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雨斜風作小寒,淡煙疏柳媚晴灘。
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
人間有味是清歡。
——《浣溪沙》
這是一首記游詞,寫于宋神宗元豐七年,蘇軾在去汝州的路上,經(jīng)過泗州,與友人劉倩叔同游南山時所寫。
點擊加載圖片
詞的上闋寫早春的景致。
清晨,風斜雨細,瑟瑟寒風很有些凜冽。蘇軾卻以“小寒”二字概之,表現(xiàn)出了一種毫不在乎的態(tài)度。
一路游覽,漸漸到中午了,雨停了,煙云淡蕩,河灘邊稀疏的柳樹搖曳生姿。一個“媚”字,極其生動地傳達出詩人內(nèi)心的喜悅。
“入淮河洛漸漫漫”,詩人由眼前的淮水不由想到了上游清碧的洛澗,當它匯入江灘后,就變得渾渾濁濁一片浩茫了。這一句境界極其壯大。
點擊加載圖片
詞的下闋寫詩人與友人清茶野餐的歡快心情。
雪沫,指煎茶時上浮的白泡,以雪、乳來形容茶色之白。午盞,即午茶。蓼茸蒿筍,即蓼芽和蒿井,都是立春時的節(jié)令野菜。在古代,每當立春之時,人們就會饋送親友鮮嫩的春菜、水果、餅餌等,稱“春盤”。
詩人喝著乳白色的清茶,吃著新鮮的野菜,不由得感嘆:人間真正有味道的就是這清淡的歡愉呀!
點擊加載圖片
“人間有味是清歡”,便在這哲理性的語言里,顯出詩人高雅的審美意趣及對人生的曠達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