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蒙古族居住分布的格局
統(tǒng)一蒙古高原、建立蒙古帝國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孫三代蒙古可汗,做的三件大事,對后世蒙古族居住地和人口分布格局影響很大:第一件,賞賜包括木華黎在內(nèi)的88位功臣;第二件,裂土封賞諸弟及諸子;第三件,三次遠(yuǎn)征亞歐,開疆拓土。這三件大事,尤其是孛兒只斤家族的分封,連成吉思汗也沒有想到,在將來會影響蒙古民族的發(fā)展命運(yùn),奠定后世蒙古民族居住地范圍廣、人口大分散小聚集的格局基礎(chǔ)。這種格局影響到他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促進(jìn)了民族的大融合,對亞洲和東歐新民族的形成起了決定性作用。
(一)分封八十八功臣
八十八功臣千戶長的封地遍及蒙古帝國轄區(qū)和擬轄區(qū),人口分散居住在蒙古帝國統(tǒng)轄區(qū)域的各個城鎮(zhèn)要地。千戶長之下有百戶長,十戶長等,他們分散在城鎮(zhèn)之外的其他的重要之地。
從分散各地的農(nóng)耕蒙古族人口聚集的村莊考察就會發(fā)現(xiàn),其居住地區(qū)大都是當(dāng)?shù)赝恋胤饰炙莘拭赖牡胤?/span>,按著農(nóng)耕的諺語說是“旱澇保收”的地方。由此可推知三點:一是蒙古人是這里最早的居民;二是這里是百戶長或十戶長居住理政的地方;三是這里曾是蒙古人圈牧的放牧地,沒有被農(nóng)耕破壞植被環(huán)境。蒙古民族大分散小聚集的居住,且各居住地之間有很遠(yuǎn)距離的間隔,和這種功臣千戶長分封制有很大關(guān)系。當(dāng)蒙古族人失去土地統(tǒng)轄權(quán)后,這些間隔地帶為其他民族(特別是漢族和俄羅斯族)占據(jù)居住提供了方便。本來不太多的人口,管理偌大疆域,分散各地,族群小聚集,甚至最后融入其他民族,造就了蒙古族及蒙古涵化民族遍及世界各地的局面,除了征戰(zhàn)因素之外,千戶長分封管理制度更是一個重要因素。
蒙古人按生產(chǎn)方式分為草原百姓和林木百姓,草原百姓亦稱“蒙古本族”,是指鐵木真統(tǒng)一的在蒙古草原上以游牧為生的諸部落的部眾;林木百姓亦稱“森林部落百姓”、“林木中的百姓”,是指術(shù)赤奉命招降的在薩彥嶺北麓地區(qū)以及貝加爾湖畔的森林湖泊以狩獵為生的諸部落的部眾。
蒙古人按地位分為迭兒列斤蒙古和尼倫蒙古。迭兒列斤蒙古指的是一般的蒙古人;尼倫蒙古,又譯為尼魯溫蒙古,是指“三賢圣母”豁阿·阿蘭的“天光三子”繁衍出來的各部落的蒙古人,一般認(rèn)為他們比其他氏族高貴。所以,一般蒙古人和高貴蒙古人所屬之地自然殊異很大。
1206年,統(tǒng)一蒙古高原后,鐵木真在斡難河召開忽里勒臺,被尊為成吉思汗。他對共同建國有功者,都封授了千戶長。這是蒙古帝國第一次分封。劃分了95個千戶,封了88位千戶長,把帝國所及疆域劃分成95塊,由88人各自管轄封授所屬的區(qū)域。這88位千戶長分屬蒙古各部,分封后各部落再重新分配,又出現(xiàn)分封的部落之地或其他分封地,像分割等切圓一樣分割下去。其中迭兒列斤蒙古八部共19位;尼倫蒙古十六部共37位;色目、野塔塔兒、白塔塔兒等共七部共15位;族屬不詳者有17位。具體到各部落受封功臣分布詳情如下:
