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瓜 菜 類
大 蒜
性味:生辛熱,熟甘溫,有小毒。
歸經:入脾、腎。
功效:殺蟲除濕,溫中消食,化肉消谷,解毒,破惡血,攻冷積,外灸散癰。
主治:癰腫疔毒,惡瘡發(fā)背,水氣腫滿,泄瀉痢疾,腹中冷痛,宿食不消,殺鉤蟲、蛔蟲,解食蟹中毒及蜈蚣、蝎子咬傷。
禁忌:陰虛火旺者忌用,肝熱目疾者宜戒之。
說明:大蒜雖有殺蟲解毒祛寒健胃之功,然而性質屬于溫熱之品,同時亦有刺激性,能刺激肝、肺、胃及眼睛,若患有肝熱或肝炎患者、脾胃火重者、眼睛痛或有炎癥者宜戒之。大蒜多食則傷脾、損肺、壞肝、傷目、生痰、發(fā)嗽。
驗方參考:
1、大蒜頭一個,煨熟食下,治腹瀉。
2、大蒜頭一兩個,燒熟,用開水沖蜂蜜送服,治嘔吐。
3、大蒜頭八兩,醋半斤,煮熟服食,可能會嘔出多量粘痰,再用韭菜汁半小碗服下,治噎嗝。
--------------------------------------------------------------------------------
韭 菜
性味:辛、甘、溫、無毒。
歸經:入肝、脾、腎。
功效:溫中下氣,補腎益陽,調和臟腑,暖胃,增進食欲,除濕理血。
主治:腹中冷痛,胃中虛熱,噎膈,泄瀉便秘,白濁,遺精,經閉白帶,腰膝冷痛,吐血鼻血,小兒遺尿,婦人血崩,產后出血等癥。
禁忌:患有癰疽瘡腫及皮膚癬、皮炎、濕毒者忌食;陰虛火亢者慎食。
說明:本品因性辛辣溫熱,雖有壯陽益腎祛寒之功,亦能刺發(fā)皮膚瘡毒。多食令人口氣發(fā)臭和目眩。
驗方參考:
1、韭菜半斤左右,裹成團狀(大小以能吞下為宜),用開水燙熟食下(小孩如食不下,可用油鹽炒熟食,食后再服適量植物油以滑潤腸道),治誤吞金屬物件(如金銀飾物、銅物鐵釘、螺絲釘?shù)龋?。韭菜食下后,金屬被韭菜包住同大便排出?
2、韭菜五兩,煮糯米酒服,治療血崩。
3、韭菜根煮雞蛋、白糖,連服數(shù)天,治白帶。
--------------------------------------------------------------------------------
芹 菜
性味:甘、溫、無毒。
歸經:入肺、胃、腎。
功效:固腎止血,健脾養(yǎng)胃。
主治:糖尿病,尿血,頭風痛,高血壓,失眠,婦人白帶,產后出血、腹痛,小兒吐瀉,百日咳。
說明:芹菜有水芹、旱芹兩種,性能相似;但藥用以旱芹為佳,故稱"藥芹",其香氣較濃,又名"香芹"。芹菜因其性味辛香,具有溫熱健胃之功,對于偏寒病者療效較為理想,不宜用于溫熱性病者。
驗方參考:
1、芹菜(連根葉)一把,洗凈搗汁,加食鹽少許,隔水蒸熱,早晨五時及晚上七時各服一小杯,連續(xù)三日,治百日咳。
2、芹菜三兩,煎濃汁服,治小兒吐瀉。
3、芹菜一斤,絞汁煮沸服或水煎服,治糖尿病。
--------------------------------------------------------------------------------
菠 菜
性味:甘、冷滑、無毒。
歸經:入腸、胃、膀胱。
功效:入利五臟,通腸胃,開胸膈,下氣調中,止渴潤燥。
主治:腸胃積熱,小便不通,胸膈煩悶,口干煩躁,夜盲、酒毒。
禁忌:腸胃虛寒病者宜戒食。
說明:菠菜炒熟食之,其性偏于平和,腸胃虛寒病者食之影響不大;但煮湯食用,卻有寒冷滑潤之性能,能通小便利腸胃清積熱,腸胃虛寒病者及遺尿病者食之易引起大便滑瀉及小便不禁。
驗方參考:
1、鮮菠菜煮湯淡食,治小便不通,腸胃積熱,胸膈煩悶,便秘,頭痛。
2、鮮菠菜一斤搗爛取汁,每日一劑,分兩次服,治夜盲,常服有效。
3、鮮菠菜半斤,豬肝四兩,煮熟淡食,亦治夜盲。
--------------------------------------------------------------------------------
白 菜
性味:甘、平寒、無毒。
歸經:入腸、胃。
功效:清熱除煩,解渴利尿,通利腸胃。
主治:口干煩渴,大小便不暢,解木薯中毒,外用治漆毒生瘡。
說明:白菜原產我國,已有數(shù)千年歷史,栽培廣泛,種類也較多,因此一年四季都能吃到鮮嫩可口的白菜,以它的形狀來分,大致可分為普通白菜、大白菜和苔用白菜三大類。
普通白菜較好的又有十幾個品種,如長梗種、短梗種(小白菜),塌地種等;
大白菜又稱結球白菜、卷心菜或黃芽白,比較好的也有六七個品種; 苔用白菜,一般通稱為菜苔,紅菜苔或白菜苔,它是一種品種多,味道好的蔬菜。
白菜性質也較復雜,紅菜苔性質偏向平和,而白菜苔和普通白菜則性微寒,大白菜性質寒冷,若煮湯食,性質大寒,雖然清肺熱止咳利尿,但又能發(fā)諸風冷,凡腸、胃或心、肺虛寒者不宜食或慎食。若白菜經水燙曬干后,寒性則大減。
驗方參考:
1、白菜用開水煮湯食,可通利大小便,解熱止渴。
2、干白菜根一塊,紅糖一兩,生姜三片,水煎服,治感冒。
3、鮮白菜、生蘿卜各三斤,用涼開水洗凈,切碎搗爛絞汁,加紅糖適量,分數(shù)次服,解木薯中毒。
--------------------------------------------------------------------------------
油 菜
性味:辛、溫、無毒。
歸經:入肝、肺、脾。
功效:莖、葉:消腫解毒。種子:行滯活血。
主治:莖、葉:治癰腫丹毒,血痢,勞傷吐血。種子:治產后心、腹諸疾,惡露不下,蛔蟲腸梗阻。
說明:麻疹后及疥瘡、目疾患者不宜食。
驗方參考:
1、用油菜煮汁食,或搗爛絞汁溫服一小杯(約三十毫升),一日三次,療程三天,并用鮮油菜葉搗爛敷患處,一日更換三次,治癰疽,丹毒,乳癰,無名腫毒等癥。
2、生油菜子、炙甘草各半兩,共搗為散,每次二錢,用水一杯煎至五分,食前溫服,治大腸風毒和下血不止。
3、油菜子研細末,調香油敷患處,或用油菜葉搗汁涂擦,治小兒丹毒
--------------------------------------------------------------------------------
苦 瓜
性味:甘苦、寒、無毒。老瓜赤色,味甘性平。
歸經:入腸、胃。
功效:除熱邪,解勞乏,清心明目;種子益氣壯陽。
主治:胃熱痛,濕熱痢疾,嘔吐腹瀉,尿血。
說明:苦瓜味甘苦、性寒涼,故有解熱清腸胃作用,胃寒體虛者應慎食。
驗方參考:
1、生苦瓜一條,搗爛如泥,加糖二兩搗勻,兩小時后將水濾出,一次冷服,治痢疾。
2、苦瓜藤或葉,曬干研末,每服二錢,一日兩次,治痢疾。
3、苦瓜藤(除去根)洗凈陰干,用慢火炒干或烘干研末,每次二分至一錢,治小兒腹瀉;若無效隔六小時再服一次,直至有效為止。
--------------------------------------------------------------------------------
土 豆
性味:甘、平。
歸經:入胃、大腸。
功效:健脾和胃,益氣調中。
主治:內服治胃痛,便秘;外用治皮膚濕疹。
說明:土豆含有大量淀粉以及蛋白質,維生素B、C等,此外還含有一種少量的龍葵素,而適量的龍葵素有緩解痙攣的作用,能減少胃液分泌,對胃疼有效;但大量的龍葵素則對人體有害,可引起惡心、嘔吐、頭暈、腹瀉等中毒現(xiàn)象,嚴重的還會造成死亡。土豆經陽光暴曬后龍葵素的含量會增加。一般在土豆發(fā)芽、皮色變綠、變紫的情況下,龍葵素增多,不能食用。
驗方參考:
1、未發(fā)芽的新鮮土豆,洗凈切碎后,加開水搗爛,用紗布包絞汁,每天早晨空腹服下一兩匙,酌加蜂蜜同服,連續(xù)半月至二十天。服藥期間忌食刺激性食物,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和習慣性便秘,疼痛治愈后還需繼續(xù)服用一個月。
2、土豆洗凈,切碎搗爛,敷患處,用紗布包扎,每晝夜換藥四至六次,兩三天后便能治愈,治皮膚濕疹。
--------------------------------------------------------------------------------
番 茄
性味:甘酸、微寒、無毒。
歸經:入肝、脾、胃。
功效:止渴生津,健胃消食,涼血平肝,清熱解毒。
主治:高血壓,眼底出血。
說明:番茄性微寒,因其味甘酸,故有健胃消食平肝作用,凡腸胃虛寒者不宜食。
驗方參考:
每日早晨空腹生吃鮮西紅柿一兩個,半個月為一療程,治高血壓,眼底出血。
--------------------------------------------------------------------------------
蓮 藕
性味:生藕甘、寒、無毒;熟藕甘、溫、無毒。
歸經:入心、脾、肺。
功效:生藕消瘀清熱,除煩解渴,止血健胃;熟藕補心生血,健脾開胃,滋養(yǎng)強壯;煮湯飲利小便,清熱潤肺。
主治:虛渴,病后口干,解酒毒,熱性出血(如:吐血、鼻出血),小便不通,血淋尿血。
說明:蓮的全身都是寶,除蓮藕可作治病食用外,其它部分如藕節(jié)、荷葉、荷梗、蓮子、蓮子心、蓮須、蓮蓬均可入藥治病。
驗方參考:
1、鮮藕搗汁,頻飲,治鼻出血。
2、鮮藕半斤搗汁,灌服,治中暑腹痛。
3、鮮藕半斤、側柏葉二兩搗汁,冷開水沖服,治胃出血及肺出血,加童便一杯尤佳。
--------------------------------------------------------------------------------
南 瓜
性味:甘、溫平、無毒。
歸經:入胃、大腸。
功效:除濕祛蟲,退熱止痢,止痛,安胎。
主治:下肢潰瘍,陰囊濕疹,蟯蟲,絳蟲,蛔蟲,骨蒸潮熱,痢疾,胎動,胃痛,解鴉片毒。
