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曹則賢(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說起愛因斯坦,人們總是將這個偉大的名字與相對論相提并論。愛因斯坦是創(chuàng)立相對論的主角,相對論打上了深深的愛因斯坦烙印,這都沒錯。但是,這種觀點造成了兩方面的誤解。
第一個是容易讓人們誤以為相對論是愛因斯坦一人創(chuàng)立的。讀過筆者的《相對論英雄譜》以后,相信人們應該不再會抱有這樣的觀念了。物理學是一條思想的河流,如相對論這樣的近代物理學支柱型的理論體系,其思想之深度與廣度都決定了創(chuàng)立它的事業(yè)遠超出單個天才的能力。這幾乎應該是個顯而易見的道理。然而,確實長期有人宣稱至少廣義相對論之建立是愛因斯坦一人之功,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筆者對這種論調也是信以為真的。在瀏覽過相對論的內容、閱讀過相應內容的經(jīng)典文獻后,筆者得出的結論是,相對論是浪漫的拉丁文化和嚴謹?shù)牡乱庵疚幕Y合的產物,某種意義上說前者似乎應占更大的比重。德國南部出生、和父母一起在意大利北部住過一段時間、在瑞士完成中學和大學教育并邁出研究第一步的愛因斯坦,無疑地深受這兩種文化的熏陶與影響。羅素說,一個偉大的思想會模糊地出現(xiàn)在同時代許多人的頭腦中,然后在某個人的頭腦中一下子結晶出來??疾煜鄬φ撆c愛因斯坦的關系,會發(fā)現(xiàn)羅素的這個說法太有道理了。
可能的誤解之二是人們會誤以為相對論是愛因斯坦唯一的物理學成就。筆者甚至以為這個誤解是確鑿的——即便是物理系的學生,對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以外的眾多成就也知之甚少。其實,愛因斯坦是熱力學和統(tǒng)計物理領域的拓荒者,是當之無愧的量子力學奠基者之一。以筆者愚見,從1877年玻爾茲曼大膽假設有能量單元開始,到1905年愛因斯坦假設光的能量以能量單元形式被吸收從而解釋了光電效應的實驗曲線,中間唯有普朗克一人而已。有一種說法,不計相對論,愛因斯坦憑借其它的學術成就在當代物理學家中也依然排在最前面。這話我信。愛因斯坦除了對狹義相對論的貢獻和構建廣義相對論外,他在量子力學和統(tǒng)計物理方面的成就也是深刻的、開創(chuàng)性的。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之外的物理學成就可簡單羅列如下:
1827年,英國植物學家羅伯特·布朗觀察到液面上懸浮的花粉作激烈的無規(guī)運動,此即布朗運動。布朗運動,Brownian motion,還有個西文名稱叫 pedesis (π?δησι? ),與“腳”是同源詞。長腳的東西,當然亂蹦亂跳啦,用來指代各種微觀顆粒的無規(guī)運動很形象。1905年,愛因斯坦發(fā)表了一篇研究布朗運動的文章[1],指出布朗運動可看作是分子 (字面意思“一小堆”) 存在的證據(jù)。文章的一個重要結果是愛因斯坦關系
光電效應的研究緣起1887年赫茲產生電磁波的實驗。接收電磁波所使用的鋅球在不同光照條件下的行為引起了光照射金屬的電子發(fā)射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自金屬中出射的電子的動能與光的頻率有關。當頻率小到一定值后,雖然光的強度足夠大卻依然沒有電子逸出。這個現(xiàn)象讓當時的物理學家很困惑。1905年,愛因斯坦接受普朗克的光能量量子的概念,并假設固體吸收光是以能量量子的形式進行的。這樣從光照下金屬逸出的電子,其動能就由公式
1906年,愛因斯坦假設晶體中的原子都是獨立的諧振子,所有原子用同一頻率振蕩,基于此得到了固體比熱的量子表述 (不是量子力學表述。此時還沒有量子力學這個詞)[3]。該比熱的量子表述在高溫處再現(xiàn)了固體比熱的 Dulong-Petit 定律。愛因斯坦假設的原子振動頻率,可換算為一個溫度,
1917年,僅在發(fā)表廣義相對論一年后,愛因斯坦提出了受激輻射的概念[4]。 考察一個兩能級的體系,低能級上的電子吸收能量為
愛因斯坦關于玻色-愛因斯坦統(tǒng)計的工作非常具有傳奇色彩。1924年,印度人玻色(Satyendra Nath Bose, 1894 -1974)在假設光量子有子能級(sublevels)的前提下得出了黑體輻射公式。與普朗克的黑體輻射公式(能量譜密度為
可以說,愛因斯坦對熱力學、統(tǒng)計物理非常嫻熟,他在量子論方面的工作多是和熱力學、統(tǒng)計物理有關的。其實,一點也不奇怪。熱力學是量子理論的來源之一,那個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量子力學始終頂著他的標簽那個人,普朗克, 就是最優(yōu)秀的熱力學老師。在普朗克把熱力學主方程