一、迭兒列斤蒙古八部有19位功臣受封
(一)巴牙兀惕部1位
1、不合駙馬,又譯不合·古列堅,不花,抹歌,位列第81位功臣千戶長。他的曾孫女,就是元朝第二位皇帝元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的皇后伯牙吾·卜魯罕。
(二)弘吉剌部4位
1、阿勒赤駙馬(?—1238),又譯按陳,阿勒出,孛兒帖皇后的兄弟。位列第86位功臣千戶長,掌管三個千戶。兒子赤古駙馬。
2、赤古駙馬,又譯赤窟,尚成吉思汗第四女禿滿倫公主。位列第85位功臣千戶長。父親阿勒赤駙馬。
3、木格,又譯蒙哥,忙哥,位列第37位功臣千戶長。
4、翁吉闌,位列第59位功臣千戶長。
(三)斡勒忽訥兀惕部2位
1、斡剌兒駙馬,又譯泰出駙馬,塔出,是成吉思汗的親舅舅,又娶了成吉思汗的女兒阿勒塔倫公主。位列第79位功臣千戶長。
2、輕吉牙歹,位列第80位功臣千戶長。
(四)亦乞列思部1位
1、不禿駙馬,又譯孛禿,不圖,娶成吉思汗妹妹帖木倫公主和女兒火臣別吉。位列第87位功臣千戶長,掌管二個千戶。
(五)速勒都思部4位
1、出勒格臺,又譯赤勒古臺,位列第14位功臣千戶長。弟弟塔孩。
2、塔孩,又譯塔乞,塔海,位列第24位功臣千戶長。哥哥赤勒古臺。
3、阿失黑駙馬,位列第83位功臣千戶長。
4、鎖兒罕·失剌,位列第27位功臣千戶長,賜號答剌罕。兒子赤佬溫,成吉思汗的四杰之一,女兒合答安,成吉思汗第四斡兒朵可敦(皇后)。
(六)許慎部3位
1、孛羅忽勒,又譯博爾忽,博兒渾,是在成吉思汗攻打主兒勤部時,在營地?fù)斓降暮⒆?/span>,位列第15位功臣千戶長,成吉思汗的四杰之一,也是四養(yǎng)子之一。兒子脫歡。
2、脫歡,位列第60位功臣千戶長。父親博爾忽。
3、客帖,本名旭失臺,位列第50位功臣千戶長。
(七)豁羅剌思部1位
1、薛潮兀兒,又譯薛赤兀兒,失乞兀兒,位列第77位功臣千戶長。
(八)兀良合惕部3位
1、者勒蔑,又譯折里麥,濟(jì)拉瑪,位列第9位功臣千戶長。四駿(獒)之一。弟弟察兀兒罕。
2、察兀兒孩,又譯察兀兒罕,抄兒寒,位列第58位功臣千戶長。哥哥者勒蔑。
3、速別額臺(1175—1248),又譯速不臺,雪不臺,位列第51位功臣千戶長,四駿(獒)之一。
二、尼倫蒙古十六部37位
(一)八鄰部5位
1、阿剌,又譯阿剌黑,位列第26位功臣千戶長,弟弟納牙阿,孫子就是滅宋的伯顏。
2、乃牙阿,又譯納牙阿,位列第32位功臣中軍萬戶長。哥哥阿剌黑。
3、許孫,又譯兀孫老人,是一名薩滿巫師,通天巫闊闊出①被殺后,許孫被成吉思汗指定為薩滿首領(lǐng)。位列第20位功臣千戶長。
4、闊闊搠思,又譯闊可搠思,位列第30位功臣千戶長。
5、豁兒赤,薩滿巫師,位列第4位功臣千戶長,他曾預(yù)言成吉思汗當(dāng)國主。
(二)那牙勤部1位
1、冢率,又譯種索,種賽,位列第33位功臣千戶長。
(三)巴魯剌思部4位
1、忽必來,又譯虎必來,位列第8位功臣千戶長。四駿之一。弟弟忽都思。
2、忽都思,第42位功臣千戶長。哥哥忽必來。
3、不魯罕,又譯布魯罕,位列第28位功臣千戶長。
