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第六部分 古代詩歌整體賞析范例(1)」

【古詩類別例舉】

1.送別類:或表達依依不舍之情,或敘寫別后的思念。如我們教材中柳永的《雨霖鈴》抒發(fā)了詞人與情人難分難舍的感情;2001年全國高考所選的韋應物的《賦得暮雨送李胄》就屬于這類詩。

2.懷古類:或表達對古人的緬懷之情,或表達昔盛今衰的感嘆。如我們教材中李白的《越中覽古》表達的是面對越宮遺址的凄涼景象所產(chǎn)生的昔盛今衰的感嘆;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表達的是面對古赤壁戰(zhàn)場所產(chǎn)生的對古代英雄的贊美和自己壯志未酬的感慨。

3.思鄉(xiāng)類:或表達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或表達對親人的牽掛。如2002年全國高考所選的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作者由笛聲勾起了無限的思鄉(xiāng)之情。

4.戰(zhàn)爭類:或表達對戰(zhàn)爭的厭惡,或表達對和平的向往。如我們教材中曹植的《白馬篇》,前半部寫少年英雄颯爽英姿,表現(xiàn)他的“勇”,后半部寫他為國征戰(zhàn),表現(xiàn)他的“忠”。

5.閑適類:或表達清閑恬淡的心情,或表達對隱居生活的向往。如我們教材中陶淵明的《歸園田居》,通過對田園景象和閑適生活的描繪,表達了棄官歸隱的決心。

6.愛情類:在古代詩歌中占的比重相當大。其中不少精品以其豐富的內容、美好的情感、多樣的手法,被人們世代傳誦。如我們教材中所選《詩經(jīng)》中的《靜女》等。

7.詠物類:或托物顯示自己的高潔品質,或托物抒發(fā)懷才不遇的傷感。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作者以梅花自喻,表達孤高自守的高尚節(jié)操。

8.抒懷類:或借景表達自己的美好志向,或借景體現(xiàn)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質,或借景抒發(fā)對人生世事的感慨。如杜甫的《登高》,借對登高所見的秋江景物的描寫,表達了老病多愁而志不得伸的復雜情感。

不同類型的詩歌具有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和特定的思想內容,如送別詩的不舍、思念和勸勉,懷古詩的吊古傷今、借古諷今、懷才不遇,思鄉(xiāng)詩的綿綿鄉(xiāng)愁,戰(zhàn)爭詩的建功立業(yè)、奮勇報國、厭戰(zhàn)思鄉(xiāng),閑適詩的寄情山水,愛情詩的思遠懷人、控訴戰(zhàn)爭,抒懷詩的借景抒發(fā)人生感慨,郁郁不得志,詠物詩的借物抒懷、托物言志等等。賞析古代詩歌要學會分清詩歌的題材特點,學會分類賞析。

【古詩賞析的切入點】

寫作和鑒賞是相對對立的兩種能力。寫作是一種外化過程,即具有將內心的思想、感情、觀點用語言展示出來的特點。而鑒賞剛好相反,是一種內化過程,即通過對外在語言的考查來表達作者的內心以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觀點。

我們可以這樣說,語言有它的外表和內核之分,外表就是它的字面信息,內核就是作者想要傳達的信息?;谶@樣一個認識,我們對詩詞的鑒賞,就有了最基本的切入點。

1.從題目切入

詩歌的題目即詩歌的額頭,富含著許多信息,比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以及詩人的心情,詩歌的意境,詩歌的類型等,是我們解讀詩歌的重要切入點。

例如:《楓橋夜泊》可推知詩歌所描繪的為楓橋的夜間景象,“泊”字可知詩歌表現(xiàn)的是一種羈旅情懷。

又如:《題李凝幽居》,說明詩的內容是描寫李凝的僻靜居處。

從詩歌題目切入,可以幫助我們迅速準確地理解詩的主題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2003年全國高考卷的出題材料是王維的《過香積寺》:

不知香積寺,數(shù)里入云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題目中的“過”與孟浩然《過故人莊》的“過”相同,意謂著“訪問”“探望”。詩歌題目的顯性信息就是探訪著名的香積寺。詩中描寫的重點就是在衫山密林中的所見所聞,最后流露出的“安禪制毒龍”的佛學情感(“安禪”為佛家術語,即安靜地打坐,在這里指佛家思想?!岸君垺庇靡员扔魇浪兹说挠┮彩怯商皆L而來的。就解題而言,從這個角度出發(fā),也容易找出詩中第三聯(lián)的“詩眼”——“咽”“冷”,因為只有這兩個字才能構成一種清高幽僻的意境。

2.從注釋切入

命題者在試題中作注釋,或注釋詞語,降低難度,如2004年全國(新疆)卷對姑蘇臺的注釋;或注釋背景,暗示詩歌內容,如2004年上海春季卷選用杜甫《江南逢李龜年》和王維《相思》兩首絕句,還配有一段背景材料:“(安史之亂中)唐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竄辱,積尸滿中原,士族隨車駕也?!铨斈瓯计冉?,杜甫以詩贈之曰:‘岐王宅里尋常見……’龜年曾于湘中采訪使筵上唱:‘紅豆生南國……’又‘清風明月苦相思……’,此詞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園唱焉。歌闋,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慘然?!蓖ㄟ^閱讀這段背景材料,我們就能了解杜甫創(chuàng)作此詩的時代和原由以及李龜年唱“紅豆”的深意。

