(xiàn)他的“忠”。 5.閑適類:或表達清閑恬淡的心情,或表達對隱居生活的向往。如我們教材中陶淵明的《歸園田居》,通過對田園景象和閑適生活的描繪,表達了棄官歸隱的決心。 6.愛情類:在古代詩歌中占的比重相當大。其中不少精品以其豐富的內容、美好的情感、多樣的手法,被人們世代傳誦。如我們教材中所選《詩經(jīng)》中的《靜女》等。 7.詠物類:或托物顯示自己的高潔品質,或托物抒發(fā)懷才不遇的傷感。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作者以梅花自喻,表達孤高自守的高尚節(jié)操。 8.抒懷類:或借景表達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體現(xiàn)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質,或借景抒發(fā)對人生世事的感慨。如杜甫的《登高》,借對登高所見的秋江景物的描寫,表達了老病多愁而志不得伸的復雜情感。 不同類型的詩歌具有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和特定的思想內容,如送別詩的不舍、思念和勸勉,懷古詩的吊古傷今、借古諷今、懷才不遇,思鄉(xiāng)詩的綿綿鄉(xiāng)愁,戰(zhàn)爭詩的建功立業(yè)、奮勇報國、厭戰(zhàn)思鄉(xiāng),閑適詩的寄情山水,愛情詩的思遠懷人、控訴戰(zhàn)爭,抒懷詩的借景抒發(fā)人生感慨,郁郁不得志,詠物詩的借物抒懷、托物言志等等。賞析古代詩歌要學會分清詩歌的題材特點,學會分類賞析。 【古詩賞析的切入點】 寫作和鑒賞是相對對立的兩種能力。寫作是一種外化過程,即具有將內心的思想、感情、觀點用語言展示出來的特點。而鑒賞剛好相反,是一種內化過程,即通過對外在語言的考查來表達作者的內心以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觀點。 我們可以這樣說,語言有它的外表和內核之分,外表就是它的字面信息,內核就是作者想要傳達的信息?;谶@樣一個認識,我們對詩詞的鑒賞,就有了最基本的切入點。 1.從題目切入 詩歌的題目即詩歌的額頭,富含著許多信息,比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以及詩人的心情,詩歌的意境,詩歌的類型等,是我們解讀詩歌的重要切入點。 例如:《楓橋夜泊》可推知詩歌所描繪的為楓橋的夜間景象,“泊”字可知詩歌表現(xiàn)的是一種羈旅情懷。 又如:《題李凝幽居》,說明詩的內容是描寫李凝的僻靜居處。 從詩歌題目切入,可以幫助我們迅速準確地理解詩的主題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2003年全國高考卷的出題材料是王維的《過香積寺》: 不知香積寺,數(shù)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題目中的“過”與孟浩然《過故人莊》的“過”相同,意謂著“訪問”“探望”。詩歌題目的顯性信息就是探訪著名的香積寺。詩中描寫的重點就是在衫山密林中的所見所聞,最后流露出的“安禪制毒龍”的佛學情感(“安禪”為佛家術語,即安靜地打坐,在這里指佛家思想?!岸君垺庇靡员扔魇浪兹说挠┮彩怯商皆L而來的。就解題而言,從這個角度出發(fā),也容易找出詩中第三聯(lián)的“詩眼”——“咽”“冷”,因為只有這兩個字才能構成一種清高幽僻的意境。 2.從注釋切入 命題者在試題中作注釋,或注釋詞語,降低難度,如2004年全國(新疆)卷對姑蘇臺的注釋;或注釋背景,暗示詩歌內容,如2004年上海春季卷選用杜甫《江南逢李龜年》和王維《相思》兩首絕句,還配有一段背景材料:“(安史之亂中)唐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竄辱,積尸滿中原,士族隨車駕也?!