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對皎潔的月亮都賦予了濃厚的情感,“詠月”的詩詞也是一個經(jīng)久不衰的話題,兩千年來無數(shù)文人墨客留下了諸多膾炙人口的佳作。而通常月亮在詩歌中代表著人生的圓滿或缺憾、親人的團聚或分離,以及抒發(fā)自己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譬如像詩圣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北宋文學(xué)家王安石的“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皆是詠月思鄉(xiāng)的千古名篇。
但要說,對明月情有獨鐘的詩人,恐怕就屬盛唐最杰出的詩人李白了。在他存世的九百多首詩歌中,跟月亮有關(guān)的就多達數(shù)百首,幾乎占據(jù)了全部存留詩詞的四分之一。其中,不乏寫月佳作,如在《月下獨酌》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或《古朗月行》中的“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亦或《關(guān)山月》中的“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這些詩句都是流傳千古的名句!然而,要論知名度最高一首,恐怕沒有哪一首能跟《靜夜思》相比了。
作為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璀璨的明星,李白是百年難遇的杰出天才,也是繼屈原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他在不到24歲便離開家,從蜀地的江油出發(fā),踏遍了唐帝國的大半疆土,到過帝國的心臟長安,住過繁華的東都洛陽,也見過“煙花三月”的揚州城,更一度困于荒涼的夜郎之地??梢哉f,李白的心路歷程就是盛唐社會現(xiàn)實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藝術(shù)寫照,其熠熠生輝的詩作,更是在唐代詩歌史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至今仍選入多種少兒讀本,影響之大,可見一斑。
但就在其眾多傳世作品中,卻有一首佳作歷來頗具爭議,它就是李白旅居揚州時創(chuàng)作的《靜夜思》。這首詩創(chuàng)作的背景是李白離家兩年后,在一個安靜的秋日夜晚,詩人于屋內(nèi)抬頭望月的所感。由于該詩表達了強烈的客居思鄉(xiāng)之情,語言清新樸素而韻味含蓄無窮,歷來廣為傳誦。然而,就是這首婦孺皆知的名篇,有人說現(xiàn)今讀到的《靜夜思》是篡改版,非李白原作;但爭議最大的,還是“床前明月光”一句中,“床”到底是什么?
那我們現(xiàn)在背的版本是怎么來的呢?原來古人的詩詞被后人篡改在歷史上屢見不鮮,尤其像詩仙李白更為突出,譬如我們大家最為熟悉的《將進酒》,其中慘遭篡改的句子就多達幾處,如詩題原為《惜罇空》;“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原版為“君不見,床頭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云暮成雪”;我們最為熟知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其實是“天生吾徒有俊才”;而最能體現(xiàn)李白之狂的一句“古來圣賢皆死盡”也被篡改成“古來圣賢皆寂寞”。
但要說李白被篡改版本最多的詩歌,恐怕就只有《靜夜思》,時至今日至少有10種不同版本。而現(xiàn)在能看到最早流傳在中國的版本是宋朝版: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由于宋人一直推崇唐詩,其收錄編輯甚有規(guī)模,加之距唐年代相近,誤傳差錯相對較少,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靜夜思》應(yīng)該是最可靠準確的。但到了明朝的時候趙宦光等人對宋人的《唐人萬首絕句》進行了整理修改,《靜夜思》遭到了第一次改版,不知為何,他們將第三句的“望山月”改成了“望明月”。
清朝康熙年間,著名學(xué)者沈德潛在編選《唐詩別裁》的時候,又將第一句的“看月光”改成了“明月光”,而第三句卻是“舉頭望山月”。到乾隆年間,孫洙參考前兩者的改動,將其收錄到《唐詩三百首》里,從此《靜夜思》才成為在中國通行至今的版本。而對于李白的《靜夜思》是否慘遭篡改,其實從日本的史書中也可一探究竟,由于古代日本推崇中國文化,很多唐朝詩詞都是直接復(fù)制粘貼。在日本靜嘉堂文庫藏有宋刊本《李太白文集》中,亦未對其修改,仍然是“看月光”和“望山月”。
