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應該有人會好奇,究竟怎么將所有配件組裝成一臺電腦,又要怎么安裝系統(tǒng),怎么安裝驅動,又是怎么做壓力測試的,本期就讓我們回歸基礎,從組裝開始說起,詳細說明一臺機器的安裝過程、注意事項和可能出現的問題。
配置并不是我配的
好了,在開始之前先準備一套螺絲刀,然后檢查一下配件,看看有沒有遺漏的地方,然后去洗個手,釋放靜電,不放心的還可以戴個手套,這樣準備工作就完成了。
首先取出主板,盒子先不要扔,因為主板需要放置在不導電的平面上,主板盒子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靜電袋可以墊在主板下面,然后我們來看主板,先認識一下上面的各個接口,方便接下來的操作。
以這塊 TUF-B450M 為例,最上面這里是 CPU 供電,根據主板的不同,分為 4PIN 和 8PIN 接口,對應電源上的單 4PIN 或者 4+4PIN 接口。 這里就可能會遇到一個問題,如果主板上 CPU 是 8PIN 供電,但是電源只有一個 4PIN 接口,該怎么辦,這個看 CPU,功耗不是很大的 CPU,只插一個 4PIN 也是能亮的。
CPU 供電旁邊是小 4PIN 的 CPU 風扇供電接口,主板上的其他位置可能會有相同的接口,用于機箱風扇供電。
上面白色的是 RGB 燈效接口。
5v3 12v4
不同主板提供的 RGB 接口會有所不同,大致是 5V3 針和 12V4 針兩種。
12v5 5v3
但是技嘉主板除外,它是獨特的 12V 5 針,5V 3 針的接口也和常規(guī)的不一樣,所以購買 RGB 風扇等設備的時候需要注意。
CPU 供電下面是 CPU 插槽,根據不同平臺,CPU 插槽也是不一樣的。
CPU 插槽右側是內存插槽,不同主板的內存插槽數量可能會不一樣,只要記住長這樣的是內存插槽就行,不同代的內存理論上是不能夠混用的,比如 DDR3 的內存是肯定是不能插在 DDR4 的插槽上的,接口都不一樣,怎么用,當然,或許有我不知道的特殊姿勢。
再右邊,這里是主板供電,一般是大 24PIN 接口,對應電源的 24PIN 接口。
下面是 SATA 接口,用于連接 SATA 硬盤。
這邊這個是主板電池,用于 CMOS 供電,以記錄 BIOS 信息以及時間信息等,電池型號一般是 CR2032,不可充電。 如果是 BIOS 設置錯誤導致的無法開機,可以取下這塊電池等待一段時間,這個過程會重置 BIOS,然后再安裝上去開機即可。
往下是 PCI-E X16 插槽,全長 89MM,一共有 164 個針腳,分前后兩組,短的 22 針,用于供電,長的 142 針,用于數據傳輸,可向下兼容 PCI-E X1/X4/X8 的設備,并且直連 CPU。 一般用于連接顯卡、采集卡或者陣列卡等比較吃帶寬的設備,在高級的主板上會配備多條 PCI-E X16 插槽,前提是 CPU 有足夠的通道使用。
再往下是 PCI-E X1 插槽,全長 25MM,一共有 36 個針腳,分前后兩組,短的同樣 22 針,用于供電,數據接口僅有 14 針,一般用于連接網卡或者其他拓展接口,當然也可以通過轉接卡來連接顯卡,不過沒必要。
接著往下,這個是 M.2(M key)接口,一般走 PCI-E X4 通道或者 SATA 通道,用于連接 M.2 接口的設備,通常是固態(tài)硬盤,上面的 2242、2260、2280 等表示為支持的設備規(guī)格。
再往下是 PCI-E X8 插槽,不過是以 PCI-E X16 的形式出現,目的是為了兼容顯卡,使用多顯卡平臺,雖然帶寬不如 X16,但是大部分顯卡別說 X16 了,X8 都吃不滿,所以使用上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那怎么分辨 X8 和 X16 呢,可以仔細看 X8 插槽后面,是缺少很多針腳的。