愛因斯坦與普朗克
順便說一句,相對論的精神楷模就是熱力學。那是從基本原理出發(fā)建立理論體系的勾當,是理論物理的最高境界。
1879年
愛因斯坦于該年3月14日出生于德國南部小鎮(zhèn)烏爾姆;
1880年
愛因斯坦舉家遷往慕尼黑;
1885-1894年
慕尼黑,小學和中學;
1894年
愛因斯坦父母遷往意大利米蘭,半年后愛因斯坦中學肄業(yè)也去到意大利帕維亞和父母相聚;
1895-1896年
瑞士阿勞中學;
1896-1900年
瑞士聯(lián)邦工學院上大學;
1901-1902年
在瑞士一家中學代課,后在伯爾尼專利局找到一份專利審查的工作;
1903年
和朋友Conrad Habicht,Maurice Solovine組建小團體奧利匹亞學院;
1904年,25歲的愛因斯坦
1905年
該年為愛因斯坦奇跡年。一年中愛因斯坦發(fā)表了關于布朗運動、光電效應實驗的解釋、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等論文,獲蘇黎世大學博士學位;
1906年
固體比熱量子模型;
1907年
表述等價原理;
1908年
獲聘伯爾尼大學講師;
1909年
獲聘蘇黎世大學理論物理助理教授;
1911年
計算光的引力彎曲;
1911-1912年
捷克布拉格日耳曼大學物理教授;
1912-1914年
瑞士聯(lián)邦工學院物理教授;
1914年
德國柏林大學物理教授,選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
1915年
完成廣義相對論架構;
1916年
廣義相對論正式發(fā)表;
1917年
任柏林威廉皇帝研究所主任,為引力場方程引入宇宙常數(shù)項;
1919年
英國人宣稱愛因斯坦基于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彎曲計算正確;
1921年
訪美并在普林斯頓大學講授相對論;
1921年的愛因斯坦
1922年
發(fā)表第一篇統(tǒng)一場論論文,獲補選的1921年度諾貝爾物理獎;訪日途中在中國短暫停留;
1924年
拓展玻色的研究,建立玻色-愛因斯坦統(tǒng)計和玻色-愛因斯坦凝聚;
1927年
在這一段時間研究量子力學;
1933年
移民美國;
1935年
發(fā)表論量子力學不完備性的EPR悖論;
1936年
提出引力透鏡概念;
1952年
以色列邀其任總統(tǒng),拒絕;
1955年4月18日凌晨1時15分
這顆偉大的心臟停止跳動。愛因斯坦一生享年76歲。
參考文獻
1.Albert Einstein, über die von der molekularkinetischen Theorie der W?rme geforderte Bewegung von in ruhenden Flüssigkeiten suspendierten Teilchen (論熱之分子理論所要求的平靜液面上懸浮顆粒的運動),Annalen der Physik 322 (8), 549–560 (1905).
2.Albert Einstein, über einen die Erzeugung und Verwandlung des Lichtes betreffenden heuristischen Gesichtspunkt (論一種同光之產生和轉換有關的啟發(fā)性觀點) ,Annalen der Physik 322 (6): 132–148(1905).
3.Albert Einstein, Theorie der Strahlung und die Theorie der Spezifischen W?rme, Annalen der Physik 327, 180–190 (1907).
4.Albert Einstein, Zur Quantentheorie der Strahlung (關于輻射的量子理論), Physikalische Zeitschrift 18,121–128(1917).
5. S. N. Bose, Plancks Gesetz und Lichtquantenhypothese (普朗克定律與光量子假說),Z. Phys. 26, 178–181 (1924).
6.Albert Einstein, Quantentheorie des einatomigen idealen Gases, Sitzungsberichte der 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Physikalisch-Mathematische Klasse,261–267(1924).
版權說明:歡迎個人轉發(fā),嚴禁任何形式的媒體未經(jīng)授權轉載和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