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宗李顯死后,第四子李重茂繼位。嫡母韋后臨朝稱制。李重茂即位后不足一個月,臨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聯(lián)手發(fā)動“唐隆政變”,誅殺了當政的韋皇后、安樂公主以及上官婉兒。
太平公主親手廢掉李重茂的皇位,擁立相王李旦復位。睿宗復位,太平公主成了大功臣,這位一向被認為類同母后,“沈敏多權(quán)略”的公主儼然成了扶社稷、歸帝位的功臣了,一時贏得了朝野一片贊譽。
太平公主是武則天的小女兒,睿宗李旦的胞妹。武則天統(tǒng)治時期她就因有權(quán)謀而受到母后的愛幸,時常參與密謀。只是武則天對手下的人,包括自己的子女管制、防范得比較嚴格,因此當時太平公主沒有形成自己的集團與私人勢力。
武則天長安四年(704年)在清除二張勢力的過程中,太平公主一展身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宗上臺以后,她被封為鎮(zhèn)國太平公主,參議朝政,炙手可熱,不斷發(fā)展自己的勢力。韋后、安樂公主弄權(quán),太平公主毫不相讓,針鋒相對地各樹朋黨,使韋氏集團亦畏其三分。
景云元年(710年)公主又與李隆基聯(lián)合共誅韋氏,擁立睿宗復位,“既屢立大功,益尊重”。
睿宗經(jīng)常與她圖議大事,朝廷政事無論大小都要先征詢她的意見,入宮奏事,睿宗與她往往“從語移時”,有時她來朝朝謁,宰相就到她的家中商討大事。朝對時睿宗經(jīng)常要問“嘗與太平議否?”“與三郎(李隆基)議否?”宰相若回答議過,睿宗便會馬上批準。公主提出的要求睿宗沒有不答應(yīng)的,宰相以下,官吏的任免“系其一口”,權(quán)傾天下。她的家門庭若市,趨炎附勢者爭相攀附,太平公主也自鳴得意“居處奉養(yǎng),擬于宮掖”。
太平公主權(quán)力的膨脹自然與英武果斷的太子李隆基產(chǎn)生矛盾。開始時,太平公主認為三郎李隆基不過是個20出頭、有勇無謀的毛頭小子,根本沒把他放在眼里,可是沒過多久她就改變了看法。
天姿英武的李隆基做事果斷有謀略,太平公主“憚其英武”,逐漸感覺到了他的力量,而此時的太平公主在優(yōu)柔寡斷,毫無政治才能的睿宗皇帝的縱容下,權(quán)力欲急驟膨脹,她決不想退出政治舞臺,鑒于當時的形勢,“擇暗弱者立之以久其權(quán)”成了她鞏固權(quán)位的最佳方案。于是她便開始了打擊侄兒,鞏固權(quán)位的一系列行動。
太平公主派人到處揚言,說李隆基并非嫡長子,不應(yīng)立為太子。當初睿宗復位時,關(guān)于立誰為太子曾進行過一番爭論。
睿宗的嫡長子是宋王李成器。李成器為人寬厚仁愛,沒有什么政治才干,在睿宗猶豫不決的時候,上疏堅決辭讓,并且說,“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疤槠陶埨廴铡?。劉幽求等大臣也說平王李隆基功大,“除天下之禍者,當享天下之福”,于是立李隆基為太子,以宋王成器為雍州牧、揚州大都督、太子太師。此時,太平公主對立李隆基為太子并沒有異議。
事隔不久,太平公主卻又站出來,反覆此議,在李隆基兄弟之間挑弄是非,這使得太子內(nèi)心“深不自安”。
當時睿宗朝宰相主要有姚崇、宋璟、韋安石、薛稷等人,以姚、宋為主。姚崇在則天儀鳳二年(677年)通過殿試步入官場,曾任軍職,在對付北方契丹人侵河北的戰(zhàn)爭中展露才華,晉升兵部侍郎,中宗朝出任許州刺史。睿宗復位再次將他召人朝中任宰相,此時年已60。姚崇為人正直,務(wù)實能干,善于處理行政事務(wù),是個難得的政治家。
38歲的宋璟當時才華橫溢,16歲就通過進士考試,步入官場。他剛正不阿,很受武則天的器重,中宗朝受武三思排擠,出京任地方官。睿宗復位亦將其召回,授任吏部尚書、宰相,負責吏員的升任選拔,取舍公正,著稱于時。
這兩人都是實干家,是當時撥亂反正、除弊興利的得力人才,他們支持李隆基,在任期間,做了許多有益時政的改革。史載:“璟與姚元之協(xié)心革中宗弊政,進忠良,退不肖,賞罰盡公,請托不行,綱紀修舉,當時翁然以為復有貞觀、永徽之風?!?。
太平公主要動搖李隆基的地位首先就得從他們開始。有一次,公主邀宰相到光范門內(nèi),暗示他們上奏皇上改易東宮,眾人全都大驚失色,宋璟首先站出來堅決反對,說:“東宮有大功于天下,真宗廟社稷之主,公主奈何忽有此議!”
