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意新解】
柴胡桂枝湯即由小柴胡湯與桂枝湯各取其半組合成方,旨在以桂枝湯之半,解太陽未盡之邪,以小柴胡之半,解少陽之微結,故又稱柴胡桂枝各半湯。但《傷寒論》原方中柴胡用量四兩,是方中用量最大的一味藥,這樣稱其為柴胡桂枝各半湯,是不貼切的。王邈達說:“特以柴胡一味,用任其全,故名柴胡桂枝湯,亦即以別柴桂各半湯云”。王氏依照原方的劑量組合不同,而稱柴胡桂枝湯以正其名,可見其治學之嚴謹。
本方具備小柴胡湯的和解表里,疏泄肝膽,具備桂枝湯的調和營衛(wèi),健運脾胃。如果從全方的作用機制看,是方具有燮理陰陽,和解表里,調和營衛(wèi),疏肝泄膽,健運脾胃,補益氣血的功能,是一張不用補藥的保健良藥。臨床運用,高熱可治,低熱能平,尤其是老年體弱之人,有病可治,無病可防,長期服用,可以輕身卻病,益壽延年。運用時可據體質不同,氣虛加黃芪益氣,血虛加地、芍補血,納呆加健胃之谷、麥芽,食滯加厚樸、神曲以行氣,藥隨證變,權宜加減,可使本方變通為補益之良方。尤以治內傷、外感之發(fā)熱,功效見長。
【臨證驗案】
(一)柴胡桂枝湯治低熱
柴胡桂枝湯為小柴胡湯、桂枝湯各取半量合劑成方,寓調和營衛(wèi)于和解之中,兩相并行而不悖。傷寒原意治發(fā)熱,微惡寒,肢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的少陽病兼表證。質言之,治低熱之機制,仍在調和營衛(wèi)。稟賦不實,體虛外感者,往往低熱不已,用本方多驗。
病案舉例:
溫××,女,42歲,醫(yī)師。1982年3月5日就診。
病者有結核病史,白細胞偏低,經常感冒,低熱37.5℃左右,微惡寒,鼻塞流涕,語音重濁,頭暈眩冒,四肢酸痛,諸身疲乏,食納差,大便軟,脈緩而弱,舌潤薄白。處方:柴胡6g,桂枝6g,白芍10g,黃芩6g,法半夏6g,西黨參15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棗3枚。服5劑后,熱退,身體輕爽,食納倍增。繼服補中益氣湯加桂枝竣功。
按:患者前后三年,多次發(fā)病,癥狀如故,發(fā)則以低熱、身重、疲乏為主癥,均以柴胡桂枝湯調和營衛(wèi),和解表里,熱退后繼之以補中益氣湯加桂枝固表獲效。經過幾年的調治,屢治屢驗,反復施治,幾成常規(guī)。
(二)柴胡桂枝湯治感冒
目前,由于市售感冒藥多為寒涼之品,身體強壯者,服之有效。若素體較差,服之多有涼遏留邪之弊,往往因此而低熱不退,如用滋陰清熱藥,引邪入里,病邪深陷,久治不已。惟有用柴胡桂枝各半湯,取其調和營衛(wèi),透邪達外,不失攻中有補,確為良策。
病案舉例:
胡××,女,46歲,工人。1984年5月10日就診。
病者已病月余,由數(shù)人抬來就診。主訴:低熱多時,每于午夜熱度升高,一般體溫37.5~38.3℃左右。詢其病史,20多天前,感冒發(fā)熱,服強力銀翹片、板藍根沖劑、退熱片等藥,熱已退,人稍安。隨之低熱,每日從上午11時許自覺諸身酸痛,灑淅惡寒,繼之發(fā)熱。至午夜體溫可升至38.6℃左右,后半夜熱退。精神疲乏,食納差,進食則嘔,大便半個月不暢,身寒畏風,身穿棉襖,口不渴,脈浮弦而虛,舌薄潤。查血象正常,瘧原蟲陰性,擬診為:感冒(屬表里不和,營衛(wèi)不足)。處方:柴胡6g,桂枝6g,西黨參15g,白芍10g,法半夏10g,黃芩10g,生姜3片,炙甘草5g,大棗3枚。囑服2劑。
二診,服前方2劑,發(fā)熱已退,發(fā)熱時間縮短,熱度在37.6℃左右,身體酸脹減,脫去棉襖,身感暖和,不嘔,能食稀飯,大便解少許,脈緩弦而虛,舌苔白潤。守原方桂枝、柴胡加至10g,加葛根15g,囑服4劑。
