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松國學(xué)(微信號:qsgx001)
我們學(xué)傳統(tǒng)文化,讀諸子百家,幾乎都會聽到這樣一個詞“圣人”。中華上古有圣人,從有文字記載的伏羲到黃帝……孔子到孟子是圣人。究竟什么才算是圣人?
《道德經(jīng)》中無數(shù)次提到“圣人之道什么什么”,《論語》中無數(shù)次提到“是以圣人什么什么”。由此看來,圣人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一個人達(dá)到了某種境界,這種境界叫做“圣人境”,而達(dá)到這種境界的人,叫做“圣人”。
儒家于“超凡入圣”后,大有事在!道家在透入“圣人境”以后,亦仍大有事在。參天地,并日月,贊化育,此種“同天境界”,如不只作文字囫圇過去,要在功夫上確實(shí)證到,很難說清楚!
比如,子貢就說過:“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孔子的性道與天道,全須由功夫行證上體得,非言語文字能夠傳道,所以,夫子很少說,也說不出來!唯一說了一次,“吾道一以貫之”,除了曾子懂了,其他人都聽不懂。好比“道可道,非常道”、“釋迦拈花,迦葉一笑”,不是他不想說,實(shí)在是說不出來。
儒家“圣人境”
▽
儒門中千圣不傳之道與修道之心法,存于易學(xué)與散在經(jīng)籍中者??墒?,二千余年來,歷代所謂的大儒,不像道佛二家那樣,能在內(nèi)修內(nèi)養(yǎng)功夫上深入的修持而有所體證,沒有擬定出一套超凡入圣修持的內(nèi)在方法與體系,來作為后人修持的依據(jù)或途徑可循。
所以,我們之前分享《獨(dú)尊儒術(shù)》系列的文章中,提到儒家在叔孫通首次登上皇家歷史舞臺后,再到董仲舒的獨(dú)尊儒術(shù),以及漢唐宋明,時至今日的這些所謂歷代大儒,只是教人要做圣人,也有一些具體做圣人的外在戒律。
但是對于儒家圣人的內(nèi)修功夫、內(nèi)證境界與圣脈訣法,很少提及,可以說幾乎沒有。這是遠(yuǎn)遠(yuǎn)不如道佛兩家的內(nèi)修體系與途徑,以及具體而嚴(yán)密的修證方法,有跡可循。
可以說到孟子之后,這種心法上的一脈單傳,在沒有具體的修持方法的情況下,致使道統(tǒng)圣脈,不得其傳!即使后來有一些儒家大德,雖然行為上下功夫達(dá)到圣人之體,但是心法上幾乎都是借鑒佛道或是自堯舜的德目罷了!
儒家有心法,這不是危言聳聽。孔子、孟子如果不在“心”上下功夫,斷然不會有如此高度。然而修圣之法,則只有少數(shù)資料!只提出要做到圣人而不談性理,給后世帶來種種迷團(tuán),讓大家爭論不休,相互攻擊。
有存誠派,有守中派,有主敬派,有主一派,直到宋儒理學(xué),再到王陽明開宗立派,讓后人們無所識從。
《大學(xué)》、《中庸》之深奧和《道德經(jīng)》一樣令人挖空心思,解釋的人和研究的論文著作,汗牛充棟。還有以各種資料、史實(shí)、畫畫、習(xí)武、書法等來武裝自己是國學(xué)大師、儒家大德更是不計其數(shù),卻很少有人在實(shí)證上下功夫,更別說證道“圣人境”。
那什么算是證道“圣人境”呢?
證道的“圣人境”
▽
大家知道圣人境不是講的,圣人境很難講,更講不出來??墒菫榱朔奖闳寮页鯇W(xué)者的理解,又不能不講。我們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圣人,然后再講一講怎樣入境。再次聲明,圣人境不能講,只是給大家請教自己的體驗(yàn),請大家?guī)兔﹂_示指正。
我們今天分享的儒家的圣人境,不是佛家的禪,也不是道家的道,而是吾道一以貫之的“道”。
眾所周知,孔子在度化一干弟子時,忽見曾子的機(jī)緣具足,伸一只手指頭,說:“吾道一以貫之”。曾子:“唯”。曾子開悟了,有了“大學(xué)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p>
這與釋迦牟尼度化迦葉時一樣,“釋迦拈花,迦葉一笑”。
儒家一以貫之的“道”與禪宗的“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是同一事物,又是分別的兩個事物。既然是“一以貫之,不立文字”,語言也是應(yīng)當(dāng)掃除的,那為什么還要講呢?