4、合剌察兒(1176—1255),又譯哈剌察兒,位列第29位功臣千戶長。五世孫跛子帖木兒。即建立帖木兒帝國的跛子帖木兒。
(四)合答兒斤部1位
1、合兀闌,又譯木忽兒·忽蘭,位列第70位功臣千戶長。
(五)兀魯特部4位
1、主兒扯歹,又譯術(shù)赤臺,拙赤,術(shù)兒徹丹,位列第6位功臣千戶長。兒子怯臺。
2、客臺,又譯怯臺,可忒,位列第57位功臣千戶長。父親主兒扯歹;族弟薄察。
3、不只兒,又譯薄察,八扎不臣,位列第38位功臣千戶長。族兄怯臺。
4、孛堅,又譯孛罕,位列第41位功臣千戶長。
(六)忙兀特部3位
1、忽亦勒答兒(?—1203),又譯畏答兒,忽因塔兒,位列第21位功臣千戶長,兒子蒙哥·合勒扎。
2、蒙可·合勒札,又譯蒙哥·合勒扎,木哥·漢札,位列第52位功臣千戶長。父親畏答兒。
3、者臺,又譯者歹,哲臺,位列第23位功臣千戶長。
(七)別速剔部4位
1、者別(?—1224),又譯哲別,遮別,位列第47位功臣千戶長,四駿之一。
2、迭該,又譯戴喀,位列第11位功臣千戶長。弟弟古出古兒。
3、古出古兒,又譯古兒速兒,位列第34位功臣千戶長。哥哥迭該。
4、闊闊出①,是成吉思汗和札木合分裂后,路過蔑兒乞營地?fù)斓降?/span>孩子,位列第18位功臣千戶長,四養(yǎng)子之一。
(八)斡羅納兀惕部4位
1、巴剌·斡羅納兒臺,又譯八郎,位列第35位功臣千戶長。
2、巴歹,又譯把歹,把帶,位列第55位功臣千戶長。哥哥乞昔禮。
3、乞失里黑,又譯乞昔禮,乞失黎黑,位列第56位功臣千戶長。弟弟把歹。
4、阿只乃,又譯阿術(shù)魯,阿術(shù)哈,位列第75位功臣千戶長。
(九)晃豁壇部4位
1、蒙力克父親,又譯明里也赤哥。成吉思汗繼父,位列第1位功臣千戶長。兒子脫欒、扯兒必、速亦客禿、答亦兒、通天巫闊闊出。
2、脫欒,又譯脫侖,脫忽蘭。位列第12位功臣千戶長。父親蒙力克,弟弟速亦客禿,答亦兒,通天巫闊闊出。
3、速亦客禿。又譯雪亦客禿·扯兒必,位列第31位功臣千戶長。父親蒙力克,哥哥脫欒,弟弟答亦兒,通天巫闊闊出
4、答亦兒,又譯歹亦兒,帶兒,位列第36位功臣千戶長。父親蒙力克,兄弟脫欒,速亦客禿,通天巫闊闊出。
(十)阿魯剌惕部1位
1、孛斡兒出,又譯博爾術(shù),位列第2位功臣右翼萬戶長。成吉思汗四杰之一
(十一)格泥格思部1位
1、忽難,位列第7位功臣千戶長。
(十二)撒勒只兀惕部1位
1、蒙古兀兒,又譯蒙客兀兒,位列第39位功臣千戶長。
(十三)赤那思部1位
1、察合安·豁阿(?—1191),又譯捏兀歹·察合安·兀洼。位列第25位功臣千戶長。
(十四)昭烈惕部1位
1、失魯孩,又譯失魯該,雪里堅,位列第22位功臣千戶長。
(十五)敞失兀惕部1位
1、汪古兒,成吉思汗堂兄弟,乞顏部長支首領(lǐng),位列第13位功臣千戶長。
(十六)雪你惕部1位
1、帖木兒,位列第61位功臣千戶長。
三、色目、野塔塔兒、白塔塔兒七部15位
(一)汪古部1位
1、阿剌忽失·的吉惕·忽里駙馬,位列第88位功臣,掌管五個千戶。
(二)斡亦剌惕部1位
1、合歹駙馬,又譯亦納勒赤,哈答,位列第84位功臣千戶長。娶術(shù)赤女火雷公主。妹妹是貴由皇后海迷失。
(三)野塔塔兒森林部落之塔兒忽惕部1位
1、合答安,即合答安·答勒都兒罕,位列第63位功臣千戶長。
(四)白塔塔兒之札剌亦兒部7位