3.從意象切入

如南宋“永嘉四靈”之一的翁卷的詩《野望》:

一天秋色冷清灣,無數(shù)峰巒遠近間。

自上山來看野水,卻于水底見青山。

此詩中的意象有:遙遠的天際,冷清的河灣,遠近高低不同的無數(shù)山峰,自然的綠水,水中的青山。正是這些意象構成了此詩的意境:山區(qū)秋色之壯——天高灣清,層巒疊嶂;秋色之秀——青山映在碧水里,綠水繞著青山轉,山中有水,水中有山;詩人的心情是愉悅的,詩人筆下的秋天全無一般詩人所描寫的蕭索之氣。

4.從語言切入

①從詩歌整體上,我們要注意詩人表達的角度。 作者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自己的感悟、情感,往往從多個角度表達,以渲染環(huán)境氣氛,加深讀者的印象。我們要分析作者是直抒胸臆還是一波三折、動靜結合、遠近結合等。

②從句子的角度,我們要注意一些修辭方法。修辭方法總是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主題,強化情感。

③從詞語的角度分析,要注意欣賞用詞的明確、精當。

常見的有詞性開拓,如“應是綠肥紅瘦”,綠不能肥,紅也不能瘦,肥、瘦本無茂盛、凋零之意,但用在這里別具新意,形象、貼切。

謂語迷失,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落日”后本還有謂語,但如果加上“像”一類的動詞,上下文之間的聯(lián)系就太緊密了,原詩本要表達一種飄蕩的感覺,一加動詞就失去了這樣的感覺。

倒錯的因果關系,如“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易水給人一種悲壯的感覺,不是從過去一直到現(xiàn)在,而是作者心中郁結的情感,換句話說,是因為作者心中的情感,才有一種“水寒”的感覺。

5.從題材切入

例如,送別詩,應注意誰送誰,表達的是依依不舍之情還是別后的思念;懷古詩,一般是憑吊古人和事,對人表達緬懷之情,對事表達昔盛今衰的感嘆;思鄉(xiāng)詩大多表現(xiàn)對家鄉(xiāng)、對親人的思念;戰(zhàn)爭詩大多是表現(xiàn)對戰(zhàn)爭的厭惡等等,如果從此切入,便不會離譜背弦。

6.從“情語”切入

這里的“情語”是指直抒胸臆的詞句,是詩中的點睛之筆。把握了這些詞句,便可觸摸到作者的情感脈搏。

如2002年全國卷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一詩的末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便是詩人的點睛之筆,抓住了這個“情語”,便是抓住了解題的鑰匙。而題干中要求回答的“折柳”的寓意,也就不難悟出,因為“故園情”就是思鄉(xiāng)之情,就是惜別懷遠之情。

7.從細節(jié)切入

在細節(jié)描寫中往往透露著主人公的感悟、情感等內容,在分析時要特別注意。如2000年高考題中“閑敲棋子落燈花”中的“閑敲”這一細節(jié),表達了主人公因約客不來夜過半的煩躁。在分析細節(jié)時要注意前后聯(lián)系。如果不注意上文的“有約不來過夜半”和下文的“落燈花”,很可能把“閑敲”理解為表現(xiàn)詩歌主人公閑適恬淡的心情。

8.從背景切入

要更準確地了解詩歌的意境,就必須“知人論世”。了解詩人的閱歷、情趣、心境以至創(chuàng)作風格,了解這一作品是詩人在怎樣一個特定時期創(chuàng)作的。

如2004年上海春季高考卷選用杜甫《江南逢李龜年》和王維《相思》兩首絕句所配的那段背景材料,就能讓我們準確解讀“落花時節(jié)”的寓意:詩人是在晚春與李龜年相逢,交代了具體的時令,并且古人對于晚春往往具有惜春、傷春情懷,所以晚春的落花正是象征二人漂泊無依、由榮而衰的身世命運,象征著大唐在安史之亂后,由盛而衰的社會現(xiàn)狀,表達了詩人深重的故國之思、家國之痛。

從“背景”入手,便于感受那個時代的風云變幻,容易體會詩歌的內容和主旨。當然“知人論世”主要靠平時所學過的有關資料和知識的積累。

【賞析文字的表述范本】

一種感悟、一份情感,它的表達,一定有一個過程。我們在表達這種感悟、情感時,一定要把過程講清楚。如“請分析《鳥鳴澗》(2001年春季高考題)一詩春山月夜圖”這樣的一個題目, 我們就要從月出前的“人閑”“花落”,到月出后的“鳥鳴”這一過程中來分析,表達的過程一定要完整。  

詩歌賞析的一般的步驟是敘、析、評?!皵ⅰ奔锤爬ǖ匾鲈洌弧拔觥本褪亲鬟^程的簡析;“評”就是旗幟鮮明的亮出觀點。

為了使你能夠更好的寫好古詩賞析文字,我希望你依照下面的表述范本表達:

這首詩采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xiàn)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xiàn)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表達方式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說明)語言特點有:含蓄(幽默、風趣、直露、平實、典雅、粗俗、自然、清新、優(yōu)美、質樸等)。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夸張、對偶、排比、反復等)。表現(xiàn)手法有:象征(襯托、對比、想象、聯(lián)想、照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意象有:作品中具體的人、物、景等。思想感情有: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jié)操、憂國憂民等)。作用有: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yōu)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等)。

