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收藏,每一個人都有他的方式方法,不能一概而論。有的人常年混跡于古玩城,假的見多了,發(fā)現(xiàn)一個和假的不對路的瓷器,有可能抱著冒險的心態(tài)去收藏,卻得了寶貝,我想這種幾率不亞于天上掉下來的真餡餅。很多時候,瓷器鑒定是先要“看真”、“研真”。大多數(shù)收藏愛好者還是一瓶不滿就去混跡古玩城,常??匆娨粋€點覺得有可能對,就倉促拿下。實際上很多造假,就是一點對,其他全不對;這就要求我們細心,全方位去鑒瓷。接下來的文章里也是對大家的一點點幫助,希望看完有所收獲。
聞聲辯器
購買瓷器時,除了要用(手感)之外,聽也是很重要。
傳聞民國初期有一位失明人士,以(憑聲辯器)知名。他以指頭叩敲瓷器的表面,即能辯知有無裂痕或缺崩;胎體質(zhì)地好壞,是松軟還是結實,是真品還是仿品。
像宋吉州窯黑釉圓琢器皿,我們有指敲下去時,真品聲音沙啞,仿品則聲音發(fā)(冷),反而比較清脆,這是胎質(zhì)不同所致。
又像乾隆的彩瓷和青花瓷,后仿者器壁大多數(shù)輕薄很多,釉面也過細而且松軟;所以我們用指頭敲下去,,并沒有真品那樣沉雄堅致。由于官窯的真品修胎規(guī)整,厚薄均勻,故發(fā)聲也均勻不像仿品那樣,左、右、前、后的敲聲也可能有些微的分別。真品從圓器的哪一邊敲,發(fā)聲都一樣。
乾隆青花
乾隆五彩
完整無裂痕的瓷器敲下去聲音應是響亮的,但像上述的吉州窯黑釉瓷器等則屬例外。有裂紋的瓷器聲音并不清脆均勻,有些甚至發(fā)出(卜)聲或(拆)聲。
單憑聲辨器其實是不足的,我們必須兼用手與眼配合,鑒別瓷器的造型、釉色、款識、紋飾、胎質(zhì)、釉質(zhì)等等,互相印證。
陜西文化藝術品司法鑒定中心的瓷器鑒定專家在鑒定瓷器時,都是要上手的,這也驗證了,瓷器看圖片都是枉然的說法,瓷器仿造高手,仿造的絕對不是幾百幾千的作品。
手感有助鑒別
我們購買古瓷器,必須要手、目、耳三者并用,當有助鑒別。
用手摸,當然要小心。手感很重要,胎釉皆要細滑,不可粗糙而覺澀手、滯手。
手感亦指重量的衡斷。瓷胎的重量有助我們斷代。舉兩個明顯的例子明代宣德的瓷器,胎體比較永樂時期為重:元代的瓷器均比較明代永樂、宣德和成化三個時期為重。
以清代的瓷器而言,康熙的五彩胎質(zhì)細密,與其重量的比例相配。
雍正的瓷器,不論粉彩、青花與斗彩,胎體皆比較輕??;大型些的瓷器器型規(guī)整,但是并不厚重。近仿者胎體重很多,上手可鑒,不能光憑眼看。
乾隆瓷器有手厚有薄,但上品質(zhì)地一定細膩,厚薄適中,修胎規(guī)整勻稱。
后仿者的器壁過于輕薄,胎質(zhì)欠幼細。
嘉慶前期還可繼承乾隆遺風,但后期的瓷器則近似道光時的粗率笨拙。道光的瓷器胎質(zhì)日益粗松,因為密度細,故較輕,但胎體卻厚笨。
瓷器鑒定的全文,到這里就結束了,各位粉絲和藏家如果有不懂的,也可以多多去博物館里研究,畢竟,古玩城靠假為生,博物館靠真維持。接下來,發(fā)出來的文章會根據(jù)各位的投票來決定:舊書畫、青銅、玉器、象牙珊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