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眾多璀璨歷史文化中,對聯(lián)作為傳統(tǒng)文化中常見的表現(xiàn)形式,雖沒有像四書五經那般廣受推廣,但因其雅俗共賞的特點卻深得古來文人雅士的喜愛。所以歷史上也常有對聯(lián)斗智斗勇的名人軼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對聯(lián)素材多取自生活,縱然是尋常的販夫走卒,本身不像文人那般滿腹經綸,但卻善于觀察生活,偶有靈感乍現(xiàn)想出來的對子,卻也時常難倒當代聞名的文豪才仕。
蘇東坡,宋朝歷史上著名的大詩人,天縱之才自不必說,我們有感于他波瀾壯闊的一生,對他對于詩詞文化文字出神入化的把握,無不佩服萬分。但是他還有另外一個喜好,那就是對對子。一直沿襲到如今,民間都還有蘇東坡、佛印、蘇小小的對聯(lián)軼事在流傳。
不過,與好友間的對聯(lián)斗智,起碼也是同級較量,雖常有敗績,卻從不記掛心頭。而到了后來的某一天,蘇軾這個大文豪卻慘遭一個漁夫越級刷怪,節(jié)節(jié)敗退。
相傳北宋年間,有一個漁夫喜好對聯(lián),常以蘇軾為榜樣,有天打漁歸家途中,見到了在鬧市中晃悠的蘇軾,頓覺三生有幸,連忙上前恭敬地行了大禮,借著寒暄之余,突地心血來潮,起了一個上聯(lián)給蘇軾:
“龜圓鱉扁蟹無頭,三斑有殼。”
蘇軾不疑有他,但見漁夫這上聯(lián)與他背上竹筐中的烏龜、鱉。螃蟹相映成趣,縱然蘇軾一生對對子無數(shù),一時竟毫無頭緒,敗下陣來。而后幾十年,蘇軾常常想起這上聯(lián),無不頭疼不已,終其一生,卻也沒想出合適的下聯(lián)。
如此,漁夫的這個上聯(lián)成了絕對,在往后幾百年的歷史中,仍舊沒有遇到能對的出來的那個人。一直到了清朝,民間出了一位”關東才子”王爾烈, 才為這千古絕對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王爾烈驚才絕艷,卻生性愛玩,這天游玩到了一處古剎,被寺里的大和尚瞧見,見王爾烈溫文爾雅器宇不凡,便出了一個上聯(lián)考考他:
“雪積觀音,日出化身歸南海?!?/strong>
誰知王爾烈卻毫不在意,隨口接上:
“云成羅漢,風吹漫步到西天?!?/strong>
大和尚大為贊賞,不由得見獵心喜,拉住王爾烈便說出了那句幾百年前難倒蘇軾的絕句: “龜圓鱉扁蟹無頭,三斑有殼?!?/p>
王爾烈生性跳脫,見識廣博,只是略微思索,便郎朗答道:
“鰍短鱔長鯰大嘴,一串無鱗。”
大和尚斟酌品味,不由得拍手稱快,至此,這難倒世間才人幾百年的經典上聯(lián),終被王爾烈對出,組成一副完整的千古絕對……
其實,藝術來源于生活,漁夫之所以能難倒蘇軾和眾多才子,無非是對于生活的細致入微的洞察,而這正是他人無法觸及的生活部分,所以才造成了佳對難覓的百年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