說明:南瓜系日常食物,性質屬于平和,外用雖可除濕,然多食則易生濕發(fā)黃,令人氣壅。
驗方參考:
1、南瓜瓤搗爛敷傷口,治小面積湯火傷;如痛不止,則加梅片少許。
2、南瓜瓤搗爛敷患處,或曬干研粉撒患處,治下肢潰瘍。
3、南瓜子研末,開水調服,每次一匙,一日兩次,連服五六日,可驅蟯蟲。
--------------------------------------------------------------------------------
冬 瓜
性味:甘、微寒、無毒。
歸經:入肺、脾、大小腸。
功效:清熱毒,利小便,止渴除煩,祛濕解暑,解魚毒。
主治:熱毒癰腫,小便不利,心胸煩熱,口渴面熱,小腹水脹。
禁忌:1、久病與陰虛患者忌食。2、服滋補藥品期間忌食。
說明:冬瓜是一種解熱利尿比較理想的日常食物。其性質屬于寒涼,而煮湯服食更甚。如要達到解暑清熱、止渴利尿作用,就需要煮湯(連皮更好)服食;但體弱腎虛病者食之會引起腰酸痛;體胖之人欲得體瘦輕健者則可常食之。
驗方參考:
1、冬瓜一斤,煮湯三大碗,一日分三次服食,治暑熱、高燒或昏迷及慢性腎炎。
2、冬瓜二斤,鯉魚一條(約重半斤),不加鹽煮湯食,治慢性腎炎。
3、冬瓜汁一杯,調冬蜜一杯服食,治婦女妊娠小便不通。
--------------------------------------------------------------------------------
黃 瓜
性味:甘、寒、有小毒。
歸經:入胃、小腸。
功效:清熱,解渴,利尿。
主治:煩熱口干思飲,小便不暢。
禁忌:患瘡疥、腳氣、虛腫者勿食。
說明:黃瓜水份多且有清甜味,生吃能解渴清熱,但多食則易于積熱、生濕。若患瘡疥、腳氣和有虛腫者食之易加重病情。小兒多食易生疳蟲。
驗方參考:
1、老黃瓜皮一兩,水煎服,治四肢浮腫初起。
2、黃瓜皮水煎服,一日三次;或黃瓜根,搗爛取汁,每日早晨溫服一杯,治黃疸。
3、黃瓜葉曬干研末,每次二錢,米湯送服,治水瀉。
--------------------------------------------------------------------------------
白蘿卜
性味:甘辛、平、無毒。
歸經:入肺、脾。
功效:下氣消食,除痰潤肺。
主治:煮食可治肺萎肺熱吐血,氣脹食滯,飲食不消化,痰多,口干思渴,小便不暢,酒毒;生搗汁服食則可止消渴,治吐血、衄血,聲嘶咽干,寬胸膈,利大小便。
禁忌:1、脾胃虛寒病者應戒食。2、服人參及滋補藥品期間忌食。
說明:白蘿卜能化氣消滯,具有解除宿食不化之功;但也有解滋補藥品(如人參、鹿茸)之副作用。
驗方參考:
1、白蘿卜生搗汁,涂患處,治燙、火傷。
2、白蘿卜生搗汁,調好醋搽患處,治熱癤。
3、白蘿卜生搗汁,喝下一杯,治食積及小食豆或食面積滯飽脹。
--------------------------------------------------------------------------------
蔥
性味:辛、溫、無毒。
歸經:入肺、肝、胃。
功效:發(fā)表解肌,利肺通陽,解毒消腫。
主治:外感初起頭痛,寒熱,無汗,鼻塞,面目浮腫,風痹疼痛,乳癰,乳閉,安胎,大小便不暢,透發(fā)麻疹,嘔吐腹瀉,妊娠下血、小腹痛,殺一切魚肉毒。
說明:本品治病多用蔥白,即去掉青色部分蔥葉,應用蔥頭連根須部份。取其辛香氣味,用以發(fā)表通絡,因有表汗作用,故有表虛多汗、陰虛有熱患者慎用之。
驗方參考:
1、蔥白三根,水煎服,連續(xù)三天,可預防流感,加紫蘇葉三錢,治風寒感冒。
2、蔥白適量,切碎,用開水沖泡,乘熱熏口鼻,治小兒感冒,透發(fā)麻疹。
3、蔥白五根搗爛,敷臍上,可透發(fā)麻疹。
----------------------------------------------------------------------------------------------------------------------------------------------------------------
副 食 品 類
茶 葉
性味:甘苦、澀、微寒、無毒。
歸經:入心、脾、腎、大腸。
功效:止渴生津,消食利水,興奮提神,除濕清熱,善祛油膩。
主治:口干熱渴,小便不利,食積不消,過食油膩,熱毒赤白痢,多睡不醒,飲酒過量。
禁忌:服人參等滋補藥品期間應戒飲之。
說明:茶葉是日常飲料,又是治病良藥。一般說多飲茶對人體是有益處的,但茶亦能解除滋補藥的效力。茶對腎及膀胱有清利之能力,患有小便清長及腎虛寒病者應慎飲之。茶能使人興奮,會造成失眠,故患有失眠癥者亦應慎飲之。另外,多飲茶能令人清瘦輕健。
驗方參考:
1、茶葉五錢一兩,水煎服,治細菌性痢疾;若加入蜈蚣(百足)兩條,焙黃研末,用濃茶水送服,效果更佳。
2、茶葉一兩,水煎濃汁,加紅糖一二兩,再煎至發(fā)黑服下,治腹瀉。
3、茶葉五錢,食鹽三分,水煎服,治急性胃腸炎。
--------------------------------------------------------------------------------
花 生
性味:甘、平、無毒。
歸經:入肺、脾。
功效:醒脾開胃,理血通乳,潤肺利水。
主治:花生治水腫,乳閉,尿血;花生葉能治失眠。
說明:花生炒熟或油炸,性熱燥,不宜多食,若煮湯食用則有利尿、通乳、潤肺作用?;ㄉ鷼び薪档脱獕鹤饔?;民間用花生葉代茶葉煎茶飲,治肝風頭疼有效,花生衣對多種出血均有較好的療效。
驗方參考:
1、花生米(不去紅衣)、紅糖等量,煎湯代茶,連服七日,治水腫。
2、花生米(不去紅衣),搗爛煮大米粥,治乳少。
3、花生米(去紅衣),水煮飲湯,治聲啞、失音。
--------------------------------------------------------------------------------
芝 麻
性味:甘、平、無毒。
歸經:入肺、脾、大腸。
功效:潤腸通便,補肺益氣,助脾長肌,通血脈,潤肌膚。
主治:大小便不通,婦人乳閉,小兒透發(fā)麻疹,老人或體虛者大便干結。
禁忌:1、便溏者慎食之。2、牙疼、脾胃疾者及皮膚瘡毒、濕疹、瘙癢患者忌食之。
說明:芝麻含脂肪多,潤腸通便之作用很強,故泄瀉或便溏者不宜食之。芝麻助脾、燥熱,炒熟食之尤為顯著,易引起牙疼及胃熱加重。芝麻又是一種發(fā)物,皮膚病患者應戒食之。另外,芝麻久食令人滑精、消瘦、發(fā)渴、困脾。
驗方參考:
1、黑芝麻五兩,炒熟研末,每次用黃酒沖服三錢,如加豬蹄湯送服更佳,治乳少。
2、黑芝麻,炒焦研末,用清油調敷患處,治乳瘡。
3、黑芝麻五錢,沖開水服,或用一二兩水煎空腹服,治大小便不通。
--------------------------------------------------------------------------------
蜂 蜜
性味:甘、平、無毒。
歸經:入肺、脾、大腸。
功效:養(yǎng)陰潤燥,潤肺補虛,和百藥,解藥毒,養(yǎng)脾氣,悅顏色。
主治:脾胃虛弱,津枯便秘,胃腸潰瘍,虛勞干咳,咽干聲啞,心腹痙痛,善解烏頭、附子之毒;外用治口瘡,燙火傷。
禁忌:1、便溏者勿食。2、忌與生蔥同食。
說明:蜂蜜是一種營養(yǎng)豐富的副食品,具有百花之精的美名。其性平和,滋補力強,有潤腸通便作用,患泄瀉或便溏者忌食。經火煮煉后其性溫。
驗方參考:
1、白蜂蜜、威靈仙各一兩,水煎,每日一劑分早晚服,連續(xù)一周,對食道癌有一定療效。
2、蜂蜜二兩,沖開水服,治誤吞水蛭。
3、蜂蜜一兩,開水沖服,早晚各一次,治干咳,痢疾,習慣性便秘和老年便秘;若加冰片粉末一分同飲,可治聲音嘶啞。
--------------------------------------------------------------------------------
蘑 菇
性味:甘、微寒。
歸經:入肝、胃。
功效:透發(fā)麻疹,解毒開胃,止瀉化痰,抗癌。
主治:傳染性肝炎,小兒麻疹透發(fā)不快。
說明:蘑菇寄生在枯樹上或朽根土中,品種較多,大致可分為有毒和無毒兩種,一般以蕈體與蕈柄白色柔軟者皆可供食用(但亦有少數(shù)種類的毒蕈相似此類)。蘑菇富于營養(yǎng),為鮮美佳品,亦供藥用。蕈品不一,但其性能大致相似。采收野蕈須防有毒蕈類,毒蕈大約有八十多種,常見的毒蕈有綠帽蕈、毒蠅蕈、馬鞍蕈等。一般毒蕈食之其味亦鮮美,若中毒則出現(xiàn)腹痛、嘔吐、頭暈,嚴懲則出現(xiàn)休克,甚至死亡。如中毒,可用生甘草兩,綠豆三兩,煎水頻頻灌服;或單用生甘草三兩,水煎頻服。
驗方參考:
1、鮮蘑菇作菜蔬食用,治傳染性肝炎,白細胞減少癥。
2、鮮蘑菇六錢,,或香蕈三錢,水煎去渣服,一日三次;或加鮮鯽魚一條,少放鹽清燉,喝湯,治小兒麻疹透發(fā)不快。
--------------------------------------------------------------------------------
銀 耳
性味:甘、平、無毒。
歸經:入肺、胃、腎。
功效:清肺熱,益脾胃,滋陰,生津,益氣,活血,潤腸,解酒。
主治:肺熱咳嗽,肺燥干咳,咳痰帶血,胃腸燥熱,便秘下血,月經不調,血管硬化癥,高血壓。
禁忌:外感風寒癥忌用。
驗方參考:
1、銀耳一錢,清水浸泡十二小時,放碗中,加白糖或冰糖適量,隔水蒸一小時,早晨空腹食,治肺結核,咳嗽咯血,痰中帶血,肺癰肺痿,大便秘結,月經不調;若于晚上睡前服,則治血管硬化,高血壓,眼底出血。
2、銀耳與豬瘦肉燉熟食,為滋補益品,加入大棗十枚同燉,治病后體虛。