除此之外,太平公主還到睿宗面前搬弄是非,挑撥父子關(guān)系。她派出一系列的暗探,不斷探聽李隆基的動向,纖介小事都要密報睿宗。不斷造謠生事,在睿宗面前言朝廷大臣全都傾心東宮,要睿宗派人調(diào)查,睿宗不得不召來宰相韋安石命他察視,韋安石當場揭露,云“此必太平之謀耳”。太平公主知道后,馬上派人誣陷韋安石,多虧郭元振救護才免遭毒手。
此事尚未完結(jié),太平公主又造謠說:“術(shù)者言五日當有急兵人宮”,搞得睿宗惶惶不可終日,急忙讓侍衛(wèi)嚴加守備,簡直如臨大敵一般。此時身任太子太師兼知宰相的張說提出:“此必讒人欲離間東宮。愿陛下使太子監(jiān)國,則流言自息?!边@可以說是相當了解宮內(nèi)斗爭內(nèi)幕的分析,姚崇也乘機進言:“張說所言,社稷之至計也?!苯?jīng)過一番深思熟慮,睿宗決定采納這一建議,讓太子監(jiān)國,以此來平息太平公主與太子姑侄的斗爭。
唐睿宗是一個久經(jīng)磨難的皇帝,從武則天代周開始,他眼見兩位皇兄不明不白死去。一位被長期貶滴在外,自己也是朝不保夕,一會被降為皇儲,一會被迫改姓武氏。宮廷內(nèi)的斗爭他已是深諳熟知的了,雖然缺少政治才干,無力挽回動蕩的局面,但頭腦還是清醒的。
景云二年(710年)二月初一日睿宗正式下制書。遷太平公主于蒲州(今山西永濟西)安置,任宋王成器為同州(今陜西大荔)刺史,幽王守社為幽州(今甘肅寧縣)刺史,左右羽林大將軍岐王范和薛王業(yè),分別為左、右率。下令命太子監(jiān)國,六品以下官除授及徒罪以下,并取太子處分。
睿宗不斷做出讓步,在自己的兒子與胞妹之間尋求平衡,但斗爭卻在不斷發(fā)展升級,不以他的意志為轉(zhuǎn)移。
太平公主對將其遷出京城,安置蒲州這一安排十分惱怒。不久她了解到這一建議出自姚崇、宋璟之口,便沖太子李隆基大發(fā)雷霆。李隆基無可奈何,違心地上奏姚、宋“離間姑兄”,要求將其處斬。睿宗于是將姚崇、宋璟兩人分別貶為申州和楚州刺史,令韋安石、李日知代姚、宋當政??梢哉f貶出姚、宋已斬卻了李隆基的左膀右臂,太平公主反敗為勝,處境向更有利她的方向發(fā)展。
為了拉攏人力,太平公主又暗中指使人,迫使睿宗下令,重新錄用斜封官。斜封官是中宗朝韋后、安樂公主及太平公主等人通過非正常渠道錄用的官吏,中宗后期達萬人。他們大都是通過賄賂買來官職,毫無政治才能。
姚崇、宋璟一執(zhí)政便下令廢斜封官,為此還引發(fā)了朝局很大的波動。此時,太平公主為增加自己的后備力量、收買人心,再次提出錄用斜封官,搞得朝廷政令不一,人稱“自是綱紀紊亂,復如景龍之世矣”。
睿宗的這種作法使朝野失望,右率府鎧曹參軍柳澤上疏勸諫,云:“今天下咸稱太平公主與胡僧慧范,以此誤陛下?!伎至鹘逻h,積小為大,累微成高,勿謂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碑敃r許多朝臣也優(yōu)慮,“公私俱盡,享國不久”。面對如此復雜的局面,睿宗應(yīng)付無策。
四月,他召集三品以上大臣宣布欲傳位給太子,太平公主又派黨羽殿中侍御史和逢堯反對,說:“陛下春秋未高,方為四海所依仰,豈能就此退位?”無奈睿宗只好改變決定,不再退位,只是下制,讓太子李隆基處斷政事,凡軍旅死刑及五品以上官的除授,先與太子商議,然后再向他奏聞。但是,'事實上太子仍然不能擺脫太平公主的掣肘,睿宗仍然有最后批準權(quán),太平公主還在不斷向朝中安插著自己的人。
