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個非常重祭祀的國家,很多傳統(tǒng)節(jié)日都是由于古人擇吉日祭祀,以謝天地神靈、祖先恩德的活動而來。比如春節(jié)、清明、端午、中秋,分別是歲首祭祀、春祭、龍祭、月祭演化而來。
今天的寒衣節(jié),則是和清明、中元合稱為三大“鬼節(jié)”,都是由祖先祭祀演化而來。好的,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我們祭祀先祖,要稱為“鬼節(jié)”呢?人死后稱為“鬼”是怎么來的呢?
死后被稱為鬼,記載于《禮記》:“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
《禮記·祭法》從祭祀的角度劃分為所謂“泰厲”、“公厲”、“族厲”。
在《禮記·祭法》里也很詳細的解釋了一下:“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諸侯在其地則祭之,亡其地則不祭。大凡生于天地之間者,皆曰命。其萬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變也。七代之所更立者:褅、郊、宗、祖;其余不變也?!?/p>
就是說,一切山林、川谷、丘陵,只要它可以出云出霧興風作雨,有異常的行為現(xiàn)象,就把它叫做“神”,凡是生存于天地之間的東西,就把它叫做“命”,萬物之死叫做“折”,人死叫做“鬼”,這是五代以來都沒有爭議的。
我們也不難看出,這里的“鬼”,其實是對已經(jīng)逝去的祖先的一種尊稱。后面也講到王立七廟,分別是父廟,祖父廟,曾祖廟,高祖廟,始祖廟,高祖以上的廟又稱為祧,總共兩個祧,祧以上的廟叫壇,壇之后墠,比壇墠受祭更遠的祖先,就叫做鬼了。
按照古代禮制,在王以下,諸侯、大夫、適士、官師所能祭祀的祖先數(shù)量依次遞減,直至“庶人庶士無廟,死曰鬼”,普通的士和庶人沒有資格立廟,他們的父祖死了就叫做鬼。
在《爾雅》里,鬼之為言歸也。在先秦時期,人死后為“歸”,意為回歸,這點《尸子》里也有提到,天神曰靈,地神曰祗,人神曰鬼。鬼者,歸也。故古者謂死人為歸人。老萊子曰:“人生于天地之間,寄也。寄者,固歸也。”在古人的信仰里,人只是寄存在天地之間,所以最后是需要回歸的。
“歸”逐漸“鬼”化,其實是佛教本土化的影響,佛教中認為鬼是一種中陰身,就是亡者的心識離開肉身,在投生六道之前,其心識便會因業(yè)力及對自己的執(zhí)愛而變成一種“中陰身”的狀態(tài),沒有生前的形象,也不能改變周遭事物。
而道教中對“鬼”的理解則是“雖修道而成,不免有死,遺枯骨于人間者,縱高不妙,終為下鬼之稱。故曰鬼”。這么看來,鬼其實就是一副枯骨?
后世逐漸發(fā)展演化,鬼本來只是一種純粹的稱呼,也慢慢變成了令人產(chǎn)生想象的一個字。
最后,螺螄語文已經(jīng)快集齊7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介紹了,馬上就可以召喚神龍!敬請期待下一個節(jié)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