--------------------------------------------------------------------------------
木 耳
性味:甘、平、有小毒。
歸經:入脾、腎。
功效:滋養(yǎng)益腎,安神潤燥,活血去瘀。
主治:血病癥瘕積聚,崩中漏下,痔瘡出血,血痢便血,高血壓,便秘。
禁忌:孕婦不宜食用。
驗方參考:
1、木耳二錢,糖少許,或加柿餅一兩,同煮爛食之,治大便下血,痔瘡出血,高血壓。
2、黑木耳一兩,紅棗三十個,煮熟服食,或加紅糖適量調味,治貧血及婦女體虛白帶、崩漏。
3、黑木耳焙干研細末,每次一錢,一日兩次,用紅糖水送服,治婦女月經過多、淋漓不止、帶下。
--------------------------------------------------------------------------------
豆 腐
性味:甘咸、寒平、無毒。
歸經:入肺、大腸。
功效:清熱利尿,益氣寬中,消脹散血。
主治:大便下血,白濁,白帶,乳少;外用治燒燙傷,下肢潰瘍。
說明:豆制品的種類較多,結豆腐、豆腐漿、豆腐皮、豆腐渣、腐醬鍋粑等均可作藥用。
驗方參考:
1、豆腐半斤,鯽魚二條,煮湯飲之,在小兒麻疹出齊時清熱用。
2、豆腐一斤,炒王不留行一兩,煮湯,喝湯食豆腐,治產后乳少。
3、豆腐一斤,麥芽糖二兩,生蘿卜汁一杯,混和煮開,一日兩次分食,治支氣管哮喘。
--------------------------------------------------------------------------------
蓮子(蓮肉)
性味:鮮者甘、平澀、無毒;干者甘、溫澀、無毒。
歸經:入心、脾、腎。
功效:清心醒脾,補中養(yǎng)神,健脾開胃,止瀉固精。
主治:心煩失眠,大便溏泄,久痢,腰疼,男子遺精,婦人赤白帶下。
禁忌:大便燥結者慎食。
驗方參考:
1、與糯米煮粥食,治孕婦腰疼,習慣性流產。
2、蓮子(去心)、芡實(去殼)各二兩,鮮荷葉(手掌大)一塊,用適量糯米煮粥食,治脾胃虛弱便溏、心悸怔忡,睡眠不實,婦女腰酸、帶多,體質虛弱者。
[附]
蓮子心:蓮子心苦、寒、無毒,入心、腎,清心火,溝通心腎,治熱渴心煩,吐血,心熱淋濁、失眠,便溏者慎用之。
1、蓮子心五錢,水煎當茶飲,治高血壓。
2、蓮子心三十個,水煎,放鹽少許,每晚睡前服,治失眠,心熱夢多。
--------------------------------------------------------------------------------
紫 菜
性味:甘、咸、寒、無毒。
歸經:入肺。
功效:清肺熱,散癭瘤,軟堅化痰。
主治:瘰疬、癭瘤、甲狀腺腫大、咳嗽吐臭痰,水腫、淋病,腳氣。
說明:紫菜色澤因環(huán)境及時期的不同而有黑紫色、紅紫色、綠紫色等,干燥后變成紫色,故名紫菜。采集后不宜多曬,以免變紅走味。紫菜是一種營養(yǎng)豐富的海菜,含碘質最豐富,因此,不僅是營養(yǎng)很好的食品,也是一種藥物。
驗方參考:
1、紫菜適量,放口中干嚼,徐徐咽下,或紫菜研末,每次一錢,一日兩次,蜂蜜開水送服,或用蜂蜜煉為丸,每次二錢,治肺膿瘍、咳嗽、咯吐臭痰。
2、紫菜三錢,水煎,一日兩次服,或用紫菜泡湯,每日當菜佐食,連食一兩個月,治淋巴結核。
3、紫菜一兩,蘿卜一斤,陳皮一片,水煎服;或用紫菜二兩、黃藥子一兩,高梁酒一斤浸泡十天,每日兩次,每日適量飲服,治甲狀腺腫大。
--------------------------------------------------------------------------------
?!?
性味:咸、寒、無毒。
歸經:入肝、胃、腎。
功效:消痰軟堅,泄熱利水。
主治:瘰癘,癭瘤,疝氣下墮,癰腫,氣急心下滿,痰熱壅膈,宿食不消,小便不暢。
禁忌:脾胃虛寒者忌食。
說明:海帶可作蔬菜食用,亦可作涼拌或煮湯食用,若煮湯食則屬于寒涼之品。
驗方參考:
1、海帶經常煮食或涼拌食用,或用紅砂糖腌食,治癭瘤。
2、海帶二兩,每日一劑煮食,亦治癭瘤。
3、海帶、綠豆、紅糖煮粥食,治皮膚濕毒瘙癢。
--------------------------------------------------------------------------------
山 藥
性味:甘、平、無毒。
歸經:入肺、脾、腎、胃。
功效:健脾、厚腸胃,補肺,益腎。
主治:脾虛泄瀉久痢,虛勞咳嗽,遺精帶下,小便頻數(shù),消渴,子宮脫垂。
禁忌:感冒、溫熱、實邪及腸胃積滯者忌用。
說明:鮮山藥是一種日常食物,可當作蔬菜食用;干山藥入中藥用,性質平和,多食無妨。
驗方參考:
每晨煮食山藥四兩,治子宮脫垂、遺精、脾虛泄瀉,消渴。
--------------------------------------------------------------------------------
荷 葉
性味:苦、平、無毒。
歸經:入肺、胃、膀胱。
功效:涼血,止血,散瘀,升津清熱,消暑。
主治:吐血,衄血,咯血,溺血,血淋,下血,血痢,崩中,赤白帶下,中暑,脾虛泄瀉。
禁忌:忌鐵器。
驗方參考:
1、鮮或干荷葉,水煎服,治肺癰。
2、干荷葉五錢,水煎服,或干荷葉研末,每服三錢,治牙痛。
3、鮮荷葉或荷花,水煎服,治小兒中暑。
--------------------------------------------------------------------------------
糯米酒
性味:甘辛、溫、無毒。
歸經:入肝、肺、腎。
功效:月經不通,乳汁不暢,麻疹未透,腎虛腰疼,陽萎早泄。
說明:糯米酒是由糯米醣化后,酵母發(fā)酵制成的,酒精含量較低,含豐富的糖類和維生素等營養(yǎng)物質,滋補性較強,對人體較為有益,宜用于產后或病后身體虛弱,配合滋補食物以增強滋補療效。
驗方參考:
1、糯米酒一小碗,加入菊花葉搗爛絞汁半酒杯,煮開后趁熱服食,治婦女哺乳期乳汁不通。
2、公雞一只去腸雜切碎,加油和少量鹽放鍋中炒熟,盛大碗內加入糯米酒一斤,隔水蒸熟,治腎虛腰疼,陽萎早泄。
3、糯米酒二兩,煮開后服食,治小兒麻疹透發(fā)不夠,服后需臥床蓋被發(fā)汗。
--------------------------------------------------------------------------------
酒
性味:甘辛、大熱、有毒。
歸經:入十二經。
功效:溫脾胃,破癥結,助藥力,厚腸胃,駐顏色,通行血脈,榮養(yǎng)肌膚。
主治:酒少量飲之,能治風濕痹痛,血虛肢麻;酒浸藥飲之,能助發(fā)藥力。
禁忌:目疾、咳喘、陰虛火旺、肝熱病者宜戒之。
說明:酒是人們熟悉的飲料。喝酒對一些人來說是一種嗜好。酒有它的益處,亦有它的害處。適量飲酒能助肝膽,消憂怒,養(yǎng)脾氣,多言暢意;過飲則傷神損壽,刺激肝臟而發(fā)怒,刺激肺生咳喘甚至吐衄,刺激脾而體困神疲,刺激胃而嘔吐傷食,切不宜過飲。
驗方參考:
1、小面積燙火傷者,可浸于酒中或草紙浸酒覆蓋于傷面上,有止痛治傷作用。
2、白酒適量(根據各人飲酒量,酌情增減),蜂蜜五錢至一兩,在瘧疾未發(fā)作前(十分鐘至一小時)同飲下,治寒性瘧疾。
3、白酒、紅糖適量,用文火燉開,以膏為度,敷乳頭,治乳頭破裂。
--------------------------------------------------------------------------------
糖
性味:甘甜、溫潤、無毒。
歸經:入肝、脾。
功效:潤心肺,和中助脾,緩肝氣,解酒毒。
主治:心腹熱脹,口干欲飲,咽喉腫疼,肺熱咳嗽,心肺及大小腸熱,酒毒。
禁忌:糖尿病者忌食。
說明:糖有白砂糖和紅片(粉)糖、冰糖等品種。助脾、補血、祛寒、破瘀入藥多用紅糖;清熱、消炎、潤肺多用白糖或冰糖。糖對身體有益,對病后恢復身體健康有好處。糖雖有和中助脾保肝緩肝氣之作用,但多食令人脹悶、生痰、損齒、生疳蟲、消肌肉。另外,晚上睡覺前也不宜吃糖,特別是兒童,最容易發(fā)生齲齒。
驗方參考:
1、紅糖二兩,鮮生姜二錢,水煎服,治風寒感冒、妊娠惡阻、產后腹痛、胃寒痛。
2、紅糖二兩,茶葉少許,熱黃酒沖服,治產后惡露不下、腹痛。
3、紅糖二兩,雞蛋兩個,用水煎,于月經干凈后服食,治婦女血虛,月經不調。
----------------------------------------------------------------------------------------------------------------------------------------------------------------
魚 肉 類
豬 肉
性味:甘、咸平、微寒、無毒。
歸經:入脾、腎。
功效:滋養(yǎng)臟腑,滑潤肌膚,補中益氣。
說明:豬肉是日常食品,一般健康人和患有疾病之人均能食之,但多食令人虛肥,大動風痰,多食或冷食易引起胃腸飽脹或腹脹腹瀉。對于脂肪肉及豬油,患高血壓或偏癱(中風)病者及腸胃虛寒、宿食不化者應慎食之。一般入藥均為豬瘦肉。
驗方參考:
1、豬瘦肉二至四兩,生地一兩,干茯苓二兩同煮湯服食,治小兒瘡癤膿腫。
2、豬瘦肉二兩,鮮鵝不食草(搗爛)一兩,煮湯服食,治黃疸。
3、豬瘦肉二兩,雞骨草一兩,紅棗四只,煮湯服食,治黃疸。
4、豬瘦肉二兩,槐花一兩,煮湯服食,治痔瘡。
--------------------------------------------------------------------------------
?! ∪?
