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jīng)試過,當你想找一個東西的時候,怎么都找不到?明明你記得放在某個地方或者已經(jīng)分類存放好了。這就好比你讀書的時候,也會經(jīng)常產(chǎn)生“哎,這個話題、這個內(nèi)容我似乎曾經(jīng)看過、接觸過?!钡?,真正讓你去想,卻總是想不起來完整的信息。
那么有沒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幫你解決這個問題?有的,那就是在你的生活中實行斷舍離。斷舍離是指讓人們將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系,只需要以“我”作為主角考慮,而非物品只為主角,去思考什么東西最適合現(xiàn)在的“我”,而在讀書方面的也有這么一種斷舍離的方法,那就是《如何有效整理信息》這本書中介紹的方法。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這本書介紹了如何將信息保存在一冊可以反復翻閱的筆記本中,自由自在地參考獲取的信息,即“信息整合”, 并通過筆記本進行知識生產(chǎn), 即產(chǎn)出新信息,讓你從此不再害怕找不到需要的信息素材,快速建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
這本書的作者是奧野宣之,他是同志社大學新聞學專業(yè)畢業(yè),曾在出版社和報社工作,獨創(chuàng)了信息整理術和智慧創(chuàng)造法,還以“筆記本作家”的身份活躍在媒體節(jié)目和論壇中,無論是工作還是興趣,他都堅持使用筆記本記錄。他的其他著作還包括《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智慧創(chuàng)造鍛煉法》《“處方箋”讀書法》《三本書創(chuàng)造好點子》等。
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這本書中,作者奧野宣之從什么是一元筆記本法、如何記錄建立自己的素材庫,到如何利用記錄的素材進行知識生產(chǎn)等3方面,給我們提供了一套有效整合信息的體系流程。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每個方面的重點內(nèi)容。
第一部分,一元筆記法。
在生活中,我們都有很多的筆記本,工作本、隨手記、素材本、日記、計劃本、手賬本、讀書筆記等等,乍一看上去分門別類,規(guī)范完整。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一是我們根本不可能隨身帶著這么多本筆記本,二是當你要查詢信息的時候,往往要翻遍所有的本子才能找到那也許靈光一現(xiàn)的想法記錄在那里,最重要的還是每次記錄你都要思考分類,長此以往,疲憊不堪,自然也就無法堅持下去。
而這本書卻提出化繁為簡,提出只用一本筆記本記錄所有的信息的一元筆記法。一元筆記法的優(yōu)點恰恰能解決以上產(chǎn)生的麻煩。
一元筆記法的三個優(yōu)點:
① 簡潔、簡單,不會造成混亂:因為無需分類,只要將任何你想要記錄的信息都記下來就可以了。
② 無壓力、持續(xù)使用:不用像以前一樣考慮記在哪本筆記,讓記錄的行為變得輕松愉悅,這樣就能毫無壓力地堅持下去。本來我們分類和整理信息是為了讓信息為我們所用,所以沒有必要變成疲于奔命地收集且忙于分類。
③ 自由,能隨意調(diào)整:手寫文字、資料粘貼、圖片甚至實物統(tǒng)統(tǒng)都能放進去,只要是你想要的,并且可以隨意更換不同的筆記本,找到最喜歡的方式。
使用一元筆記法只需要遵循三條規(guī)則即可:
規(guī)則1 一元化:把想記錄的一切信息都納入這冊筆記本中,不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分類整理,并且解決因為分類整理之后,經(jīng)常性發(fā)生找不到東西的狀況。因為只有一本筆記本,所以一定能夠找到!
規(guī)則2 時序化:只需要按照時間的順序去記錄就好。
規(guī)則3 索引化:為信息建立索引,方便后續(xù)查詢。“索引”不是指信息本身,而是尋找信息的線索,線索可以理解成一個標志符號。
第二部分,建立自己的素材庫。
建立素材庫有兩步:
1,隨意書寫,將你在生活中遇到的所有觸動你的信息都記錄下來,包括記錄日常瑣碎的生活日志、飲食、健康甚至睡眠等等的信息都可以。在無意識、無選擇的書寫的過程中,隱藏在腦海中源源不斷的思緒都會訴諸筆端。
無論是積累許久的情感,還是反復思考過的決心,這些在寫的過程中涌現(xiàn)的想法可以深化你對問題的思考讓你重新審視自己。也許有人會說我的生活千篇一律,沒有什么好寫,但是越感覺沒有什么,越感覺生活的千篇一律,越應該去記錄,這樣才會發(fā)現(xiàn)、思考一些東西,不然時間就像一陣風吹過了我們的生活,什么都沒留下,須知人類的記憶并不可靠。
2、文字資料隨意粘貼,將你遇到的覺得有趣,或者想不通的資料全部貼在筆記本中,無需去特別分類。因為我們收集資料和不經(jīng)意間記錄的行為,實際上都是人被自己都未察覺的潛在需要驅(qū)使而做出的反應。
通過這兩個步驟,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的筆記本將慢慢積累了很多的信息。你的筆記本將會變成你生活的縮影和你過去存在的證據(jù)。而由于信息的不分類,筆記本里將會各種信息混雜,而這些不同種類的信息混在一起能夠促使我們的大腦去擴展思考,激發(fā)靈感,不知不覺中,筆記本就成為了我們的素材庫。
第三部分,利用素材庫進行知識生產(chǎn),建立知識體系。
美國廣告大師詹姆斯·韋伯·揚曾說:“所謂創(chuàng)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組合而已。”也就是說創(chuàng)意并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把原本司空見慣的事物用一種出人意表的形式再次出現(xiàn)于人前。
而知識生產(chǎn)就是要提出屬于自己的思考,帶有自己獨特見解的信息,這個時候,我們記滿信息的筆記本就成為了原料。針對如何輸出新知識,作者在書中也提出了五個步驟:
步驟1:收集——積累常識與作為研究課題的知識;
步驟2:咀嚼——閱讀、回想、深入思考積累的信息;
步驟3:發(fā)酵——脫離課題,在潛意識層面思考;
步驟4:頓悟——創(chuàng)意的誕生,突然之間驚呼“明白了!”“找到了!”
步驟5:具體化——將創(chuàng)意化為成果。
收集,就是我們在筆記本上記錄信息的行為;咀嚼,就是我們翻查信息的時候;發(fā)酵,就是我們在不斷做筆記的過程中慢慢產(chǎn)生的越來越深入的思考;頓悟,就是在思考過程,翻查筆記的時候突然產(chǎn)生的火花,即新知識生產(chǎn);具體化,就是將產(chǎn)生的新知識變成文字表達出來,也即成為了自己的知識體系。
這整個過程其實就是我們將學到的東西,重構為屬于我們自己的知識體系的過程,而要實現(xiàn)這個過程僅僅需要一本筆記本,然后開始記錄就好,是不是非常簡單。
以上就是《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一書的重點內(nèi)容,作者將認為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更加需要自己的去獨立思考,他通過自己的實踐,總結出一元筆記法,這種形式簡單只需要一本筆記本就能開始的信息整理法,讓我們能毫無壓力地開始實踐。
假如你現(xiàn)在正為不知如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如何收集素材積累、且覺得信息過于繁雜而煩惱,無從下手整理,那么為什么不試一試一元筆記法呢?畢竟他只需要一本筆記本,然后開始寫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