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炎:熱偏盛型、濕偏盛型、寒濕型、梗阻型,附帶解決方案
健康醫(yī)典
前天 17:19
中醫(yī)學對肝病發(fā)病機制的認識
中醫(yī)學認為,肝乃貯藏血液的臟器,屬木,其性剛喜條達惡抑郁。膽分泌膽液能促進脾土之消化腐熟,為人體生化之源。一旦肝失條達,肝氣橫逆,則首先影響脾胃的正常運化,而出現一系列中滿壅滯現象。造成肝氣橫逆原因有三:一是急躁暴怒;二是飲食不節(jié);三是勞逸失度。
外因總要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因此中醫(yī)認為肝病發(fā)病的機制由于七情有傷、飲食不節(jié),以致肝失條達,脾失健運,濕熱毒邪乘機體臟腑失調之機侵入肝臟而發(fā)病。
中醫(yī)治療肝病分型
急性肝炎:熱偏盛型、濕偏盛型、寒濕型、梗阻型。
暴發(fā)型肝炎:狂躁型、衰竭型。
慢性肝炎:濕熱不清型、氣郁血瘀型、脾虛胃弱型、氣血兩虛型、肝腎陰虛型。
肝硬化:
實證——濕熱郁結型、氣滯濕阻型、肝脾血瘀型、寒濕固脾型。
虛證——肝腎陰虛型、脾腎陽虛型。
先說一下急性肝炎的治療方劑
1.熱偏盛型
辨證要點:黃色鮮明如橘子色,煩急口渴,脘腹脹滿,大便燥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厚,脈弦數。
辨證:濕熱陽黃,熱象偏盛,中焦痞滿,二便艱澀,濕熱蘊結。
治法:清熱化濕,寬中通降。
處方:茵陳、梔子、黃柏、大黃、茯苓、滑石、紫草10g、瓜蔞、枳殼、黃連、車前子
2.濕偏盛型
辨證要點:黃疸較深,脘悶惡心,倦怠嗜睡,口不渴,食欲不振,大便溏,小便少,舌苔白膩,脈濡細。
辨證:濕熱陽熱,濕象偏盛,濕阻中焦,小便欠利,濕邪內阻,清陽不得散越。
治法:芳化利濕,清解消導。
處方:藿香、佩蘭、半夏、砂仁、云茯苓、茵陳、梔子、滑石、郁金、大腹皮、車前子
3.寒濕型
辨證要點:黃疸較深,嘔惡不思飲食,倦怠乏力,舌質薄,苔白膩,脈沉細。
辨證:寒濕困脾,清陽不升,中焦失運,水濕內停。
治法:溫陽化濕,疏導氣機。
處方:茵陳、郁金、附子、桂枝、豬苓、澤瀉、白術、云茯苓、藿香、蔻仁、陳皮、生姜
4.梗阻型
辨證要點:黃疸進展迅速,肝區(qū)疼痛,大便色白,小便短赤,舌苔白厚膩,脈弦澀。
辨證:膽道脈絡瘀阻,膽液外溢于血分。
治法:疏肝利膽,活血化瘀。
處方:柴胡、郁金、佛手、金錢草、土鱉蟲、三棱、莪術、赤芍、當歸、酒大黃、車前子
中醫(yī)治療肝病的基本法則
中醫(yī)治療原則是先祛邪后扶正。治療肝病亦不例外,要強調辨證準確,弄清病因,分清虛實寒熱,然后確定治療方案,邪實體實的采用攻法,邪實體虛的采用攻補兼施之法,邪基本肅清即當轉入扶正,以培補元氣恢復體力。
治療慢性肝炎,邪實正虛較多,涉及肝腎脾三臟同病,此時要分清輕重緩急,按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處理。結合西醫(yī)學病理變化可以在方劑中加入活血化瘀之品,以促進肝細胞的新生。關于澳抗轉陰,降低肝功能化驗指標的措施,我認為亦要以辨證為依據,體實的以祛邪為主,體虛的要注意培補,總之要針對患者客觀病情來對癥處理,切不可見病不見人的千篇一律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