1、木合黎國王(1170—1223),又譯木華黎,木合黎,位列第3位功臣左翼萬戶長。三叔者卜格,堂弟禿格。成吉思汗四杰之一。
2、禿格,又譯統(tǒng)格,位列第10位功臣千戶長。三叔者卜格,堂兄木華黎。
3、者卜客,又譯哲不哥,者卜格,位列第44位功臣千戶長,侄子木華黎、禿格。
4、亦魯該,又譯亦魯格,位列第5位功臣千戶長。弟弟朵羅阿歹。
5、朵羅阿歹,又譯阿勒赤歹,額勒只帶,位列第40位功臣千戶長。哥哥亦魯該。
6、巴剌·扯兒必,又譯八剌·扯兒必,位列第49位功臣千戶長。
7、余魯罕,又譯朔魯罕,拙赤·札兀兒罕,位列第45位功臣千戶長。
(五)白塔塔兒之蔑兒乞部1位
1、曲出,又譯古出,成吉思汗攻打蔑兒乞營救老婆孛兒帖時,在營地?fù)斓降?/span>,成為月倫太后的養(yǎng)子,位列開國功臣第17位。四養(yǎng)子之一。
(六)白塔塔兒之克烈部3位
1、忽兒察忽思,位列第53位功臣千戶長。
2、失剌忽勒,又譯昔剌·斡忽勒,位列第67位功臣千戶長。哥哥脫不花。
3、脫不合,又譯脫不花,脫不臺,位列第74位功臣千戶長。弟弟昔剌·斡忽勒。
(七)白塔塔兒之塔塔兒部1位
1、失吉忽禿忽,在斡里札河之戰(zhàn)后,在營地被撿到,位列第16位功臣千戶長,四養(yǎng)子之一。
四、族屬不詳?shù)墓Τ?/span>17位
1、豁兒豁孫,又譯火魯和孫,位列第19位功臣千戶長。
2、馬剌勒,位列第43位功臣千戶長。
3、闊闊,位列第46位功臣千戶長。
4、兀都臺,位列第48位功臣千戶長。
5、茍吉,又譯掌吉,暢吉,位列第54位功臣千戶長。
6、篾格禿,又譯蒙格禿,位列第62位功臣千戶長。
7、抹羅合,位列第64位功臣千戶長。
8、朵里不合,位列第65位功臣千戶長。
9、亦都合歹,又譯亦都忽歹,位列第66位功臣千戶長。
10、倒溫,位列第68位功臣千戶長。
11、塔馬赤,位列第69位功臣千戶長。
12、阿勒赤,又譯阿里出,位列第71位功臣千戶長。
13、脫卜撒合又譯脫撒合,位列第72位功臣千戶長。
14、統(tǒng)灰歹,又譯朵歹,位列第73位功臣千戶長。
15、禿亦迭格兒,位列第76位功臣千戶長。
16、者迭兒,又譯也迭兒,直脫兒,位列第78位功臣千戶長。
17、忽鄰勒又譯曲憐,忽里勒,忽憐,位列第82位功臣千戶長。
五、成吉思汗對“共同建國有功”的諸功臣的封授,也有例外。成吉思汗麾下四杰之一的赤佬溫是功臣之中唯一沒有位列功臣榜的功臣。他的父親鎖兒罕·失剌位列第27位功臣千戶長,名義是鎖兒罕·失剌的封賞,但實質(zhì)上是赤佬溫代父領(lǐng)軍。成吉思汗這樣分封亦有智慧,因為赤老溫妹妹合答安為其第四斡兒朵可敦(皇后),赤老溫一家是皇親國戚,額外厚賞,于國無益,可能還引起嫉妒嫌怨。故只賞賜其父,實權(quán)仍是他的。
雖然赤佬溫和其他三杰一樣,領(lǐng)第四怯薛,但因為他早死,窩闊臺時代把速勒都思部二千戶授予皇子闊端,其家族之人就沒有繼續(xù)領(lǐng)第四怯薛,而是由第一怯薛的博爾忽后裔擔(dān)任,赤佬溫家族在中國地區(qū)的權(quán)勢就逐漸沒落。不過,赤佬溫之子宿敦跟隨旭烈兀西征,其子孫后裔在伊兒汗國發(fā)揚(yáng)光大,后來繁衍出哈扎拉人,定居于今阿富汗中部地區(qū)。