【各類詩歌賞析范例】

1.送別類

【例一】

春夜別友人
   陳子昂  
  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
  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
  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
  這首律詩一開頭便寫別筵將盡,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緒和寂靜狀態(tài)。作者抓住這一時刻的心理狀態(tài)作為詩意的起點,徑直但卻自然地進入感情的高潮,情懷頗為深摯?!般y燭吐青煙”,著一“吐”字,使人想見離人相對無言,悵然無緒,目光只是凝視著銀燭的青煙出神的神情?!敖痖讓_筵”,用一“對”字,其意是面對華筵,除卻頻舉金樽“勸君更盡一杯酒”的意緒而外,再也沒有什么可以勉強相慰的話

了。此中境界,于沉靜之中更見別意的深沉。
  頷聯(lián)“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琴瑟”指朋友宴會之樂,源出《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鼓琴”,是借用絲弦樂器演奏時音韻諧調來比擬情誼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遙遠,與“琴瑟”作為對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內心的波瀾:“離堂”把臂,傷“琴瑟”之分離;“別路”迢遙,恨“山川”之繚繞。這兩句著意寫出了離情的纏綿,令人感慨欷歔。
  頸聯(lián)“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承上文寫把臂送行,從室內轉到戶外的所見。這時候,高高的樹蔭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長河淹沒在破曉的曙光中。這里一個“隱”字,一個“沒”字,表明時光催人離別,不為離人暫停須臾,難舍難分時刻終于到來了。
  結尾兩句寫目送友人沿著這條悠悠無盡的洛陽古道踽踽而去,不由興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著一“何”字,強調后會難期,流露了離人之間的隱隱哀愁。
  這首詩中作者沒有套用長吁短嘆的哀傷語句,卻在沉靜之中見深摯的情愫。而要達到這樣的境界,應不溫不火?!盎稹眲t悲吟太過而感情淺露;“溫”則缺乏蘊藉而情致不深。此詩寫離情別緒意態(tài)從容而頗合體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氣象至為雍雅,不作哀聲而多幽深的情思?! ?/p>

【例二】

送 魏 二①
王 昌 齡
  醉別江樓橘柚香,江風引雨入舟涼。
  憶君遙在瀟湘月,愁聽清猿夢里長。

注:①詩作于王昌齡貶龍標尉時。
  送別魏二在一個清秋的日子(從“橘柚香”見出)。餞宴設在靠江的高樓上,空中飄散著橘柚的香氣,環(huán)境幽雅,氣氛溫馨。這一切因為朋友即將分手而變得尤為美好。這里敘事寫景已暗含依依惜別之情?!敖袢账途毐M醉,明朝相憶路漫漫”(賈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著“酒深情亦深”。
  “留戀處,蘭舟催發(fā)”,送友人上船時,眼前秋風瑟瑟,“寒雨連江”,氣候已變。次句字面上只說風雨入舟,卻兼寫出行人入舟;逼人的“涼”意,雖是身體的感覺,卻也雙關著心理的感受?!耙弊峙c“入”字呼應,有不疾不徐,颯然而至之感,善狀秋風秋雨特點。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運用皆妙,耐人涵詠。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應歸結到惜別之情。但詩人卻將眼前情景推開,以“憶”字勾勒,從對面生情,為行人虛構了一個境界:在不久的將來,朋友夜泊在瀟湘(瀟水在零陵縣與湘水會合,稱瀟湘)之上,那時風散雨收,一輪孤月高照,環(huán)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難成眠吧。即使他暫時入夢,兩岸猿啼也會一聲一聲闖入夢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夢中也擺不脫愁緒。詩人從視(月光)聽(猿聲)兩個方面刻畫出一個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環(huán)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夢中聽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詩境頗具幾分朦朧之美,有助于表現(xiàn)惆悵別情。
  末句的“長”字狀猿聲相當形象,使人想起《水經(jīng)注·三峽》關于猿聲的描寫:“時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薄伴L”字作韻腳用在此詩之末,更有余韻不絕之感。
  詩的前半寫實景,后半乃虛擬。它借助想象,擴大意境,深化主題。通過造境,“道伊旅況愁寂而已,惜別之情自寓”(敖英評,《唐詩絕句類選》),“代為之思,其情更遠”(陸時雍《詩鏡總論》)。在藝術構思上是頗有特色的。
【例三】

武威送劉判官赴磧西行軍
岑 參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馬去疾如鳥。
  都護行營太白西,角聲一動胡天曉。

