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能力:聽 說 讀 寫。
問題:寫字不端正 不會用工具書 課堂質疑和互動能力差 缺乏朗讀和動筆習慣 疏于觀察事物和收集信息的能力等。
一 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意義
語文教育家葉圣陶把培養(yǎng)良好的語文習慣作為語文教育的終極目標,是關系到一個人一輩子的事情,這也是語文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衡量一個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就看他是否有好的語文習慣,他好讀、善聽、會記、常寫、注重積累,自覺參與一切有關的語文活動,這個人的語文水平?jīng)Q不會差。而這種良好的語文習慣是在長期的語文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它反過來又在不斷促進語文學習的進步。習慣本身不是知識,也不是能力,卻是獲取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重要橋梁,是一種終身受益的永久的推動力。
《語文課程標準》對良好語文習慣的養(yǎng)成提出了許多具體的要求。如: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對漢字有濃厚興趣,主動識字的習慣;讀書看報的習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默讀的習慣;集中精力,專心致志讀書的習慣;做讀書筆記的習慣;使用各類工具書的習慣;積極參與討論和爭辯的習慣?!墩Z文課程標準》把習慣的培養(yǎng)列入課程目標,并加以細化,這是一個質的飛躍。
二 學生有哪些不良的語文學習習慣
許多人在閱讀時有一些不良習慣,這些習慣或妨礙閱讀速度,或影響閱讀理解,還可能損害身體健康。一個好的閱讀者必須克服這些不良習慣
1、讀出聲音:閱讀時把每個字都讀出聲。出聲閱讀會拖慢速度。很多時候,你并沒有真正讀出聲,只是在腦中將音調發(fā)出,但這很容易帶動嘴唇,使其上下不自覺地移動,從而減慢閱讀速度。
2、逐字閱讀:逐字閱讀并不能增加對文章的了解程度,它只會妨礙對全句的理解。這就好似某人看不見一片森林,只是因為他過于著意每一棵樹。
3、移動手指:閱讀時用手指指著字句。這個習慣會降低閱讀速度。因為手指的移動不及眼睛敏捷。如有這個習慣,強制自己,將雙手拿開,單純靠眼睛移動引導閱讀。
4、轉動頸部:閱讀時頸部由一邊轉往另一邊。這個習慣也會降低閱讀速度,而且會加重頸部肌肉的疲倦,令閱讀者倍覺辛苦。如有此習慣,嘗試用手將頸部的位置固定,單純依靠眼球的轉動引導閱讀。
5、糾纏生字:時常停下來思索行文中的一些生字。這會打亂閱讀節(jié)奏,并妨礙對文章重點的掌握。糾纏生字主要是因為字庫太小,平時須在這方面多下功夫,多識一些字或背一些單詞。此外,閱讀時可根據(jù)上下文推測生字的意思,待閱讀完畢再查字典印證。
6、不當返讀:回頭重讀一個字或一句話。這是許多人閱讀速度緩慢的原因,其潛在心理是懷疑自己的理解能力。不當返讀之所以減慢閱讀速度,是因為經(jīng)常要回頭思索,而不是專注向前迎接新內(nèi)容,結果,新的內(nèi)容又不得不充分理解,只好回頭重讀,這就形成一種惡性循環(huán)--返讀越多,越需要返讀。
7、忽略標題:太專注于文內(nèi)的文字,反而忽視了諸如標題、引言、總結、說明及圖解等信息。標題性的信息是作者提供的重要閱讀線索,決不可忽視。如果你有忽視標題的習慣,不妨嘗試在閱讀一些書報時,只看標題、深色字、特別的說明等,看你能從中領會多少。
三、語文良好的學習習慣有
1、課前預習的習慣:預習,是探求新知識的前奏,能為學好新課打下堅實的基礎。充分的預習,往往在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能起到預想不到的效果
2、朗讀課文的習慣:語感,是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覺,是讀懂課文、理解課文的一種十分重要的能力。而語感的獲得,只有通過扎扎實實的“讀”來完成。在朗讀過程中,要把形象和情感融合在一起,只有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才能夠更好得體味文章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氣勢、韻味和語言的美。讀書的聲音也有講究,要么大聲朗讀,要么輕聲吟讀。平平淡淡的、漫不經(jīng)心的讀書習慣不可取。
3、勤于思考、質疑問難的習慣:古人說得好“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讀書時要多想、勤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孟子說過:“盡信書不如無書”,就是告訴我們,對待學問必須要有一種懷疑精神,不要“人云亦云”,一味盲從輕信。學習貴在有獨立的見解。如果對某一問題的理解與老師不同,可查出依據(jù)來跟老師或同學們展開討論,這樣既可以加深對文章和某一知識點的理解,還可以促進教學相長。
4、勤讀書、勤作文的習慣: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要寫好作文,必須從平時抓起,在多讀書的同時,還要多練筆。養(yǎng)成寫日記、做摘記、寫小評、隨筆、讀書心得的良好習慣。多寫多練,堅持不斷。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5、寫好字、說好話的習慣:寫一手工整規(guī)范的漢字,說一口標準流利的普通話,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平時寫字要工整、規(guī)范、美觀大方,書寫認真,不寫錯別字;說話要力求做到簡潔、流暢、得體、有條理。
