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服外敷治愈急性乳腺炎案例及乳癰常用藥物解析
原創(chuàng): 半夏秋時 昌平傳統(tǒng)中醫(yī)工作室 2018-12-07
女,30。
2018年7月8日就診。
自述右側乳腺疼痛6天,無明顯誘因,處哺乳期,自以為與幼兒嬉戲因幼兒捶打導致,未曾在意,6天前疼痛加重,自用蒲公英煎服,效果欠佳,故來就診。
現癥,右側乳房疼痛,以上方疼痛較慎。舌暗紅苔微黃。余無不適。
B超示:乳腺不對稱,右稍大,外形尚正常。右乳腺組織回聲分布不均勻增強,間有斑塊樣低回聲,腺體內彩流稍加,于12點左右可見一7*5mm低回聲結節(jié)及數個無回聲結節(jié),稍大者大小約4*5mm右乳低回聲結節(jié),左側乳腺內未見異?;芈暋H橄俳Y構異常,結合臨床表現考慮炎性病變。
西醫(yī)診斷:急性乳腺炎
中醫(yī)診斷:乳癰
中醫(yī)證型:熱毒內蘊 兼夾血熱
方藥:
1、內服:野菊花15 紫花地丁15 蛇舌草15 生地15 丹皮15 鬼箭羽10 皂角刺10 公英(因患者家中有該藥,處方沒開,囑患者適量加用)’。
2、外敷:芒硝30 公英(囑患者自采鮮品)。
2018年7月13日,隨訪,患者告知早已不再疼痛,報安。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膿性病癥,常見于哺乳期女性,尤其是初產婦,占乳腺感染性疾病的75%。常見癥狀有乳房紅腫疼痛、腫塊、發(fā)熱、乳汁排出不暢等,嚴重者可發(fā)展為膿腫。中醫(yī)學歸為“乳癰”,認為其發(fā)病主要是乳絡不通。有研究表明該病患者尤其以濕熱體質多見?,F代醫(yī)學認為急性乳腺炎多由于葡萄球菌或鏈球菌感染所致。中醫(yī)認為本病的發(fā)病機制為乳汁郁積,肝郁胃熱等相關。西醫(yī)治療主要是廣譜抗菌,解熱鎮(zhèn)痛,膿腫已成則切開引流,或穿刺抽膿后注入抗生素,效果也不盡人意。中藥內服外敷往往取得很好的療效。
該例患者,以野菊、地丁、公英、蛇舌草效法五味消毒飲之意,清熱解毒, 加生地、鬼箭羽、丹皮涼血散淤,皂角刺拔毒消腫排膿。同時加外敷方,芒硝咸寒,瀉熱散結,公英“主婦人乳癰腫”(《新修本草》),二者可以有效的緩解乳房紅腫疼痛。
附錄:乳癰常用24味藥解析:
1、瓜蔞
【性能】甘、微苦,寒。歸肺、胃、大腸經。
【功效】清熱化痰,寬胸散結,潤腸通便。
本品能清熱散結消腫,常配清熱解毒藥以治癰證。治乳癰初起,紅腫熱痛,配當歸、乳香、沒藥,如神效瓜蔞散(《婦人大全良方》)。
2、牛蒡子
【性能】辛、苦,寒。歸肺、胃經。
【功效】疏散風熱,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腫。
本品辛苦性寒,于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能外散風熱,內解熱毒,有清熱解毒,消腫利咽之效,故可用治癰腫瘡毒,丹毒,痄腮喉痹等熱毒病證。治療乳癰腫痛,尚未成膿者,可與金銀花、連翹、梔子、瓜蔞等藥同用,如牛蒡子湯(《外科正宗》)。
3、白芷
【性能】辛,溫。歸肺、胃、大腸經。
【功效】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鼻竅,燥濕止帶,消腫排膿。
