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云峰博士/文
孩子逆反的背后藏著父母的問題,甚至嚴重的說,是父母一手導致了孩子的逆反。我們不妨看看父母到底做了哪些導致孩子逆反的事情。
過高、不切實際的期望
許多父母為了孩子將來能夠出人頭地,往往不考慮他們的興趣愛好和感受,強迫他們學這學那,硬讓他們?nèi)プ鲆恍┧麄儾幌矚g,甚至是一時還難以做到的事情。這種拔苗助長的做法因為忽視了孩子自身的興趣、感受、素質(zhì)和能力,往往適得其反,更糟糕的是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對抗情緒,讓孩子產(chǎn)生逆反心理,與父母對抗。對家長來說,應該注意孩子的興趣和感受,引導孩子做一些事情,不要提出過高的要求,應提一些比孩子實際能力略高一些,經(jīng)過他們的努力能實現(xiàn)的要求。這樣,孩子實現(xiàn)目標后不僅能享受到喜悅還能增強自信心,一旦他們充滿了自信習慣了體驗這種快樂,就會產(chǎn)生巨大的驅(qū)動力,實現(xiàn)更高的目標。
對孩子過于嚴厲
所謂“嚴師出高徒”,加上現(xiàn)在的競爭和壓力如此之大,父母為了孩子將來能有所作為,抱著嚴加管教的態(tài)度,甚至有些父母腦子里還存在著“不打不成材”的思想。由于對孩子要求苛刻,他們時不時地諷刺、挖苦孩子,總覺得孩子與自己的要求相差很遠,有的家長甚至還動手打孩子,這些做法無不傷害著孩子的自尊心,往往造成了不好的后果。其實,家長應該更多的理解、尊重孩子,把他們當成一個有獨立意識的小伙伴,有事商量著辦,平等相待,循循善誘,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千萬不可以勢壓服。要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所以能建立,是因為我黨深知這樣一個道理“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終會將他推到”。不要試圖通過抬高你自己或別人來打擊孩子,不要試圖控制你的孩子,管的越嚴厲,反抗的可能越激烈。
壓抑孩子的好奇心
你也知道“好奇心會殺死貓”,尤其是正處于生長發(fā)育階段的孩子,他們更是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但許多家長不理解孩子的好奇、探索心理,認為他們在瞎胡鬧“不務正業(yè)”,有的還打罵孩子,這樣就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滿情緒。更要命的是,很多父母只知道傻傻的告訴孩子,你一定不要動這個,你一定不要去那個地方,你一定不要談戀愛……你越是不讓他們做一些事情,他們就越容易做這些事情。智慧的父母不僅僅是告訴孩子不可以做某些事,還會告訴孩子為什么不可以做這些事,做這些事可能會產(chǎn)生什么不好的后果,當父母把原因清楚地告訴孩子,孩子的好奇心也會有所降低。
反復嘮叨,喋喋不休
心理學上有個“超限效應”,指的是由于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xiàn)象。這個效應來源于這樣一個故事:
馬克·吐溫聽牧師演講時,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10分鐘后,牧師還沒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不捐了。在牧師終于結(jié)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于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里偷了2元錢。
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在家庭教育中,你經(jīng)常犯牧師的錯誤,比如,當孩子不用心而沒考好時,你會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復地對一件事作同樣的批評,結(jié)果使孩子從內(nèi)疚不安到不耐煩最后反感討厭。他們被“逼急”了,就會出現(xiàn)“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孩子一旦受到批評,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心理平衡,受到重復批評時,他心里會嘀咕:“怎么老這樣對我?”孩子挨批評的心情就無法復歸平靜,反抗心理就越發(fā)高亢起來。
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那也不應簡單地重復,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孩子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所以不要試圖反反復復、嘮嘮叨叨的說個不停,必須要言而不煩,并且尊重孩子,留給孩子情緒變換和思考的余地,孩子有了思想準備,就相對容易接受你的意見。
魔鬼藏在你身上
作為現(xiàn)實社會的成年人,總有很多事不如意,會遇到很多自己感覺不公平的事情,也因此會有很多抱怨,甚至自己生氣或憤怒。很多時候,我們認為是別人讓我們生氣,是外界的不公平讓你氣憤,是自己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才產(chǎn)生了抱怨。可事實真的如此嗎?有這樣一個故事:
從前,有個婦人,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生氣,和鄰居、朋友的關(guān)系都搞得很僵。她非常惱火,想改吧,一時又改不了,于是終日悶悶不樂。
有一天,她和一個好友聊天時,說出了心中的苦悶。朋友聽完后就對她說:我聽說南山廟里的老和尚是個得道高僧,他也許可以幫你解決這個問題!
于是,她去找那個和尚。對和尚說:“大師,我怎么老是生氣呢?你能告訴我為什么嗎?”
大師笑而不答:“哦,施主,請跟我來!”和尚把婦人帶到了一個小柴房的門口說:“施主,請進!”婦人很奇怪,但又不明白老和尚的意思,但她還是硬著頭皮走進了柴房!這時老和尚迅速把門關(guān)上并上了鎖,繼而轉(zhuǎn)身走了。婦人一看,就氣不打一處來:“你個死和尚,干嘛把我關(guān)在里面?。?#8221;“快放我出去……”
罵了很久,高僧也不理會。婦人又開始了哀求,高僧仍置若罔聞,最后婦人總算是沉默了。高僧來到門外,問她:“你現(xiàn)在還生氣嗎?”
婦人回答說:“我只是在生我自己的氣,我為什么會到這鬼地方來受罪。”
“連自己都不能原諒的人怎么能夠原諒別人呢?”高僧拂袖而去。
過了許久,高僧又來問她:“還生氣嗎?”
“現(xiàn)在不生氣了。”婦人回答說。
“為什么呢?”
“氣也是沒有辦法啊。”
“你的氣還沒有消逝,還壓在心里,爆發(fā)以后仍會很劇烈。”高僧說完又離開了。
當高僧第三次來到門前時,婦人立即上前說:“我現(xiàn)在不生氣了,原因是不值得氣了。”
“還知道什么叫不值得呀,看來心中還有衡量,還是有氣根的。”高僧笑著說。
當高僧迎著夕陽站在門外時,婦人這樣問高僧:“大師,何為氣呢?”
高僧把手中的茶水傾灑在了地上。婦人看了很久以后,頓悟,叩謝后回去了。
這個故事很有意思,“何為氣呢?”,高僧打了一個啞謎,把茶水傾灑在了地上,婦人看了很久也頓悟了。你呢,看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想法?“氣”由心生,心中有氣自然容不下別人,甚至也容不下自己。“氣”可以有,如杯中之水;亦可以無,如無水之杯。有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對待,杯中之茶可以品,也可以灑,關(guān)鍵在于你怎么對待!所以,很多問題不在于別人,而在于自己,對待孩子的問題也是如此,父母往往沒有耐心,甚至沒有寬容心。
所以,魔鬼并不是都在“外邊”,更多是藏在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