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一個有趣的故事:一個小男孩和一個小女孩玩,小男孩收集石頭,小女孩收集糖果。小男孩想用石頭,交換小女孩的糖果,小女孩答應(yīng)了??稍诮粨Q的時候,小男孩卻偷偷藏起了最漂亮的石頭,把剩下的石頭給了小女孩。而小女孩則把自己的所有糖果,都給了小男孩。夜里,小女孩覺得自己有了好看的石頭,所以睡得很香。而小男孩則翻來覆去,無法睡著。他在想:小女孩是不是也偷偷藏起了很多糖果呢?
心理學(xué)家卡爾·榮格說的:“我們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都是我們內(nèi)心的反映?!?nbsp;現(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就是那個小男孩,明明自己疑神疑鬼,還懷疑別人別有用心。殊不知,我們看待世界的眼光,就是自己的鏡像。你若斤斤計較,自然覺得別人處處與你作對;你若胸懷寬廣,也會覺得身邊的人心思敞亮。說到底,你怎么評價他人,就怎么看待自己。
1、你對他人的看法,藏著真正的自己。聽說過“投射效應(yīng)”嗎?心理學(xué)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經(jīng)常不自覺地,把自身的個性、喜好、觀念、情緒,投射到別人身上,以為對方也具有同樣的特征。這樣的思維慣性,往往會讓人出現(xiàn)認知偏差,用自己的標準,來衡量別人。美國心理學(xué)家羅斯,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詢問了80名大學(xué)生,問他們是否愿意背著牌子,在校園里走動。結(jié)果,有48名學(xué)生表示愿意,并且認為其他的學(xué)生,也會覺得背牌子走是件很有趣的事情;而剩下的學(xué)生,則表示不愿意,他們認為,大多數(shù)人也會像自己一樣,覺得背牌子走路很丟人。很明顯,參加實驗的學(xué)生們,都把自己的想法,當成了所有人的選擇。類似的投射效應(yīng),在生活中屢見不鮮。有些人喜歡說謊,所以懷疑別人總在騙自己;有些人嫉妒心強,所以覺得別人也看不慣自己過的好;有些人小心思多,所以覺得別人總在算計自己……,我們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審視他人,殊不知我們的審視結(jié)果,也暴露了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
曾在書中看到過一個故事。一位妻子在單位被同事為難,憋了一肚子氣。剛好那天,丈夫很晚才到家,她瞬間火冒三丈,指責(zé)丈夫故意跟自己過不去。但實際上,丈夫晚歸,可能是因為加班,可能是因為車子爆胎,也可能是因為朋友生病了需要照顧。妻子把工作上的憤懣情緒,轉(zhuǎn)移到丈夫身上,不僅讓丈夫百口莫辯,也讓兩人的關(guān)系生了嫌隙。作者克里斯多福?孟說:“很多親密關(guān)系的沖突,其實都是我們內(nèi)心的沖突。” 很多時候,讓你感到困擾的,是你的情緒,你的假設(shè),并非真正的事實。很多自以為是的判斷,往往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很多認知上的偏頗,往往和內(nèi)心的感受緊密相關(guān)。 正如李銀河說的:“在有色眼鏡下,缺乏客觀公正,以偏概全,先入為主,一切都失真了?!?如果習(xí)慣于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在他人身上,終將一葉障目,陷入以自我為中心的牢籠。
2、人最大的無知,就是以偏見度人?!队H密關(guān)系》里有一句話:“基本上,我們對別人的意見,都是在觀察他的行為,并用自己的想法詮釋之后所形成的?!?見過太多人,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其他人身上,一旦看不慣對方的行為,就大肆抨擊,給對方貼標簽。這暴露了自己的傲慢和無知,也很容易陷入“我執(zhí)”的怪圈。《歡樂頌3》里的何憫鴻,和2個室友合租房子。剛開始,她覺得倆室友毛病多多,總愛發(fā)朋友圈吐槽她們。在何憫鴻看來,30多歲的朱姐,工作多年還租房子住,一定是人生的失敗者;而另一個室友阿初,則因為伶牙俐齒、熱衷打扮,被何憫鴻定性成“交際花”。何憫鴻不知道的是,朱姐早就在上海買了房子,之所以租房住,只是想離上班的地方近一些;而阿初每周收拾體面去跳舞,也是因為家里缺錢,要做兼職補貼家用。對面的鄰居看不慣何憫鴻總愛指點他人,就毫不客氣地說:你心中這桿秤,度量你自己的時候,度量個七成,度量別人的時候,你就度量十成,你覺得公平嗎?你那桿秤是宇宙標準嗎?一席話,把何憫鴻說得無地自容。是啊,很多先入為主的評價,不過是自以為是的偏見罷了。