铨斈瓯计冉?,杜甫以詩贈之曰:‘岐王宅里尋常見……’龜年曾于湘中采訪使筵上唱:‘紅豆生南國……’又‘清風明月苦相思……’,此詞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園唱焉。歌闋,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慘然?!蓖ㄟ^閱讀這段背景材料,我們就能了解杜甫創(chuàng)作此詩的時代和原由以及李龜年唱“紅豆”的深意。 3.從意象切入 如南宋“永嘉四靈”之一的翁卷的詩《野望》: 一天秋色冷清灣,無數(shù)峰巒遠近間。 自上山來看野水,卻于水底見青山。 此詩中的意象有:遙遠的天際,冷清的河灣,遠近高低不同的無數(shù)山峰,自然的綠水,水中的青山。正是這些意象構成了此詩的意境:山區(qū)秋色之壯——天高灣清,層巒疊嶂;秋色之秀——青山映在碧水里,綠水繞著青山轉,山中有水,水中有山;詩人的心情是愉悅的,詩人筆下的秋天全無一般詩人所描寫的蕭索之氣。 4.從語言切入 ①從詩歌整體上,我們要注意詩人表達的角度。 作者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自己的感悟、情感,往往從多個角度表達,以渲染環(huán)境氣氛,加深讀者的印象。我們要分析作者是直抒胸臆還是一波三折、動靜結合、遠近結合等。 ②從句子的角度,我們要注意一些修辭方法。修辭方法總是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主題,強化情感。 ③從詞語的角度分析,要注意欣賞用詞的明確、精當。 常見的有詞性開拓,如“應是綠肥紅瘦”,綠不能肥,紅也不能瘦,肥、瘦本無茂盛、凋零之意,但用在這里別具新意,形象、貼切。 謂語迷失,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落日”后本還有謂語,但如果加上“像”一類的動詞,上下文之間的聯(lián)系就太緊密了,原詩本要表達一種飄蕩的感覺,一加動詞就失去了這樣的感覺。 倒錯的因果關系,如“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易水給人一種悲壯的感覺,不是從過去一直到現(xiàn)在,而是作者心中郁結的情感,換句話說,是因為作者心中的情感,才有一種“水寒”的感覺。 5.從題材切入 例如,送別詩,應注意誰送誰,表達的是依依不舍之情還是別后的思念;懷古詩,一般是憑吊古人和事,對人表達緬懷之情,對事表達昔盛今衰的感嘆;思鄉(xiāng)詩大多表現(xiàn)對家鄉(xiāng)、對親人的思念;戰(zhàn)爭詩大多是表現(xiàn)對戰(zhàn)爭的厭惡等等,如果從此切入,便不會離譜背弦。 6.從“情語”切入 這里的“情語”是指直抒胸臆的詞句,是詩中的點睛之筆。把握了這些詞句,便可觸摸到作者的情感脈搏。 如2002年全國卷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一詩的末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便是詩人的點睛之筆,抓住了這個“情語”,便是抓住了解題的鑰匙。而題干中要求回答的“折柳”的寓意,也就不難悟出,因為“故園情”就是思鄉(xiāng)之情,就是惜別懷遠之情。 7.從細節(jié)切入 在細節(jié)描寫中往往透露著主人公的感悟、情感等內容,在分析時要特別注意。如2000年高考題中“閑敲棋子落燈花”中的“閑敲”這一細節(jié),表達了主人公因約客不來夜過半的煩躁。在分析細節(jié)時要注意前后聯(lián)系。如果不注意上文的“有約不來過夜半”和下文的“落燈花”,很可能把“閑敲”理解為表現(xiàn)詩歌主人公閑適恬淡的心情。 8.從背景切入 要更準確地了解詩歌的意境,就必須“知人論世”。了解詩人的閱歷、情趣、心境以至創(chuàng)作風格,了解這一作品是詩人在怎樣一個特定時期創(chuàng)作的。 