性味:甘、溫平、微毒。
歸經:入胃、脾。
功效:安中益氣,健脾養(yǎng)胃,強骨壯筋,補虛損,除濕氣,消水腫。
主治:胃弱脾虛,水腫脹滿,腰膝乏力。
禁忌:瘡毒或皮膚濕疹患者忌食。
說明:牛肉是日常食品,有溫補脾胃之功,但又是一種發(fā)物,對于患有瘡毒、濕疹、瘙癢癥等皮膚病癥者應戒食;而患有肝炎、腎炎者亦應慎食之,以免病情加重或復發(fā)。
驗方參考:
1、牛肉二兩絞爛,用攝氏六七十度熱水泡十分鐘,濾去渣燉熟,即牛肉汁,能補血健胃,久病體虛宜食之。
2、黃牛肉煮濃汁喝,治脾虛久瀉甚至脫肛、面浮足腫,有健脾止瀉之功。
--------------------------------------------------------------------------------
羊 肉
性味:甘、溫熱、無毒。
歸經:入脾、腎。
功效:補虛勞,祛寒冷,溫補氣血;益腎氣,補形衰,開胃健力;補益產婦,通乳治帶。
主治:腎虛腰疼,陽萎精衰,形瘦怕冷,病后虛寒,產婦產后大虛或腹痛,產后出血,產后無乳或帶下。
禁忌:暑熱天或發(fā)熱病人慎食之,水腫、骨蒸、瘧疾、外感、牙痛及一切熱性病癥者禁食。
說明:羊肉是日常肉類食品之中補虛祛寒比較良好的一種。因其性熱,一般在冬天吃為宜。
驗方參考:
羊肉(去脂肪)八兩,生姜一兩,當歸二兩,燉食之,治產后出血、腹中虛痛及產后貧血,血枯經閉。
--------------------------------------------------------------------------------
狗 肉
性味:咸甘酸、熱、有小毒。
歸經:入胃、腎。
功效:安五臟,補絕氣,壯元氣,輕身益氣,補胃腎,暖腰膝,補五勞七傷。
主治:氣虛失眠,腎虛陽萎,遺精遺尿,腰膝冷痛。
禁忌:陰虛內熱及熱性病患者忌食。
說明:狗肉性熱,但比羊肉稍好,一般暑熱天不食,患外感、發(fā)熱、咳嗽之癥亦應忌食。
驗方參考:
1、狗肉一斤,黑豆二兩,燉爛食,治年老或腎虛耳聾,遺尿。
2、狗骨制劑(狗骨酒、狗骨膏、狗骨藥丸、狗骨注射液),治腰腿痛、風濕及兩腿肌肉萎縮有顯效。
--------------------------------------------------------------------------------
兔 肉
性味:辛甘、冷、無毒。
歸經:入脾經。
功效:補中益氣,止渴健脾,滋陰涼血,解熱毒,利大腸。
主治:陰虛失眠,熱氣濕痹。
說明:兔肉性甘冷,滋陰較理想,多食則損元陽,令人萎黃。
驗方參考:
兔一只,去皮爪五臟,加水煮湯,去渣澄冷,渴即飲,治消渴羸瘦。
--------------------------------------------------------------------------------
鴨 肉
性味:甘、涼、無毒。
歸經:入肺、腎。
功效:大補虛勞,清肺解熱,滋陰補血,定驚解毒,消水腫。
主治:水腫脹滿,陰虛失眠,瘡毒,驚癰。
禁忌:外科化膿潰瘍者不能食用。
說明:本品性涼,清肺解熱是指老鴨而言;若嫩鴨性則溫熱燥,治病功效不及老鴨。
驗方參考:
1、三年以上老鴨一只去毛及內臟,填入大蒜頭四五個,煮至爛熟,不加鹽可加少量糖,喝湯吃鴨和蒜,治慢性腎水浮腫。
2、老鴨一只(去毛及內臟),川厚樸二錢,燉熟食,治病后虛腫。
--------------------------------------------------------------------------------
鵪 鶉
性味:甘、平、無毒。
歸經:入肺、脾。
功效:利水消腫,益中續(xù)氣。
主治:小兒疳積,營養(yǎng)不良,支氣管哮喘。
說明:鵪鶉性平和,肉味鮮美,營養(yǎng)豐富,體重只有二三兩,有野生和家養(yǎng)兩種,野生鵪鶉惡熱怕寒,每年春后遷往北方,冬天飛回南方避寒。鵪鶉性平和,肉味鮮美,營養(yǎng)豐富,體重只有二三兩,有野生和家養(yǎng)兩種,野生鵪鶉惡熱怕寒,每年春后遷往北方,冬天飛回南方避寒。
驗方參考:
鵪鶉一只,不去毛,焙燒存性研末,每次三錢,加紅糖水溶化,兌入黃酒一兩,一次服完,每日兩次,治支氣管哮喘。
--------------------------------------------------------------------------------
鯽 魚
性味:甘、平溫、無毒。
歸經:入胃、腎。
功效:和中補虛,除濕利水,補虛羸,溫胃進食,溫中下氣。
主治:不腫,乳閉,腸癖瀉痢,胃弱不思食。
說明:鯽魚性平,有消腫利水通乳之功,一般作煮湯淡食有效。若煎炸食之,則性熱而又失去上述作用。
驗方參考:
1、鮮鯽魚(去鱗和內臟),清燉食,或加黃豆芽或通草同煮湯食,治乳少。
2、鮮鯽魚(去鱗和內臟),煮赤小豆食之,消水腫。
3、鮮鯽魚一斤(去鱗和內臟),赤小豆一兩,或加冬瓜皮二兩,同煮湯,煮熟一次食完(忌鹽)治肝硬化腹水。
--------------------------------------------------------------------------------
鱔 魚
性味:甘、溫、無毒。
歸經:入脾、腎。
功效:補脾益氣,除濕理血。
主治:腹中冷氣、腸鳴及濕痹氣,濕熱身癢,腸風痔漏,婦人產后淋瀝,血氣不調。
說明:鱔魚雖可作食用,但不宜多食,多食使時行病易于復發(fā)。據廣西報道,發(fā)現(xiàn)鱔魚對糖尿病有良好的治療作用,且無副作用及毒性。
驗方參考:
1、鱔魚血治療口眼歪斜(顏面神經麻痹):將活鱔魚頭或尾割斷取血,取血涂于患癱側(即斜左涂右,斜右涂左),復正時即擦去鱔血;亦可加入白芷粉,或冰片,或麝香涂治。
2、鱔魚剪尾滴血于耳內,每次三滴,側臥二十分鐘,每日兩次,治中耳炎。
3、黃鱔半斤切斷,豬肉二兩,加水蒸熟食肉飲汁,治腎虛腰疼。
--------------------------------------------------------------------------------
鯉 魚
性味:甘、溫、無毒。
歸經:入脾、肺、肝、腎。
功效:安胎,通乳,除濕,利水。
主治:鯉魚肉可治小便不利,水腫脹滿,咳逆氣喘上氣,黃疸煩渴,妊娠水腫,胎氣不安,乳汁不通;鯉魚膽則解熱毒,治熱咳,涂小兒熱瘡腫痛效果好。
說明:鯉魚與鯽魚均屬于性平,利水除濕有相似之功,但鯉魚帶溫比鯽魚強,且還有安胎等作用。一般作湯淡食或配上某些中藥同服效果更佳,若煎炸食之則性熱,亦失去治病作用。
驗方參考:
1、鮮鯉魚一條約一斤,洗凈,和赤小豆一斤放入鍋內,加水四至六斤清燉,燉至魚熟豆爛,除去魚頭、鱗、骨、內臟外,將魚肉、豆和湯全部食完(忌鹽),治肝硬化腹水及水腫。
2、大鯉魚一條,生黃芪二兩,同煮湯服食,治老人癃閉。
3、鮮鯉魚放入大米,煮粥淡食,治妊娠水腫和產后乳汁缺少。
--------------------------------------------------------------------------------
?!?
