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四大家:指中國畫史上的荊浩、關仝、董源、巨然。簡稱荊、關、董、巨。他們的畫風,從唐朝以來,形成了比較明顯的變化。成為“唐風”至“宋格”的一大橋梁。明王世貞說:“山水至二李一變也;荊、關、董、巨又一變也?!保ǘ钕抵咐钏加柛缸樱?/p>
巨然:南唐、北宋山水畫家,僧人。師法董源,專畫江南山水,所畫峰巒 ,山頂多作礬頭,林麓間多卵石,并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細徑危橋茅屋,得野逸清靜之趣,深受文人喜愛。以長披麻皴畫山石,筆墨秀潤,為董源畫風之嫡傳,并稱董巨,對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畫發(fā)展有極大影響。
五代 巨然 《秋山問道圖》 絹本,墨筆,縱:165.2厘米,橫:77.2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秋山問道圖》是—幅秋景山水畫。畫上主峰居中,這是五代宋初的典型構圖。山峰石少土多,氣勢顯得溫和厚重。與北方畫派石體堅硬、氣勢雄強的畫風,趣味完全不同。中部,山間谷地,密林之中茅屋數間,一條蜿蜒的小路,繞過柴門,通往深谷。茅屋中依稀可見一人坐于蒲團之上,右邊一人側身對坐,大約就是問道者。山高密林,寂然無聲,正是談禪論道,修身養(yǎng)性的極佳妙境。畫面下段,坡岸曲折,樹木偃仰多姿,水邊蒲草,被微風吹得輕輕搖擺,多少體現出秋爽的感覺。在畫法上,山用淡墨長披麻皴,畫出土多石少的渾厚的質感。山頭轉折處重疊了塊塊卵石(即礬頭),不加皴筆,只用水墨烘染,然后,以破筆焦墨點苔,點得非常沉著利落,使整個大山氣勢更加空靈。
五代 巨然 《萬壑松風圖》 絹本,墨筆,縱:200.7厘米,橫:70.5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繪江南煙嵐松濤,礬頭重疊;深谷里清泉奔涌,溪畔濃蔭森森;沿著曲折的山脊,是一片片濃密的松林,“豐”字形的松樹隨風搖曳,似乎能使觀者感受到陣陣濕潤的涼風撲面而來;溝壑里聚起團團云霧,緩緩地向上升騰;山瀑下置一水磨磨坊,溪上架一木橋,在這世外桃源里留下人間煙火。作者的構圖與其他山水稍有不同,雖取全景,但不突出主峰,通過環(huán)繞著的松林將峰頂連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近、中、遠三個空間層次表現得自然得體。全圖的筆墨沉厚渾樸而不失腴潤秀雅,天趣盎然。坡石用淡墨作長披麻皴,再以焦墨、破筆點苔,有沉郁清壯之韻。畫中屋宇,以界畫而成,表現了畫家懷有豐富的繪畫技巧。
五代 巨然 《層巖叢樹圖》絹本,墨筆,縱144.1厘米,橫55.4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山巒起于畫幅的左下角,取側入之勢。山峰層巒疊嶂,山勢奇峭險峻,林中小徑,曲折環(huán)繞,虛實相生,意趣深遠。另外,畫中勾皴兼具,筆墨秀潤,深得山水之真趣。本幅無作者款印。不過有明代董其昌的題識,稱此為“僧巨然真跡神品”。
五代 巨然 《山居圖》 絹本,墨筆,縱:67.5厘米,橫:40.5厘米。日本阪齋藤氏董藏。
此圖無款,亦未見歷代著錄,畫法蒼勁,筆墨厚重,層巒疊翠,葉茂林森,奇峰崛起,煙林清曠,咫尺千里。畫群山叢林溪流橋杓竹籬茅舍的山居景色,筆墨松秀粗放,繪畫技法以干擦為主,略施烘染,氣韻瀟灑,運筆自然,有山似夢霧,石如云動之感。右上鈐有“天歷之寶”大印,右下有明紀察司半印,可知曾為元、明內府收藏。
五代 巨然 《雪圖》 立軸,絹本,水墨畫??v:103.5cm,橫:52.5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據詩塘董其昌(1555~1636)的鑒定款題,定為五代巨然所作。此幅作品構圖大致可分為三景,主山雙峰屏立,雄巖峻險,表現出奇峰積雪,靄靄幽深的北地景致,儼然具有北宋氣度,而兩側鋸齒狀的巖塊,看似突兀奇倨,但卻有增強畫作張力的視覺效果。中景樓閣隱現山石間,客旅行於山徑上,近景則畫河岸兩側,枯枝樹石。山石皴法及造型似從披麻、卷云皴而來,林木方面,松針尖挺,枯枝似郭熙蟹爪,但運筆布墨極具畫家個人的特質。筆法與巨然平淡天真的江南風格有別,可能是宋人宗法李成風格之作。
此圖無款,宋明時曾為宮廷收藏,畫上鈐有“緝熙殿寶”大印,明紀察司半印及乾隆諸收藏印。詩堂上董其昌題“巨然雪圖,董其昌鑒定”。明末為王時敏,后歸昆山徐氏所有,清代收入內府,表現奇峰積雪高出云表,其下坡陀岡阜松杉蕭疏,山腳寒車馬行旅,峰巒從上至下,全以焦墨直皴,樹欹屈多之勢,坡石微用卷云法,已是李郭畫派風貌,故此圖繪制時代已在巨然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