天寶十載(751)五月,西北邊境石國太子引大食(古阿拉伯帝國)等部襲擊唐境,當時的武威(今甘肅武威)太守、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將兵三十萬出征抵抗。此詩是作者于武威送僚友劉判官(名單)赴軍前之作,“磧西”即安西都護府。這是一首即興口占而頗為別致的送行小詩。
  首句似即景信口道來,點明劉判官赴行軍的季候(“五月”)和所向。“火山”即今新疆吐魯番的火焰山,海拔四、五百米,巖石多為第三紀砂巖,色紅如火,氣候炎熱。尤其時當盛夏五月,那是“火云滿山凝未開,鳥飛千里不敢來”(《火山云歌送別》)的。鳥且不敢飛,無怪“行人少”了。所以此句還寫出了火山赫赫炎威。而那里正是劉判官赴軍必經(jīng)之地。這里未寫成行時,先出其路難行之懸念。常人視火山為畏途,讀者便等著看劉判官的了。
  接著便寫劉判官過人之勇?!翱淳R去疾如鳥”,使讀者如睹這樣景象:烈日炎炎,黃沙莽莽,在斷絕人煙的原野上,一匹飛馬掠野而過,向火山撲去。那騎者身手何等矯健不凡!以鳥形容馬,不僅寫出其疾如飛,又通過其小,反襯出原野之壯闊。本是“鳥飛千里不敢來”的火山,現(xiàn)在竟飛來這樣一只不避烈焰的勇敢的“鳥”,令人肅然起敬。這就形象地歌頌了劉判官一往無前的氣概。全句以一個“看”字領起,贊嘆嘖嘖聲如聞。
  “都護行營太白西?!背蹩吹谌洳贿^點明此行的目的地,說臨時的行營遠在太白星的西邊──這當然是夸張,極言其遠。這樣寫卻顯得很威風,很有氣派。細細品味,這主要是由于“都護行營”和“太白”二詞能喚起莊嚴雄壯的感覺。它們與當前唐軍高仙芝部的軍事行動有關?!疤住?,亦稱金星,古人認為它的出現(xiàn)在某種情況下預示敵人的敗亡(“其出西失行,外國敗”,見《史記·天官書》)。明白這一點,末句含意自明。
  “角聲一動胡天曉”這最后一句真可謂一篇之警策。從字面解會,這是作者遙想軍營之晨的情景。本來是拂曉到來軍營便吹號角,然而在這位好奇詩人天真的心眼里,卻是一聲號角將胡天驚曉(猶如號角能將兵士驚醒一樣)。這實在可與后來李賀“雄雞一聲天下白”的奇句媲美,顯出唐軍將士回旋天地的凌云壯志。聯(lián)系上句“太白”出現(xiàn)所預兆的,這句之含蘊比字面意義遠為深刻,它實際等于說:只要唐軍一聲號令,便可決勝,一掃如磐夜氣,使西域重見光明。此句不但是賦,而且含有比興、象征之意。正因為如此,這首送別詩才脫棄一般私誼范疇,而升華到更高的思想境界。
  此詩不落一般送別詩之窠臼。它沒有直接寫惜別之情和直言對勝利的祝愿。而只就此地與彼地情景略加夸張與想象,敘述自然,比興得體,頗能壯僚友之行色,惜別與祝捷之意也就見于言外,在送別詩中堪稱獨具一格了。

【例四】

賦得暮雨送李曹①
韋應物
   楚江微雨里,建業(yè)暮鐘時②。
  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
  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
  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

注:①李曹,一作李胄,又作李渭,其人,其事,以及他與韋應物的關系,似已無考;從此詩看,想必兩人的交誼頗深。②長江自三峽以下至濡須口(在今安徽省境內),古屬楚地,所以叫楚江。建業(yè),原名秣陵,三國時吳主孫權遷都于此,改稱建業(yè),舊城在今南京市南。

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中的“楚江”“建業(yè)”,是送別之地。雖是送別,卻重在寫景,全詩緊扣“暮雨”和“送”字著墨。
  首聯(lián)“楚江微雨里,建業(yè)暮鐘時”,起句點“雨”,次句點“暮”,直切詩題中的“暮雨”二字?!澳虹姇r”,即傍晚時分,當時佛寺中早晚都以鐘鼓報時,所謂“暮鼓晨鐘”。以楚江點“雨”,表明詩人正佇立江邊,這就暗切了題中的“送”字?!拔⒂昀铩钡摹袄铩弊郑蕊@示了雨絲纏身之狀,又描繪了一個細雨籠罩的壓抑場面。這樣,后面的帆重、鳥遲這類現(xiàn)象始可出現(xiàn)。這一聯(lián),淡淡幾筆,便把詩人臨江送別的形象勾勒了出來,同時,為二、三聯(lián)畫面的出現(xiàn),涂上一層灰暗的底色。
  下面詩人繼續(xù)描摹江上景色:“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br>  細雨濕帆,帆濕而重;飛鳥入雨,振翅不速。雖是寫景,但“遲”、“重”二字用意精深。下面的“深”和“遠”又著意渲染了一種迷蒙暗淡的景色。四句詩,形成了一幅富有情意的畫面。從景物狀態(tài)看,有動,有靜;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帆來鳥去為動,但帆重猶不能進,鳥遲似不振翅,這又顯出相對的靜來;海門、浦樹為靜,但海門似有波濤奔流,浦樹可見水霧繚繞,這又顯出相對的動來。從畫面設置看,帆行江上,鳥飛空中,顯其廣闊;海門深,浦樹遠,顯其邃邈。整個畫面富有立體感,而且無不籠罩在煙雨薄暮之中,無不染上離愁別緒。
  景的設置,總是以情為轉移的,所謂“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吳喬《圍爐詩話》)。詩人總是選取自己有獨特感受的景物入詩。在這首詩里,那冥冥暮色,霏霏煙雨,固然是詩人著力渲染的,以求與自己沉重的心境相吻合,就是那些用來襯托暮雨的景物,也無不寄寓著詩人的匠心,掛牽著詩人的情思。海門是長江的入海處。南京臨江不臨海,離海門有遙遙之距,海門“不見”,自不待言,何故以此入詩?此處并非實指,而是暗示李曹的東去,就視覺范圍而言,即指東邊很遠的江面,那里似有孤舟漂泊,所以詩人極目而視,神縈魂牽。然而人去帆遠,暮色蒼蒼,目不能及;但見江岸之樹,棲身于雨幕之中,不乏空寂之意。無疑這海門、浦樹蘊含著詩人悵惘凄戚的感情。詩中不寫離舟而寫來帆,也自有一番用意。李白的名句“孤帆遠影碧空盡”是以離帆入詩的,寫出了行人遠去的過程,表達了詩人戀戀不舍的感情。此詩只寫來帆,則暗示離舟已從視線中消失,而詩人仍久留不歸,同時又以來帆的形象來襯托去帆的形象,而對來帆的關注,也就是對去帆的遙念。其間的離情別緒似更含蓄深沉。而那羽濕行遲的去鳥,不也是遠去行人的寫照嗎?
  經(jīng)過鋪寫渲染煙雨、暮色、重帆、遲鳥、海門、浦樹,連同詩人的情懷,交織起來,形成了濃重的陰沉壓抑的氛圍。置身其間的詩人,情動于衷,不能自已。猛然,那令人腸斷的鐘聲傳入耳鼓,撞擊心弦。此時,詩人再也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淚下,離愁別緒噴涌而出:“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隨著情感的迸發(fā),尾聯(lián)一改含蓄之風,直抒胸臆;又在結句用一個“比”字,把別淚和散絲交融在一起?!吧⒔z”,即雨絲,晉張協(xié)《雜詩》有“密雨如散絲”句。這一結,使得情和景“妙合無垠”,“互藏其宅”(王夫之《薑齋詩話》),既增強了情的形象性,又進一步加深了景的感情色彩。從結構上說,以“微雨”起,用“散絲”結,前后呼應;全詩四聯(lián),一脈貫通,渾然一體。