就像美國記者李普曼說:“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不是先看到,然后定義,而是先定義,然后看到?!?這世上本來就是各自下雪,各人有各人的晦澀和皎潔??傉驹谧约旱牧錾显u判對錯,難免忽略別人的處境,造成誤解和隔閡。為人處事應(yīng)有的教養(yǎng),就是管好自己的偏見。未知事情全貌,就不要妄加議論;不了解一個人,也不要惡意揣度。不要拿自己的標準,要求每一個人。否則,只會困在認知的繭房里,喪失明辨是非的能力。
3、真正優(yōu)秀的人,懂得避開"投射效應(yīng)"陷阱。心理學(xué)家麥基說:當一個人內(nèi)心充滿某種情緒或想法時,心里就會帶上強烈的個人偏好暗示,繼而就會去現(xiàn)實中搜尋相關(guān)信息,最終形成一種“真是如此”心理定勢。生活中,我們往往會有這樣的感覺:喜歡的人,越相處越能發(fā)現(xiàn)ta的優(yōu)點;討厭的人,越相處越覺得ta缺點多多。這是因為,當我們把內(nèi)心的想法投射到現(xiàn)實生活中,只會尋找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證明自己想法是對的。客觀來講,投射效應(yīng)是人的本能,很難完全克服。所以我們應(yīng)當有意識地,減少它帶來的消極影響。怎么做呢?給大家3個建議:01.學(xué)會保留判斷。一件事情剛發(fā)生時,先不要武斷地給事情定性,或者給別人下定義。每個人的認知都是有局限的,做出的判斷也該有所保留。一如武志紅老師說的:“任何看似荒謬的事情背后,都有它真切的原因。如果你覺得它荒謬,那很可能是你不理解它?!?你認為的有意之舉,背后或許藏著他人難言的隱衷。在完整地了解全貌前,不要盲目地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別人身上。否則,很容易誤解他人,讓自己后悔和難堪。 02.承認個體的差異性。康德曾說過的一句話:“我尊敬任何一個獨立的靈魂,雖然有些我并不認可,但我可以盡可能地去理解?!泵總€人的成長經(jīng)歷不盡相同,自然會造就不一樣的三觀。你認為好的東西,在別人那未必適用;你認為不好的東西,別人可能甘之如飴。行走于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度量衡。懂得尊重差異性,不干涉別人的自由,是成年人應(yīng)有的基本素養(yǎng)。 03.學(xué)會正向投射。我們常說,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著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著它哭,它就對你哭。同樣的,如果能利用好投射效應(yīng),用正向的心態(tài)解決問題,你也會活得更加快樂舒展。平常遇到不開心的事,多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相信困難總會過去。少抱怨,不苛責(zé),凡事多往好處想。長此以往,生活回饋你的,也會是陽光健康的心態(tài)。 04、古語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nbsp; 行走于世,了解他人,認清自己,是每個人的必修課。聰明的人,懂得規(guī)避投射效應(yīng)的陷阱,不斷迭代思維,向外修行。因為他們知道,盲目以己度人,就像坐井觀天,只能故步自封。走出自己的局限,發(fā)展他人意識,才能看見更廣闊的世界?!爸钦吆陀拚咦畲蟮膮^(qū)別,在于智者相信看不見的,而愚者只相信看得見的。” 往后余生,愿我們都能做一個清醒智慧的人。提升認知,洞見世事,攜一顆從容之心,走過山重水復(fù)路,笑對熙攘人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