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考試之前,總會有那么一類學生廢寢忘食,發(fā)奮地看書,恨不得將一分鐘掰成兩半來用。然而,遺憾的是,盡管他們?nèi)绱说摹扒趭^”,可他們的成績往往卻并不盡如人意。
這其中的問題出在哪里呢?就在于他們在平時的學習中缺少了復習這一環(huán)。
平時不復習,考試前抱佛腳,幾乎是大多數(shù)學生的通病。而這種考試之前的突擊,效果一般都不會太好。
一位學生曾經(jīng)對我說過:“為什么在考試之前,感覺已經(jīng)記住的知識,在考試時會想不來?為什么有些知識,記了很多遍還是記不住?”
聽著他那無助的話語,我的心里也是感慨頗多。為什么考試之前感覺記住了的東西,考試時還是會想不起來?為什么有的知識記了很多遍還是記不住呢?
其實,這就跟人類大腦的遺忘規(guī)律有關(guān)。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實驗中,他識記無意義的音節(jié)和詩,第一天反復朗讀,達到能夠背誦的程度;第二天再復習,達到成誦;如此連續(xù)不斷,達到成誦所需要的復習次數(shù)越來越少第五天不進行復習也能背誦了。
學習中的遺忘是有規(guī)律的,遺忘的過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地一天丟掉幾個,轉(zhuǎn)天又丟掉幾個,而是在記憶的最初階段遺忘的速度很快,后來就逐漸減慢了。到了相當長的時間后,幾乎就不再遺忘了。這就是遺忘的發(fā)展規(guī)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則。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習得的知識如果在一天后不抓緊復習,那么就會只剩下一點點。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的速度減慢,遺忘的數(shù)量也就減少了。
艾賓浩斯的遺忘規(guī)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學習是需要不斷溫習,不斷反復記憶的。只有經(jīng)常復習,才能彌補自己已有知識的缺陷,深化所學的知識,達到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在理解和掌握的過程中形成技能技巧,使其為我所用,真正使學過的知識成為“我自己的”。
一份針對全國中學生的調(diào)查問卷顯示:重點中學優(yōu)秀生課后能及時復習的占78%,而一般中學學生課后及時復習的占26%,“有時候復習”的學生占60%,還有16%的學生“臨考前才復習”。這項調(diào)查表明:優(yōu)秀學生普遍重視復習,他們“每天有復習,每周有小結(jié),每章有總結(jié)”;一般的學生往往不注意復習,有的學生連書都不看就忙著寫作業(yè)。這正是造成優(yōu)等生和差生學習差距分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艾賓浩斯遺忘規(guī)律以及這些優(yōu)等生的學習習慣上,我們也可以看出復習在學習過程中有著怎樣的重要地位。所以,如果你想要自己變得優(yōu)秀起來,養(yǎng)成科學的復習習慣就是當務之急。
日復習一般指課后復習,也就是在一天的課程結(jié)束之后,將當天學過的知識復習一遍,做到當天的知識當天消化,知識不欠“賬”。
上課聽得再認真,筆記做得再仔細,也會有記不牢的地方,課后及時復習,能幫助我們將知識理解得更透徹。而且我們在對知識進行重溫的過程中,又可能會產(chǎn)生新的體驗和聯(lián)想,這對學習而言是大有裨益的
在此,張老師對課后復習的作用,做了這樣一個總結(jié):
首先,鞏固記憶。
上課簡單聽老師講一遍新的知識,當時我們可能記住了不少,但若是課下不經(jīng)復習,用不了多久,這些知識就會像沙漏中的沙子一樣從我們的大腦中慢慢漏掉。而課后復習就是對當天所學的知識進行重新反芻的過程,學過的知識經(jīng)過這個過程,就能變得更為鞏固。
其次,加深理解
我們都知道,中學階段之后,科目變得多了起來,我們每天都要接受各個科目的新知識。課后及時復習,對各門科目所學的新知識深入鉆研,質(zhì)疑解難,深化理解,知識才能真正變成你自己的東西。
最后,溫故知新
孔子曰:“溫故而知新”。的確,有些新知識就是在舊知識的基礎(chǔ)上“演變”而來的。如果你不能很好地理解舊知識,那么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也必定會麻煩不斷。
如果你看過一些成績優(yōu)秀學生的學習計劃表,就會在他們的計劃表上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秘密:他們幾乎每周都會對一周內(nèi)所學過的知識進行一次系統(tǒng)的復習。
周復習就是要把平時復習時沒顧及到的知識補上,否則復習長久有漏洞,我們就有可能徹底喪失對這部分知識的記憶。這對整個學習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學過的知識就像是一粒粒的珍珠,你縱有三斗珍珠,只有串起來才是寶貝。而周復習,恰恰就是將這些知識串起來的必要手段。