五月,象征性地在蒲州居住了三個月的太平公主重返長安。在這三個月中,她并沒有改變個性,重新考慮自己的進退,相反卻變本加厲地進行了反攻。
她利用睿宗的懦弱與遷就,先把支持太子李隆基的張說、韋安石罷知政事,削去宰相職位。然后將自己的私黨一個個地塞進宰相的班子,擴展自己的政治勢力。
朝中宰相七人,四出其門,包括崔湜、竇懷貞、岑羲、蕭至忠。只有郭元振、魏知古、陸象先尚未投人太平公主一黨之中。朝中文武大臣也大半依附太平公主。像太子少保薛稠、中書舍人李獻、右散騎常侍賈鷹福、雍州長史王晉等。
同時,她又插手軍權(quán),籠絡(luò)了左、右羽林大將軍常元楷、李慈以及左金吾將軍李欽等一批將領(lǐng),變?yōu)樽约旱挠H信,經(jīng)過一番精心策劃,培植了一股強大的政治軍事勢力。
景云三年(712年)秋七月,天空出現(xiàn)了一顆彗星。古人一直把天上星象的變化當作人間災(zāi)異的一種預(yù)兆。太平公主與星象術(shù)士密議后,派他面見睿宗,說:“彗星的出現(xiàn)意味著朝廷應(yīng)當除舊布新,皇太子當為天子?!?/p>
太平公主本來是想用星象的變化激起事端,挑撥睿宗與太子李隆基父子的關(guān)系,以此激怒睿宗,廢掉太子李隆基。可是沒想到結(jié)果卻適得其反,睿宗很平靜地回答:“傳德避災(zāi),我意已定?!辈⒘⒓炊ㄓ谪ノ迦罩圃t傳位太子。太平公主及其同黨力諫睿宗,無奈睿宗意志堅決,決計傳位,太平公主弄巧成拙,反而成全了太子李隆基。
景云三年(712年)八月,李隆基正式受禪登上帝位,是為玄宗,改元先天,睿宗退為太上皇。在太平公主等人的一再堅持下,睿宗保留了對三品以上高級官員的除授權(quán)及大刑的決斷權(quán)。密宗自稱為“聯(lián)”,下令叫“誥”,每五日受朝于太極殿。唐玄宗自稱“予”,下令叫“制”“敕”,每日受朝于武德殿。
此時的李隆基可以說還只能算作半個皇帝,但是,可以說對唐睿宗來說,能夠為兒子做的他都做了,在兒子與胞妹中間,他做得的確相當辛苦。
就唐睿宗李旦的個性來說,他“素懷淡泊,不以萬乘為貴”,講求仁愛寬厚,但生不逢時,一生都在恐怖動蕩中度過??伤⒉缓浚瑢τ谧约旱陌谜紊系淖龇ㄋ毁澩?,也并不想將歷盡艱辛奪回的李唐江山再次送到女人的手中,雖然史書中并沒有留下他這種心跡的只言片語,但他行事當中卻一再表現(xiàn)出這一心曲。
每當太平公主與太子李隆基發(fā)生矛盾的時候,他都會暗中幫助、支持太子,并且在胞妹與兒子相持不下時不惜當著胞妹的面一再說出自己欲傳位太子的意思。
史載景云二年二月,令皇太子監(jiān)國,六品以下官的除授皆取太子處分。四月,再次欲傳位太子“凡政事皆取太子處分,其軍旅死刑及五品以上除授,皆先與太子議之,然后以聞”。三年八月又正式禪位太子。
我們可以理解為:唐睿宗李旦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欲傳位,不斷向太子下放權(quán)力完全是做給太平公主看的。讓她明白,自己對太子是信任的,支持太子之心決不會動搖。同時也希望太平公主能像自己一樣,退出權(quán)力的紛爭。無奈太平公主并不明白皇兄的苦心,也不愿退出政治舞臺,于是雙方都進入了最后的你死我活爭斗之中。
景云三年(712年)八月庚子,在睿宗的策劃下,李隆基正式即位。玄宗李隆基剛一上臺還處在太平公主勢力的包圍之中,朝中宰相大半為太平公主一黨,李隆基孤掌難鳴。他新提拔的宰相劉幽求、右羽林將軍張暐一心想幫助李隆基消除敵對勢力,兩人剛商議好對策還未行動便透露了消息,被太平公主一黨打探出來。玄宗無奈,只得違心地將劉幽求、張暐處罪,以“離間骨肉”之罪流劉幽求、張緯、鄧光賓于嶺南。