成吉思汗的分賜賞封的結(jié)果,就是本來不太多的蒙古人口,像星星散布天宇一般,點綴在蒙古帝國所轄的廣袤區(qū)域內(nèi),在各自的點上閃亮發(fā)光,眾星拱辰般拱衛(wèi)著這個強(qiáng)大的蒙古帝國。大分散的格局就形成了。比如木華黎國王分封的萬戶,遍及中原大地,融入到漢族人口的汪洋大海中,我們看現(xiàn)今河南省蒙古族人口的分布便知。再比如術(shù)赤一支蒙古人。分封后,術(shù)赤帶走的9千戶,就永遠(yuǎn)分布于遠(yuǎn)離蒙古故土的今額爾齊斯河以西,今咸海、里海之北,遠(yuǎn)及欽察草原,即現(xiàn)今的中亞和東歐地區(qū)的800多萬平方公里(也許比這還大)的地方,假設(shè)粗略估算,9千戶,平均每戶10人左右,總?cè)丝诩s在9—10萬人之間,10萬左右的人口,分散到8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按最多的10萬人計算,每平方公里只有約0.0125個蒙古人,也就是說1萬平方公里的地方,才有125個蒙古人,他們不可能遠(yuǎn)離蒙古人群體而獨(dú)自居駐某地,小聚集的局面就出現(xiàn)了。在居住點的少數(shù)人受其他民族群體影響,遠(yuǎn)離蒙古語族居住群體,語言和宗教信仰孤立,隨著時間推移,融入其他民族或形成新的民族,就成為了趨勢,只是個時間問題。如術(shù)赤之子拔都和他的金帳汗國后裔演變形成了今東歐的韃靼人與中亞的烏孜別克人和哈薩克人。
注釋①蒙元時期有四個叫“闊闊出”的著名人物,一是蒙古帝國時期的“四養(yǎng)子”之一闊闊出,位列第18位功臣千戶長,協(xié)助成吉思汗處理汗國事務(wù),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中央書記處書記、處理中央機(jī)密文件、是大汗的親密戰(zhàn)友;二是通天巫闊闊出,是第一千戶長老臣蒙力克的四子,蒙古薩滿教首領(lǐng),首上“成吉思汗”汗號,深受寵信。后自恃地位特殊,驕橫亂政,辱奪大汗的兄弟和其部眾,挑撥大汗與兄弟間的關(guān)系,被大汗用計處死。三是忽必烈之子闊闊出,因戰(zhàn)功,封寧遠(yuǎn)王。后守邊因怠于備御,遭叛王篤哇襲擊兵敗被罷,后又擁戴元武宗海山即皇位,以功封寧王。后與越王結(jié)謀叛罪,流放高麗。四是元朝官員闊闊出,唐兀人。業(yè)弓世家小丑孫,塔爾忽臺之子。善制弓,且善射。嘗向世祖(忽必烈)獻(xiàn)所造弓,遂命為近侍,后擢為大同路廣勝庫達(dá)魯花赤,管理貯藏兵器。大德元年(1297年),升大同路武州達(dá)魯花赤,兼管本州諸軍奧魯勸農(nóng)事。又監(jiān)建州、利州,改僉四川道廉訪司事,拜監(jiān)察御史。累官中大夫,大寧路總管,后卒于官任。
(二)分封諸弟諸子
分封和賞賜,不僅僅是權(quán)利的恩賜,而更重要的是人口和土地(或游牧之地)利益的再分配。遠(yuǎn)征意味著有很多蒙古勇士遠(yuǎn)離故土遷徙各地,擴(kuò)張占領(lǐng)土地之后,要沖之地,既要管理又要駐軍鎮(zhèn)守,家眷隨之遷居而來,形成小聚集大分散的格局;但是相對當(dāng)?shù)厝丝诙?/span>,畢竟蒙古人口屬于少數(shù)。更有甚者,與當(dāng)?shù)孛褡逋ɑ榛煅?/span>,形成新的民族,人種、文化、宗教等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