【例五】

眼眉兒·樓上黃昏杏花寒
  左   譽

  樓上黃昏杏花寒,斜月小欄桿。一雙燕子①,兩行征雁,畫角②聲殘。 綺③窗人在東風里,灑淚對春閑④。也應似舊,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注:①小燕、大雁都是候鳥,春秋兩季,南北遷徙,它們象征著出門在外的人的信息,引發(fā)人們思親念遠的感情。②畫角:古時候的軍號,用牛角做成,上面刻有花紋,所以叫畫角。③綺,本來是一種有花紋的綢子,這里形容窗子上的花格。④春閑,春天的閑情,這里是指對出行遠方的親人的懷念。

這是一首寫思親念遠的別情詞,寫作方法頗具特色。
  上片寫作者眼前的景色。“樓上黃昏杏花寒,斜月小欄桿。”在樓上,正是黃昏天晚的時刻,看到杏花在寒冷的氣候里開放。這是早春的景象。剛升起的月亮,照著小樓的欄桿?!耙浑p燕子,兩行征雁,畫角聲殘。”燕子、征雁,引發(fā)人們思親念遠的感情。傍晚,報道時辰的號角聲,斷斷續(xù)續(xù)的殘留著,充滿著一派凄涼景象。 “寒花”“斜月”“征雁”“畫角”,勾勒出一幅早春黃昏圖。燕子是“一雙”,征雁是“兩行”,畫角“聲殘”,渲染出一種凄涼,令人思親念遠的氛圍,為下片作了充分的鋪墊。語言清新、優(yōu)美、婉麗。
  下片,寫想象中情人對作者本人的思念的情形,有如電影中化入的鏡頭。過片“綺窗人在東風里,灑淚對春閑。”把讀者由作者所生活的情境,引入作者想象的氛圍之中。人在窗前迎著東風眺望,對著春閑流淚。這里寫的是現(xiàn)在。下句“也應似舊”,大概還是原來那樣吧,把讀者引入到當初兩人離別時的情形!“盈盈秋水,淡淡春山?!薄熬_窗人”,淚水盈盈,脈脈含情;她的眼眉,渾金璞玉,似春天的遠山。這是一種折射的寫法。一句中兼有人物、情態(tài)和背景,而意境深遠開闊,感情疏淡悠長?!坝锼荷健?,因此成了膾炙人口的佳句。

【例六】

芳 草 渡  
周 邦 彥①

昨夜里,又再宿桃源②,醉邀仙侶③。聽碧窗風快,珠簾半卷疏雨。多少離恨苦。方留連啼訴,鳳帳④曉,又是匆匆,獨自歸去。

愁顧。滿懷淚粉⑤,瘦馬沖泥尋去路。謾⑥回首、煙迷望眼,依稀見朱戶。似癡似醉,暗惱損、憑闌情緒。淡暮色,看盡棲鴉亂舞。

注:①周邦彥青年時代在汴京曾有過一段浪漫生活。在其早期作品里也抒寫了一些哀艷的情事。這首《芳草渡》或是其中一個動人的片斷,含蓄而饒有詩意。②“桃源”,即桃花源,此處代指隱逸幽靜之地。③“仙侶”,指超出凡庸之人,此處指美人之非凡。④“鳳帳”,繡鳳凰圖案的華美床帳。⑤“淚粉”即“粉淚”,指女子之淚。⑥“謾”同“漫”,是“空”的意思。

詞題“別恨”,揭示了本篇題旨。全篇以時間為序。開頭三句先寫昨夜歡聚情事。三句話點明了時間──昨夜,地點──桃源,人物──主人公與其所愛之人,事情──歡聚飲酒。開頭是一個歡樂的場面:良夜沉沉,再宿桃源,與佳人聚首,舉觴痛飲。