原作才是精品?有人覺得“看”字俗氣,讀起來語氣稍顯滯重,不如“明月光”有意境。但是通過史料,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古人多愛用“看”字抒發(fā)內(nèi)心得惆悵,比如杜甫曾言“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北宋的大文豪蘇軾也有詩云“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還有晏幾道的“憶伴飛瓊看月眠”等等。而對后面一句山月,也比明月的意境更加開闊,且沒有重復(fù)感,故明朝人的修改不免有畫蛇添足之意。
的確,經(jīng)過“改動”《靜夜思》比“原版”要更加朗朗上口,加之《唐詩三百首》的普及程度較高,所以非原作的版本流傳度很高,并被收錄于各版本的語文教科書中。然而,這首流傳千年不衰的《靜夜思》除了版本之爭外,它還因為一個“床”字,變得不那么簡單起來。按傳統(tǒng)注解,“床”即坐臥之具,詩人李白獨在異鄉(xiāng),在床上輾轉(zhuǎn)反側(cè),看到皎潔的月光透窗,遂詩興大發(fā)寫下千古佳作《靜夜思》。但對此卻有很多人產(chǎn)生疑問,認為詩中的床并不是睡覺的床,而是古代一種坐具胡床,或井口外堆砌起來的井床,亦或是通假字。
首先提出質(zhì)疑的就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文學(xué)家兼史學(xué)家郭沫若先生,他認為“如果睡在床上,那一定是在房間里,房間里怎么會結(jié)霜呢?”。確實,當(dāng)時李白病臥揚州,秋夜的床肯定是在室內(nèi),如果室內(nèi)都結(jié)霜了,那李白恐怕直接就被凍死在床上了。但郭沫若似乎覺得論據(jù)還不夠充分,他又補充道:“如果睡在床上,頭是不好舉起來的。如果還要再把頭低下去,這個動作就更不好做了”。可以說郭沫若這個質(zhì)疑是很有分量的,一經(jīng)提出,就獲得了大批專家學(xué)者的響應(yīng)。
根據(jù)郭沫若的質(zhì)疑,有一部分人提出,“床”可能與‘窗’通假,而且在窗戶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參照宋代版本“舉頭望山月”,便可證實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所以李白賞月的地點只能是室外,而不是室內(nèi)。室外的話,床只有兩種可能,一是井床,二是胡床。而通過史料記載,我們可以得知唐朝窗子很小,而床腿又很低,月光是照不到床前的,李白躺在床上也沒法看到月亮。
因此認為此“床”應(yīng)為“井欄”,當(dāng)時李白并非在黑乎乎的房間里躺臥,而是在院子里散步,看到井欄前月光如霜,于是抬頭看看月亮,低頭想想家鄉(xiāng)。這樣解釋似乎邏輯,而且李白詩中凡與“床”有關(guān)的詩,只要“床”字單用,全部都是指井欄。比如《長干行》中寫“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在房間里怎么能騎著竹馬繞床弄青梅呢?所以應(yīng)該是圍著院子里的井玩耍。
除了以上對“床”的解釋外,現(xiàn)代著名收藏家馬未都認為不是“井欄”,床應(yīng)解釋為胡床。胡床,亦稱“交床”、“交椅”、“繩床”,古時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馬扎功能類似小板凳。自從胡床被傳入中原,就受到了皇室貴族的喜愛,每當(dāng)出游都會帶著幾把胡床,以便隨時歇息,所以馬未都認為李白在房間內(nèi)的床上的確無法對月生情,而提了張胡床,悠閑地坐在庭院里,看看床前的滿地月光,又看了看地上如霜的月光,一時鄉(xiāng)愁勃發(fā)寫下了膾炙人口的《靜夜思》,似乎也很有道理。
《靜夜思》作為大詩人李白的代表作,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全詩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xiāng)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千百年來廣為傳頌。現(xiàn)如今再度細讀品讀,院中地面上鋪滿了一層月光,如同秋霜,夜深人靜之時共賞一輪明月,其景可想,其情可感!至于,李白《靜夜思》慘遭篡改,原作是否才是精品也已經(jīng)并不重要。而對于那床到底是井床還是胡床?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