性味:甘咸、微寒、滑、無毒。
歸經:入肺、腎、大腸。
功效:補腎益精,養(yǎng)血潤燥,除濕利尿。
主治:精血虧損,虛弱,勞怯,陽萎,夢遺,小便頻數(shù)。
說明:海參性滑,凡脾弱不運,痰多便滑者勿食。
驗方參考:
1、海參一斤,酒炒全當歸、巴戟肉,鹽水炒牛膝、破故紙、龜板、鹿角膠(烊化)、枸杞子各四兩,羊腎(去筋)十對,鹽水炒杜促、菟絲子各八兩,核桃肉一百個,豬脊髓十條(去筋),上列中藥共研細末,用豬脊髓、鹿角膠等和丸,每次服四錢,溫酒送下,治腰痛,夢遺滑精。
2、海參適量,加冰糖適量,煮湯,每日早晨空腹服食,療程不限,治高血壓、血管硬化。
3、海參燒存性,研細末,每次用五分,加阿膠二錢,加水半杯燉至溶化后,空腹用米湯沖服,每日三次,治痔瘡出血。
--------------------------------------------------------------------------------
青 魚
性味:青魚肉甘、平、無毒。
歸經:青魚膽清熱解毒。魚鱗膠收斂止血。
主治:青魚膽治咽痛目赤,濕疹惡瘡,耳內流膿;魚鱗膠治齒齦出血,鼻衄,紫癜。
驗方參考:
1、青魚膽干粉,青黛等分,共研細末,作吹喉用,一日二三次,可治急性咽喉炎,扁桃體炎;若用麻油調敷患處,可治腮腺炎,丹毒。
2、黃柏研成粉末,用青魚膽汁拌和后,曬干研末,用干粉搽患處,治皮膚濕疹、瘡毒。
3、青魚膽焙干二錢,枯礬二錢,黃連一錢,冰片六分,共研極細末,每日吹入耳內一次,治慢性中耳炎。
--------------------------------------------------------------------------------
?!◎?
性味:咸、平、無毒。
歸經:入肝、肺。
功效:軟堅化痰,潤肺清熱,消積潤腸。
主治:痰咳,哮喘,便秘,高血壓,甲狀腺腫,婦女勞損、積血、白帶,小兒風熱丹毒。
說明:海蜇皮質脆,浸泡后,涼開水沖洗切碎,常作涼拌菜食用。若用食醋少許拌食,常食可治甲狀腺腫大。其中間肉厚者稱"海蜇頭",邊緣肉薄者稱"海蜇皮",均可作藥用。
驗方參考:
1、海蜇頭二兩,漂洗去咸味,同馬蹄等量,煮湯服,治高血壓,頭暈,熱渴,便秘。
2、海蜇和馬蹄適量煮湯常服,治肺熱咳嗽,咳吐黃濃痰有效。
--------------------------------------------------------------------------------
螃 蟹
性味:咸、寒、有小毒。
歸經:入肝、胃。
功效:養(yǎng)筋益氣,理胃消食,散諸熱,通經絡,解結散血。
主治:全蟹可治胸中邪氣,郁結瘀血,筋骨傷折;煮酒食之治產后肚腹痛,惡露不下;蟹殼治漆瘡。
禁忌:1、患有皮膚濕疹、癬癥、皮炎、瘡毒等皮膚瘙癢癥者忌食。2、不可與柿類同食。
說明:蟹與蝦之性質基本相同,但蟹性寒味咸,更為動風發(fā)瘡。蟹爪有墮胎作用,孕婦忌食。不要吃生蟹及未煮熟的蟹,因肺吸蟲可在蟹體內形成囊蚴,如進食可感染得病。
驗方參考:
1、蟹爪尖七八錢,或蟹殼五個,焙干研末,分數(shù)次陳酒送服,治乳癰初起。
2、蟹殼燒炭存性為末,每次二錢,用童便或米酒送服,治產褥熱、產后腹痛,若用黃酒調服,治貧血黃疸。
3、螃蟹焙黃,研為細末,黃酒沖服,每次三錢,治白帶。
--------------------------------------------------------------------------------
黃花魚
性味:甘、平、無毒。
歸經:入腎。
功效:開胃益氣,補腎利尿,解野蕈中毒。
主治:魚腦石治腎結石,膀胱結石,小便不通。黃魚鰾治鼻出血,齒齦出血、紫癜。
說明:黃花魚生于東海中,魚頭中有兩顆堅硬的石頭,叫魚腦石,故又名石首魚。魚腹中的白色魚鰾可作魚膠,有止血之效,能防治出血性紫癜等病。
驗方參考:
1、黃花魚鰾四兩,放入鍋內,加水用慢火燉一日,時時攪拌,防止燒焦,使全部燉化,分作四日服用,一日兩次,服時需加熱。治鼻及齒齦出血和出血性紫癜等癥。
2、魚鰾膠、鹿角片等量,用砂炒至色黃質脆,共研細末,每次一錢,一日兩次,用黃酒或葡萄酒送服,治腎虛腰痛。
3、魚腦石焙干研細末,每次三至五分,一日兩次,用溫開水送服,治腎結石,膀胱結石,小便不通。
--------------------------------------------------------------------------------
母雞肉
性味:甘、溫平、無毒。
歸經:入肝、脾、胃。
功效:補虛羸、益氣補血。
主治:風寒濕痹,托瘡排膿,病后虛弱,孕婦胎動不安,產婦產后虛羸。
驗方參考:
1、母雞一只,去毛及內臟,石榴皮三兩,加水煮湯服食,治風濕性關節(jié)炎。
2、母雞肉半斤,當歸一兩,川芎五錢,隔水蒸熟食,治血虛頭暈。
3、老母雞一只,去毛及內臟,艾葉五錢,加酒、水各一杯,隔水蒸熟食,治婦女月經點滴不斷,經期時間長,日久身體虛弱。
--------------------------------------------------------------------------------
鱉
性味:鱉肉咸、寒、無毒;鱉甲咸、平、無毒。
歸經:鱉肉入肝、腎;鱉甲入肺、脾。
功效:補骨髓,滋肝陰,養(yǎng)筋活血,消痞塊。
主治:鱉肉主治熱氣濕痹,肺病潮熱,腹中積熱,婦女帶下、血瘕腹痛;鱉甲主治骨蒸癥瘕,瘡毒瘀血,婦人五色帶下。
禁忌:1、孕婦忌食。2、產后泄瀉和失眠者不宜食。
說明:鱉肉性平,有滋陰益肝腎之功,但多食則敗胃傷脾,導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并能下胎;鱉甲破癥瘕,墮胎力比鱉肉強。
驗方參考:
1、鱉一只,煮熟去殼,用油鹽燉爛,連湯帶肉一閃食完,在羊癇瘋未發(fā)作前服食,每日一個,連續(xù)七日,治羊癇瘋。
2、鱉肉煮豬瘦肉食,連續(xù)數(shù)次,治閉經。
3、鱉血用黃酒、開水各半杯沖散攪和,乘熱服下,亦治閉經及肺結核低燒。
--------------------------------------------------------------------------------
蛇
性味:白花蛇甘、溫、有毒;腹蛇苦、寒、有毒。烏梢蛇甘、平、無毒;蛇蛻咸、平、無毒。
功效:除濕祛風,療痹解毒。
主治:麻木不仁,諸風頑痹,瘙癢疥癩;蛇膽清肝明目化痰。
說明:蛇的種類很多,總的來說分為毒蛇和無毒蛇,有毒蛇的毒汁是在毒牙下面的毒囊里,蛇肉沒有毒,若切去蛇頭后,不論毒蛇或無毒蛇都可以食用。蛇蛻又名龍衣,即是蛇退下的皮。
驗方參考:
1、烏梢蛇、眼鏡蛇或腹蛇,用高粱酒、燒酒或米酒浸泡,根據各人酒量每次約飲十至三十毫升(半兩)左右,每日兩次,治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脊椎骨炎,胃痙攣,病后或婦女產后身體虛弱,貧血,神經痛,下肢麻痹、痿弱、步履困難等癥。
2、取大烏梢蛇一二條,去頭宰殺后,作菜煮湯,吃肉喝湯,連食三四次,治皮膚濕疹反復發(fā)作,膿皰癤癰等皮膚化膿性疾病和過敏性體質。
3、取烏梢蛇數(shù)條,去頭、皮及內雜,焙干后研成細末,每日早午晚各服1~2分,治骨結核。
--------------------------------------------------------------------------------
蝦
性味:甘、溫、有小毒。
歸經:入肝、肺。
功效:壯陽托瘡,治風痰,下乳汁,益腎強精。
主治:腎虛陽萎,風痰,乳汁不通。
禁忌:患有皮膚濕疹、癬癥、皮炎、瘡毒等皮膚瘙癢癥者以及陰虛火旺者勿食。
說明:蝦肉性溫,是修建物,雖有壯陽、益腎、補精、通乳之功,但也有托瘡、發(fā)疥、冷積、動風熱之弊,不宜多食。
驗方參考:
1、生蝦殼,焙干研末,每日早晚用開水吞服二錢,治乳癰潰爛、日久不愈。
2、大活蝦肉十個,生黃芪三錢,同煮湯,喝湯食蝦肉,治寒性膿瘍、久不收口。
3、活蝦適量,微炒,用黃酒煮食,連食三天,治產后乳少。
----------------------------------------------------------------------------------------------------------------------------------------------------------------
糧 食 豆 類
小 麥
性味:甘、微寒、無毒。
歸經:入脾、胃。
功效:除熱,止渴,利尿,養(yǎng)心除煩。
主治:口干咽燥,小但不暢,失眠,外用有消炎、止疼、去濕作用。
驗方參考:
1、小麥二兩(去殼),甘草六錢,大棗十五枚,水同煎,早晚兩次分服,治失眠。
2、小麥一兩,黑豆六錢,合歡花六錢(布包),水煎后去合歡花,喝湯食麥、豆,亦治失眠。
3、小麥一兩,紅棗十攻,龍眼肉三錢,加水煮熟后連渣食,治自汗(不論天寒天熱,白天常常出汗)。
