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對于狀元,大家的印象會是什么樣的呢?我覺得大部分人都會認為狀元的文采很好,畢竟文狀元拼的那就是文采,誰的文采過人,誰就能脫穎而出走上去,就能安排好的官位坐,而且古時候的考試可不像我們現(xiàn)在,古代科技是包分配,現(xiàn)在畢業(yè)了還得自己死命找工作。
正因為如此啊,科舉制度在當時的學子們眼里,那簡直就是通天梯了,是相當神圣的!拼了自己小老都要往上爬。當然了,我們自古就有文無第一的說法。憑什么你就比我強呢?誰沒有才華啊,當面對兩虎相爭的時候古代考官們會怎么辦呢?
其實這個問題在中國科舉制度建立以后就不止出現(xiàn)過一次,而后來的選擇的條件說來也都蠻奇葩的,而這當中最奇葩的就數(shù)趙匡胤的辦法了。熟悉歷史的我們都知道,趙匡胤是一名武將,是小兵出身,后來靠自己弟弟趙光義和謀臣趙普的陰謀詭計,自己在陳橋那個地方自立門戶把前老板的孤兒寡母給欺負了,奪取了他們的家業(yè),開創(chuàng)了大一統(tǒng)皇朝宋朝。成為了中國最為知名的四大皇帝。
按說這樣一個明君,在選人才方面應該是慧眼如炬,但最后他卻以歷史上最為搞笑的一種方式選取了金科狀元,很是令人無語。
對于宋朝來說,熟悉的都知道很有錢,不過它的軍隊十分垃圾,是重文輕武的反面典型,對這種說法小編還是認同的,所以在我玩宋朝類游戲麻雀飛青天的時候都是加強軍備,就怕走上他們的老路。不過這總情況在趙匡胤在的時候不是很明顯,趙匡胤雖然在開國后把武將廢了,但畢竟是行伍出身,因此在人才選拔條件上還是很看中武力的。因此在文狀元挑選上就有了搞笑的一幕。
在開寶八年的那科舉上,當時殿試當中有兩個人就脫穎而出,當中一個名叫王嗣宗,另一個名叫陳識。按照當時的殿試規(guī)定,殿試過程中誰第一個交卷那就是當科狀元,不過巧的是這兩貨竟然是同時交卷的,而且一看文章,那文采也都沒得說,杠杠的,這么一來趙匡胤和眾官員就犯難了,怎么辦呢?當時在場的官員們趕忙商量對策,但趙匡胤卻突然有了主意!
當然,也不是什么好主意,說出來不怕你們大家笑話,那就趙匡胤的老本行動手打架。這里可以確定你沒有看錯,就是讓這兩手無縛雞之力的,百無一用的書生在大殿上把對方干趴下。這兩個人既然有文采又能快速交卷子,情商那也是不低。一聽趙匡胤的命令,立馬就動起手來,估計當時連袖子都來不得急卷起來就啪啪開練。這其實不能怪他們,畢竟科舉考試里面的第一名和第二名區(qū)別太大,顧不得那么多了。
兩人雖然立馬廝打起來了,但什么說都不是專業(yè)人士,所以打架的時候姿勢也不是很雅觀,用的基本都是街頭王八拳之類的,最后陳識的帽子被王嗣宗一巴掌就給呼掉地上了,然后王嗣宗就說他贏了,因此他就獲得了當科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