因?yàn)椴唤柚Z言文字,要想進(jìn)入圣人境很困難,不得其門而入。所以,孔子在度化曾子后,曾子“唯”。
出門之后,大家問他什么是夫子之道?。吭釉唬骸胺蜃又?,忠恕而已矣?!?/p>
門人就搞不懂了,夫子的“道”怎么又變成忠恕了呢?怎么一個字變成了兩個字?因?yàn)樵右舱f不出來,只能說你們還是從忠恕做起吧。
中國文字挺有意思,忠字拆開來是中心,正如《道德經(jīng)》里的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恕字拆開來是如心,正是佛家的如來。
所以,所謂不立文字并非不用文字。六祖大師在《壇經(jīng)》里有一個解說:“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币馑际遣粓?zhí)著文字,但又不能離開文字,還是要用語言文字作得道之指,“因指悟道,得道亡指”,這就是語言的功能。
這里用禪宗來做對照驗(yàn)證,是因?yàn)槎U宗在大家的心目中更容易理解??鬃舆@兒“吾道”心法的傳承與禪宗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一以貫之,不立文字。
那么,吾“道”到底是什么?作為儒家的“一以貫之”,它離開語言文字,不是用邏輯思維可以解決的問題,只能用“以言遣言”的方法提示一下。至于究竟什么是孔子的吾道,什么是超凡入圣,還得我們自己切身體會。
“圣人境”的起源
▽
再者,在知道圣人境究竟是什么境界或者說是什么狀態(tài),再到如何用具體的方法修持到圣人境之前,我們先分享一下儒家從修持到圣人境的起源。
這個問題也只能簡單講,不能夠展開講。要展開講,別說一篇文字,就是專門開一個起源的專欄,一兩個星期也講不清楚。同時,這種只說不修、停留在術(shù)的方式,講了也不明白。
大家知道,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的起源是說,孔子對一干弟子傳道的過程中,其他門徒都不知其用意是什么。此時此刻,只有曾子,“唯”,開悟了。
這件事不能用我們現(xiàn)在人歷史的、考證的眼光來看。有這件事,還是沒有這件事,究竟是歷史還是傳說,與圣人境都沒有什么關(guān)系。因?yàn)槭ト司骋f明的既不是歷史,也不是傳說,而且歷史與傳說也說明不了凡人到圣人境界上的那種明悟。
孔子一句“吾道一以貫之”是中國儒家的開始,經(jīng)過一百多年才傳到孟子。在孟子以前都是一個人傳一個人,孔子傳給曾子,曾子傳給子思,子思再傳給孟子,基本上是單傳。為什么是單傳?并不是不想多傳,而是難得其人,受用的人很少。
孔子的“一以貫之”到曾子的“慎獨(dú)”,再到子思的“至誠”,再到孟子的“性善”,其實(shí)這幾代圣人證道的法門都有些許的變化。從孟子開始,這種一脈相承的心法難以持續(xù)下去,傳心地法門在當(dāng)時不能夠被人接受,沒有辦法之下,才有了“性善倫”,以至后來才有修行方面的法門,才開始從行為上,言行上立規(guī)矩。
由此以后,尊儒道變成尊儒法,后又變成皇朝馭人的尊儒術(shù),儒家才真正在中國開了花,只不過開的這種花也終究是花罷了。
直到王陽明的證道四格言,才算稍稍的證道了儒家心法上的道統(tǒng),取了一個名字叫“心學(xué)”。當(dāng)然,他證道歌里證的道只是粗淺的圣人境,還不夠究竟,不夠圓滿。
總之,吾道一以貫之的“道”,或者說是“圣人境”的起源大致如此。
這次,先與大家分享儒家圣人之“境”的大致的起源,往后再與大家分享證道圣人境前相對應(yīng)的一些境界,以及達(dá)到圣境過程中,慎獨(dú)、中和、至誠等修持方法。
如有不妥之處,請大家開示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