太平公主同樣進行回擊,她指使宮人元氏在玄宗常食的赤箭粉(天麻)中下毒,企圖謀害玄宗,事情未得成功。雙方相持了很長一段時間。
先天二年(713年)六月,雙方的矛盾已尖銳到白熱化的程度,李隆基借助皇帝有利的地位在自己的身邊已集結(jié)了較大的力量,太平公主及其同黨越來越沉不住氣了,商議著政變的計劃。李隆基的親信、臣僚們不斷勸說他及早行動,先下手為強。尚在東都洛陽的左垂張說甚至送佩刀給玄宗,暗示他應(yīng)當機立斷,不可再拖延下去了,玄宗恐驚動父親—太上皇李旦,未下決心。
正在玄宗猶豫不決之時,宰相魏知古探聽到消息,太平公主將于七月初四日作亂,他趕緊通知玄宗,箭已在弦,李隆基不得不發(fā)了。他立刻召來兄弟岐王范、薛王業(yè)、宰相郭元振、龍武將軍王毛仲、殿中監(jiān)姜皎、太仆少卿李令問、尚乘奉御王守一、內(nèi)給事高力士等,商議對策,最后決定在太平公主發(fā)難的前一天行動。
七月初三日這天一早,按照原定計劃,王毛仲率領(lǐng)三百名禁兵進入太極宮,聲稱要牽取宮中閑置不用的御馬。玄宗立即派人宣太平公主的兩名心腹將領(lǐng)常元楷、李慈兩人前去查詢此事。而李隆基則提前率李令問、王守一、李守德、高力士等親信數(shù)十人由武德殿進入虔化門,埋伏好了。常元楷、李慈兩人一進虔化門立刻為伏兵所殺,太平公主在北門軍中的親信被清除了。
隨后,玄宗又派人到內(nèi)客省抓住李猷、賈鷹福。禁軍在玄宗號令下直沖朝堂,將宰相蕭至忠、岑羲以及一批太平公主黨羽統(tǒng)統(tǒng)斬殺,只有竇懷貞一人匆匆逃走,最后也絕望地跳水自殺了。
此時的太平公主尚在宮外的府邸中運籌著她的政變計劃,然而宮中的驟變使她猛然驚醒,慌忙逃走,隱入終南山的一座寺廟躲避了三天。她知道大勢已去,失敗的局面已無可挽回,便下山回到家中,玄宗下詔賜死家中,她的兒子以及同黨死者達數(shù)十人之多。太平公主的勢力被徹底清除了。
太平公主的死結(jié)束了自武則天以來女權(quán)政治的時代,也結(jié)束了唐代女性公開參與國家大政的時代。從此以后再沒有像武則天、韋后、安樂公主、太平公主那樣拋頭露面、爭權(quán)斗智的女性長期影響著國家的政治生活了。
同時,太平公主集團被消滅也結(jié)束了神龍以來京師長安宮廷斗爭的復雜局面。這種斗爭歷時七年多,國家政治長期處于動蕩不安的形勢之下,大大影響了朝局的穩(wěn)定和百姓生活的安定。李隆基打敗太平公主集團使國家的政治再次統(tǒng)一到李氏王朝的手中,政出一門,百廢俱興,這對整個國家經(jīng)濟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是歷史的進步。
當太上皇唐睿宗聽到宮里喊殺震天,明白又一次政變已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之時,便毫不遲疑地決定徹底退位。下誥宣布:“聯(lián)將高居無為,自今后軍國刑政一事以上,并取皇帝處分?!卑褔覚?quán)力全部交給了兒子李隆基。是年十二月,玄宗改元“開元”,李唐王朝又掀開了歷史的新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