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龍湯中亦含有麻、杏、石、甘,看似包含麻杏甘石湯組分,為何外感(太陽傷寒)初起可用大青龍而不宜麻杏甘石?麻黃與石膏伍用就是“表里雙解”嗎?如果對傷寒學(xué)不太熟識的話,可能會成為一個問題,也確實有同仁就此提問過,這里簡單討論一下。
⒈方藥組成和劑量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個(去皮尖)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掰) 石膏如雞子大(碎)、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
麻黃四兩(去節(jié))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 甘草二兩(炙) 石膏半斤(碎,綿裹)
大青龍湯 | 麻杏甘石湯 | |
麻黃 | 六兩 | 四兩 |
桂枝 | 二兩 | |
杏仁 | 40個 | 50個 |
炙甘草 | 二兩 | 二兩 |
石膏 | 雞子大 | 半斤 |
生姜 | 三兩 | |
大棗 | 12枚 | |
麻黃:石膏 | 約1:1 | 1:2 |
柯雪帆據(jù)東漢“光和大司農(nóng)銅權(quán)”考證一兩相當(dāng)于15.6克,傅延齡則主張參照《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史·度量衡卷》所證東漢官秤,一兩折合13.8克。
據(jù)李宇航《傷寒論方藥劑量與配伍比例研究》,取河南固始雞蛋(一枚平均體積43ml)實際稱量,石膏如雞子大約為91.5克。
依此,東漢一兩相當(dāng)于13.8克~15.6克。大青龍湯中麻黃六兩折今82.8克~93.6克;石膏雞子大按現(xiàn)代稱量約為91.5克。則麻黃與石膏劑量比大約為1:1。
⒉主治
大青龍湯證
太陽傷寒,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fēng)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38,)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fā)之。(39)
病溢飲者,當(dāng)發(fā)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金匱·痰飲)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證
發(fā)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63)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167)
據(jù)《傷寒雜病論》條文,大青龍湯主要用于①太陽傷寒;②“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dāng)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之溢飲。從其重用麻黃以及麻黃與石膏等量來看,大青龍湯是發(fā)表之方,且為重劑,由條文“若脈微弱、汗出、惡風(fēng)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方后注“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fēng)煩躁,不得眠也”亦可知也。
麻杏甘石湯石膏倍于麻黃,用于汗下后“汗出而喘”,或可視為表里雙解之方。不過方中麻黃之用主要不在“發(fā)表出汗”,而在宣肺平喘。如果用了炙麻黃(不少中成藥如此),其宣肺功能且打折扣,就更談不上解表了。
總之,大青龍湯證因表邪郁閉較重,“陽氣怫郁不得越”,郁熱內(nèi)生,重在發(fā)汗解表,表解則郁熱自解,故少用石膏除煩為佐。麻杏甘石湯則以宣肺清熱平喘為其功。
⒊關(guān)于“大熱”
為什么麻杏甘石湯中重用石膏,反用于“無大熱”者?何為“大熱”?
古代注家對“大熱”的認(rèn)識并不一致。余以為,“無大熱”是指外無大熱,提示病不在表。尤怡說較為可取,“發(fā)汗后,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其邪不在肌腠,而入肺中,緣邪氣外閉之時,肺中已自蘊(yùn)熱,發(fā)汗之后,其邪不從汗而出之表者,必從內(nèi)并于肺耳?!薄跋潞蟆币粭l,“雖汗下不同,其為邪入肺中則一,故其治亦同?!?/span>
黃元御說亦可參考,“汗后表寒未解,郁其肺氣,熱蒸皮毛,竅開而不能透洩,故汗出而喘。表得汗洩,故外無大熱。麻黃發(fā)表,杏仁降逆,石膏清金,甘草培土,則表里俱解矣?!薄跋潞蟊砗唇?,郁其肺氣,肺郁生熱,蒸發(fā)皮毛而不能透洩,故汗出而喘,表寒里熱,以麻杏甘石雙解之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