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高原后,1206年,在現(xiàn)在蒙古國境內(nèi),以哈喇和林為都城,建立了大蒙古帝國。1207—1211年之間,成吉思汗分封了諸弟和諸子,賜予民戶和牧地。
首先,成吉思汗把蒙古故土以東的疆土分封給諸弟。分封給其母訶額倫與同母幼弟帖木格·斡赤斤共計1萬戶;同母二弟哈布圖·哈薩爾4千戶;同母三弟合赤溫已故,其子阿剌赤臺得2千戶;異母弟別勒古臺1.5千戶;合計為1.75萬戶。母親訶額倫的封地在也里古納河(今額爾古納河)、闊連海子(今呼倫湖)和海剌兒河(今海拉爾河)一帶。帖木格·斡赤斤的封地與哈布圖·哈薩爾的封地緊緊相連,從額爾古納河以東、海拉爾河以南一直到今貝爾湖、哈拉哈河一帶,后來又?jǐn)U展到大興安嶺以東,延伸到塔兀兒河(今洮兒河)、那兀江(今嫩江)、松花江流域。帖木格·斡赤斤封地哈拉哈河以南地區(qū),是合赤溫后裔王阿剌赤臺的封地,即在兀魯灰河(今內(nèi)蒙古東烏珠穆沁旗烏爾蓋河)和合蘭真沙陀一帶,北接別勒古臺封地,東至合剌溫山(大興安嶺南脈),南抵胡盧忽兒河(在今內(nèi)蒙古西烏珠穆沁旗)。別勒古臺的封地在斡難河、怯綠連河中游之地,南與阿剌赤臺封地為鄰。以上四家的封地位于蒙古高原東部地區(qū),故稱為“東道諸王”。
其次,成吉思汗把蒙古故土以西的疆土分封給諸嫡子。孛兒帖所生嫡子,長子術(shù)赤得9千戶;次子察合臺得8千戶;三子窩闊臺得5千戶;幼子拖雷得5千戶;合計2.7萬戶。進(jìn)行了再次分封。術(shù)赤封地在今額爾齊斯河以西,今咸海、里海之北,遠(yuǎn)及東歐的欽察草原;察合臺封地在別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境內(nèi))以西,迄于阿姆河;窩闊臺封地在葉迷立河(今新疆額敏河)流域和按臺山(今阿爾泰山)一帶。以上三家諸王稱為“西道諸王”。
遵循“幼子守灶”的蒙古習(xí)俗,幼子拖雷繼承了從克魯倫河至阿爾泰山的成吉思汗的“大營盤”,其范圍大致包括今蒙古國全境以及俄羅斯貝加爾湖流域地區(qū)。
隨后組織多次遠(yuǎn)征,先后有40多個國家、700多個民族都?xì)w附于蒙古,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疆域面積空前遼闊的蒙古大帝國。蒙古大軍13世紀(jì)的遠(yuǎn)征,一部分蒙古人陸續(xù)離開了蒙古草原,來到了中亞、西亞和東歐大陸。
其三,蒙古涵化民族的形成。蒙古人和成吉思汗家族的子孫后裔在近五個世紀(jì)的歷史中,建立了眾多國家和政權(quán),如1242年建立的金帳汗國,統(tǒng)治俄羅斯各公國長達(dá)240年;1225—1321年統(tǒng)治河中地區(qū)的察合臺汗國;1264—1388年統(tǒng)轄波斯地區(qū)的伊兒汗國等等。蒙古人在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后裔王們的帶領(lǐng)下,融合了當(dāng)?shù)孛褡?/span>、部落文化,其間相互影響,逐漸演變形成了新的民族和國家。這一現(xiàn)象在文化和民族學(xué)領(lǐng)域中,被稱為涵化現(xiàn)象。這種以蒙古族與其他民族和部落融合形成的民族被稱為蒙古涵化民族。在這些由蒙古涵化民族組成的國家里,民眾把蒙古人和成吉思汗尊為祖先,這些民族的統(tǒng)治階層和貴族大多是孛兒只斤·鐵木真家族的后裔。
