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問題很有意思,在討論這個問題前我們必須知道中子星是如何形成的?并且具有怎么樣的特點。
中子星的特點
中子星的發(fā)現被稱為上世紀60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fā)現之一,它也是現在能夠發(fā)現的恒星演化的終點之一!其是有質量是太陽的8—2、30倍的恒星在演化末期,因為重力崩潰發(fā)生超新星爆炸而形成的一種新的天體形態(tài)。
中子星和黑洞還有白矮星都是恒星在演化末期所形成的,只不過因為恒星的質量不同最終演化為不同的形式。恒星質量小于太陽八倍會演化為白矮星,質量比中子星的要求更大就會演化為黑洞。因此這三者都有一個特點自身密度足夠大,引力巨大。
黑洞的引力大到連光線都無法逃逸,而
中子星也會使光線呈拋物線的形態(tài)逃逸。因為中子星內部密度太大,因此原子的結構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電子因為承受不了巨大的壓力被壓縮進原子核,與質子中和轉化為中子,才阻止中子星的進一步壓縮,所以中子星就可以看作一個巨大的原子核,因為全部由中子形成所以稱為:中子星。中子星的末日
我們知道即使是黑洞這樣神奇的天體也并不是永存的,霍金輻射證明黑洞也在自我蒸發(fā),越小的黑洞蒸發(fā)的越快,越大的黑洞蒸發(fā)的越慢。所以中子星也具有類似到命運。
因為中子星的引力很大,所以它會從臨近恒星不斷奪取大量炙熱氣體,并不斷誘發(fā)熱核爆炸。所以它的溫度很高,能量消耗也很快,因此,它通過減慢自轉以消耗角動量維持光度。當它的角動量消耗完以后,中子星將變成不發(fā)光的黑矮星!并且中子星輻射的能量極其巨大,它輻射一秒鐘的能量如果全部轉化為電能,能夠我們人類使用幾十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