三診,服前方8劑,身無不適,飲食增加,熱退未反復,睡眠安靜,脈緩而平,舌苔薄潤,以補中益氣湯加味:生黃芪15g,西黨參15g,白術10g,柴胡6g,升麻5g,炙甘草5g,當歸10g,廣陳皮10g,桂枝6g,枳殼10g,廣木香10g,生姜3片,大棗3枚。囑服10劑以資鞏固。此后,病者一切如常,恢復健康。
按:凡感冒初起,如失于辛散解表,多釀成涼遏留邪。復不可攻表,又難于和里,補之礙邪,清之傷胃,惟有用柴胡桂枝各半湯,小制其劑,無須取汗,切忌攻里,期待取效。
(三)柴胡桂枝湯治風濕熱
風濕熱臨床表現(xiàn)為身體疼痛,關節(jié)煩疼而灼熱,或高熱汗出,用柴胡桂枝各半湯和解透達,調和營衛(wèi),酌加祛風藥,可取良效。
病案舉例:
王××,女,31歲,印刷工人。1982年3月24日就診。病者素有關節(jié)炎,遇氣候變化則諸身關節(jié)疼痛,發(fā)熱,汗出。經用水楊酸鈉等抗風濕藥,熱退,汗大出,面色蒼白,畏風怕冷,食納差,嘔心,反復發(fā)作,病延兩月余未愈。診其脈細弱無力,舌質淡苔薄白。處方:柴胡6g,桂枝10g,生黃芪15g,白芍10g,法半夏10g,西黨參20g,秦艽10g,生姜3片,大棗3枚。水煎服,每日1劑。
一星期后,熱退凈,食納增加,面色紅潤,精神逐漸恢復。繼之用生黃芪15g、防風10g、白術12g,共配10劑量,研細末,每日早間空腹服15g。
已越三年之久,舊病未發(fā),照常上班。
按:風濕熱理應治以祛風勝濕清熱,用西藥雖可退熱治其標,但出汗多傷衛(wèi)氣損脾胃,正如《金匱》所說,治濕發(fā)汗,風氣去,濕氣在,非其治也。故改用柴胡桂枝各半湯,和解表里,兼調營衛(wèi),邪亦不可干,不治風濕而病自愈。本例病者取得近期療效,三年之后未復發(fā),足資明證矣。
(四)柴胡桂枝湯治肺心病肺部感染
徐××,男,58歲,干部。1993年5月12日。
病者因感冒發(fā)熱入院治療。臨床診斷:肺心病,肺部感染。癥狀:發(fā)熱時高時低,最高可達39.2℃,惡寒身倦,咳嗽氣喘,胸悶心慌,食納差,胃口不好,夜難入睡,不能平臥,小便量多,大便量少不結。已用氨芐青霉素、咳必靜、安定等治療近兩個月余。
筆者查房時發(fā)現(xiàn),病者身穿毛線衣3件,氣喘吁吁,語言低微,體瘦清冷,覆被而臥,脈虛弱,舌苔薄白。病人呈慢性病容,一派弱不禁風之貌(此時南昌的氣溫已達27~28℃健康人可穿短衣衫)。病人已用大量抗生素,以及白蛋白、能量合劑,但病情未能控制,體質亦未能恢復。每隔日體溫升高,稍冒風寒,即發(fā)熱、身痛、呻吟不已、咳嗽加劇。病情虛實夾雜,補之礙邪,攻邪傷正。故從調和營衛(wèi)入手,以益氣固表法同治。方用柴胡桂枝各半湯加味:柴胡10g,黨參15g,黃芩10g,法半夏10g,桂枝10g,白芍10g,炒谷、麥芽各15g,炒雞內金10g,生姜3片,大棗3枚。水煎每日1劑,分2次溫服。另服健脾益氣沖劑(為本院自制成藥)1包、含生藥量15g。每日早間空腹服。
服上藥5劑后,病人發(fā)熱停止,咳嗽減輕,飲食倍增,諸身溫煦,精神顯著好轉,能下樓散步,脈緩有力。繼用上藥治療半月,痊愈出院。
出院帶藥是:六君子湯原方加健脾消導藥、健脾益氣沖劑。數(shù)月后病人健康如常。
按:病者素體清瘦,有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史,復感風寒,引起肺部感染而反復發(fā)熱,咳嗽難平,故用藥不能偏體信寶皿你m田體他合減?。浩珶釀t傷肺助燥;要虛實兼顧,寒熱平調,健運脾胃。尤重增強體質,抗病能力提高,能抵御外邪,機體自然恢復。本案用柴胡桂枝湯加味,前后1個月左右,守方不變,病情穩(wěn)步轉好,以健脾益氣沖劑,旨在健運脾胃,增加食欲,湯藥散劑互用,相得益彰。次年隨訪,病者健康狀況良好,很少感冒,體重增加,一切正常。