本品辛散溫通,對于瘡瘍初起,紅腫熱痛者,可收散結消腫止痛之功,每與金銀花、當歸、穿山甲等藥配伍,如仙方活命飲(《校注婦人大全良方》);若膿成難潰者,常與益氣補血藥同用,共奏托毒排膿之功,如《外科正宗》托里消毒散、《醫(yī)宗金鑒》托里透膿散,其均與人參、黃芪、當歸等藥同用。
4、川貝母
【性味歸經】 苦、甘,微寒。歸肺、心經。
【功效】清熱化痰,潤肺止咳,散結消腫。
本品能清化郁熱,化痰散結。治熱毒壅結之肺癰,常配蒲公英、魚腥草等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5、浙貝母
【性能】苦,寒。歸肺、心經。
【功效】清熱化痰,散結消癰。
本品苦泄清解熱毒,化痰散結消癰。治乳癰,多配連翹、蒲公英等,內服外用均可。
6、蒲公英
【性能】苦、甘,寒。歸肝、胃經。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濕通淋。
本品苦寒,既能清解火熱毒邪,又能泄降滯氣,故為清熱解毒、消癰散結之佳品,主治內外熱毒瘡癰諸證,兼能疏郁通乳,故為治療乳癰之要藥。用治乳癰腫痛,可單用本品濃煎內服;或以鮮品搗汁內服,渣敷患處;也可與全瓜蔞、金銀花、牛蒡子等藥同用。
不良反應:蒲公英副作用較少見??诜鍎┡家姁盒?、嘔吐、腹部不適及輕度泄瀉等胃腸道反應,亦有出現全身瘙癢、蕁麻疹等。服用酒浸劑有頭暈、惡心、多汗等反應,少數病人出現蕁麻疹并發(fā)結膜炎,停藥后消失。部分病人服片劑后有胃部發(fā)熱感。個別病例在靜脈滴注蒲公英注射液后出現寒戰(zhàn)、面色蒼白青紫及精神癥狀;肌注可致局部疼痛。
7、金銀花
【性能】甘,寒。歸肺、心、胃經。
【功效】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本品甘寒,清熱解毒,散癰消腫,為治一切內癰外癰之要藥。治療癰瘡初起,紅腫熱痛者,可單用本品煎服,并用渣敷患處,亦可與皂角刺、穿山甲、白芷配伍,如仙方活命飲(《婦人大全良方》)。
不良反應:本品所含的綠原酸有致敏原作用,可引起變態(tài)反應,但口服一般無此反應。
8、連翹
【性能】苦,微寒,歸肺、心、小腸經。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疏散風熱。
本品苦寒,主入心經,既能清心火,解瘡毒,又能消散癰腫結聚,故有“瘡家圣藥”之稱。用治癰腫瘡毒,常與金銀花、蒲公英、野菊花等解毒消腫之品同用,若瘡癰紅腫未潰,常與穿山甲、皂角刺配伍,如加減消毒飲(《外科真銓》);若瘡瘍膿出、紅腫潰爛,常與牡丹皮、天花粉同用,如連翹解毒湯(《瘍醫(yī)大全》)。
9、丹皮
【性能】苦、甘,微寒。歸心、肝、腎經。
【功效】清熱涼血,活血祛瘀。
本品苦寒,清熱涼血之中,善于散瘀消癰。治火毒熾盛,癰腫瘡毒,可配大黃、白芷、甘草等藥用,如將軍散(《本草匯言》)。
10、赤芍
【性能】苦、微寒。歸肝經。
【功效】清熱涼血,散瘀止痛。
本品苦寒入肝經血分,有活血散瘀止痛之功,治肝郁血滯之脅痛,可配柴胡、牡丹皮等藥用。如赤芍藥散(《博濟方》)。
11、丹參
【性能】 苦,微寒。歸心、心包、肝經。
【功效】 活血調經,祛瘀止痛,涼血消癰,除煩安神。