“聽碧窗風快”二句寫景,碧紗窗外,風聲簌簌,珠簾半卷,疏雨淅瀝。著一“聽”字,將人與景聯(lián)系起來,變換了主人公所為所感,開頭主人公舉杯暢飲,情緒歡愉。此時人物聽颯風瀟雨,感情轉為蕭疏凄惋。同時,這風聲、雨聲又為下面敘寫離別之事起了過渡與鋪墊作用。

“多少離恨苦”五句,直敘兩人在室內的傷別。歡聚是短暫的,此時就要天各一方,這怎不令離人留連、啼訴,正當難舍難分之際,鳳賬明,天已曉,不得不匆匆作別,獨自歸去。難怪他要深深感嘆道:“多少離恨苦”。詞中的“離恨苦”“留連啼訴”“獨自歸去”等詞語,均以直抒胸臆的手法,平易樸實的語言,直接點題,從而將離愁別恨涂染得更濃了。上片寫傷別,然而先從歡聚寫起,此是以喜襯憂。以樂襯悲的反襯手法,其效果正如王夫之所云:“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保ńS詩話)卷上)
  歇拍后,過片不變,繼寫別恨?!俺铑櫋比?,寫戶外傷別。他將要“獨自歸去”的玉人送至戶外?!皾M懷淚粉”,“滿懷”二字,極寫佳人傷心流淚。 “愁顧”寫行者愁不忍看的感情,于是只好騎馬而去?!笆蓠R沖泥尋去路”一句,頗精妙,是以馬寫人,“瘦馬”,馬兒瘦而精神萎頓,“沖泥尋去路”,馬兒行在泥濘的路上踉踉蹌蹌,“尋”路而不是“識”途,其迷茫之狀可知。從馬的情狀,可看出人離開“桃源”,遠去他方的傷心、悵惘、迷茫的感情。

“謾回首”三句,寫主人公離別后的情景,他回首遠望,只見煙霧迷蒙,雖朱門尚依稀可見,然而卻不見伊人倩影,這豈不令他深深慨嘆。

結句,詞人轉筆寫玉人恨別。她愁情似煎,如醉如癡,在暮靄中,憑欄遠望,不見良人蹤跡,只見歸鴉亂舞。這無限的惆悵、傷悲,就滿蘊在這暮色蒼茫、烏鴉飛舞的畫面中。
  此篇很能體現(xiàn)清真詞善于鋪敘、長于勾勒的特點。柳永大開鋪敘之風,然有時流于平鋪直敘,而清真詞的鋪敘卻曲折回環(huán),開闔動蕩。如本首寫“別恨”,在章法上,開頭先寫歡聚,后寫別離,以樂襯哀,倍增其哀。然后以二句景物過渡到寫離恨,景中含情。在以主要筆墨寫別情時,則是有開有合,富有一種曲折動蕩之美。先寫室內傷別的場面,再描寫戶外恨離的情狀;然后再從行人遠去回首寫傷別,最后又從女子登樓遠望傷懷寫離愁。如此將“別恨”寫足,顯出清真詞頓挫、渾厚的風格。故周濟評曰:“勾勒之妙,無如清真,他人一勾勒便薄,清真愈勾勒愈厚?!保ā督榇纨S論詞雜著》)  

2.懷古類

【例一】

汴 河 曲
李 益
  汴水東流無限春,隋家宮闕已成塵。
  行人莫上長堤望,風起楊花愁殺人。

這是一首懷古詩。題中的汴河,唐人習指隋煬帝所開的通濟渠的東段,即運河從板渚(今河南滎陽北)到盱眙入淮的一段。當年隋煬帝為了游覽江都,前后動員了百余萬民工鑿通濟渠,沿岸堤上種植柳樹,世稱隋堤。還在汴水之濱建造了豪華的行宮。這條汴河,是隋煬帝窮奢極欲、耗盡民膏,最終自取滅亡的歷史見證。詩人的吊古傷今之情、歷史滄桑之感就是從眼前的汴河引發(fā)出來的。
  首句撇開隋亡舊事,正面重筆寫汴河春色。汴水碧波,悠悠東流,堤上碧柳成陰,柔絲裊娜,兩岸綠野千里,田疇相接,一片春色無邊。悠悠而去的汴河流水,引人在想像中矚目于兩岸千里春色,使本來比較抽象的“無限春”三字具有鮮明的形象感,不著痕跡地過渡到第二句。