這種周復習方法就很值得我們借鑒。一方面,每周彌補一次漏洞,會很輕松。因為一周學習的內(nèi)容相對來說還不是很多,“漏”很好查,“缺”也很好補。另一方面,知識的連貫性非常強,它就好比自行車上的鏈子,一環(huán)扣著一環(huán),如果我們掌握不好其中的一環(huán),掉了鏈子,那么學習就無法進行下去了。
每一周,前面5天的學習中,同學們一定學了不少的知識,但我們并不能保證這5天之內(nèi)所學的知識都已經(jīng)很牢固了。其間,難免出現(xiàn)漏洞和欠缺。通過周復習,自己將漏洞檢查出來并及時補上,就能確保沒有“欠債”的現(xiàn)象發(fā)生。
知識學完一個月之后,最好可以安排一次月復習。一般情況下,一個月的學習之后常常恰是某一章節(jié)的結(jié)束。因此,月復習最好的方法是邊看書邊回憶,根據(jù)日復習和周復習的結(jié)果以及上課時所做的筆記,對知識進行一次全面系統(tǒng)的總結(jié)和概括。
一天或者一周的學習下來,我們所學的內(nèi)容還算不上太多,接受起來也并不是很困難,可隨著時間的推移,所學內(nèi)容的增加,大腦需要接受的知識相應地也在增多,如果不及時對這些知識進行整理,時間一長,腦中的知識就可能會很亂。為了防止這樣的情況發(fā)生,每當學完一個章節(jié),就會進行一次月復習,系統(tǒng)地將所學的知識復習一遍。在復習的時候,列一個提綱,這章的章名是什么,這一章包括哪些小的知識點,每個知識點又包含哪些小的細節(jié)。這樣系統(tǒng)地一總結(jié),就能夠在頭腦中構(gòu)建起一個知識網(wǎng)絡,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便于知識的提取和記憶。
通過系統(tǒng)復習,可以把平時學過的知識一點一點地“串”起來。這樣,“串”起來的知識就更為成體系。在“串”的過程中其實也是一個對知識的再認識過程,重新學一次,對所學知識起到強化作用。系統(tǒng)復習次數(shù)越多,強化作用越多,印象也就越深刻。
如果我問你這樣一個問題:你什么時候復習最努力?
相信你一定會這樣回答我:考試之前。的確,除了課下復習周復習和月復習之外,考前復習的地位似乎顯得更為特別一些,考前復習得好不好,對是否能夠取得好成績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因為如此,在考試之前,幾乎每個人都意識到了“危險”的臨近,變得無比積極起來:有的人開始挑燈夜讀;有的人則廢寢忘食;有的人更是連平時的娛樂消遣都一并推掉,一頭撲在了學習上……可事實上,大多時候,他們的付出和回報并不成正比。
一位學生就曾這樣說起自己的苦惱:“每到考試之前,我都像是一個繃緊的陀螺一樣轉(zhuǎn)個不停,看完這門科目看那門,都不敢歇一會兒,我付出了這么多,可最終的結(jié)果為什么總是讓我失望呢?
這位學生的話,讓我想到了很多。的確,在考試之前,這樣截然相反的兩種場景已經(jīng)數(shù)不勝數(shù):那些平時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在考前表現(xiàn)得比較輕松自如,該怎么學還怎么學,可他們每次的考試成績都是名列前茅;而那些成績一般的學生雖然在考試前一段時間就開始發(fā)憤圖強,但每次考試的結(jié)果卻并不是那么讓人滿意。
兩者之間的差異在哪里呢?除了在于平時的復習工作是否做到位了之外,考前的復習是否科學也是重要的原因所在。
那么,那些優(yōu)秀學生考前都有哪些神奇的復習之道呢?
著名學者王國維有過“古今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三種境界”的說法,我認為考前復習也有三種境界,境界不同,復習效果不同,所取得的成績也不同。
第一境界:喚起記憶
通過幾個月的學習,對前面一些知識有所遺忘是很正常的。復習之后,對需要記憶的東西進行鞏固加強,對提高成績有很大幫助,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臨陣磨槍,不快也光”。不過這種瞬時記憶,來得快去得也快,這也就導致了我們在考場上會有提筆忘字的情況發(fā)生。
第二境界:查缺補漏
在平時的學習中,對某個知識點根本就沒摘懂,或者對某個知識點的易錯、易混處沒弄明白,導致知識鏈出現(xiàn)斷裂。利用考前復習,正好查缺補漏,把平時缺失遺漏的知識補足補齊,使知識鏈通暢。
第三境界:歸納整理
這是復習的最高境界。平時所學知識是零散的、零亂的,通過歸納整理,一方面可以使知識形成體系,另一方面也能起到查缺補漏的作用。而歸納整理的最好辦法就是畫知識樹。當一個學
期所學知識真正在頭腦中清晰呈現(xiàn)的時候,才能使知識融會貫通,觸類旁通??鬃釉?“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意思是說復習舊的知識時,又領(lǐng)悟到新的東西,可以憑(這一點)做老師了。當學生達到復習的最高境界時,也就離“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不遠了。
張老師高效提分中心
專注小初高快速提分11年
我們只做高效而實效的教育
讓所有孩子熱愛學習,學會學習!
如果您的孩子記憶力不好,或者沒有高效的學習方法和記憶方法,無論怎么努力成績卻很難提升;如果您正在飽受教育過程中的種種困擾……
歡迎關(guān)注張老師高效提分中心
我們幫你解決孩子學習上的難題和困擾
張老師每天為您分享學習方法、提分秘訣及教育干貨
讓孩子高效學習,輕松提分,快樂成長!
獲取更多精彩文章,請關(guān)注:張老師高效提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