6、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讀書的過程就是接受信息的過程,同時也是處理信息、再造信息的過程,古人強調“不動筆墨不讀書”是很有道理的。讀書時,要用各種符號在書上圈圈點點、勾勾劃劃。精彩的語句下面畫上波浪線或著重號,為之叫絕的名言警句旁打上感嘆號,懷疑不解之處打上問號,有同感的地方不妨寫上幾句,等等。讀完一篇好文章后,還可以寫出讀后感和讀書心得。
7、時時學語文、處處學語文的習慣:學習即生活,生活即學習。語文這門人文性較強的學科更是如此。學習語文不能局限于書本,更不能只局限于教科書。社會語文現(xiàn)象,俯拾皆是;生活與語文密不可分。平時要多關注國計民生,留心周圍的人、事、景、物,勤思考,多觀察,多積累,多表達。學以致用,學用結合,這樣,才能真正學好語文。
四、如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1、強調作用:講清培養(yǎng)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意義,使學生認識其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引起他們的足夠重視。
2、明確目標:目標在學習過程中有巨大的導向性和動力性。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語文學習過程就是語文學習習慣與語文特性相融合的過程,并在學習中樹立習慣意識,努力克服不良習慣,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3、要求具體: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一定要有具體要求。首先,這幾種最基本的語文學習習慣都要具備,缺一不可。其次學生要針對自己的實情來確定一種或幾種自己欠缺或不足的習慣來著力培養(yǎng)。第三每一習慣中又都有度的不同差異,學生因人而定。第四學生要有一個具 體可行的達標計劃。
4、嚴格督導:習慣的形成非一夕之功,所以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時務必要嚴肅認真,一絲不茍,從一招一式人手,從一點一滴抓起。開始時一定要嚴格要求,出現(xiàn)偏差及時給予指導,直到行為方式固定化。
5、堅持不懈:習慣的培養(yǎng)猶如逆水行舟,“一篙松勁退千尋”,所以培養(yǎng)習慣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松懈,否則良好的習慣之舟就會擱淺,甚至倒退。
培根曾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笨梢?,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不僅能夠提高語文教學效益,而且將使人終生受益。
千習慣,萬習慣,讓大家學會學習,學會做人,這才是最佳的目標、終極目的。播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人格。
五 小學作文各年級點要求
低年級
從說到寫是作文教學的一條基本途徑。低年級是重點進行說話訓練的階段,以幫助學生作好寫話、作文的準備。在寫的方面,要求比較低。從形式上看,有造句、看圖寫話及寫簡單的應用文;從內(nèi)容上看,有用學過的部分詞語寫通順的句子,理清順序錯亂的句子;有按一定順序觀察圖畫和簡單事物,寫幾句意思連貫的話;能寫留言條、請假條;學習使用句號、問號、逗號、感嘆號。
中年級
作文是中年級一項很重要的語文學習內(nèi)容。中年級是小學作文訓練由段到篇的過度階段。訓練的重點是寫片段,同時進行簡單的篇的訓練。中年級的作文訓練,從形式上看,有看圖寫話,有觀察練筆,有記敘問的初步訓練,也有常用應用文的練習。從內(nèi)容上看,有寫景狀物的,有記人寫事的,還有寫通知、日記、書信等等。從寫作要求上看,首先是重視內(nèi)容,要學會選擇合適材料;二是要把內(nèi)容寫具體,不說假話、空話;三是要做到語句完整,句與句連得起來,能把片段寫清楚,篇的訓練是要注意段與段之間的聯(lián)系,安排好敘述的順序;四是學習使用冒號、引號,能修改有明顯錯誤的句子。訓練的重點是“用詞要準確”、“把句子寫通順”和“把一段話寫清楚”。
高年級
高年級是小學作文訓練的重要階段,既擔負一些作文重點項目的訓練任務,同時又注意小學階段作文知識的綜合運用。從形式上看,有觀察練筆,有看圖作文,有記敘文的初步訓練,有改寫訓練,還有常用應用文的練習,從內(nèi)容上看,有寫景狀物的,有記人記事的,有寫信寫表揚稿的,還有修改作文的簡單聯(lián)系。從要求上看,觀察事物能抓住重點、特點,并適當展開想象,初步養(yǎng)成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能用正確的詞句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練習按要求或自擬題目作文;學習編寫作文提綱。能寫有中心、有條理、有真情實感的簡單記敘文;學西表揚稿和簡單的建議書、會議記錄和讀書筆記;學習使用書名號、省略號、認識破折號;學習從內(nèi)容、詞句、標點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