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某,男性,48歲。多年來腹脹、偶有腹痛,大便黏溏、次數(shù)多,近兩個月加重。體型胖,頭發(fā)油膩稀疏。每到上午,覺得頭暈乏力心慌氣短,下午好轉(zhuǎn),血壓偏低。舌質(zhì)淡白齒痕明顯,苔白潤,脈細(xì)滑。
考慮脾虛濕重,脾氣虛清陽當(dāng)升不升,故上午頭暈乏力心慌氣短,舌苔白潤、脈細(xì)滑提示濕邪重。
首診處方以四君子湯加減:黨參,白術(shù),茯苓,炙甘草,薏苡仁,炒蒼術(shù),炒厚樸,山藥,藿香,防風(fēng)。
二診:大便次數(shù)有所減少,仍然便溏,腹脹未改善。舌質(zhì)淡舌苔白潤未好轉(zhuǎn)??紤]脾陽虛、運(yùn)化乏力、濕滯胃腸是根本,二診處方改為以附子理中丸加減:
制附片,干姜,黨參,焦白術(shù),炙甘草,茯苓,車前子,炒蒼術(shù),炒厚樸,陳皮,薏苡仁。
三診:服完上藥后,患者上午頭暈好轉(zhuǎn)、腹脹明顯減輕、無腹痛,大便成形。效不更方,二診處方再服用7劑后,諸證基本消失,舌質(zhì)紅,舌苔薄。
本例患者首診雖然以四君子湯加減方向不錯,脾氣虛只是脾陽虛的一部分,故四君子湯藥力單薄,難以建功。二診考慮患者脾陽虛為根本,所以用附子理中丸溫中健脾,再加重化濕行氣之品,所以收效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