--------------------------------------------------------------------------------
米 糠
性味:苦甘、平、無毒。
歸經:入脾、胃。
功效:健脾胃,消腫利尿。
主治:腳氣、浮腫,泄瀉。
驗方參考:
1、米糠半斤,水煎去渣,加紅糖服食,一日兩次,治腳氣病,若加黃豆三兩同煮效果更佳。
2、糯米糠,小麥芽等量,磨粉做團子,蒸熟食之,每天吃三至五個,治婦女妊娠浮腫,脾虛腹瀉。
3、米糠十斤,麥麩子七斤,大豆面一斤,紅糖四兩,混合做餅,一斤做成四個,每次食一個,一日三次,連續(xù)七天,治腳氣病。
--------------------------------------------------------------------------------
大 麥
性味:甘、溫、無毒。
歸經:入肝、脾。
功效:益氣健脾,和胃調中,疏肝利氣,回乳。
主治:食積不化,食欲不振,飽悶腹脹,積滯下痢,婦女斷乳或乳汁郁積引起的乳房脹痛。
說明:大麥在一定水份和溫度下萌發(fā)的芽,稱為大麥芽,曬干后炒熟應用。大麥芽的優(yōu)點是既能消食化滯,又能回乳舒肝。大麥芽是制造啤酒的主要原料,又能經過加工熬煉成為麥芽糖,富有營養(yǎng),為老、少及體虛者的滋補品。哺乳期間忌食。
驗方參考:
1、大麥芽二至四兩,水煎服,治米食積滯和婦女斷乳時或乳汁郁積的乳房脹痛。
2、麥芽糖隨意食,可退乳。
3、大麥芽微炒,研細末,每次三錢,開水送服,治婦女產后大小便不通。
--------------------------------------------------------------------------------
蕎 麥
性味:甘、平、無毒。
歸經:入脾、胃。
功效:降氣寬腸,健胃止痢,有降血壓作用。
主治:腸胃熱積泄痢,自汗;外用治丹毒瘡腫。
驗方參考:
1、炒蕎麥研末,水泛為丸,每服二錢,一日兩次,開水送服,治慢性瀉痢,婦女白帶。
2、蕎麥面炒香,用適量開水攪成糊狀服食,治夏季痧癥。
3、蕎麥子,磨粉后篩去殼,加紅糖烙餅或煮熟食之。
--------------------------------------------------------------------------------
紅 薯
性味:甘、平、無毒。
歸經:入肝、脾。
功效:健脾胃,補虛乏,益氣力,通乳汁;外用消瘡癤腫毒。
主治:大便帶血,腹瀉,便秘,濕熱黃疸,水臌腹瀉,夜盲,消渴,乳癰,瘡癤。
說明:紅薯能當主食,亦能作菜,可蒸、煮、烤食,又可曬干磨粉做成各種食品,也可制成欠粉,粉條,酒,醋等。但不宜多食,多食會滯氣引起燒心、吐酸水、腹脹和放屁。
驗方參考:
1、紅薯嫩葉苗、蕹菜嫩葉、紅糖適量,同搗爛敷于臍部,經一兩小時后可瀉下腹水,瀉盡腹水可愈,治水臌腫脹,肝硬化腹水。
2、紅薯嫩葉三兩,羊肝四兩,同煮熟食之,連續(xù)兩三次有效,若選用紅黃種紅薯葉更好,治夜盲。
3、生白紅薯洗凈去皮,切碎搗爛,亦可加鮮魚腥草等量同搗爛,敷于患處,敷至局部發(fā)熱即行更換(約兩三小時之久),連敷數(shù)天可愈,治乳癰瘡癤。
--------------------------------------------------------------------------------
小 米
性味:甘、微寒、無毒。
歸經:入胃。
功效:健胃除濕,和胃安眠。
主治:胃虛失眠,婦女黃白帶。
驗方參考:
1、小米五錢,制半夏二錢,水煎服,治胃弱或消化不良引起之失眠。
2、小米、黃芪各一兩,一日三次水煎服,治婦女妊娠黃白帶。
--------------------------------------------------------------------------------
玉 米
性味:甘、平、無毒。
歸經:入胃、腎。
功效:止血,利尿,利膽,降壓。
主治:小便不通,膀胱結石,肝炎,黃疸,高血壓。
說明:上述功效均指玉米須。玉米供食用,營養(yǎng)價值較高。而玉米芯的性味功效與玉米須的利尿作用基本相同,多用于水腫病,亦可治小兒夏季熱。
驗方參考:
1、玉米須一兩,車前子五錢,甘草二錢,或加小茴香一錢,水煎服,治小便不通及膀胱炎,小便疼痛。
2、玉米須、玉米芯各二兩,水煎去渣代茶飲,治尿少、尿頻、尿急、尿道灼熱疼痛。
3、玉米須五兩,水煎服,治高血壓,黃疸,尿路結石,膀胱結石。
--------------------------------------------------------------------------------
高 梁
性味:甘澀、溫,無毒。
歸經:入腸、胃。
功效:固腸胃,止吐瀉;高梁根利小便,治難產。
主治:小便不通,婦女倒經,腹瀉。
驗方參考:
1、高梁褲(即裹在高梁稈上的葉)五個,加紅糖三兩,水煎服,治尿閉。
2、高梁根七個,水煎去渣,用湯煮雞蛋兩個,加糖少許服,治膝痛,腳跟痛。
3、紅高梁花,水煎加紅糖服,治倒經。
--------------------------------------------------------------------------------
黃 豆
性味:甘、平、無毒。
歸經:入脾、胃。
功效:煮湯飲,清熱利小便,解毒;制成豆?jié){性寒,腸胃易于消化吸收,能清利大小便,解熱潤肺,寬中下氣。
主治:胃中積熱,水脹腫毒,小便不利。
說明:黃豆可作為藥用,但藥用價值不如黑豆。黃豆是一種營養(yǎng)豐富、用途廣泛的農產品。據國外報道,意大利人發(fā)現(xiàn)黃豆能降低血清膽固醇;在國內,民間多作為單方應用。
驗方參考:
1、黃豆一把,加干芫荽一錢,或加蔥白三根,白蘿卜三片,水煎溫服,可防治感冒。
2、黃豆適量,入水中浸軟,加白礬少許共搗爛如泥,外敷患處,治癤腫療瘡。
3、黃豆皮,燒炭研末,每服兩三錢,一日兩次,開水送服,治腹瀉。
--------------------------------------------------------------------------------
蠶 豆
性味:甘、微辛、平、有小毒。
歸經:入肺、大腸。
功效:蠶豆快胃,和臟腑,止血,解毒;蠶豆花止血、止帶、降血壓;蠶豆梗止血;蠶豆衣(蠶豆皮)健脾利濕;蠶豆莢燒炭研末外用治燙傷、膿皰瘡。
主治:胎漏,產后風,便血,吐血,鼻衄血;外用治瘡毒。
禁忌:有過敏體質者忌食。
說明:蠶豆含有一種毒素,多食會引起中毒,尤其是小孩。中毒癥狀類似黃疸的名叫蠶豆黃病,這種病多在食蠶豆后一至四天內發(fā)病,最初發(fā)低燒或高燒,頭疼,腹痛,隨后全身皮膚呈淡黃色,小便棕紅色,此病來得急,嚴懲者若不及時救治可導致死亡。故鮮蠶豆須經開水煮,去水取豆再煮、炒食用,干蠶豆也要多浸泡幾次水,將浸泡的黑水倒掉,再煮食。入藥多為殼、梗、花、葉。
驗方參考:
1、蠶豆殼燒炭研末,加黃丹少許,用香油調敷患處,治黃水瘡。
2、蠶豆殼燒炭研末,或加冰片少許,用香油調敷患處,治天皰瘡。
3、蠶豆殼炒熟研末,每次三錢,加白糖少許,開水調服,治胎漏。
--------------------------------------------------------------------------------
赤 豆
性味:甘酸、平、無毒。
歸經:入心、小腸、腎、膀胱。
功效:除熱毒,散惡血。消脹滿,利小便,通乳。
主治:癰腫膿血,下腹脹滿,小便不利,水腫腳氣,煩熱,干渴,酒病,痢疾,黃疸,腸痔下血,乳汁不通;外敷治熱毒癰腫,血腫,扭傷。
禁忌:陰虛而無濕熱者及小便清長者忌食。
說明:赤豆,又飯赤豆,以粒緊、色紫赤者為佳,煮汗食之通利力強,消腫通乳作用甚效。但久食則令人黑瘦結燥。中藥另有一種紅黑豆,系廣東產的相思子,特點是半粒紅半粒黑,注意鑒別,切勿誤用。
驗方參考:
1、赤豆同鯉魚(或鯽魚)煮湯服食,利水消腫,治腳氣甚效,兼治小兒夏日由血虛而致多發(fā)性癤腫。
2、赤豆四兩,煮湯當茶飲,治水腫。
3、赤豆半斤,煮粥食,可通乳。
--------------------------------------------------------------------------------
綠 豆
性味:甘、寒、無毒。
歸經:入心、肝、胃。
功效:清熱解毒,止渴利尿,消腫下氣,厚腸胃,除煩熱。
主治:綠豆水煎服主治火眼癰瘡腫痛、下肢脹滿,小便不通,口干,消渴,暑熱,瀉痢,解藥草中毒;生綠豆加水搗爛絞汁服主治丹毒,煩熱,風疹。
禁忌:脾胃虛,腎虛腰疼及體虛寒者忌食,此類體質的婦女尤忌。
驗方參考:
1、綠豆二兩,生甘草二兩,水煎服,可解食物及藥物中毒。
2、綠豆二兩,金銀花一兩,水煎服,可預防夏令疾病。
3、生綠豆一兩,研末,每次三錢,開水吞服,治乳部瘡癤腫痛。