如2004年上海春季高考卷選用杜甫《江南逢李龜年》和王維《相思》兩首絕句所配的那段背景材料,就能讓我們準確解讀“落花時節(jié)”的寓意:詩人是在晚春與李龜年相逢,交代了具體的時令,并且古人對于晚春往往具有惜春、傷春情懷,所以晚春的落花正是象征二人漂泊無依、由榮而衰的身世命運,象征著大唐在安史之亂后,由盛而衰的社會現(xiàn)狀,表達了詩人深重的故國之思、家國之痛。 從“背景”入手,便于感受那個時代的風云變幻,容易體會詩歌的內容和主旨。當然“知人論世”主要靠平時所學過的有關資料和知識的積累。 【賞析文字的表述范本】 一種感悟、一份情感,它的表達,一定有一個過程。我們在表達這種感悟、情感時,一定要把過程講清楚。如“請分析《鳥鳴澗》(2001年春季高考題)一詩春山月夜圖”這樣的一個題目, 我們就要從月出前的“人閑”“花落”,到月出后的“鳥鳴”這一過程中來分析,表達的過程一定要完整。 詩歌賞析的一般的步驟是敘、析、評?!皵ⅰ奔锤爬ǖ匾鲈洌弧拔觥本褪亲鬟^程的簡析;“評”就是旗幟鮮明的亮出觀點。 為了使你能夠更好的寫好古詩賞析文字,我希望你依照下面的表述范本表達: 這首詩采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xiàn)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xiàn)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表達方式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說明)語言特點有:含蓄(幽默、風趣、直露、平實、典雅、粗俗、自然、清新、優(yōu)美、質樸等)。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夸張、對偶、排比、反復等)。表現(xiàn)手法有:象征(襯托、對比、想象、聯(lián)想、照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意象有:作品中具體的人、物、景等。思想感情有: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jié)操、憂國憂民等)。作用有: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yōu)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等)。 【各類詩歌賞析范例】 1.送別類 【例一】 春夜別友人 了。此中境界,于沉靜之中更見別意的深沉。 【例二】 送 魏 二① 注:①詩作于王昌齡貶龍標尉時。 武威送劉判官赴磧西行軍 天寶十載(751)五月,西北邊境石國太子引大食(古阿拉伯帝國)等部襲擊唐境,當時的武威(今甘肅武威)太守、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將兵三十萬出征抵抗。此詩是作者于武威送僚友劉判官(名單)赴軍前之作,“磧西”即安西都護府。這是一首即興口占而頗為別致的送行小詩。 【例四】 賦得暮雨送李曹① 注:①李曹,一作李胄,又作李渭,其人,其事,以及他與韋應物的關系,似已無考;從此詩看,想必兩人的交誼頗深。②長江自三峽以下至濡須口(在今安徽省境內),古屬楚地,所以叫楚江。建業(yè),原名秣陵,三國時吳主孫權遷都于此,改稱建業(yè),舊城在今南京市南。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中的“楚江”“建業(yè)”,是送別之地。雖是送別,卻重在寫景,全詩緊扣“暮雨”和“送”字著墨。 【例五】 眼眉兒·樓上黃昏杏花寒 樓上黃昏杏花寒,斜月小欄桿。一雙燕子①,兩行征雁,畫角②聲殘。 綺③窗人在東風里,灑淚對春閑④。也應似舊,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注:①小燕、大雁都是候鳥,春秋兩季,南北遷徙,它們象征著出門在外的人的信息,引發(fā)人們思親念遠的感情。②畫角:古時候的軍號,用牛角做成,上面刻有花紋,所以叫畫角。③綺,本來是一種有花紋的綢子,這里形容窗子上的花格。