第四,從幾個角度研究蒙古民族以及蒙古涵化民族發(fā)展走向的特點。
蒙古民族以及蒙古涵化民族的地理分布:蒙古民族分布有中國蒙古族、蒙古國以喀爾喀蒙古人為主體的蒙古族、俄聯(lián)邦境內(nèi)的卡爾梅克人和布里亞特人;蒙古涵化民族分布有俄羅斯聯(lián)邦境內(nèi)的韃靼人、阿爾泰人和圖瓦人;在中亞的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有烏茲別克人和哈薩克人;在西亞的阿富汗及印度次大陸有哈扎拉人和莫臥兒人。
蒙古帝國的成吉思汗家族世系延續(xù):鐵木真兄弟及鐵木真四嫡子的后裔絕大部分留在了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演變形成歐化或突厥化的其他民族,術(shù)赤和他的金帳汗國后裔演變形成了東歐的韃靼人和中亞的烏孜別克人和哈薩克人;窩闊臺汗國后來并入了察合臺汗國,他們有很多后裔又融入了烏孜別克人和哈薩克人中;拖雷之子旭烈兀的后裔演變形成西亞的哈扎拉人。鐵木真二弟哈布圖·哈薩爾的后裔、幼子拖雷和孫子忽必烈的部分后裔、其子察合臺和窩闊臺的后裔的極少數(shù)部分留在了中國和蒙古帝國故地。他們的后裔演變形成了現(xiàn)在的卡爾梅克人、阿爾泰人、圖瓦人、布里亞特人、蒙古國的蒙古族和中國的蒙古族;察合臺和窩闊臺后裔的極少數(shù)部分還演化形成中國西北地區(qū)的其他少數(shù)民族。
蒙古族和蒙古涵化民族在世界各國的人口數(shù)量:蒙古族人口數(shù)量,中國蒙古族人口約600萬;蒙古國蒙古族人總數(shù)約273萬;俄羅斯聯(lián)邦的布里亞特人約45萬、卡爾梅克人約20萬。蒙古涵化民族人口數(shù)量,俄羅斯聯(lián)邦的韃靼人約600萬、圖瓦人約25萬、阿爾泰人約8萬;阿富汗及西亞和印度次大陸的哈扎拉人約200萬;在中亞(烏孜別克族和哈薩克族在中亞各國家都有散居)烏孜別克族約1600萬、哈薩克族約1400萬。還有散居世界各地的蒙古族人口。據(jù)有關(guān)統(tǒng)計,在全世界,蒙古族和蒙古涵化民族總?cè)藬?shù)近5000萬人。
從人種和種族人類學(xué)特征來判別:韃靼人離開蒙古高原的時間最早,距離蒙古腹地達(dá)萬里之遙,來到白種人的故鄉(xiāng)歐洲,經(jīng)過長達(dá)800多年的蒙古人與歐洲其他民族的混血,兼具白種人與黃種人的人類學(xué)特征,多數(shù)人更接近白種人。據(jù)說列寧就有蒙古血統(tǒng),俄羅斯現(xiàn)任總統(tǒng)普京有人據(jù)其外貌特征,也得出其擁有蒙古血統(tǒng)的結(jié)論;韃靼人的白種人血統(tǒng)要比黃種人血統(tǒng)多,多數(shù)人更接近白種人;烏孜別克人的白種人血統(tǒng)成分比韃靼人要少;哈扎拉人、哈薩克人以黃種人的人類學(xué)特征為主,但也有白種人血統(tǒng)成分;布里亞特人、圖瓦人、阿爾泰人、卡爾梅克人、蒙古國的喀爾喀人及其他蒙古語族人、中國的蒙古族都具備典型的黃種人的人類學(xué)特征。