(五)柴胡桂枝湯治身體疼痛
身體疼痛有因風濕,有肌肉抽痛。究其病機,還應從營衛(wèi)不和,氣血失養(yǎng)著眼,尤其是老年病者,經常身體不適,雖不算大病,總是令人不適,應當予以調治。
病案舉例:
李××,男,65歲,退休工人。1983年4月10日初診。病者經年累月,自覺諸身不適,肩背脹痛,關節(jié)酸脹,胸悶不快,遇陰雨低溫,四肢沉重酸痛,精神疲憊,飲食尚可,二便正常。脈緩而軟,舌苔薄白潤。血象正常,抗“O”、血沉正常,心電圖正常,血壓138/80mmHg。前醫(yī)治以補益氣血藥、滋陰補腎藥、養(yǎng)血祛風藥,均未能達到治療目的,患者依然終日感覺身體不爽,體態(tài)不如常人。仔細詢問,病者家況尚好,退休生活安定,又無人際關系不睦。查體亦無陽性體征。改從調和表里,調和營衛(wèi)入手,擬以柴胡桂枝各半湯加味:柴胡10g,黨參15g,法半夏10g,桂枝10g,白芍10g,黃芩10g,郁金10g,生黃芪15g,炒谷、麥芽各10g,炙甘草5g,姜3片,大棗3枚。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二診,服前方7劑后,自謂半年來,惟有此次服藥的療效好。服藥后感覺諸身清爽,精神舒暢,心胸開朗,食量增加。病者譽為神藥。
察其脈舌如常,血壓平穩(wěn),無明顯陽性體征,病者要求繼服前藥。遂囑其守原方再進7劑,仍每日1劑,水煎分服。
俟后,病者三四個月未來診。約過年之后,病者來診,訴其每月服7劑,已堅持半年多,自覺精神振作,體態(tài)輕盈,食欲正常,睡眠良好,血壓正常,脈息平和,要求賜藥浸酒,以調理氣血。擬用首烏、枸杞子、雞血藤、杜仲各等分,浸白酒常飲。
隨訪至今,病者已年逾七旬,每月服上藥5~7劑,并用藥酒佐餐。面色紅潤,精神頗佳,飲食、二便、睡眠均正常。病者喜稱,先生所賜“保健良方”,不是補藥,勝似補藥。
按:誠如病者所稱,柴胡桂枝各半湯是“保健良方”,不是補藥的補藥,確能健身延年。然而,一劑柴胡桂枝各半湯,何以有如此之功效?值得揣摩。筆者認真地做了一次“事后諸葛”,又捧讀《傷寒論》諸多條文,研究柴桂各半湯的結構,作用機制,加深了對此方的理解。深究其功用,具有調和陰陽,調和營衛(wèi),調和脾胃,疏泄肝膽,補益氣血,和解表里作用,最適應于老年體弱,氣血不暢,脾胃不和,表里不和、營衛(wèi)不固的病者,用之能輕身卻病,不失為一張保健良方。此后,筆者多次用于老年患者,作調理之劑,或加益氣的黃芪、黨參;或加養(yǎng)血之熟地、白芍;或加通絡之伸筋藤、千年?。换蚣幼萄a肝腎之牛膝、寄生、杜仲之屬,屢試不爽,確有滿意的療效。
(六)柴胡桂枝湯治風濕關節(jié)炎
風濕性關節(jié)炎是南方春天的多發(fā)病,每于春季久雨低溫,男女老幼都可罹患。青壯年用祛風勝濕,發(fā)散風寒,取效甚速,中老年人氣血不足,難勝風藥之耗散,病多纏綿難以速愈。故治療要以調理氣血,使營衛(wèi)充實病方可去。
病案舉例:
羅××,女,51歲,工人。1989年4月5日初診。
病者開春以來,經常全身關節(jié)疼痛,遇陰雨則肩、肘、膝等大關節(jié)疼脹難忍,涉水則關節(jié)紅腫而痛。前醫(yī)以祛風勝濕藥,如羌活、獨活、威靈仙、防風之類罔效,又以四物湯之類養(yǎng)血亦未能奏效。查抗“O”、血沉,均在正常值以內。診時所見,病者身體形寒,全身關節(jié)酸痛緊束不舒,膝關節(jié)屈伸不利,尤其以夜間關節(jié)肌肉疼痛不堪,影響睡眠,食納乏味,二便正常,脈浮弦緩,舌苔白潤。擬從調和營衛(wèi),透達風寒,稍佐祛風勝濕為治。處方柴胡桂枝湯加味:柴胡10g,桂枝10g,黨參15g,黃芩10g,法半夏10g,白芍10g,秦艽10g,防風10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棗3枚。水煎每日1劑。囑服7劑,以觀動靜。
