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越王勾踐來到文種的病榻前,面無表情地說:“當(dāng)年先生教給寡人7條妙計,寡人用了3條就打敗了吳國,剩下的4條,您到地下教給先王吧?!闭f完,扔下所佩寶劍揚長而去。
吳越兩國作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小國,雖然沒有誕生特別出名的英雄人物,但世人提及“臥薪嘗膽”便會聯(lián)想到越王勾踐。勾踐的忍辱負(fù)重,有利反擊,為他的稱霸天下事業(yè)帶來一番轉(zhuǎn)機。
在這場長達(dá)三年之久的“臥薪嘗膽”,吳國為奴期間,除了謀士范蠡陪同在左右外,還有一人也是功不可沒的。那便是范蠡的同僚文種。
想必許多人對文種的名字是陌生的,比起范蠡與西施的動人愛情故事,文種算是勾踐背后的謀士,越國的“臨時掌權(quán)人”。
因為,在勾踐伺候吳王夫差的三年里,越國實際上是由文種在領(lǐng)航,在掌舵,在治理,才得以沒有滅亡。聽來,文種可是位忠心耿耿的臣子。
越國有如此忠臣,實乃勾踐之幸,越國之福氣。可令人費解的是,這樣一位精忠為國的謀士,最終落得自刎的下場。
這天下,除了越王,還有誰敢動文種。而正是他一心赤城輔佐的勾踐,引他走向死亡的深淵。
正所謂,伴君如伴虎,功不可高過主。文種的下場,早有預(yù)示。
想當(dāng)初,文種是在楚國為自己的仕途謀劃未來,企望能有一番作為,出人頭地。很可惜,他的才智謀略,并未得到楚王的重用。在楚國不得志的文種,因好友
范蠡的說服下,隨同范蠡一并前往越國,投靠越王。
彼時的越王,還算“慧眼識珠”,見到文種擅長謀略之術(shù),是個人才,便將他“納為己用”。
這下可好,兩好友共同輔佐一位君王,應(yīng)了那句,左膀右臂,越王勾踐春秋霸業(yè)指日可待。
然而,人總有犯糊涂之時,即便是王,也會有固執(zhí)己見的時刻。
公元494年,勾踐逞一時之快,覺得越國的兵力強盛,自己已做好充分準(zhǔn)備,可以殲滅吳國。
于是,勾踐不聽范蠡諫言,強行對吳國發(fā)動攻勢。只怪勾踐小看了吳王夫差的真正實力,在夫差的統(tǒng)帥下,吳國輕而易舉的打敗越王的軍隊,甚至將勾踐捕獲。
而這時的勾踐為了生存,不得已而為之的對夫差“俯首稱臣”。隨后,范蠡與越王淪為夫差的奴隸,開始在吳國的階下囚生活。
勾踐的這一保命舉措,正是在范蠡和文種的“精心策劃”下促成的。范蠡認(rèn)為,越王明面上淪為夫差的奴隸,實則可以借機讓夫差放松警惕,以便日后有反擊的機會。而勾踐也確實實現(xiàn)了反擊的名場面,讓“臥薪嘗膽”載入史冊。
勾踐等人以“服軟”的假象獲得回越的機會。重獲新生的越王,自己忍辱負(fù)重三年,丟盡臉面,自然要“一雪前恥”。
雖然越王是回來了,但此一時彼一時。當(dāng)初越王在吳國為奴,為夫差舔腳,端茶遞水,干著一切下等人的活時,可是文種在越國治理,拯救越國與危難之中。
這對越國的百姓而言,對越國的整個局勢而言,文種都是越國的“救命恩人”,是越國的大英雄。
而文種不單單是主持國政,他更以自己的謀略,總結(jié)出前人征伐的經(jīng)驗,獻(xiàn)出伐吳七術(shù)。在文種的多番操作下,吳王夫差逐漸沉迷美色,不自量力的攻打齊國。
時間一長,吳王荒廢朝政,吳國兵力大減,國庫虧空,君臣反目。更離譜的是,夫差將自己的愛將伍子胥賜死了。
要知道,伍子胥的存在,堪比文種和范蠡對勾踐的重要性。這下倒好,吳王自尋死路,把自己的“左膀右臂”扼殺了。還能指望自己有什么好下場。
這不,伍子胥一死,文種和范蠡認(rèn)為“萬事俱備東風(fēng)已來”,便勸說勾踐,是時候起兵攻吳。
公元前473年,在越國軍隊強有力的攻勢下,吳國被滅,吳王夫差議和的請求失敗,只得悔恨自盡。夫差死時才覺悟,自己當(dāng)初不聽伍子胥的諫言,放虎歸山,才釀成吳國的悲慘局面。
欺負(fù)自己的“霸主”一死,勾踐旗開得勝的心更是飄飄然。覺得自己實力雄厚,已然將春秋霸主之位囊括手中。
眾人沉溺在勝利的喜悅中,只有范蠡以清醒的頭腦,選擇功成身退,另尋他路。他更是好心的勸解文種,勾踐只可共患難,不可共享福。希望文種能見好就收,明哲保身。
可文種認(rèn)為自己是勾踐復(fù)國霸業(yè)的大功臣,認(rèn)為勾踐如今的賞賜都是理所應(yīng)當(dāng),自己能與霸主同吃同樂,并駕齊驅(qū)。顯然,文種是高估了自己的地位,也揣測錯了君王的心思。
畢竟,文種那幾年在越國治理積攢了不少的人脈,獲得不少威望。論權(quán)威聲望來講,早已高過越王。
加之,文種和范蠡一樣,見過淪為奴隸的越王為了伺候夫差,干的那些不得體的事宜。即便勾踐不滅口,聰明人也該選擇隱退。
遺憾地是,文種不聽范蠡的良言。直到勾踐帶著寶劍來帶文種病榻前,他才意識到。自己的妙計,再無用武之地。相反,勾踐倒是給了他死的計策,而自己無力反抗,只得領(lǐng)命。
不論是忠臣伍子胥,鬼迷心竅的吳王夫差,聰明圓滑的范蠡,自以為是的文種還是陰險的勾踐。每一個人物的性格,都可以看出人性的多面性。
而人們無法篤定地去猜測他人內(nèi)心的想法。何況是君臣之間,再好的關(guān)系,都有嫌隙的縫存在。
階級之分,是必然的,要懂得把持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