最下面一排接口從左至右,第一個是 AAFP 接口,其他主板標注可能不同名稱,用于連接機箱的音頻輸出。
第二個是 COM 接口,連接擴展模塊用的,這個不用管。
第三第四個是 USB2.0 接口,連接機箱前面板的 USB2.0 使用。
第五個是 USB3.1 接口,用于連接機箱前面板的 USB3.0。
然后是機箱的跳線,一共 9 針,一般只用到其中的 8 針,最右下角這一針是多余的,這里主板一般會有說明各個針的功能。
右上兩針是 PWR(POWER 拋瓦縮寫),意思是電源接口,右下兩針是 RESET,意思是重啟,這兩個接口一般不分正負極。
左上兩針是 PWR-LED,意思是電源指示燈,左下兩針是 HDD-LED,意思是硬盤指示燈,注意!這兩個接口是分正負極的。 那么問題就來了,如果主板沒標這些怎么辦,先找主板說明書,說明書上沒有也沒關系,照著上面的接就行,一般是通用的。
機箱跳線接口上面是 SPEAKER 接口,接蜂鳴報警器用的,不用管。
再往右就是另外幾個 SATA 接口了。 那么一塊主板上我們需要認識的接口就全部講完了,以上接口在主板上都會有標注名稱,不用擔心找不到,而且主板結構已經統(tǒng)一很多年了,大部分接口位置大致是一樣的,當然也有部分接口位置可能會不同,這個參考主板說明書即可。 認識完主板之后我們來安裝 CPU,首先將 CPU 從盒子里取出,好了這里就有兩種情況,AMD 和 intel 的 CPU 插槽是不一樣的。
嚶特爾
我們先講 Intel,Intel 陣營的 CPU 自 775 開始,采用 LGA(Land Grid Array 即 “平面網格陣列”)封裝,針腳在主板上,一般有蓋子保護,但是最好還是打開用不同角度看一下針腳,看看有沒有歪的地方,如果有那就要去找商家了。 安裝 CPU 并不需要取下蓋子,CPU 采用觸點的方式連接,需要額外的壓力使 CPU 更好的連接,這里插槽的扣具設計也是為了壓住 CPU。
AMD 陣營的 CPU 一般采用 PGA(PIN Grid Array 即 “插針網格陣列”)封裝,針腳在 CPU 的 PCB 上,主板上只提供插口,所以不需要額外施加壓力。
另外,面向服務器的皓龍、霄龍以及發(fā)燒級的線程撕裂者是采用 LGA 封裝的。
安裝 CPU 的時候注意方向,在 CPU 四角位置找到一個小三角,對應主板或者插槽上的小三角。
防呆口
嚶特爾的 CPU 四周還有防呆設計,但是防呆不放傻,千萬不要大力出奇跡,裝機日常提醒您,裝 U 不規(guī)范,錢包兩行淚。
將 CPU 輕輕放下,按下壓桿,就安裝完成了。
接下來安裝內存,先掰開這兩邊的卡扣,部分主板有一邊是掰不動的,不要大力出奇跡。 如果內存有兩條且要組雙通道的話,插 1、3 或者 2、4 槽,優(yōu)先使用 2、4 槽,如果是插滿就隨意,內存也是有防呆設計的,不用擔心裝反。
接著安裝 M.2 設備,例如固態(tài)硬盤,也有防呆設計,注意,底下的銅柱是用來支撐的,不是來當螺絲擰的,M.2 設備的固定螺絲主板或者機箱會附帶。
然后安裝散熱,如果是盒裝 CPU,一些會有附贈散熱器,可以選擇使用,或者額外購買,另外,intel 的盒裝散熱器不建議使用,AM4 平臺是自帶扣具的,部分散熱需要拆卸扣具安裝,額外購買的散熱器注意要撕下底部的保護膜。
好,我們先卸下主板上的扣具,擦掉散熱器自帶的硅脂,涂上自己買的,不用涂太多,中間來一點就行。 你問我為什么要擦掉自帶硅脂?按摩店膠水硅脂,用過都說好啊,我曾經連 U 帶散熱器一起拔下來過。
好了,接著擰上螺絲,擰的時候像這樣對角擰,可以確保螺絲位置正確,以及散熱在安裝時的穩(wěn)定。
找到 CPU 風扇的小 4PIN 接口,連接至附近標著 CPU-FAN 的 4PIN 風扇供電接口,也有防呆設計,額外購買的散熱器對照相應的說明書安裝,如果風扇帶 RGB 且支持主板燈效的,可以連接至對應的 RGB 接口或者 RGB 分線器。 然后是不是覺得就要進機箱了?Na?ve!