使用語言語系的變化:蒙古涵化民族現(xiàn)在使用的語言主要是阿爾泰語系,只有哈扎拉人操的是印歐語系。操阿爾泰語系的蒙古族和蒙古涵化民族又分別屬于兩個語族,即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和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操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的民族有韃靼人、圖瓦人、阿爾泰人、烏孜別克人、哈薩克人。由于這些人與蒙古人的淵源關(guān)系,他們在山水地名和畜牧業(yè)術(shù)語方面還保留著蒙古語特點。屬于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的有中蒙的蒙古族人、布里亞特人、卡爾梅克人。中國還有土族、東鄉(xiāng)族、保安族、裕固族、達(dá)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等民族,在他們的語言中都保留著蒙古語成分和蒙古語詞匯。
語言的文字的使用:原蘇聯(lián)所屬的俄羅斯聯(lián)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的蒙古涵化民族以及蒙古族,在20世紀(jì)30年代以前,韃靼人、烏孜別克人、哈薩克人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寫本民族語言。布里亞特人、卡爾梅克人、圖瓦人、阿爾泰人都使用傳統(tǒng)蒙古文拼寫語言。在蘇聯(lián)政府的干預(yù)下,20世紀(jì)30年代后,都拋棄傳統(tǒng)蒙古文改用斯拉夫字母拼寫本民族語言。蒙古國當(dāng)時也追隨蘇聯(lián),走了同樣的路。20世紀(jì)90年代蘇聯(lián)解體,他們又陸續(xù)和部分地恢復(fù)了原來使用的傳統(tǒng)蒙古文。只有中國的蒙古族一直都使用著傳統(tǒng)蒙古文。
生存的經(jīng)濟(jì)基礎(chǔ):從古代開始,畜牧業(yè)一直都是這些民族賴以生存的主要生產(chǎn)手段。直到今天,畜牧業(yè)在蒙古國蒙古人、布里亞特蒙古人、卡爾梅克蒙古人、圖瓦人、阿爾泰人、哈薩克人中仍占有重要的經(jīng)濟(jì)地位。哈薩克人至今還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
宗教信仰歸屬:韃靼人、烏孜別克人、哈薩克人、哈扎拉人都是伊斯蘭遜尼派教徒,雖然生活習(xí)慣上都不同程度上伊斯蘭化了,但仍然保留了部分蒙古人的遺風(fēng)。另外,布里亞特人、卡爾梅克人、圖瓦人、阿爾泰人、哈薩克人、蒙古國蒙古人都有曾經(jīng)生活在元朝和清朝的經(jīng)歷,因此他們與中國都頗有淵源關(guān)系,依然保留與中國蒙古人一樣的宗教信仰。只有哈薩克人成為伊斯蘭教徒。
綜上所述,孛兒只斤家族的分封,決定了蒙古民族的發(fā)展走向。