本品性寒,既能涼血活血,又能清熱消癰,可用于熱毒瘀阻引起的瘡癰腫毒,常配伍清熱解毒藥用。如治乳癰初起,可與金銀花、連翹等同用,如消乳湯(《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不良反應:個別患者在丹參使用過程中,會出現胃痛、食欲減少,口咽干燥,惡心嘔吐,與丹參能抑制消化液的分泌有關,宜停藥,并可口服胃舒平、普魯苯辛等藥,重者可皮下注射阿托品。個別晚期血吸蟲肝脾腫大患者在服用大劑量丹參后會發(fā)生上消化道出血,應停用丹參,并給予止血劑、維生素等。丹參可引起過敏反應,表現為全身皮膚瘙癢、皮疹、尋麻疹,有的還伴見胸悶憋氣,呼吸困難,甚則惡寒、頭暈,惡心嘔吐,煩躁不安,隨即面色蒼白、肢冷汗出、血壓下降,乃至昏厥休克等。立即肌注腎上腺素或地塞米松以及非那根等抗過敏藥,同時用中藥生脈散加減調理。
12、當歸
【性能】 甘、辛,溫。歸肝、心、脾經。
【功效】 補血調經.活血止痛,潤腸通便。
本品辛行溫通,為活血行氣之要藥。與銀花、赤芍、天花粉等解毒消癰藥同用,以活血消腫止痛,治療瘡瘍初起腫脹疼痛,如仙方活命飲(《婦人大全良方》);與黃芪、人參、肉桂等同用,治療癰疽潰后不斂,如十全大補湯(《和劑局方》)。
13、青皮
【性能】 苦、辛,溫。歸肝、膽、胃經。
【功效】 疏肝破氣,消積化滯。
本品辛散溫通,苦泄下行而奏疏肝理氣、散結止痛之功。治乳癰腫痛,常配瓜蔞皮、金銀花、蒲公英等。
14、橘葉
【性能】辛、苦,平。歸肝經。
【功效】疏肝行氣,散結消腫。、
適用于脅肋作痛、乳癰、乳房結塊等。煎服,6~10g。
15、白蒺藜
【性能】辛、苦,微溫。有小毒。歸肝經。
【功效】平肝疏肝,祛風明目。
本品苦泄辛散,功能疏肝而散郁結,尚入血分而活血。用治肝郁氣滯,胸脅脹痛,可與柴胡、香附、青皮等疏肝理氣藥同用。若治肝郁乳汁不通,乳房作痛,可單用本品研末服,或與穿山甲、王不留行等通經下乳藥配伍應用。
不良反應:據國外報道,蒺藜含有一定毒性(其植物中含硝酸鉀,攝入體內后被酶還原成亞硝酸鉀),中毒后可見乏力,思睡,頭昏,惡心,嘔吐,心悸,唇、甲、皮膚粘膜呈青紫色,嚴重者出現肺水腫,呼吸衰竭,以及引起高鐵血紅蛋白而產生窒息。國內報道,白癜風患者口服蒺藜6g,引起猩紅熱樣藥疹。應用本品應注意宜忌,把握劑量,不可過量服用。
16、夏枯草
【性能】辛、苦,寒。歸肝、膽經。
【功效】清熱瀉火,明目,散結消腫。
本品既能清熱去肝火,又能散結消腫,可治乳癰腫痛,常與蒲公英同用(《本草匯言》)。
17、乳香
【性能】辛、苦,溫。歸心、肝、脾經。
【功效】活血行氣止痛,消腫生肌。
本品辛香走竄,入心、肝經。味苦通泄入血,既能散瘀止痛,又能活血消癰,祛腐生肌,為外傷科要藥。配沒藥、金銀花、白芷、穿山甲等,可治瘡瘍腫毒初起,紅腫熱痛,如仙方活命飲(《校注婦人大全良方》);治癰疽、瘰疬、痰核,腫塊堅硬不消,可配沒藥、麝香、雄黃以解毒消癰散結,如醒消丸(《外科全生集》);治瘡瘍潰破,久不收口,常配沒藥研末外用以生肌斂瘡,如海浮散(《瘡瘍經驗全書》)。
不良反應:對胃腸道有較強的刺激性,可引起嘔吐、腹痛、腹瀉等。此外,還可引起過敏反應,表現為胃脘不適、乏力、發(fā)熱、臥寐不安、皮膚潮紅、紅疹瘙癢、煩躁不安、耳部紅腫等。因此,臨床上,孕婦、胃弱及癰疽已潰者忌用。
18、沒藥
【性能】辛、苦,平。歸心、肝、脾經。
【功效】活血止痛,消腫生肌。
本品功效主治與乳香相似。常與乳香相須為用,治療跌打損傷瘀滯疼痛,癰疽腫痛,瘡瘍潰后久不收口以及一切瘀滯痛證。