接著有顯卡的安裝顯卡,記得掰開插槽尾端的卡扣,安裝在靠近 CPU 的 PCI-E 插槽上。
然后用 SATA 數據線連接 SATA 硬盤,SATA 接口同樣也有防呆設計,主板和硬盤一般會附帶 SATA 線,不夠的話自行購買。
然后取出電源,接上 CPU 供電、主板供電、顯卡供電以及 SATA 供電。
接著由顯卡的視頻接口連接顯示器,沒有顯卡用核顯的使用主板的視頻接口,接上鍵盤鼠標,然后接上電源的供電,電源有獨立開關的記得打開,用可以導電的物體短接機箱跳線接口的 PWR 這兩針。
點亮進 BIOS,檢查所有硬件是否識別且正常工作,內存是高頻內存的話,需要設置 XMP 或者 DOCP 才可以工作在相應頻率,如果正常工作,關機斷電,準備安裝進機箱,當然也可以順便安裝系統(tǒng)和驅動,測試好再放進機箱。
故障燈
如果有硬件識別不到,檢查是不是接口松動,有問題聯系商家售后,如果干脆不亮,先檢查供電是否接好,再看主板的故障燈,就是這個東西,一般新出的主板都會帶,自檢順序是 CPU、DRAM(內存)、VGA(視頻接口)、BOOT(引導),卡在哪里就說明哪里有問題,要是主板沒有故障燈的話,只能一個一個拆下檢查排除了。 接下來準備安裝進機箱,斷開所有供電,然后拆卸顯卡和 SATA 硬盤,這邊的準備工作就完成了,然后轉移到機箱。
先卸下兩個側板的螺絲,取下側板,一般機箱會附帶一個配件包放在機箱里,配件包里面有銅柱、螺絲和一些可能會用上的配件。
安裝之前先來認識幾種螺絲,擰在機箱上的銅柱是 M3 規(guī)格,所以配套使用的主板螺絲一般是這種十字帶墊片的窄螺紋圓盤螺絲。
而這種不帶墊片的十字寬螺紋圓盤螺絲一般用于固定硬盤和顯卡。
再來就是帶墊片的十字寬螺紋六邊形螺絲,這個用于固定電源。
現在開始擰銅柱,可以手擰,但是建議用附帶的筒套配合螺絲刀擰,這是一個標準的 M-ATX 機箱,如果是大機箱,不知道擰幾個或者擰哪里的,可以把主板先放上去比對一下。
擰完把主板的擋板安裝上機箱,誒,這個擋板還能反射 RGB! 接下來你以為我要上主板了嗎?其實我是要裝電源噠!
最好是先把電源安裝上去,找到機箱上電源的安裝位置,安裝上電源,設計好走線。 一般為了美觀會走背線,怎么走根據自己的機箱來設計,如果先安裝主板可能會擋住一些空位,線走起來比較麻煩,這個機箱沒有獨立電源倉,這里有個開口可以走到背面,上面有兩個開口可以進線,那電源大致的線路就這樣。
再來安裝主板,這里一樣,對角擰螺絲,然后就可以把供電接上,接著看機箱側面,安裝機械硬盤,這個機箱只提供了一個 3.5 寸的硬盤位,所以只能安裝一個 3.5 寸的機械硬盤,安裝好之后連接 SATA 數據線和電源。
還有機箱風扇,這個機箱自帶三個風扇,兩個 RGB,是已經安裝好的,這里安裝一次做演示,購買風扇的時候要注意自己機箱支持的風扇尺寸,這樣找對風扇位,設計好風道,擰上螺絲就好了。
如果是支持燈光同步的風扇一般會附帶一個 RGB 分線器,沒有的話就自己買一個,RGB 分線器可以連接多個 RGB 風扇,畢竟主板一般只有一個 RGB 接口。 需要注意主板與風扇的 RGB 接口是否兼容,剛才在介紹主板的時候說過,分 12V 4 針和 5V 3 針以及技嘉主板的特殊型號,注意,風扇連接分線器的時候是箭頭對箭頭,這個箭頭標志也對應主板 RGB 接口的 12V 或者 5V 那一針,具體看說明書,散熱器的 RGB 風扇同理。
風扇供電分線器
這里還有一個風扇供電分線器,畢竟主板也沒有那么多風扇供電接口。
接著就是把機箱跳線都接好,這個 AUDIO 音頻接口接 AAFP,這個接 USB3.1,可以看到都是有防呆設計的,這個機箱美柚 USB2.0,所以不接。
然后是電源跳線,介紹主板的時候已經詳細說過了。
最后再安裝顯卡,安裝前注意把這個卡扣掰開再安裝,然后接上供電,最后別忘記擰螺絲。
側面有需要的可以自行理線,不過我可能是個假的處女座,是不理線的,最多用扎帶稍微扎一下,然后蓋上蓋子,眼不見心不煩。
連接電源,打開電源的獨立開關,電源獨立開關 0 是關閉,1 是開啟。
開機,成功點亮,到這里一臺電腦就全部組裝完成了,是不是很簡單,可以看到基本所有接口都有防呆設計,而且主板也會標注名稱,所以不用擔心插錯或者找不到,但還是那句話,防呆不防傻,不要大力出奇跡。
是不是覺得這樣就結束了?too young!接下來安裝系統(tǒng)和驅動。
安裝系統(tǒng)的方式有很多,這里說明我經常使用的方法,并不一定要照著來,可以按照自己習慣的方式。 在安裝系統(tǒng)