劉禹錫《楊柳枝》說:“煬帝行宮汴水濱”。第二句中的“隋家宮闕”即特指汴水邊的煬帝行宮。春色常在,但當年豪華的隋宮則已經(jīng)荒廢頹敗,只留下斷井殘垣供人憑吊了。“已成塵”,用夸張筆墨強調往日豪華蕩然無存,與上句春色之無邊、永恒,形成怵目驚心的強烈對照,以見人世滄桑、歷史無情?!芭_城六代競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劉禹錫《金陵五題·臺城》),包含在“隋家宮闕已成塵”中的意蘊,不正是這種深沉的歷史感慨嗎?
  一、二兩句還是就春色常在、豪華不存這一點泛泛抒感,三、四則進一步抓住汴水春色的典型代表──隋堤柳色來抒寫感慨。柳絮春風,飄蕩如雪,本是令人心情駘蕩的美好春光,但眼前這汴河堤柳,卻綰結著隋代的興亡,歷史的滄桑,滿目春色,不但不使人怡情悅目,反而讓人徒增感慨了。當年隋煬帝沿堤樹柳,本是為他南游江都的豪奢行為點綴風光的,到頭來,這隋堤煙柳反倒成了荒淫亡國的歷史見證,讓后人在它面前深切感受到豪奢易盡,歷史無情。那隨風飄蕩、漫天飛舞的楊花,在懷著深沉歷史感慨的詩人眼里,仿佛正是隋代豪華消逝的一種象征(楊花的楊與楊隋的楊也構成一種意念上的自然聯(lián)系,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由此及彼的聯(lián)想)。不過,更使人感愴不已的,或許還是這樣一種客觀現(xiàn)實:盡管隋鑒不遠,覆轍在前,但當代的封建統(tǒng)治者卻并沒有從亡隋的歷史中汲取深刻的教訓。哀而不鑒,只能使后人復哀今人。這,也許正是“行人莫上長堤望,風起楊花愁殺人”這兩句詩所寓含的更深一層的意旨吧。
  懷古與詠史,就抒寫歷史感慨、寄寓現(xiàn)實政治感受這一點上看,有相通之處。但詠史多因事興感,重在寓歷史鑒戒之意;懷古則多觸景生情,重在抒今昔盛衰之感。前者較實,后者較虛;前者較具體,后者較空靈。將李益的這首詩和題材、內容與之相近的李商隱詠史七絕《隋宮》略作對照,便可看出二者的同異?!端鍖m》抓住“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這一典型事例,見南游江都所造成的巨大靡費,以寓奢淫亡國的歷史教訓;《汴河曲》則只就汴水春色、堤柳飛花與隋宮的荒涼頹敗作對照映襯,于今昔盛衰中寓歷史感慨。一則重在“舉隅見煩費”,一則重在“引古惜興亡”。如果看不到它們的共同點,就可能把懷古詩看成單純的吊古和對歷史的感傷,忽略其中所寓含的傷今之意;如果看不到它們的不同點,又往往容易認為懷古詩的內容過于虛泛。懷古詩的價值往往不易被充分認識,這大概是一個重要原因。

【例二】

金陵懷古
司空曙
  輦路江楓暗,宮庭野草春。
  傷心庾開府①,老作北朝臣。

注:①庾開府即庾信,因曾官開府儀同三司,故稱。庾信是梁朝著名詩人,早年在金陵做官,和父親庾肩吾一起,深受梁武帝賞識,所謂“父子東宮,出入禁闥,恩禮莫與比隆”。

金陵(今江蘇南京)從三國吳起,先后為六朝國都,是歷代詩人詠史的重要題材。司空曙的這首《金陵懷古》,選材典型,用事精工,別具匠心。
  前兩句寫實。作者就眼前所見,選擇兩件典型的景物加以描繪,著墨不多,而能把古都金陵衰敗荒涼的景象,表現(xiàn)得很具體,很鮮明。輦路即皇帝乘車經(jīng)過的道路。想當年,皇帝出游,旌旗如林,鼓樂喧天,前呼后擁,該是何等威風!如今這景象已不復存在,只有道旁那飽覽人世滄桑的江楓,長得又高又大,遮天蔽日,投下濃密的陰影,使荒蕪的輦路更顯得幽暗陰森。“江楓暗”的“暗”字,既是寫實,又透露出此刻作者心情的沉重。沿著這條路走去,就可看到殘存的一些六朝宮苑建筑了?!芭_城六代競豪華”,昔日的宮庭,珠光寶氣,金碧輝煌,一派顯赫繁華,更不用說到了飛紅點翠、鶯歌燕舞的春天?,F(xiàn)在這里卻一片凄清冷落,只有那野草到處滋生,長得蓬蓬勃勃,好像整個宮庭都成了它們的世界?!耙安荽骸?,這“春”字既點時令,又著意表示,點綴春光的惟有這萋萋野草而已。這兩句對偶整齊,輦路、宮庭與江楓、野草形成強烈對照,啟發(fā)讀者將它的現(xiàn)狀與歷史作比較,其盛衰興亡之感自然寄寓于其中。
  接下去,筆鋒一轉,運實入虛,別出心裁地用典故抒發(fā)情懷。典故用得自然、恰當,蘊含豐富,耐人尋味。
  先說自然。詩人從輦路、宮庭著筆來懷古,當然很容易聯(lián)想到庾信,它與作者的眼前情景相接相合,所以是自然的。
  再說恰當。庾信出使北朝西魏期間,梁為西魏所亡,遂被強留長安。北周代魏后,他又被迫仕于周,一直留在北朝,最后死于隋文帝開皇元年。他經(jīng)歷了北朝幾次政權的交替,又目睹南朝最后兩個王朝的覆滅,其身世是最能反映那個時代的動亂變化的。再說他長期羈旅北地,常常想念故國和家鄉(xiāng),其詩賦多有“鄉(xiāng)關之思”,著名的《哀江南賦》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詩人的身世和庾信有某些相似之處。他經(jīng)歷過“安史之亂”,親眼看到大唐帝國從繁榮的頂峰上跌落下來。安史之亂時,他曾遠離家鄉(xiāng),避難南方,叛亂平定后一時還未能回到長安,思鄉(xiāng)之情甚切。所以,詩人用庾信的典故,既感傷歷史上六朝的興亡變化,又借以寄寓對唐朝衰微的感嘆,更包含有他自己的故園之思、身世之感在內,確是貼切工穩(wěn),含蘊豐富。“傷心”二字,下得沉重,值得玩味。庾信曾作《傷心賦》一篇,傷子死,悼國亡,哀婉動人,自云:“既傷即事,追悼前亡,惟覺傷心……”以“傷心”冠其名上,自然貼切,而這不僅概括了庾信的生平遭際,也寄托了作者對這位前輩詩人的深厚同情,更是他此時此地悲涼心情的自白。
  這首詩寥寥二十字,包蘊豐富,感慨深沉,情與景、古與今、物與我渾然一體,不失為詠史詩的佳作。