不良反應:沒藥對局部有較強的刺激性,未經炮制或炮制不當,可引起胸中煩悶、臥寐不安、嘔吐、腹痛腹瀉等。制沒藥的主要不良反應為過敏,表現為周身不適、面部潮紅、全身皮疹、瘙癢等。因此,孕婦忌用,胃弱者慎用。
19、皂角刺
【性能】辛、溫。
【功效】消腫排膿,祛風殺蟲。
用于癰疽瘡毒初起或膿成不潰之證以及皮癬、麻風等。
20、穿山甲
【性能】咸,微寒。歸肝、胃經。
【功效】活血消癥,通經,下乳,消腫排膿。
本品能活血消癰,消腫排膿,可使膿未成者消散,已成膿者速潰,為治療瘡瘍腫痛之要藥。瘡癰初起,常配銀花、天花粉、皂角刺等以清熱解毒、活血消癰,如仙方活命飲(《校注婦人大全良方》);治瘡癰膿成未潰則配黃氣、當歸、皂角刺以托毒排膿,如透膿散(《外科正宗》)。
不良反應:個別患者在無適應癥情況下,自行服炮穿山甲15—20g,幾分鐘后出現腹脹納呆,次日出現目黃,身黃,肝功能異常(浙江中醫(yī)雜志,1989,24(12):550)。
21、柴胡
【性能】苦、辛,微寒。歸肝、膽經。
【功效】解表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
本品辛行苦泄,性善條達肝氣,疏肝解郁。治療肝失疏泄,氣機郁阻所致的胸脅或少腹脹痛、情志抑郁、婦女月經失調、痛經等癥,常與香附、川芎、白芍同用,如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若肝郁血虛,脾失健運,婦女月經不調,乳房脹痛,脅肋作痛,神疲食少,脈弦而虛者,常配伍當歸、白芍、白術、茯苓等,如逍遙散(《和劑局方》)。
使用注意:大葉柴胡Bupleurum longiradiatum Turcz.的干燥根莖,表面密生環(huán)節(jié),有毒,不可當柴胡用。
22、黃芩
【性能】苦,寒。歸肺、膽、脾、胃、大腸、小腸經。
【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
本品有清熱瀉火,清解熱毒的作用,可用治火毒熾盛之癰腫瘡毒,常與黃連、黃柏、梔子配伍,如黃連解毒湯(《外臺秘要》)。若治熱毒壅滯痔瘡熱痛,則常配黃連、大黃、槐花等藥用。
23、王不留行
【性能】 苦,平。歸肝、胃經。
【功效】 活血通經,下乳消癰,利尿通淋。
本品活血消癰、消腫止痛之功,常用治乳癰腫痛,可配蒲公英、夏枯草、瓜蔞等,如《本草匯言》治乳癰初起方。
不良反應:有報道內服王不留行煎劑致光敏性皮炎1例,臨床表現為日光下引起面部、眼睛及雙手明顯水腫性皮炎,經對癥處理恢復。
24、半邊蓮
【性能】辛,平。歸心、小腸、肺經。
【功效】清熱解毒,利水消腫。
本品有較好的清熱解毒作用,是治療毒熱所致的瘡癰腫毒諸證之常用藥。內服外用均可,尤以鮮品搗爛外敷療效更佳。
不良反應:本品煎劑口服,正常應用未見明顯毒性反應。其針劑肌內注射時,少數病人有頭暈汗出等反應。注射給藥過量時可出現中毒癥狀,主要表現為初起流涎,惡心嘔吐,頭痛,腹瀉,血壓增高,脈搏先緩后快,心動過速,傳導阻滯;繼而肌肉顫搐,呼吸困難;重者昏迷、瞳孔散大,血壓下降,終則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中毒主要原因是由于半邊蓮有小毒,過量使用可致中毒,尤其是半邊蓮堿注射給藥過量時,極易導致中毒,因而應用本品要注意用量,確保安全。
【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