--------------------------------------------------------------------------------
扁 豆
性味:甘、平、無毒。
歸經:入脾、胃。
功效:扁豆清暑解渴,健脾和胃,除濕止瀉,解毒下氣,和中止嘔,扁豆花最宜于祛暑;扁豆衣清熱去濕。
主治:脾胃虛熱,嘔逆,霍亂吐瀉,暑濕或脾虛泄瀉,煩渴,酒醉嘔吐,婦女白帶。
禁忌:脾胃寒滿者慎用。
驗方參考:
1、用扁豆粉干搽患處,能解毒生肌,治痘毒引起全身糜爛者。
2、生扁豆莢三十個,搗汁,用涼開水沖服,治暑濕腹痛,霍亂吐瀉及因喝酒或吃魚鱉所致之吐瀉腹痛。
3、生扁豆五錢,曬干研粉,涼開水沖服,能解一切鳥肉中毒及輕粉中毒。
--------------------------------------------------------------------------------
黑 豆
性味:甘、溫、無毒。
歸經:入心、脾、腎。
功效:補腎滋陰,補血明目,除濕利水。
主治:腎虛腰疼,血虛目暗,腹脹水腫,腳氣。
禁忌:中滿者慎用。
說明:黑豆一般煮熟食之或配藥煮熟食之能治病,但不易消化,故中滿者或消化不良者宜慎食之。黑豆若炒熟食之則其性極熱,易生熱性疾病。黑豆芽及皮、葉、花均可入藥治病。黑豆皮中藥稱"料豆衣",有解毒利尿作用;黑豆芽稱"大豆卷",能清熱解表,水煎服,可治風濕性關節(jié)疼;黑豆葉搗爛外敷可治蛇咬傷;黑豆花能治目翳。
驗方參考:
1、黑豆制豆?jié){,煮熟喝,可止自汗。
2、黑豆衣三錢、浮小麥三錢,治陰虛盜汗、自汗,尤其是熱病后虛汗。
3、黑豆五錢,黃芪三錢,或加浮小麥二錢,可止盜汗,自汗。
----------------------------------------------------------------------------------------------------------------------------------------------------------------
果 品 類
檸 檬
性味:極酸、涼、無毒。
歸經:入肝、胃。
功效:止渴生津,化氣和胃。
主治:咽痛口干,胃脘脹氣,高血壓。
驗方參考:
檸檬一個,馬蹄十只,水煎服,每日一次,治高血壓。
--------------------------------------------------------------------------------
蘋 果
性味:酸甘、平、無毒。
歸經:入脾、胃。
功效:補心益氣,止渴生津,潤肺化痰。
主治:中焦諸氣不足,消化不良,口干咽燥,但秘,高血壓,慢性腹瀉。
驗方參考:
1、蘋果干粉三錢,空腹時溫開水調服,一日兩三次,治輕度腹瀉。
2、每日早晚空腹吃蘋果一兩個,治大便燥結。
3、每日飯后食蘋果一個,對消化不良、反胃有效。
--------------------------------------------------------------------------------
香 蕉
性味:甘、寒、無毒。
歸經:入肺、大腸。
功效:清熱潤肺,止煩渴,潤大腸,通血脈,解酒毒,降血壓。
主治:熱性便秘,痔瘡出血,煩渴咳嗽,高血壓。
禁忌:凡腸胃虛寒、便溏者勿食。
驗方參考:
1、每日早晨空腹吃香蕉一兩條,治痔瘡出血,大便干結。
2、香蕉皮或果柄或根二兩,煎水代茶飲,治高血壓。
3、香蕉花水煎服,能防治腦溢血。
--------------------------------------------------------------------------------
菠 蘿
性味:甘、濕熱,有小毒。
歸經:入肺、大腸。
功效:清熱解暑,消食止瀉。
主治:傷暑,身熱煩渴,消化不良。
說明:菠蘿含有蛋白酶,有過敏體質的人食之會引起菠蘿中毒,稱為"菠蘿病"。吃后十五分鐘至一小時左右,出現(xiàn)嘔吐、腹痛、腹瀉,同時還出現(xiàn)過敏癥狀,如頭昏、頭疼、皮膚潮紅,全身發(fā)癢,四肢及口舌發(fā)麻,嚴重者還會出現(xiàn)呼吸困難、休克等。因此,有菠蘿過敏史的人忌食。吃菠蘿時,先把果皮削去,挖盡果丁,然后切開在鹽水中浸洗,可使菠蘿味更甜,又能使有機酸分解在鹽水里,減少中毒。
驗方參考:
1、菠蘿一個,削皮搗爛絞汁,每次服一杯,治消化不良,用涼開水沖服,治中暑發(fā)熱煩渴。
2、菠蘿肉二兩,鮮茅根一兩,水煎服,治腎炎;加蜂蜜一兩,治支氣管炎。
3、菠蘿葉一兩,水煎服,治腸炎腹瀉。
--------------------------------------------------------------------------------
山 楂
性味:酸、冷、無毒。
歸經:入脾、胃。
功效:健脾消積,活血散瘀,化痰行氣。
主治:飲食停滯,油肉食滯,胃脘脹痛,腹瀉腹痛,腸風下血,小腸氣痛,月經過期不通,月經后期之瘀痛,惡露不盡。
禁忌:1、脾胃虛弱者慎用。2、服用滋補藥品期間忌食。
說明:山楂系中藥之一種,以肉厚核小者質佳,可制成山楂餅供小兒食用,有健脾消食之功。近年來,各國對山楂的醫(yī)療作用研究甚多,認為山楂有降壓、降血脂、強心、抑菌等作用。國內外用山楂制成各種制劑,用于治療高血壓、老年性心臟衰弱、冠心病、高血脂癥,都獲得了明顯效果。
驗方參考:
1、山楂炒炭八錢,水煎服,治食積腹脹、食肉停滯,小兒疳積,消化不良(小兒體質瘦弱者慎用)。
2、山楂炒焦研細末,白糖水送服,每次二三錢,一日三次,治腹瀉。
3、山楂一兩,紅白蔗糖各五錢,水煎沖細茶一錢半飲服,治痢疾初起。
--------------------------------------------------------------------------------
芒 果
性味:甘酸、平、無毒。
歸經:入肝、脾。
功效:止渴生津,祛痰止咳,健胃。
驗方參考:
1、鮮芒果葉煎水洗患處,治濕疹瘙癢。
2、芒果核、黃皮核適量,水煎服,治睪丸腫大。
3、芒果生食,止渴生津,開胃消食。
--------------------------------------------------------------------------------
栗 子
性味:甘、溫、無毒。
歸經:入脾、胃。
功效:果肉益腎氣,厚腸胃,生用嚼食治腰腳無力;殼和樹皮有收斂作用;鮮葉外用治皮膚炎癥;花可治瘰疬與腹瀉;要能治疝氣。
主治:筋骨、腰、膝痛風,金傷,瘰疬。
驗方參考:
1、每日早晚各食生栗子一兩枚,細嚼慢咽,久之有效(但多吃會妨礙消化),治老年腎虧,小便頻數(shù),腰腳無力。
2、栗子研粉煮如糊,加白糖適量食,治幼兒腹瀉。
3、生栗子搗爛研細如泥,敷患處,治跌打傷,筋骨腫痛;如彈片、鐵、竹、木刺入肉,則有止痛止血,吸出膿毒及異物之作用。
--------------------------------------------------------------------------------
石 榴
性味:酸者酸澀、溫平、無毒;甜者甘酸澀、溫平、無毒。
歸經:入脾、腎、大腸。
功效:氣虛不攝,收澀固腸,止瀉治帶,潤肺止咳。
主治:大便滑瀉,小便不禁,腸滑久痢,赤白痢疾,腹痛,肺勞喘嗽之失眠,婦女崩漏帶下,脫肛,蟲積。
禁忌:實熱積滯者忌用。
說明:石榴分甜、酸兩種。甜者僅治咽喉煩渴。入藥治病多用酸石榴,連皮搗爛煮湯飲。石榴皮、花、根入藥。若殺蟲多用根或果皮;收澀固脫則多用酸石榴皮。石榴多食令人傷肺損齒。
驗方參考:
1、酸石榴一個,煅炭存性研末,一日服完,治腸滑久?。蝗艏蛹t糖開水送服,治腸風下血。
2、酸石榴皮,煅炭存性研末,每次服二錢,治久瀉不止;若外搽口內,則治口瘡及口內諸瘡出血。
3、酸石榴皮,水煎或紅糖服,治赤痢、尿血、鼻出血。
--------------------------------------------------------------------------------
桂 圓
性味:甘、平溫、無毒。
歸經:入心、脾、胃。
功效:補心脾,益氣血,健脾胃,養(yǎng)肌肉。
主治:思虛傷脾,頭昏,失眠,心悸怔忡,虛羸,病后或產后體虛,及由于脾虛所致之下血失血癥。
禁忌:患有外感實邪、痰飲脹滿者勿食桂圓肉。
說明:桂圓肉有補心脾、益氣血作用,是一種比較理想的中藥,但鮮桂圓肉多食卻易生濕熱及引起口干。入藥治病多用干桂圓肉。
驗方參考:
1、桂圓肉,每日嚼食一兩,治心悸怔忡。
2、桂圓肉,蒸熟每日食之,食至一斤多后,即可治愈心悸怔忡、失眠,心脾血虛癥者及大便下血數(shù)日不愈者。
3、桂圓肉三錢,蓮子五錢,糯米二兩,煮粥每日早晚食,治貧血體弱。
--------------------------------------------------------------------------------
荔 枝
性味:甘酸澀、溫、無毒。
歸經:入脾。
功效:荔枝肉補脾益肝悅顏色,益智生血養(yǎng)心神;荔枝核善于疏肝理氣而治疝痛。