④春閑,春天的閑情,這里是指對出行遠方的親人的懷念。 這是一首寫思親念遠的別情詞,寫作方法頗具特色。 【例六】 芳 草 渡 昨夜里,又再宿桃源②,醉邀仙侶③。聽碧窗風快,珠簾半卷疏雨。多少離恨苦。方留連啼訴,鳳帳④曉,又是匆匆,獨自歸去。 愁顧。滿懷淚粉⑤,瘦馬沖泥尋去路。謾⑥回首、煙迷望眼,依稀見朱戶。似癡似醉,暗惱損、憑闌情緒。淡暮色,看盡棲鴉亂舞。 注:①周邦彥青年時代在汴京曾有過一段浪漫生活。在其早期作品里也抒寫了一些哀艷的情事。這首《芳草渡》或是其中一個動人的片斷,含蓄而饒有詩意。②“桃源”,即桃花源,此處代指隱逸幽靜之地。③“仙侶”,指超出凡庸之人,此處指美人之非凡。④“鳳帳”,繡鳳凰圖案的華美床帳。⑤“淚粉”即“粉淚”,指女子之淚。⑥“謾”同“漫”,是“空”的意思。 詞題“別恨”,揭示了本篇題旨。全篇以時間為序。開頭三句先寫昨夜歡聚情事。三句話點明了時間──昨夜,地點──桃源,人物──主人公與其所愛之人,事情──歡聚飲酒。開頭是一個歡樂的場面:良夜沉沉,再宿桃源,與佳人聚首,舉觴痛飲。 “聽碧窗風快”二句寫景,碧紗窗外,風聲簌簌,珠簾半卷,疏雨淅瀝。著一“聽”字,將人與景聯(lián)系起來,變換了主人公所為所感,開頭主人公舉杯暢飲,情緒歡愉。此時人物聽颯風瀟雨,感情轉為蕭疏凄惋。同時,這風聲、雨聲又為下面敘寫離別之事起了過渡與鋪墊作用。 “多少離恨苦”五句,直敘兩人在室內的傷別。歡聚是短暫的,此時就要天各一方,這怎不令離人留連、啼訴,正當難舍難分之際,鳳賬明,天已曉,不得不匆匆作別,獨自歸去。難怪他要深深感嘆道:“多少離恨苦”。詞中的“離恨苦”“留連啼訴”“獨自歸去”等詞語,均以直抒胸臆的手法,平易樸實的語言,直接點題,從而將離愁別恨涂染得更濃了。上片寫傷別,然而先從歡聚寫起,此是以喜襯憂。以樂襯悲的反襯手法,其效果正如王夫之所云:“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保ńS詩話)卷上) “謾回首”三句,寫主人公離別后的情景,他回首遠望,只見煙霧迷蒙,雖朱門尚依稀可見,然而卻不見伊人倩影,這豈不令他深深慨嘆。 結句,詞人轉筆寫玉人恨別。她愁情似煎,如醉如癡,在暮靄中,憑欄遠望,不見良人蹤跡,只見歸鴉亂舞。這無限的惆悵、傷悲,就滿蘊在這暮色蒼茫、烏鴉飛舞的畫面中。 2.懷古類 【例一】 汴 河 曲 這是一首懷古詩。題中的汴河,唐人習指隋煬帝所開的通濟渠的東段,即運河從板渚(今河南滎陽北)到盱眙入淮的一段。當年隋煬帝為了游覽江都,前后動員了百余萬民工鑿通濟渠,沿岸堤上種植柳樹,世稱隋堤。還在汴水之濱建造了豪華的行宮。這條汴河,是隋煬帝窮奢極欲、耗盡民膏,最終自取滅亡的歷史見證。詩人的吊古傷今之情、歷史滄桑之感就是從眼前的汴河引發(fā)出來的。 劉禹錫《楊柳枝》說:“煬帝行宮汴水濱”。第二句中的“隋家宮闕”即特指汴水邊的煬帝行宮。春色常在,但當年豪華的隋宮則已經(jīng)荒廢頹敗,只留下斷井殘垣供人憑吊了。“已成塵”,用夸張筆墨強調往日豪華蕩然無存,與上句春色之無邊、永恒,形成怵目驚心的強烈對照,以見人世滄桑、歷史無情?!芭_城六代競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劉禹錫《金陵五題·臺城》),包含在“隋家宮闕已成塵”中的意蘊,不正是這種深沉的歷史感慨嗎? 【例二】 金陵懷古 注:①庾開府即庾信,因曾官開府儀同三司,故稱。庾信是梁朝著名詩人,早年在金陵做官,和父親庾肩吾一起,深受梁武帝賞識,所謂“父子東宮,出入禁闥,恩禮莫與比隆”。 金陵(今江蘇南京)從三國吳起,先后為六朝國都,是歷代詩人詠史的重要題材。司空曙的這首《金陵懷古》,選材典型,用事精工,別具匠心。 【例三】 詠 史 注:①據(jù)說,唐憲宗召集大臣廷議邊塞政策,大臣們多持和親之論。于是唐憲宗背誦了戎昱這首《詠史》,并說:“此人若在,便與朗州刺史?!边€笑著說:“魏絳(春秋時晉國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們領會圣意,就不再提和親了。這則軼聞美談,足以說明這首詩的流傳,主要由于它的議論尖銳,諷刺辛辣。 