一個 8GB 以上的空 U 盤,用來做系統(tǒng) U 盤。
然后下載一個 PE,這里推薦微 PE,下載 64 位的版本。
MSDN i tell you
然后進 MSDN i tell you 下載原版系統(tǒng)鏡像,推薦使用 Win10。
新主板很多已經不提供 Win7 的驅動了,如果使用的是 NVMe 固態(tài),也是沒辦法用原版 Win7 的,因為原版 Win7 沒有 NVMe 驅動,無法識別 NVMe 固態(tài),當然你非要用也不是不行,提前往鏡像里注入驅動就可以正常安裝使用了。
我們選擇消費者版,4GB 及以上內存下載 64 位系統(tǒng),就是 X64,4GB 以下內存下載 32 位,就是 X86,點擊詳情信息,會出現 ed2k 鏈接,復制到迅雷等軟件就可以下載了。
下載完成之后,插入 U 盤,U 盤里面有重要文件的自行備份,制作過程會格式化 U 盤,要注意。
打開 PE 的安裝程序,不同的 PE 也不要緊,安裝過程都是大同小異的,選擇安裝 PE 到 U 盤,選擇你要安裝 PE 的 U 盤,其他默認設置就可以了,卷標可以隨便改,然后點擊制作,會提示備份 U 盤內數據,然后就開始制作了。
制作完成之后打開我的電腦可以看到 EFI 啟動分區(qū),這樣 PE 就安裝完成了。
然后解壓剛才下載的系統(tǒng) ISO 文件,把整個文件夾丟進 U 盤,這樣安裝系統(tǒng)的準備工作就做完了。
接下來安裝系統(tǒng),將 U 盤插進電腦,這里最好用后面的 USB 接口,開機,進 BIOS 選擇 U 盤啟動,然后就進去 PE 了。
接著打開 U 盤,找到剛才復制進去的系統(tǒng)文件,里面有一個自帶的安裝程序,打開,下一步,現在安裝,這里先點擊我沒有產品密鑰,等到安裝完成進入系統(tǒng)之后再激活。
關于系統(tǒng)激活這里不教,自己下個激活程序激活也好,用淘寶買的批量激活密鑰也好,買正版系統(tǒng)密鑰也罷,有能力的支持正版。
這里選擇專業(yè)版,我接受下一步,選擇自定義安裝,這里可以看到有兩個硬盤,一個機械,一個固態(tài),這里選擇要安裝系統(tǒng)的硬盤,需要分區(qū)的點擊下面的新建,這里不分,也不建議分區(qū),機械硬盤的分區(qū)稍后再講。
再點擊下一步,就開始復制系統(tǒng)文件了,復制完成之后會自動重啟,然后在這轉圈圈,這個過程還會重啟幾次,不要擔心,接著就看到這個熟悉的畫面了,設置完成之后還要等待系統(tǒng)配置完成,然后就進入系統(tǒng)了。
一般情況下,新電腦想要安裝系統(tǒng)只能靠 U 盤,或者其他的存儲設備,不過呢,這個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嘛,也是有二般情況的,可以用手機替代 U 盤,前提是手機必須 Root,用 DriveDroid 配合 Rufus 將手機制作成啟動盤,如果有人感興趣的話,我會單獨做一期,酷安里也是有類似圖文的。
接著開始安裝驅動,新系統(tǒng)是沒有專用驅動的,如果是 Win10 會自動搜索安裝公版驅動來保證使用,稍等一會兒就自動安裝好了,那怎么安裝專用驅動呢,建議到各個品牌的官網下載。
如果不會的下個驅動精靈什么的也行,安裝驅動精靈的時候要注意下面的安裝選項,是有捆綁軟件的,安裝完成之后打開,點擊檢測,就會自動搜索驅動,安裝即可。
誒是不是忘了什么事情?
對,給機械硬盤分區(qū),新硬盤不分區(qū)系統(tǒng)是識別不到的,那系統(tǒng)裝上去之后,分區(qū)的方式就有很多了。
這里用自帶的磁盤管理分區(qū),右鍵未分配的磁盤,點擊新建簡單卷,計算好每個分區(qū)的大小,一個一個的建立分區(qū),這里不分區(qū),所以全部容量都給一個分區(qū), 其實剛才在 PE 的時候,也是可以用 PE 里的分區(qū)工具分區(qū)的,不過都一樣啦。
最后進行壓力測試,用于測試整機穩(wěn)定性,我個人習慣用 AIDA64 和 Furmark 甜甜圈,AIDA64 單烤 FPU,甜甜圈測試顯卡,烤半小時,期間沒問題且溫度正常,那這臺電腦大致上就沒有問題了。
最后的最后就是跑分啦,來喜聞樂見的下個娛樂大師嘿嘿,38W 分還行。
好了,就這樣一臺電腦從組裝到跑分就全部完成了,看完之后是不是發(fā)現,其實裝機也沒有想象中那么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