二診,服上藥后,自覺身暖舒展,不惡寒,全身輕松,關節(jié)基本不酸痛,食欲增進。服第一二劑,身有微微小汗,服第三劑不再出汗只覺身體舒適。脈緩平和,舌苔白潤。囑再服7劑,以鞏固療效。
數(shù)月后告之,兩個多月的關節(jié)痛,服前藥7劑已病去八九,再服7劑一切正常,故未再復診,已上班勞動。
按:風濕性關節(jié)炎用祛風勝濕藥,自然是合乎常理,無可非議。但本案病延2月有余,病情未能穩(wěn)定,且關節(jié)痛而全身不適,又從養(yǎng)血祛風治療,亦未見效。究其病機證候,實因身體氣血不足,營衛(wèi)不和是本,故祛風勝濕治標無效,又單純養(yǎng)血無視其表,亦未能取效。改從調和營衛(wèi),透達風寒而取效。實際意義是,振奮人體正氣,扶正以祛邪。正氣盛,邪氣自卻。
(七)柴胡桂枝湯治風濕發(fā)熱(體虛發(fā)熱)
風濕病癥見發(fā)熱,且熱不易退,并見關節(jié)痛,身體瘦弱,食納減少。究其病因,實屬體虛,正氣不足,營衛(wèi)不和。
病案舉例:
劉××,女,23歲,農民。1995年5月10日初診。
患者因風濕病住院兩個多月。確診為風濕病。用青霉素注射,口服腸溶阿司匹林。經近兩個月的治療,未能控制癥狀,而轉中醫(yī)診治。
診察所見,病者面容憔悴,形體消瘦,食少納差,口淡乏味。大便量少成形。每日午后發(fā)熱身寒,體溫37.8~38.5℃,諸身關節(jié)疼痛,手指關節(jié)輕微脹痛,膝踝關節(jié)時而紅腫,步履
不快,月經閉止,形同老嫗。脈細弱,舌淡紅而潤。綜合脈證,實屬氣血虛,營衛(wèi)不足。
先投柴胡桂枝湯加味:柴胡10g,桂枝10g,黨參15g,黃芩10g,法半夏10g,白芍10g,炙甘草5g,炒雞內金10g,炒谷、麥芽各10g,生姜3片,大棗3枚。每日1劑,水煎服。
二診,服前方10劑后,病者告謂:發(fā)熱已退,身體較前有力,食欲增加,精神好轉,諸身關節(jié)更柔軟,行動自如,口和舌潤,脈緩而細。守原方加生黃芪15g、防風10g、白術10g、秦艽10g,囑每日1劑。如病情好轉可繼續(xù)服上方,待諸癥緩解,再來復診。
三診,病者相隔一個多月,由鄉(xiāng)里來省城復診。診察所見,病者身體明顯好轉,近兩個多月的治療,低熱自服藥后未反復,關節(jié)疼痛日見減輕,體重增加4kg。食欲增強,二便正常,面色紅潤,但仍有關節(jié)疼痛,遇陰雨則疼痛更甚。脈緩兩尺弱,舌苔白滑。方擬三痹湯加味:獨活10g,寄生20g,秦艽10g,防風10g,當歸10g,川芎6g,熟地15g,白芍15g,桂枝10g,黃芪20g,杜仲10g,牛膝15g,黨參15g,鹿角霜15g。每日1劑。
本方共服60余劑,風濕關節(jié)痛基本痊愈。后改用八珍湯加益母草、仙茅、仙靈脾、巴戟天、杜仲、菟絲子,服20余劑。月經來潮,恢復健康。
按:風濕關節(jié)炎先以阿司匹林、青霉素消炎抗風濕,非但未能控制病情,反而發(fā)熱不退,纏綿兩個多月,故第一方投柴胡桂枝湯奏效。其發(fā)熱的原因,應當歸咎于體虛營衛(wèi)不和,正氣不足,御邪能力下降,所以用柴胡桂枝湯發(fā)中有收,攻中有補,取得了退熱與扶體的雙重療效。繼之以三痹湯滋養(yǎng)肝腎,益氣補血,祛風勝濕,風濕關節(jié)炎得到合理治療,病情日趨好轉。但因其體質虛弱,一方面用西藥抗炎祛風濕,另一方面近兩個多月的發(fā)熱,耗傷氣血,故月經閉阻,一年多沒有月經,稱得上是“少女干血癆”。故在風濕病好轉時,隨即用八珍湯合二仙湯,補血補氣,調補沖任,經兩個月治療,月經來潮,病告痊愈。
——陳瑞春《傷寒實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