【例三】

詠    史
戎 昱
  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
  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
  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注:①據(jù)說,唐憲宗召集大臣廷議邊塞政策,大臣們多持和親之論。于是唐憲宗背誦了戎昱這首《詠史》,并說:“此人若在,便與朗州刺史?!边€笑著說:“魏絳(春秋時晉國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們領會圣意,就不再提和親了。這則軼聞美談,足以說明這首詩的流傳,主要由于它的議論尖銳,諷刺辛辣。

中唐詩人戎昱這首《詠史》,又題作《和蕃》。這是一首借古諷今的政治諷刺詩。

唐代從安史亂后。朝政紊亂,國力削弱,藩鎮(zhèn)割據(jù),邊患十分嚴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邊境各族人民備罹禍害。所以詩人對朝廷執(zhí)行屈辱的和親政策,視為國恥,痛心疾首。這首諷喻詩,寫得激憤痛切,直截了當,一針見血。
  在中唐,詠漢諷唐這類以古諷今手法已屬常見,點明“漢家”,等于直斥唐朝。所以首聯(lián)是開門見山,直截說和親乃是有唐歷史來最為拙劣的政策。實際上是把國家的安危托付給婦女。

第三聯(lián)更鞭辟入里,透徹揭露和親的實質就是妄圖將女色乞取國家的安全。詩人憤激地用一個“豈”字,把和親的荒謬和可恥,暴露無遺。

然而是誰制訂執(zhí)行這種政策?這種人難道算得輔佐皇帝的忠臣嗎?末聯(lián)即以這樣斬釘截鐵的嚴峻責問結束。

詩人以歷史的名義提出責問,使詩意更為嚴峻深廣,更加發(fā)人思索。此詩無情揭露和親政策,憤激指責朝廷執(zhí)政,而主旨卻在諷諭皇帝作出英明決策和任用賢臣。從這個角度看,這首詩雖然尖銳辛辣,仍不免稍用曲筆,為皇帝留點面子。
  對于歷史上和親政策的是非得失要作具體分析,詩人極力反對的是以屈辱的和親條件以圖茍安于一時。由于“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一聯(lián),擊中了時政的要害,遂成為時人傳誦的名句。

【例四】

[中呂]山坡羊①

潼關懷古

張養(yǎng)浩

峰巒如聚②,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③,意躊躇。傷心秦漢經(jīng)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①《元史·張養(yǎng)浩傳》說:“天歷二年,關中大旱,饑民相食,特拜(張養(yǎng)浩)為陜西行臺中丞。┅┅登車就道,遇饑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辈⒄f他“到官四月,憂勞以死”。他在“關中大旱,饑民相食”之時寫了這首[山坡羊],盡管題為“懷古”,實際上是重在“傷今”。②潼關東有崤山,北有中條,西接華岳三峰,形勢險要。③關中,曾經(jīng)有西周、秦、西漢、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個王朝在那里建都,歷時達千年之久。那些都城,可以統(tǒng)稱為“西都”。

曲子先從潼關的形勝寫起。第一句寫山,詩人看見的是是險要的形勢,一個“聚”字,不僅寫出“峰巒”的眾多,而且賦予眾多的峰巒以生命和意志,從而表現(xiàn)出它們向潼關聚集的動態(tài)。第二句寫河,詩人見到黃河從龍門直瀉下來,洶涌澎湃,奔赴關下。一個“怒”字,不僅概括了黃河奔騰咆哮的氣勢,而且賦予它生命和感情。它為什么發(fā)“怒”呢?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

第三句“山河表里潼關路”,便總歸到山、河,歸到“潼關”。著一“路”字,表明詩人此時正行進在“潼關路”上,那“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的景象,都是作者親眼所見,因而都帶有他個人的感情色彩。

當他“望西都”的時候,由于想到了那許多王朝的興亡給百姓帶來的無窮苦難,心情很沉重,所以接著說:“意躊躇”,形象地表現(xiàn)了心潮起伏,思想上找不到出路的苦悶。而下面所寫“躊躇”的原因和內容?!皞那貪h經(jīng)行處”一句,上承“望西都”,下啟“宮闕萬間都做了土”。所謂“處”指的就是“西都”。詩人在“潼關路”上遙“望西都”,想到秦人、漢人、隋人、唐人在那里“經(jīng)行”看見的“宮闕萬間”到現(xiàn)在“都做了土”,這就是“望西都”而“傷心”的原因。

詩人從“望西都”所激起的情感波濤中理出了一個思路,傾吐出驚心動魄的詩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無數(shù)個王朝更替,而“百姓”的“苦”依然如故,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與勞動人民的根本對立。敢于為百姓的苦難大聲疾呼,這是難能可貴的。 

3.思鄉(xiāng)類

【例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蘇教版初中課外推薦詩歌鑒賞合集
中考語文古詩詞復習專題:內容分類、考點歸納、例題精析
初中22首古詩閱讀欣賞題及答案
中考語文古詩詞鑒賞
(2)2014年全國各地中考語文試題分類整理:古詩詞鑒賞
各省市中考詩歌鑒賞集錦(含答案)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