副作用:多食令人發(fā)虛熱,口干,衄血,發(fā)小兒痘瘡。
禁忌:蟲牙痛、熱性病及小兒患痘瘡者忌食。
說明:鮮荔枝少食能止渴,多食則口干發(fā)熱,容易生熱性病及瘡毒。荔枝干也有上述之功效,但其性熱助火。陰虛火旺者忌食。
驗方參考:
1、荔枝干七個(連核和殼一起打破),用兩碗水煎至一碗服下,治孕婦墮胎后下血不止及產后出血。
2、荔枝干七個(核和殼一起)燒炭研末,開水調服,治呃逆。
3、每天吃荔枝干十個,治小兒遺尿。
--------------------------------------------------------------------------------
葡 萄
性味:甘酸、平澀、無毒。
歸經:入脾、肝。
功效:葡萄果肉補血強志利筋骨,健胃生津除煩渴,益氣逐水利小便;葡萄干能健胃益氣,為滋養(yǎng)品;葡萄藤祛風利水;葡萄根和葉有安胎、消腫、利尿作用。
主治:煩熱口渴,筋骨濕痹,熱淋澀痛。
說明:據報道,加拿大人發(fā)現(xiàn)葡萄、葡萄汁、葡萄干和葡萄酒杯都有抵抗病毒的功能。虛弱患者最宜食用葡萄,它含有很多糖分,而且主要是葡萄糖,易為人體直接吸收,具有很好的營養(yǎng)價值。但由于含糖分多,多食令人煩悶、眼暗。便秘者不宜多食。葡萄藤、根、葉入藥。
--------------------------------------------------------------------------------
西 瓜
性味:甘淡、寒涼、無毒。
歸經:入心、肺、脾、腎。
功效:消煩止渴,解暑清熱,利水下氣,解酒毒。
主治:口瘡喉痹,口干煩燥,暑熱,血痢,小便不利,黃疸水腫,酒毒。
禁忌:體虛寒、胃弱者慎食。
說明:西瓜系清甜生津之品,具有清涼解暑之功,故夏季暑熱時食之令人舒暢。然而,其性質屬于寒涼,體虛胃寒、便溏、消化不良者不宜多食,否則易引起腹瀉或腹痛。治病用西瓜皮勝于西瓜。
驗方參考:
1、西瓜汁,或干西瓜皮一兩,水煎服,治腎炎水腫。
2、西瓜皮、赤豆、茅根各一兩,水煎服,治黃疸及腎炎水腫。
3、西瓜皮、冬瓜皮、黃瓜皮各一兩,水煎服,治腹水。
--------------------------------------------------------------------------------
核 桃
性味:甘、平溫、無毒。
歸經:入肺、腎、肝。
功效:核桃肉補腎養(yǎng)血,潤肺納氣,潤腸止帶。
主治:核桃肉治下焦虛寒,腎氣虛弱,小便頻數(shù),四肢無力,腰腿疼,筋骨痛,勞喘嗽,女子崩帶;核桃夾可治噎嗝、遺精、遺尿。
禁忌:痰火喘咳,瀉痢,腹脹及感冒風寒者忌食。
說明:核桃肉含油脂多,多食令人惡心嘔吐,傷肺,動風,咯血。有稀便,腹瀉時忌食。核桃的果隔即核桃夾又叫分心木。
驗方參考:
1、核桃肉,每次食三個,早晚各一次,連續(xù)半月,治百日咳及慢性支氣管炎。
2、核桃肉二斤,搗爛,蜂蜜二斤和勻,用瓶裝好,每次食一匙,一日兩次,開水送下,治虛喘。
3、核桃肉五個,搗爛,用黃酒沖服,治乳汁不通。
--------------------------------------------------------------------------------
櫻 桃
性味:酸甘、溫澀、無毒。
歸經:入肝、胃、腎。
功效:止渴生津,調中益顏,養(yǎng)脾開胃,止泄精、瀉痢。
說明:櫻桃多食令人惡心嘔吐,發(fā)虛熱,托癰瘡,傷筋骨,敗血氣。
驗方參考:
櫻桃汁一杯,燉熱服,可透發(fā)麻疹,外搽可治燒傷,汗斑。
--------------------------------------------------------------------------------
無花果
性味:甘、平、無毒。
歸經:入肺、脾、胃。
功效:清熱潤肺,除疾潤腸,止瀉痢,利咽喉,開胃驅蟲。
主治:肺熱聲嘶,干咳,便秘,消化不良,痔瘡,脫肛。
驗方參考:
1、無花果五兩,水煎調冰糖服,治肺熱聲嘶。
2、無花果兩個生食,或用干果十個與豬大腸一段,共煮熟食,治痔瘡、脫肛、大便秘結。
3、鮮無花果十個,水煎洗患處,治外痔。
--------------------------------------------------------------------------------
棗
性味:甘、平、無毒。
歸經:入脾、胃。
功效:補脾益陰,調和營衛(wèi),補血安中,潤肺止咳,固腸止瀉,和百藥。
主治:過敏性紫癜,自汗、尿血。
說明:棗有它的治病作用,亦有它的副作用,多食易損齒,亦易損脾助濕熱,能使人壅脾脹胃,故小兒尤不宜嚼食。入藥以干棗為宜。
驗方參考:
1、成人每次食生棗十枚,一日三次,治過敏性紫癜。
2、每日煮大棗一斤,分五次食完,治小兒過敏性紫癜。
3、紅棗二至四兩,水煎代茶飲,治無痛尿血。
--------------------------------------------------------------------------------
梨
性味:甘微酸、寒利、無毒。
歸經:入心、肺、胃。
功效:止渴生津、清心潤肺,除煩利尿,清熱解毒,潤喉消痰,降火止咳。
主治:心經客熱,肺熱咳嗽,痰多煩熱,津干口渴,聲嘶失音,眼目赤痛,風熱灼盛,溫病熱盛,大小便不暢,瘡毒,酒毒。
禁忌:脾胃虛寒、便溏及產婦血虛者慎食。
說明:梨者利也,其性冷而又下行流利,對于實熱之癥確有療效。但多食則易損脾胃,影響消化或成冷痢。
驗方參考:
1、大梨一個,去皮挖去心,裝入川貝粉一錢或冰糖五錢,蒸熟食,有潤肺止咳作用,治熱咳或慢性支氣管炎。
2、梨一個,蔥白七條(連須),白糖三錢,水煎服,治支氣管炎(風熱咳嗽)。
3、將胡椒數(shù)粒,放入梨內,水煎服,亦治支氣管炎。
--------------------------------------------------------------------------------
柿
性味:生柿甘澀、涼、無毒;干柿(柿餅)甘、溫、無毒。
歸經:入脾、肺、大腸。
主治:咽喉熱痛,咳嗽痰多,口干吐血,腸內宿血,腹瀉痢疾,酒毒。
禁忌:1、體弱多病、產后病后和患外感風寒等病和貧血患者不宜食用。2、忌與蟹同食。
驗方參考:
1、未成熟之青黃柿子一個,用酒煮沸,去酒食柿,治吐血咳血。
2、柿餅三個焙焦研末,沖開水服下,亦治吐血咳血。
3、柿餅焙焦研末,每服五分,一日三次,開水送服,治消化道潰瘍出血。
--------------------------------------------------------------------------------
柑
性味:甘、微寒、無毒。
歸經:入肺、胃。
功效:清胃利腸,通利小便,止渴生津。
主治:口干熱燥,胃中熱毒,小便不暢。
說明:柑性寒,多食令人肺冷生痰,大腸瀉痢。
驗方參考:
1、柑樹葉一兩,炒焦研末,用米酒調敷肚臍,治麻疹后喘氣。
2、鮮柑樹葉三斤,洗凈放砂鍋內,加水三斤煮沸,加入紅糖一斤,制成糖漿二斤,每服二十毫升(四錢),每日三次,治支氣管哮喘(忌食刺激性食物)。
--------------------------------------------------------------------------------
李
性味:苦甘酸、微溫、無毒。
歸經:入肝、胃。
功效:消食開胃,止渴生津,去骨節(jié)間勞熱,舒肝解郁。
說明:李多食令人發(fā)虛熱,損齒,礙胃。
--------------------------------------------------------------------------------
桃
性味:甘酸、微溫、微毒。
歸經:入腸、胃。
功效:解勞熱,益顏色,潤肺。
說明:桃以少食為佳,多食令人生熱,長癰癤,胃脘膨脹;與冷水同食則容易引起腹痛泄瀉。桃未成熟的干果名碧桃干,有止虛汗、盜汗的功效;桃在樹上經冬不落,叫癟桃干,又名桃梟、桃奴,有生津、止汗、養(yǎng)胃、除煩等功用;桃樹膠治結石、乳糜尿、糖尿病等;桃仁破血祛瘀,潤燥滑腸;桃花去痰、消積、利尿、下瀉;桃葉發(fā)汗與殺蟲。
--------------------------------------------------------------------------------
杏
性味:甘酸、微溫、冷利、有小毒。
歸經:入肝、心、胃。
功效:止渴生津,消熱去毒。
禁忌:孕婦忌食。
說明:生杏多食易傷筋骨,動宿痰,生痰熱;小兒多食易生膈熱瘡癰。杏仁為常用中藥,有止咳定喘、潤腸通便的功效。杏仁分苦、甜兩種,甜杏仁比苦杏仁大而扁,偏于滋養(yǎng),多用于虛咳或老人咳嗽;苦杏仁治實癥咳嗽。民間用杏仁、綠豆粳米磨成漿,加白糖煮熟飲,為夏天解暑、清熱潤肺的清涼飲料,名曰"杏仁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