中唐詩人戎昱這首《詠史》,又題作《和蕃》。這是一首借古諷今的政治諷刺詩。 唐代從安史亂后。朝政紊亂,國力削弱,藩鎮(zhèn)割據(jù),邊患十分嚴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邊境各族人民備罹禍害。所以詩人對朝廷執(zhí)行屈辱的和親政策,視為國恥,痛心疾首。這首諷喻詩,寫得激憤痛切,直截了當,一針見血。 第三聯(lián)更鞭辟入里,透徹揭露和親的實質就是妄圖將女色乞取國家的安全。詩人憤激地用一個“豈”字,把和親的荒謬和可恥,暴露無遺。 然而是誰制訂執(zhí)行這種政策?這種人難道算得輔佐皇帝的忠臣嗎?末聯(lián)即以這樣斬釘截鐵的嚴峻責問結束。 詩人以歷史的名義提出責問,使詩意更為嚴峻深廣,更加發(fā)人思索。此詩無情揭露和親政策,憤激指責朝廷執(zhí)政,而主旨卻在諷諭皇帝作出英明決策和任用賢臣。從這個角度看,這首詩雖然尖銳辛辣,仍不免稍用曲筆,為皇帝留點面子。 【例四】 [中呂]山坡羊① 潼關懷古 張養(yǎng)浩 峰巒如聚②,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③,意躊躇。傷心秦漢經(jīng)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①《元史·張養(yǎng)浩傳》說:“天歷二年,關中大旱,饑民相食,特拜(張養(yǎng)浩)為陜西行臺中丞。┅┅登車就道,遇饑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辈⒄f他“到官四月,憂勞以死”。他在“關中大旱,饑民相食”之時寫了這首[山坡羊],盡管題為“懷古”,實際上是重在“傷今”。②潼關東有崤山,北有中條,西接華岳三峰,形勢險要。③關中,曾經(jīng)有西周、秦、西漢、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個王朝在那里建都,歷時達千年之久。那些都城,可以統(tǒng)稱為“西都”。 曲子先從潼關的形勝寫起。第一句寫山,詩人看見的是是險要的形勢,一個“聚”字,不僅寫出“峰巒”的眾多,而且賦予眾多的峰巒以生命和意志,從而表現(xiàn)出它們向潼關聚集的動態(tài)。第二句寫河,詩人見到黃河從龍門直瀉下來,洶涌澎湃,奔赴關下。一個“怒”字,不僅概括了黃河奔騰咆哮的氣勢,而且賦予它生命和感情。它為什么發(fā)“怒”呢?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 第三句“山河表里潼關路”,便總歸到山、河,歸到“潼關”。著一“路”字,表明詩人此時正行進在“潼關路”上,那“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的景象,都是作者親眼所見,因而都帶有他個人的感情色彩。 當他“望西都”的時候,由于想到了那許多王朝的興亡給百姓帶來的無窮苦難,心情很沉重,所以接著說:“意躊躇”,形象地表現(xiàn)了心潮起伏,思想上找不到出路的苦悶。而下面所寫“躊躇”的原因和內容?!皞那貪h經(jīng)行處”一句,上承“望西都”,下啟“宮闕萬間都做了土”。所謂“處”指的就是“西都”。詩人在“潼關路”上遙“望西都”,想到秦人、漢人、隋人、唐人在那里“經(jīng)行”看見的“宮闕萬間”到現(xiàn)在“都做了土”,這就是“望西都”而“傷心”的原因。 詩人從“望西都”所激起的情感波濤中理出了一個思路,傾吐出驚心動魄的詩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無數(shù)個王朝更替,而“百姓”的“苦”依然如故,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與勞動人民的根本對立。敢于為百姓的苦難大聲疾呼,這是難能可貴的。 3.思鄉(xiāng)類 【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